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走过,
都有制式的的动作和节奏。
坐在格子间里,
1
“规训之外”的未来
自古以来,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生活的空间,也限制和规范着人的身体乃至思想。
在封建社会,雄伟的建筑往往是人们朝拜的圣象。金字塔、神庙、紫禁城等建筑通过雄伟、庄严的设计,塑造出威严不可侵犯的王权和神权,威慑众人。
在中国古代,大臣上朝进入宫门,先要经过高耸绵长的走廊。进入太和门后,宽阔的广场、太和殿的高大威严反衬出人的渺小。耸立在中央的大殿将皇权呈现在眼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震慑力,使臣子屈服于皇权之下。
据说清朝的时候,外国使节见中国皇帝不愿意下跪,可进了紫禁城,一走进高高的红墙内,立马就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见了皇帝,由不得自己就跪了。
现代主义出现后,依附在建筑上的“神性”被替代为对理性和管理者的意旨,建筑依旧统治人的身体乃至思想。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奠基人之一,格罗庇乌斯提议建立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的机构。在他的带领下,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工厂没有任何装饰,厂房为四方形,平平的房顶、楼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属板搭构,完全适于生产的需要。工人在这样的厂房中工作,成为机械的延伸,工作枯燥程式化。
格罗庇乌斯
现代主义建筑的另一位代表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认为:房子就是一个“居住的机器”,提倡住房功能化、工业化。
空间对人的身体和思想具有规训作用。根据福柯的理论,人在预设好的空间中被物化,神圣的自由主体消亡,成为生产的机器、功能约束下的“他者”。
1972年,廉租房建筑群Pruitt Igoe被弃用。Pruitt Igoe是由山崎实设计的著名现代主义建筑,住宅区事先规划好了人的生活方式、活动路径,旨在以此来“规训”人的活动。
ruitt Igoe被爆破,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失败的标志。
ruitt Igoe
过去的建筑一直带有“规训”的色彩,有人却说,未来的建筑应该是“自由”的。
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将共同推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中国首次个人展览“自由建筑”,这也是继PSA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展示其丰富多元藏品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之后的再度合作。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基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创议,2018年首展于法国巴黎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获得了热烈的反馈与回响。
此次展览为“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国内首展。石上纯也根据PSA场地进行了全新的展览设计,展览将通过大尺度的模型、建筑手绘、设计手稿、影像资料等方式,向观众揭示建筑师实现理念的过程与细节。
我们来看看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如何帮我们逃到“规训之外”。
2
自由建筑
石上纯也喜爱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山石、大海,云雾雨雪,他的作品也总在寻求人造结构与自然界中已有的结构之间的和谐。
他的建筑帮人们回到和自然的原始连接中,解放城市对人身体的束缚。
平和之家
平和之家效果图,丹麦哥本哈根,2014- 。图片©JUNYA.+ASSOCIATES
这栋受丹麦NGO组织HOPE基金会委托设计的纪念碑式建筑“平和之家”,既是作为和平的象征,也是一个进行冥想和内观自省的空间。对于平和之家来说,海面是它的地面,云是它的屋顶。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18年。图片©Luc Boegly
平和之家,“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在这一建筑中,石上纯也创造了一场关于感知的旅程。人们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到达水中平台,然后乘一只小船进入“云朵”内部继续探索。
空间中笼罩着一种安谧、和谐的氛围,光线反射在水面上并随季节更替而不停变化。
平和之家,“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另外,建筑里面没有额外的供暖系统:被包裹在建筑里的海水可以吸收和保存太阳的热能,起到保暖的作用。这样一来,室内的温度会相对稳定,让人们在冬天也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石上纯也发现,森林总面积和临近草地面积相差无几,决定把整个森林迁移到邻近的草地。
艺术生态植物园,日本栃木县,2013-2018。
这块草地此前曾是一片稻田;再之前,那里和现在的环境一样,是一片长满了苔藓的茂密森林。这片地方的历史有些存留了下来,比如用来引水的水闸。
从森林移来的树木在庭院内进行了重新排列,水通过水闸被引入森林,填满了无以计数的池塘。稻田和被苔藓覆盖的森林重叠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累观,与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环境相交叠。
艺术生态植物园,日本栃木县,2013-2018。
图片©Junya + Associates
迁移过程中,石上将每一个树都进行了编号,观众能在展览现场中看到每一棵树的模型。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施工的影像资料和石上纯也采访在展厅循环播放,向观众介绍石上纯也如何将原本存在的自然环境,转换为现有的生态水庭植物园。
艺术生态植物园施工现场
蛇形画廊展亭
在英国伦敦的蛇形画廊展亭像是从草坪上生长出来的一座由岩石构成的小山丘。
蛇形画廊展亭,英国伦敦,2019。 图片© Laurian Gh
屋顶像石毯一样在空中飘浮,同时具有石板屋顶的厚重感以及仿佛随时会被微风吹走的轻盈感。
空间内部,暗色的石板屋顶形成了一个洞穴般的空间,一个可以用于沉思、休憩的隐蔽之地。
蛇形画廊展亭,英国伦敦,2019。图片 © Laurian Gh
谷之教堂
石上纯也为山东设计的“谷之教堂”,像是一张弯曲的纸,落在山谷树石间。
礼拜堂效果图,中国山东,2016-
教堂入口初极狭,才通人,天光从顶部一线进入教堂内,接着它们一直向内延伸并逐渐远离,最终在圣坛处相遇闭合。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教堂因山谷的地势而起,又将山谷向上、像远方延伸,形成了一座新的山谷。
3
自由建筑
他说:“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样的建筑,来更好地实现人们的愿望……我希望能够经由在舒适体验上的创新,使建筑能够应对未来。”
八座石宅
石上纯也设计了八间位于山中河边的石宅。巨石作为这一地区的景观特征构成了这个项目的特点。
八座石宅,“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不同于传统的住宅,建筑师从现有的石头的位置和排列中,找到打造生活空间的可能性,使用巨石勾勒出了住宅的空间构成。
传统住宅建筑中体现了社会共同对家庭生活的认知,反过来规训着人的生活。
例如,主卧,次卧的划分也代表着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客厅代表着社交影响下的空间,是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关系和家庭对外权力关系的物化。
