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新的《味道·第一宗罪》经典的句子大全
日期:2019-06-04 23:25:01 作者:梁文道 来源:味道·第一宗罪 阅读:

最新的《味道·第一宗罪》经典的句子大全

  1、可惜大部分人都只听畅销单曲近视年代,懂得设计菜单厨师和懂得点菜的食客一样罕有。不知有多少回了,我在香港许多相当高档的日本菜馆都试过一来就上金枪鱼腩刺身的场面,这是歧视香港人吗?还是为了先声夺人,好掩饰其他鱼料的不济呢?由淡转浓是菜单设计的根本原理之一,为什么我们要把钱花在连原则都没握好的地方呢? ----梁文道

  2、他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日本文人一样,一方面非常尊崇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则慨叹中国的衰落沉沦。他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因为“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热情”,所以虽然中国人的茶仍然散发香气,却“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言下之意,反倒是日本继承了真正的华夏文化;他们就连制茶的方式也和宋朝一样是抹茶。“礼失而求诸野”,这也是今天不少中国人去过日本之后的感受。他们会认同冈仓天心的想法,觉得唐宋的建筑、礼仪乃至于一切传说中的高尚品味,全都保留在日本那里了。尽管他们会嫌茶道太过仪式化,也许还有点做作;可是茶室中的摆设气氛却不断提醒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 ----梁文道

  3、我读历史学到的最大教训则是,每当你以为没有另一种可能别无选择时候,那就不妨看看历史,因为历史明白无误地宣示过其他生活方法社会形态存在。 ----梁文道

  4、现代人都觉得自己过的不是真实日子,而是没有意义一连串伪装,所以我们对其他地方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觉得他人的生命才是最“本真”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比古人更爱旅行,想亲眼见证身体异乡人的真实生活。或许,我们熟悉食物已经成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吃的东西,不只没有惊喜,甚至没有意思。只有一尝异国正宗食品才能带给我们新鲜丰厚饮食体验。 ----梁文道

  5、茶道史上最伟大人物千利休曾经让他的儿子绍安打扫茶室外的庭径,当他依言完成父命之后,利休却吩咐他再扫一次。于是绍安很听话地又扫了整整一小时。然而,利休还是不满意;他说:“这还不够干净。”绍安很无奈回报:“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东西再好清理的了,小径已经刷洗了三次,石灯笼树梢上都洒了水,苔藓和地衣看起来都生气勃勃,洋溢生机;哪怕是一根小树枝,或者是一片落叶,都不能在地上找到。”孰料利休竟然斥道:“蠢蛋,庭径不是这样扫的。”然后他“步入庭中,抓住一棵树干摇将起来,园内登时洒满红黄落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缎”。这个有名故事不仅象征了茶道那落叶飞花皆可赏玩的精神,还被人当做是日本美食之道的唯美体现。 ----梁文道

  6、大陆的“庙口”渐渐走味,香港的“庙口”根本不存在,只有台湾还保留了这套庶民的善美风俗,而且东西真的好吃。吃新竹的贡丸米粉,没有比新竹城隍庙更好的所在了;其他地方亦然。有一趟我在台南,朋友说晚上要带我们吃海鲜,我以为一定是要到海滨河口了,没想到下了车竟是市区里的一座庙。夜凉似水,小城灯静,我们坐在贴地极近的低矮板凳上,前面是一行小卖车展示鱼获,背后则是庙门两侧的红灯笼(上书大字肃静”)。烹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白水湛湛煮熟的海产,一人一小碟酱油蘸料。但看附近桌子零落三四张,食客不出十来人大家吃得也慢话声也低,我居然意外地感受到了一股神圣。 ----梁文道

  7、当我老去,住在养老院或者看护病房,唯有记忆不变,始终存在脑海比如说那年在挪威看到的北极光,吃到的鲸鱼肉排。体验是一次过的,却也是一辈子的;所谓难忘经验,它真能不灭,且随日月叠加抹上一层层虚构油彩,因而更显璀璨。难怪现在会有这么多人把临终前的最后一餐当话题,他们都认为那是生命中重大经历。已经到了快要告别人世地步了,为什么还不能满足这小小的最后欲念? ----梁文道

  8、嘴巴有两种功能,一是说话,二是饮食。这两种功能是矛盾的,有你无我,不是说话就是吃饭,绝不可能同时进行同时发生。没错,我们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但我指的“同时”是真的同时,在嘴部动作的那一刻,你很难用你的舌头牙齿去完成这两项根本不可共存的任务,这还不是礼仪的问题,而是生理上的限制。 ----梁文道

  9、失根兰花?说来也怪,娘惹本就是漂流、抵岸、生根再繁衍茂密雨林。谁又能保证有一天它不会北移大陆,生出香港、潮州甚至北京的异种呢?无根,于是处处有根。 ----梁文道

