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颜值拼身材的娱乐圈,郝蕾有点主动“退出”外貌竞争的感觉。
今年6月,在凭借影片《春潮》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时,一袭艳丽红裙曲折紧张地勾勒出她的丰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当然也曾为身材纠结过。只是,在意识到自己心态有点失衡,又听到中学同学患癌的消息后,她改变了想法,决定珍爱生命,善待自己。
0 1
内地最被低估的女演员
不管是演文艺青年,还是演农村妇女,不管是演皇宫妃子,还是演家庭主妇,郝蕾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赋予人物以灵魂。
“演员就是演一个人,而不是所谓的戏。”这是郝蕾对自己的要求。
娄烨说她拍戏是在用灵魂表达。
贾樟柯将她和于佩尔相比,他说:“郝蕾的表演让我们找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电影院里偷偷哭一场,灯亮后继续当强者。”
孟京辉这样评价:“她纯熟的演技单纯又不乏性感,充满激情而张弛有度。她的身上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坦诚和勇气,还有贯穿于舞台和生命的热情与良知。”
演技是不会骗人的,观众对郝蕾的表现也很买账。片子烂到扑街,豆瓣网友还会说,“冲郝蕾给一星”。
郝蕾自己也很有底气:“我站在哪儿都敢说我是个好演员。”
可正如影评人程青松所说,“郝蕾被严重低估了”,出道这么多年,塑造过这么多经典的角色,她还是没有真正火起来。
迄今为止,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是她获得的唯一一个有分量的奖项。
0 2
表演,是演员最重要的工作
两百年前,叔本华费尽心血,写了一本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书。他好不容易说服社长出版,推出市场后却惨遭滑铁卢,一年只卖了不到一百本。
叔本华感慨道:“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郝蕾自己却看得淡然:“没有逢不逢时,你生了就是最好的安排。”
对于名利,她不太放在心上。
她出名得早,19岁时,就已经凭借《十七岁不哭》中“杨宇凌”一角走进大众的视野。她没想到这个当初自己嫌不够“深刻”的角色,竟会影响这么多人,也没想到走红后会面临着被围观、被孤立的尴尬处境,这让她感到“很难过,很烦”,甚至质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红?!”
有些人热衷于追逐荣誉,有些人则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和演戏本身的快乐,很显然,郝蕾属于后者。
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时,她正在演话剧《柔软》,没到现场领奖,知道自己得奖的消息时,人还没从戏里走出来。
“我不能扔下观众不管,毕竟,演员重要的工作还是表演。”她说。
03
问心无愧做自己
郝蕾拒绝炒作自己。“我跟我的历任经纪人,合作之初就会说清楚,有作品,我们可以宣传,没事的话就别瞎弄。”
在第18届上海电影节上,主办方请郝蕾担任颁奖嘉宾,为邓超等三名获奖者颁奖。主办方这一安排颇具话题性,郝蕾是邓超的前女友,两人同台,自然引人关注。
可郝蕾连装都不愿意装。她先把奖颁给段奕宏,拥抱,对一旁的邓超视若无睹,直接越过他,给郭涛颁奖。
前任就是前任,郝蕾不想装作释怀;颁奖就是颁奖,她谢绝被当成“热点话题”。
郝蕾就是这么特立独行,忠于自我。
出演《少年天子》时,她坚持并说服导演刘恒接受自己的演绎方式。
甚至,和娄烨这样曾把她“带进电影世界”,心里很感激的大导演合作,她也照样坚持自己。拍摄时,她曾和娄烨起过争执,谁也没有说服谁。后来,导演照拍,郝蕾照演,戏依旧拍下去。
对一些演员浮夸的演技,她更是“我口说我心”,不留情面:
所谓“炸裂式的演技”“非常可笑”,因为那是一个艺术生在大二时就应该学会的基本功。
对演戏很认真,有些人会因此而成为戏霸,郝蕾并非如此。她的一切目的只为让戏更出彩,至于自己是不是主角,戏份够不够多,她并不在意。
