文章吧手机版
柴扉别集(35)感动是会传染的 | 张国领专栏
日期:2019-07-27 19:45:42 作者:作家方阵 原鄉書院 原 来源:原鄉書院 阅读:

柴扉别集(35)感动是会传染的

  柴扉别集(35)

  感动是会传染的

  张国领

  当过兵的人有个特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否曾经相识,见了面只要知道曾在军旅,都称战友。如果遇到从一个部队出来的,那就更亲切了,会称老战友。

  我说的一个部队,或许是指一个团,或许是指一个师,或许是指一个大军区的,都算是一个部队的。如果是一个班、一个连的,那份亲近感就更不用说了。

  我刚调到郑州时,由于写诗的爱好认识了河南《时代青年》编辑马新朝先生。后来在聊天中得知他是从南京军区转业回来的,而我是从南京军区转隶武警又调回郑州的。

  一个部队的战友能在郑州相见,彼此都感到分外亲切,再加上都有写诗的喜好交往自然多了起来。

  后来他听说我写了一个“男人系列”的随笔,就热心地要在他编的刊物上为我开一个专栏,每期发一篇。我说:“我写这些东西比较随性,恐怕不太适合您的刊物。”

  “只要内容积极向上的,没有啥不适合。”

  我说:“还是看了文章再定吧。”我就把文章拿来给他看,为了不使他为难,我说:“如果符合要求,就发,如果不行,不能让您冒险。”

  于是我从三十多篇文章中挑选出来几篇给他,没想到马新朝就那样一篇篇地陆续把它们都刊登了出来。

  有两次相聚时,马新朝还带了《青年导报》的一位编辑,叫高旭旺,也是一位部队转业干部,虽然不是来自南京军区的,但同样是从部队回来的战友,还是比我们俩的兵龄都要老的老兵

  他性情极为豪爽,爱诗如命,交谈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我在郑州工作时间不长,调北京时离开得也匆忙,那时最先进通讯工具大哥大,只有经商的大老板手里才有,我们这些诗人,都是清贫一族,只能在本子上互相留记下电话号码。所以,从那之后便很少联系

  北京与郑州的距离并不远,用飞行的时间丈量,只有一个小时,用现在高铁速度丈量,不过两个半小时。距离虽不远,但也不是想回就能回的,所以很多朋友就成了忙碌中的时常想念,这朋友里就包括马新朝和高旭旺两位兄长

  有人说时间像一条河,每时每刻都在不可阻挡地向前奔流,而人如同沧海一粟被裹挟在这条巨流中,有的人在乘风破浪,有的人在随波逐流,不管是以哪一种形式前进,都常常身不由己,忽略了两岸一闪而过风景,淡忘了时间,再相聚时已是此去经年。

  就在我调到北京后的第十三个年头里,春天又至,万物正是青葱鲜艳季节,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朋友北乔打来的电话,他说京郊门头沟有个诗歌活动,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

  那天正好是个少有空闲日子,当然加上有诗歌的诱惑,我就答应了。当时我刚买车不久,车技还属磨合阶段,等我开车赶到活动现场时,会议议程已经进行到宣读参会嘉宾环节,我刚坐定就听到主持人念出“著名诗人、大河诗刊社长高旭旺先生”的名字

  高旭旺起身向大家致意时我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巧合,也不是重名,正是我在郑州时认识的《青年导报》编辑高旭旺,他什么时候当上了《大河》诗刊的社长?我既欣喜好奇

  旭旺兄坐在嘉宾席上,我不能立刻上前与他相见,等到会议中间休息时,我主动走到他跟前伸出了手。他一开始还愣了下,接着瞬间便想起来了,喊着我的名字就张开了双臂,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旭旺兄是专门从郑州赶到北京参加诗人大会的,他不是一个人来的,是一个团队

  他乡遇故知我的心情自然非常激动,中午我请他们小坐,由于开车不能喝酒,只好把水言欢。在推杯换盏中我得知他已从《青年导报》退休,专事《大河》诗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我在河南工作时还没有《大河》诗刊,由于分别多年后刚相遇,不便多问,便匆匆分手了。

  旭旺兄回到郑州之后,按他在京时的约定,每期给我寄来他主办的刊物。《大河》是一本大32开的读本,说它是刊物,其实更像是一本书。打开之后却令我眼前一亮、颇为吃惊,因为现在社会上的诗歌刊物不少,但办得像样的不多,不是印制粗糙,就是诗歌质量差强人意,没想到《大河》不但印刷精美,选诗质量较高,难能可贵的是,整本刊物不见一个广告。这又平添了我对《大河》诗刊的几分喜爱