  10、其实北京食风的现状就是整个中国民情的结晶;一个词:浮躁。从国营百年老店的爱干不干招牌虚挂,到市场经济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几乎是必然的。赚钱,大家都喜欢,可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要是爱钱远远多过爱食物,迟早就不能再靠食物赚钱了。 ----梁文道

  11、世界上所有文化的饮食传统本来就是不断迁徙变化适应的。就如中东的串烧到了中国变成羊肉串,随着伊斯兰教到了马来西亚就是沙嗲,同一类做法到了不同的地方就该用当地的食材。日本又何曾有过土生土长咖喱,硬要吃正宗“日式咖喱”岂不是件怪事?外来的风味本地化不一定是件坏事。硬要在广州吃顿正宗法国菜,还不如去源自广州的豉油西餐太平馆”。那的“瑞士鸡翅”和烟鲳鱼真是想起都流口水。 ----梁文道

  12、自从启蒙时代以来,撑起现代世界观自由主义就告诉我们,人生蓝图操之在我,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全凭你自己决定。到了资本主义烂熟的阶段,人生变得更自由意思就是更多的选择,而且总是和消费相关的选择。生命成了一趟购物之旅,而世界则是一个超级市场。我们不只消费杂货,甚至还消费爱情,因为我们用来计算理想对象思维方式和计算一把牙刷优劣办法是一样的。 ----梁文道

  13、品味高下的不是品味本身(因为我们实在很难找出什么理由说明打马球一定要比空心塑料足球高尚),而是拥有这些品味的群体能耐,他们要开展一场品味战争,竞夺品味的主导权。又如我所再三强调的,有钱人虽然比较资源抢夺品味金字塔的顶冠,但也并非必然。 ----梁文道

  14、许多人不知就里地以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殊不知全球化其实是种更复杂的跨国交流。在日本菜全球化的过程中,日本不只输出人才,甚至还牢牢掌控各种各样的基本标准。就以捕捉金枪鱼鱼来说吧,即使远至克罗地亚,你也能看见日本渔夫在当地渔民的船上监督作业,确保杀鱼放血的方式与日本一样;同时要保证鱼获完整飞机,哪怕运输成本会高出许多,甚至连他们包装鱼身的特制纸张,也都是从日本进口运来的。即使如此,日本人仍然觉得不够严格。最近看日本前财务官木神原英资的《吃遍世界看经济》,他还在担心现在的日本移民厨师不够标准:“餐饮的输出,也就是文化的输出。本国的文化是否受到尊敬,得到地位事关重大。”于是下回你去一家高档日本料理用餐,就知道它的背后不简单了。 ----梁文道

  15、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但凡欲望,总得放置在道德领域监视思考调节和规管。此所以性总是离不开道德的目光。既然性欲食欲都是公认的人类根本欲望,那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会以不齿的目光看待一个性滥交的人,却不会在道德上谴责一个贪吃无厌的人呢?难道只有性欲才和道德相关,食欲却能自由自在地漂流在伦理的世界之外 ----梁文道

  16、而且中国大概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发展繁盛餐馆业的国家,早在宋朝,杭州就出了不少人人向往的名店。那时节,一般欧洲人外食的唯一选择可还是简陋客栈里的粗汤呢,其高下先后不可以道里计。 ----梁文道

  17、资本分成很多种,市场上的金钱资本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尚有文化资本的存在。富裕阶层也许能在身家财富上胜过多数人,站在金钱世界的顶端,但是说到文化,他们就不一定是最有本钱最能藐视其他人的群体了。而所谓“文化”,我们指的就是一连串各式各样的品味判断了。 ----梁文道

  18、家乡漂洋过海抵达一个完全陌生环境气候、风土和周遭的声音气味都不一样了,往往是老家的食物可以延续记忆,使生活稍显安定,使自我身份仍然在时空裂变维持一统。移民的食物还会顺便带来一连串的链条,比如说专从老家运来家乡才有的原料的小贸易商,比如说专门售卖这类食材和比较花工夫制造吃食小店,又比如说一整套围绕着这些原乡食物打转的年节仪式和社群,最后还有用原乡饮食聚集乡亲的食肆跟会所。许久之后,当这一切遍地开花,成了异乡中别具异国风味的消费场景 ----梁文道

  19、醉酒是不懂饮食艺术表现,因为餐桌上的艺术“是很文明的,一切讲究节制,为的是更完美人际沟通。喝酒可以放松神经使人健谈促进桌上的气氛,但绝对不能让人变成野兽”。所以一个人要是自己吃自己喝,除了只是满足很动物的食欲之外,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梁文道

  20、品味与文化之所以说得上是种资本,在于它们就和赚钱经商一样,也是一种必须花时间智慧经营培养的事。有了本钱,你便能在这个领域里无往不利,随时随地看扁他人 ----梁文道

