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基思·斯坦的名人名言
日期:2018-10-18 21:13:3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基思·斯坦的名人名言

  ●其实只有两件事可以让心理学有成为是一门独立学科理由。那就是,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为,以及把这些研究成果在付诸应用时,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心理学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心理学》

  ●操作主义: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在人类理性问题上的辩论,这是一个高风险争议,这个争议混杂着原始政治偏见和心理偏见,两者是那种一触即燃的组合。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可证伪性越高,预测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认知方式。我们不断寻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并寻找其意义。这种思维特征无疑是极具适应性的,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会让人们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这种行为模式时常发生在股票投资者身上。股票大盘以及各只股票的走向不断受到一些不可预知事件的影响,但这些随机事件对于公司的分红(股票长期价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并无影响。投资者试图对这些随机事件进行解读并做出反应,这种做法无疑是非错误的。有一些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阈限非常低,任何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过度反应。这种为随机事件寻求解释的心理倾向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进而减少了长期收益。 ----基思·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

  ●可证伪性标准是:要说一个理论是有用的,那么根据它所作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对的话,哪些事情应该发生的同时,还必须说清楚哪些事情不会发生。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真实情况。相反地,如果一个理论的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这个理论就如张五常所讽刺的“套套理论”,套套逻辑永远需要也不会修改。因此,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那种可以解释或预测任何一个可能出现事实现象的理论,因为这样反而恰恰丧失了该理论的预测能力。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机制,在这种机制里,原有信念以一种能够被证伪的方式接受实证检验。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赌徒谬误:明明是独立事件,却认为先前的结果会影响下一结果出现的概率。这一谬误不仅限于赌博游戏,它还存在于任何概率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换句话说,它几乎存在于一切事情中。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信仰的整个观念就是要解除载体武装,阻止自己栖身于其中的载体评估自己。对自己的模因建立信仰,意味着你不会经常反省他的来源和价值。基于信仰的模因的整个逻辑,就是禁止批判。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根据你有多少(物理的和心理的)资源可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你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结果的方式行动。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在街上随便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一个活着的或已故的心理学家名字,然后记下他们的答案。毫无疑问,他们提到的会是菲尔博士(Dr.Phil)、韦恩·戴尔(WayneDyer)及其他一些“媒体心理学家”。如果我们把这类媒体和通俗心理学家排除在外,只考虑那些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著贡献的心理学家,那么这项非正式小调查的结果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会名列榜首,8.F斯金纳(B.FSkinner)可能会屈居次席,但远落后于弗洛伊德。没有任何其他的心理学家具足够知名度来撼动这两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通俗心理学共同定义公众心目中的心理学。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它就不应呈现有重复的某种模式。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人类价值观经常以批判我们一阶偏好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实现我们一阶偏好和高阶偏好之间一致性的努力,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把我们跟其他动物分开。跟其他的心理特征包括意识现象相比,价值观都表现出了强大区分能力,而意识则可能是以连续等级的方式,分布在动物界具有不同复杂性的大脑中。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我运用生动例子阐述观点。但是,是为了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证明观点。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要将一个研究成果认定为确定的科学事实,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多数人的心智程序中并没有存储一些重要的概率理论规则,因为这些知识无法通过基础教育获得。简而言之,缺乏概率理论知识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也是很多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根源。 ----基思·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

  ●科学是用来解决可以解决的、具有明确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家所解决的问可能用现有的实征技术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或是一个理论是目前没有技术可以来验证的,那科学家就不会去研究它了。例如,"在照顾3 岁以下的小孩子时,给予结构语言剌激的孩子,其日后的阅读学习水平是否会比不给剌激的孩子要好呢?",像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实征方法来获得解答。而"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则不是可实征的问,也就不属于科学的问题了。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事实上,一个理论如果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它便不再是科学。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如果信念不一致性被检测到,就可能是一个信号,信念形成过程不是最优操作,即在一个人的知识基础中存在了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此外,欲望不一致性也是一个信号,行为决定过程将可能导致非最优化的目标满足。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宁可犯太过挑剔的错误,也不要被相关数据所欺骗,误认为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1、人们倾向于使用尽可能多的、容易获得的先验知识,把问题语境化。即使问题类型是形式的,只能通过无特定内容的规则来解决。
2、人们倾向于把问题人际化,即使在人际线索很少的情况下。
3、人们倾向于看到有意的设计和类型,即使在缺乏有意设计和类型的情况下。
4、人们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的叙述模式。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是基因的集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事实上注定要分崩离析。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心理学是一个主题非常广泛,但相对松散的学科,可以通过“都是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行为”这一标准被整合为一门学科。科学方法是指一些非常通用的原则。最重要的三点是:1 科学采用了系统实征主义的研究方法;2 它是以可以公开予以验证的知识为研究目标;3 它努力寻求用实征方法可以解决的,而且可以发展出可以付诸验证之理论的研究课题。系统实征主义所指的是有结构的及有控制的观察。科学通过同行评审的程序和重复验证的机制来保证知识的公开性。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对于早期获得的模因更要谨慎,因为这些模因是父母亲戚或者孩子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早年获得的模因往往很长命,原因在于,它们避开了对我们有用的有意识的选择性检测。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地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仰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1,如果经过反思,我们宁愿取消某个欲望而不是实现它,那么它就是非理性的欲望。
2,矛盾的欲望或者是建立在错误的信念上的欲望,也是非理性的。
3,如果目标的预期效用跟它们被实现时的效用不一致,追求这样的目标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标志。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有相关,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在那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你的主人——人类就是那个机器人,而基因则是人类的主人。 ----基思·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基思·斯坦的名人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