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怎么过的,不如问我是怎么熬过的,这其实也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的真实写照。
从前听过很多关于“家庭条件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论,也曾因“寒门再难出孝子”这样的话题一度陷入深思。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生活在这样富足的年代没有因为家庭环境多么不堪而有危机感。
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在小县城走出来的孩子,你无法否认他的世界观和格局与大城市的相比一定是略逊一筹。大学就像是一个象牙塔,无论是名校还是不入流的大学,都把人用厚厚的、密封的屏障与残酷现实隔离开,让你在想同等级的世界里活出自己,你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公平的,纯粹的,至少和职场相比。
但命运更让人无奈的是当你回头的时候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这也是没有人可以与现实抗衡的所在。
依稀记得大学临近毕业的时候,同组的小伙伴皱着眉头问我“如果再回到填志愿的那天,你还会选择这里吗?”
“当然” 我没有做理性的思考。那个时候我是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辅导员想找我麻烦但看在我的成绩都没有一点办法,就是这么个傲娇的女同学。如今离开大学已经一年的时间了,再让我回忆曾经那么坚定的原因,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如果非要想一个,那大概是自负吧。
人之所以逼自己努力,无非是要做给某些人看。
我个子小小的,认识我的都说我是个“假东北人”,正是在这么个瘦小的身躯里,藏着一身倔强,我所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在我的认知里,人是需要不断学习而进步的,小县城的孩子没有远大的见识是事实,但我励志要成为改变事实的那一个,我知道前路漫漫,但我不清楚后天的努力要达到怎样的境界我才可以做到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的去和这个社会肩并肩,我也怕,我怕我跑的太慢了,我的步伐追不上我的理想,可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怕又能怎样呢?只能当迷茫时,放慢脚步,整理思绪,再度出发。
你可以慢点跑,但是别走着。
我站在毕业生这个群体里,望着人潮涌动,可以选择的路很多,每一条坚持下去都可以成功,恰恰是这样,我才觉得很难做抉择。
我很羡慕走投无路的人,他们会借助渺小的机会享受拼搏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毕业一年内,我换了三份工作。第一份是和大学所学的专业有关,我进入一家外贸公司,每天的工作正是可以让我快速成长的内容,工作形式就是办公室,外加996。但我知道我并不开心,鬼使神差我辞掉了第一份工作不远千里到了北方的一个三线小城,做了一个自由职业人,收入可观却难以稳定。成年人的世界实质就是羡慕其他人,是的,我开始羡慕那些工资一般但是朝九晚五的群体,我下载了所有的招聘软件,疯狂投递简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成功进了一家演艺公司担任翻译,薪酬比应届毕业生高几倍,待遇优厚,除此之外我每天会有大把闲下来的时间取悦自己。
公司内部为了利益和分工尔虞我诈,光是勾心斗角就让人筋疲力竭,哪里还去谈梦想和远方,尽管这样我还是喜出望外的给家里人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过年回家。可命运好像又和我开了个玩笑,在我工作的第一个月两零三天,也就是刚刚过了试用期,公司发布消息,停业整顿,所有员工各奔东西。
我托着行李箱,告别了同事,没有选择再找工作,而是回家了。一直以来的心事无以消化,我望着爷爷日益老去的面孔,听着大姑又因为今年玉米价格下跌而抱怨,那一刻,我觉得生活还是那么可爱。
再有一个月就是毕业整一年的时间了,我拿起手机刷着朋友圈,看到当初班里成绩最、差满口脏话的那个女生出入高档餐厅,举世闻名,代步工具是宝马,听说刚毕业她家里就给她开了家公司,还配了车。隔壁学姐毕业第二年,刚在国外工作回国,已经交了房子的首付。前几天也刚和老家的高中同学吃了饭,得知她通过了考试,顺利到乡下的初中当教师,月薪不足三千块,但是能看的出她很享受。
毕业第一年,你问我当初的的梦想实现了吗,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不过正在路上。
北方的冬季用两个字来形容 “萧瑟”,我把我这一整年的喜怒哀乐都告诉它,之后随着寒风飘散,去迎接下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也许,毕业后的第二年,第三年,我依旧不顺利,那就等到第四年,第四十年。
曾经一度我也是个厌恶以成人视角讲大道理的的有志青年,也曾以一腔热血描绘属于我的美好未来的蓝图,可你看墙上挂着的时钟,分秒不差的向前走着,岁月不会败给任何人。
毕业后的第一年,思绪万千,我依然是曾经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只是多了几分逆境中也能拥有的从容。
毕业后的第一年,此时我在北方的冬天,寒风呼啸,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