  21、进入茶室的时机客人要先在外头的“待合”里静心稍息,培养品茶的情绪。直到主人召唤,才按照顺序鱼贯入室。这个过程必须尽量安静,以不发出任何声音为妙。所以最讲究的主人会用最静谧的方法通知客人时候到了,那就是点香。闻到空气开始飘来一股似有若无的清香,客人便知这是主人的信号。他们觉得,这个状态实在是太美了,除了檀香海潮般的沸水声外,一切沉静,乃东方特有的优雅情调。 ----梁文道

  22、京都洛北有间叫做“大德寺”的佛寺(港人熟悉的“一休和尚”便做过它的住持),它后门小路上便有家开了一千多年的小食肆。没错,它真是家代代相承的千年老店,不只几乎与京都同岁,甚至可能是世上现存最长寿的食肆。他们家只卖一样东西,那便是用竹签串起来蘸酱烤着吃的日式小年糕。尽管独沽一味,尽管看似简单,可他们一家人还是全力以赴老奶奶还是严肃盯着年纪也不少的女儿,生怕她调控炭火的动作不对。曾经有客人和店东聊天,一边嚼着年糕一边随便指了指马路对面说:“对面那家年糕铺也很古老了,也是家名店呀。”老板先是赞同说是,然后又带着一副好像要说人坏话神情悄声补充:“可是他们前阵子换手了。”“哦!真的吗?什么时候?”老板继续放低音量,说:“两百年前。” ----梁文道

  23、他们认为人类这种杂食动物比其他禽兽麻烦的地方,在于常常要为什么东西能吃而担心。熊猫没有这个问题,它专啃竹子,哪怕你给它一盘炒笋尖,我也敢保证它掉头就走。人就不同了,什么都想试,但又怕中毒,总在好奇与恐惧之间来回犹豫。我们有习惯的食物,可以使我们吃得放心,吃得温暖;但同样的东西吃多了很苦闷,心里就老想尝点新鲜的。这该如何是好? ----梁文道

  24、我看电视饮食节目,教人做饭也好,介绍餐馆也好,注意力多在个别菜式身上,很少有人强调一道菜与另一道菜之间的关系。好比音乐制作,写一首好歌只是基本合格,能把几首歌的顺序安排引人入胜才叫做上乘。 ----梁文道

  25、他就断言大革命是个下半身颠覆了上半身的革命物欲层面感官享受代替了更高层次细致感情,穷无止境胃口则取缔了更上层楼的灵性追求。可是,那又是个《百科全书》之后的时代,文人相信理性非但能够为世间万物定下准则位置,甚至能在这各种事物之中找出它自身依循的原理和准则。所以德?拉?黑尼叶一方面温和地讥讽大家好吃爱喝的潮流,鄙之为下;另一方面却又试图调解矛盾,想要为口腹之欲这种至为本能至为动物的欲望定出它的“理性”和标准。 ----梁文道

  26、这便是移民文化的不变定律。从家乡漂洋过海抵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气候、风土和周遭的声音与气味都不一样了,往往是老家的食物可以延续记忆,使生活稍显安定,使自我身份仍然在时空裂变中维持一统。 ----梁文道

  27、曾几何时,外科医生在西方的地位就和一个理发师一样,是等而下之的低级工作事实上,替人施行外科手术和替人理发的,往往就是同一个人。当时的外科大夫流行放血,遇到各种大小病症,一律穿孔放血,好让病人的坏血流失,减轻症状。他们必备工具之一是一根木棍作用是缠着一块白布以绞紧病人放血处附近的肢体,以防病人失血过多。今天的理发店总爱以一管会转动的红白条纹灯做标志,它的原型正是那根棍子白色代表缠绕在棍子与病人身上的白布,红色则是喷洒在上头的血迹。 ----梁文道

  28、一个吃顿饭要把六成消费拿去应付租金的地方能够叫做“美食之都”吗? ----梁文道

  29、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努力地写剧评的时候,常听同行赞叹纽约是个多么尊重剧评的地方,又艳羡纽约的剧评有多大的权力多高的地位。诚然,一出音乐剧或是一台话剧的生死往往就决定在剧评人的笔下。原本有机会演足一年的戏,只要《纽约时报》在它上演第三晚之后的早上把它说得一文不值,它大概就过不了第一个月了。香港的情况当然很不同,一套话剧可能在我的评论仍未见报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所以与其羡慕纽约剧评铁笔直断的威力,不如想想大家的底子差了多远,人家又为什么愿意信任评论。 ----梁文道

  30、美国人之所以热衷于在厨房用餐甚至休闲,是否正是一种返古的现象呢?他们比谁都更早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丛林的严酷与冷漠,也因此比哪一个国家都更早体会到厨房原始意义的重要。不在家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行程都是孤立的,都是被工作和学习占满的;在家的时候,大家才能聚在有火的地方,物质上与感情上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 ----梁文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新的《味道·第一宗罪》经典的句子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