拍《亲爱的》时,导演陈可辛觉得电影中郝蕾的戏份偏少,戏点也不在她身上,对她有些不公平,问郝蕾应该为她做些什么。
郝蕾摇头,她不需要,她的任务就是辅助黄渤,让他在戏中放光彩。她认为,“戏永远是大家演的,不是一个人演的”。
她回答说,以前希望大家说她是好演员,或者女艺术家,但现在都无所谓,艺术家人格的遗产是作品。
韩寒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说:“做自己,多土的词,想生存下去,谁不都得察言观色,然后表演一番。”
他以反讽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伪世界的憎恶。真,是成年人最难办到的事情。
可郝蕾偏偏就是这样一种真实的存在。
0 4
要做,就要做到极致
郝蕾敢做自己,因为她很清醒,从来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非常静距离》的采访中,郝蕾说自己小时候就爱唱歌跳舞,梦想成为演员,话都说不清就敢指着电视告诉奶奶:“我一定要进到这里面去。”
初中时,还让同学们赶紧买本子找自己签名,不然以后“就签不到了”。
她不只是说说而已,关于演员梦,她从未停止追逐。当初那个说要上电视的小女孩,如今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郝蕾说:“我就是觉得强大的意念,我觉得我可以做成这件事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踏上演艺之路后,郝蕾从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亲爱的》中有一组镜头,郝蕾饰演的母亲领着儿子从喷泉旁边走过。她承诺儿子会把他妹妹接过来一起生活,和她有些生分的儿子悄悄握住了她的手,那一刻她感动得要流泪。
第一条的时候,导演陈可辛已经说可以了,但郝蕾却认为不过关,执意再拍一次。第二条的时候,陈可辛眼圈红了,说“真的已经太好了”,其他人也都掉眼泪了,可郝蕾仍不满意,请导演再给她一次机会,因为“我想要的那个顶点,还没有达到”。后来他们拍了第三次,成片放映后,效果极佳。
对于演戏,郝蕾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执着,至于能不能当影后,会不会成为巨星,并没太大所谓。
其实,郝蕾被低估的,不止是演技,还有她的歌声。
在话剧《恋爱的犀牛》中,她饰演明明。演唱《氧气》时,一袭红裙的她,斜着肩膀,闭上眼睛,在麦克风前肆意地唱出心中的热望,慵懒又撕扯的声音摄人心魂。
看过演出的人,可能一段时间之后什么情节都记不起来,却很难忘记她那段情感满溢,直击心灵的歌唱。
做客《非常静距离》,节目结束之际,她应邀唱了一首《再回首》,刚一开口,就把听众带到一种惆怅回忆的情绪当中。
“到了这个档次已经是专业歌手也难以替代的水准了,并不是在技术上有多高级,而是其人格、灵气与性情已大大地渗透进了歌声中去,她们的性格、思想、品味与声音息息相关,人格与作品高度统一,声音与她们的演技共享着独特的灵气与生命力……”
要做,就要认真做,就要动人,就要极致。
她有一种很强的感知力和包容力,能轻易地被感动,即使被伤害,也会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
一次银行卡被盗刷,选择了报警,没想到盗刷她卡的人竟然是她助理。得知真相的郝蕾非常难过,哭得比助理还伤心:
“如果我知道是她,我一定不会报警的。”
郝蕾不欺骗自己,也从不欺骗他人。她真实地存在着,真实地爱恨情仇,始终坚持自己的表演初心,与世上所有的遮掩做对抗。
她不惧世人的眼光,只因她心中有火把,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就像《氧气》中她唱的那样:“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
2012年,郝蕾获得某周刊颁发的“性情之魅”的奖项。她说:“在这个时代,如果真的想做一个有性情的人,可能会很受伤;但我坚持了这么多年,好处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做到了。
你可能还想看
有一种鼓励,是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