  就在和旭旺兄京城分别的第二年夏天,我接到他从郑州打来的电话,寒暄之后他问我在忙啥,我说正在休假,他说《大河》诗刊要召开一个复刊一周年研讨会作为河南籍诗人,想请我回郑与会问计献策。

  说实话平素是不愿参加研讨、发布之类活动的,但《大河》是家乡的诗刊,通过一年来的阅读,我对它越来越喜欢了。一个既不是名刊也不是大刊的地方诗歌季刊,可以说每期都能做到名家荟萃,即使重点扶持的地方作者作品也是求质量上档次的。从这些刊发的作品里我能看出,《大河》的编辑们是多么地用心上心

  于是,我欣然答应了旭旺兄的邀约

  研讨会上,我看到与会的有不少是北京去的诗坛名家大腕儿,大家围绕着《大河》进行了有真知灼见的发言,能听出每人的发言都言之有物,看来他们都是《大河》诗刊的忠实读者。参加会议的有一百多人,主席台上坐着请来的嘉宾和领导,台下是省内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我在主席台上寻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研讨会的组织者、《大河》诗刊的社长高旭旺,后来无意中在台下的听课席上,发现他正在认真地做着笔记。看来他为了办好诗刊,是把自己摆在了学生位置上。

  那次相见我们谈了很多,他的话语间尽是对诗歌和诗刊的热爱。在他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他的大河团队成员,他们年轻有为、高学历才华、个个充满活力

  后来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的,不是他们对待刊物的工作精神,而是他们对诗歌的万分虔诚

  《大河》诗刊通联部主任于萍告诉我说,他们的团队成员,在《大河》诗刊社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不拿工资义务劳动,不但不拿工资,还要经常自掏腰包支持刊物的发展。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异常轻松:“爱诗歌。”

  开始大家聚在一起只是帮帮忙,后来都被高社长为诗歌舍弃一切的精神所感动,甘愿来做义务工。我问道:“他是怎么舍弃一切的?”

  于萍主任说:“刊物有了名气之后,就有人来谈想在刊物上做广告,高社长坚持不做广告。不做广告经费就没有地方出。他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贴补。诗歌是什么?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桂冠上的明珠,这本应是由国家来扶持的事业,而他却把诗歌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几乎搭上了全部的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体力。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对于于主任的说法,旭旺兄却说自己没有她说的那么伟大,我问他:“为啥要自己出钱办诗刊?图个啥?”

  “图个啥?就图对诗的虔诚,一名诗人就是诗的信徒,可以为它去奉献一切。”他的回答我相信是他的真心话,因为他入伍前就曾发表过诗歌,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诗早已成为了他的最爱。他创作的十几本诗集完全可以为他的虔诚作证。

  “在刊物上做广告是全国通行的做法,既能为刊物创收,又能为刊物扬名,您为啥从创刊之始就坚持不做广告呢?”

  “你老弟也是诗人,诗歌讲的是什么?是纯粹!一但沾上铜臭气,诗就会被污染,所以我要办一本诗坛上最纯粹的诗刊。”

  “刊物要有经济支撑,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我也是办刊人,知道维持一本刊物的运行,必须要有稳定经济基础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不能低估了诗人们力量,只要把刊物办出影响力,我相信订刊收入全能够支撑我把刊物办下去。我团队中的彭进、于萍、张晓红等人,别看他们年轻,都是真正爱诗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业余时间来给我帮忙办刊,对他们付出辛勤劳动,我也想给予一点经济补偿,可他们说啥都不要。也是他们的精神在鼓励着我把刊物好好办下去。”

  这话说得让我也平添几分感动,看来感动是会相互传染的,别人感动了你,你就会再用感动去感染别人,而感动和被感动的,都是一种相同的精神。

  今年是《大河》复刊十周年,也是我和旭旺兄重逢十周年,是诗歌让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虽然多是在电话里交流,但每次当我耳边响起他那爽朗笑声,我就知道那条诗意澎湃的大河,正在中原大地怒卷波涛、恣意奔流…… 

作者简介

  张国领,河南禹州神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武警大校警衔。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11部,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2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二等奖、“2009中国散文排榜”第六名、 “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在后台回复:“90后”,即可阅读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原鄉专栏,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即可阅读

  青山文艺|花解语|张国领|杨建英|杨华|卓玛

  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徐则臣|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柴扉别集(35)感动是会传染的 | 张国领专栏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