在这个住宅中,功能的观点被抛弃了,建筑不限定在社会认可的生活范式中。因此获得了功能上的可适应性,建筑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提供了更多偶发性因素。
八座石宅,“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巨石间的空隙构成了松散的空间划分,人的动线没有被单一划定,人们可以选择从哪个空隙通过,增加了居住的趣味感和自由。
八座石宅,“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这些巨石还充当承重柱的角色,支撑共300米长的巨型混凝土屋顶。屋顶采用镂空风格,同时带有大型开口。玻璃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室内和周围,因此本为室外的风景变成了室内风景,创造出了一个蜿蜒曲折的室内巨石景观。
建筑的线条跟随着山坡下斜的角度流动。整个庞大的建筑分为8间宅子,每间大约有500平米空间。
KAIT为一层单一的整体空间,面积约有1990平米,四周立面为10mm的玻璃墙。建筑内部有305根细长立柱。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日本神奈川县。
图片 ©JUNYA.+ASSOCIATES
立柱的安排舍弃了传统的矩阵排列方式,每根柱子的薄厚和朝向不一,立柱间构成的空间形状也不尽相同,不同于传统建筑整齐的空间规划。
就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处场地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日本神奈川县。
图片 ©JUNYA.+ASSOCIATES
石上纯也说:“我并不想把一个个独立的场地依次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我想营造的空间是一个整体,在其中各部分几乎拥有同等的价值。”
建筑边界模糊,模拟人与人之间既交流、又保持独立和界限的关系。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这也反映了石上纯也这一建筑旨在唤起的“森林”的无计划性的设计理念。人们可以在整个空间内自由走动,有一种行走于森林中的自由感觉。
住宅与餐厅
这个像洞穴一样的建筑是住宅和餐厅的结合体,业主是法国料理的大厨,他希望呈现出一个酒窖般的感觉。
住宅与餐厅,“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石上纯也用“像一块岩石”的概念来打造空间。他把这块地当作模具,设计了许多深坑用以浇灌混凝土。这些混凝土体块干燥并从周围的土壤里移出后,便形成了建筑的结构。通过这种“倒置”的方法,建筑师创造出了类似于洞穴的空间品质。
他说:“是否有可能创建像岩石一样的建筑?结构坚固,像岩石一样坚固,包含许多表达。
我想尽可能简单地创建各种空间。我想知道是否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自然形成建筑,就像通过凝固沉积物产生岩石一样。”
空间结构偏平,并像真正的洞穴一样,呈现出不规则形状。
三个室内庭院隔开了起居空间和餐厅,而玻璃隔板则提供了低调隐蔽的幵口,连接了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
住宅与餐厅,“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这样的设计让自然光可以照射进来,由此创造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建筑——一个充满阳光的洞穴。
在设计幼儿园时,石上纯也没有采用管理者的视角,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尽可能地减少干预建筑的空间构成,让孩子们能充分自由地进行游戏和活动。
在云朵花园的设计中,为了给孩子们设计一个氛围轻松有趣的活动场所,石上用白色混凝土做成云朵的形状,放在空间现有的柱子之间。
云朵花园,日本神奈川县,2013-2014
拥有曲线轮廊的“云朵”成为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让他们仿佛可以在天空中爬行, 或是乘在一辆松软的马车上,又或是从一大片云下爬过。
云朵花园,“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在森林幼儿园的设计过程中,石上从一系列拼贴画中提取出建筑轮廓,每一张拼贴画里都集合了许多图像,例如动物、植物、儿童插画等。虽然已经无法从建筑中辨认原型,但这样模糊的形式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多感知和想象未来可能性的空间。
森林幼儿园,“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例如,当屋顶向下倾斜时,孩子们会觉得自己好像掉落在了一朵花上,又或是正在顾着大象的鼻子向下滑。
森林幼儿园,“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我期待一个未来,在那里建筑所获得的新角色和条件——使一个以前从未想象过的未来成为可能。
—— 石上纯也
建筑师石上纯也(Junya ),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得主,被誉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
建筑师石上纯也
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的石上纯也,曾在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共同创立的SANAA工作。2004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
石上纯也既继承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细腻、轻盈,与自然相融合的特色,同时探讨了景观与自然、空间的透明性与暧昧性、建筑的地方性与全球化等议题,并不断拓展了建筑的定义。
2007年底,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石上纯也结缘。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馆长埃尔维·尚戴斯来到“未来空间:重组艺术与设计的基因”展览,看到石上纯也的作品《气球》。
交流中,尚戴斯非常认同石上纯也的建筑理念,他们对“自然”的观点出奇一致。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自2007年相遇后,尚戴斯与石上纯也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不断地沟通,产生了举办此次展览的想法。
自1984年成立以来,卡地亚基金会以这种方式,发掘了许多艺术家。发展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策展之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那些鲜少在美术馆中被讨论的主题。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也是一座“自然”“轻质”的建筑,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操刀设计,是一座看似没有外墙的透明体,玻璃金属混合架构让其轻盈而开敞地与周边花园景观融为一体。
展览信息
时间: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
每周二-周日 11:00 --19:00
(18:00停止入场,国家节假日均开放)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7楼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end-
作者:饭饭团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观看“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导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