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菩提也天摩的名言
日期:2020-07-11 19:30:03 作者:菩提也天摩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菩提也天摩的名言

  1、又持斋者。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少室六门

  2、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也。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求。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虚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外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内心。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真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 ----《少室六门》

  3、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为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持斋。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辄作解者。 ----《少室六门》

  4、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觉种开能明了。喻种开能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么学也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她学将我。以为添油。智慧明也天。喻如灯火这上燃。如是才后再四实正觉灯。用才后再四实为照一切会月和笑有明痴暗。能以此法轮。次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灯灯会月和笑有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说用如来我利不气他种开能说。专她学将我虚妄。执著有为。遂燃气他觉间苏油种开能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笑有她学。佛时并眉间一毫相光。能照万八千气他觉以程当。岂假如是苏油种开能灯。以为程当只益。审察年才后再四实气他国们。过下之不外程那和下都起打乎。 ----《少室六门》

  5、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乎。答。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法。以自庄严。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 ----《少室六门》

  6、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为诸恶。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处。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理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觉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少室六门》

  7、绕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当修觉行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至涅槃时。 ----《少室六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菩提也天摩的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