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姜子牙》刷屏背后,藏着中国动画100年内幕
日期:2020-10-07 21:26:56 作者:国馆 来源:国馆 阅读:

  1984年,宫崎骏来到向往中国

  作为如今世界首屈一指动漫大师时深受中国动画启蒙

  在他中,那时的中国动画走在世界前列,能到此拜访荣幸之至。

  可当他满怀憧憬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交流创作时,很多事情已发生变化

  上美领导对创作并无多大兴趣

  更多的是关心日本动画产业薪酬制。

  一腔热情,被浇了满头冷水

  宫崎失落而归,只留下一句:

  “对于中国动漫,我失望至极,无以复加。”

  一语成谶。

  彼时人们尚未意识到,中国动画正走下神坛

  往后几十年,那份失望刻进了中国人骨子里。

  时间拉回2020。

  《姜子牙上映,掀起一阵浪潮

  此时距离哪吒燃爆国人,不过一年。

  人们满目希冀嚷嚷着:

  “中国动画在崛起。”

  但,与其说是崛起,我更愿意称之为——

  复兴

  回望百年,这一路真不容易

  从萌芽巅峰,从衰落到复兴,这是关于中国动画的故事

  一个足够热泪盈眶,值得每个中国人知道的故事。

  01

  O N E

  上世纪20年代,国外动画火热。

  传至中国,影响了不少人。

  可中国动画,一片空白

  彼时南京,喜爱动画的万氏四兄弟萌生了念头

  做中国自己的动画。

  时局动荡,有些人连口饭都吃不起,他们没有资金设备

  加上国外动画技术资料通通保密,只能靠自己

  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但万氏兄弟没怕。

  他们把7平米亭子间改成了工作室,四个人挤在里面工作

  全家缩衣节食买来旧照相机,改成摄影机用。

  反反复复摸索,接二连三地失败

  终于,硬是给他们捣腾出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几个年轻人铆足劲,推开了中国动画大门

  此后,他们又摸索着拍出近万画稿的动画《大闹画室》。

  一个在画室捣墨水小人为中国动画再添薪火

  这年,是1926。

  此后,万氏兄弟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在那小小工作室里,试验了上万次后,研究出国外严格保密的有声动画技术。

  经过十几部动画实验拍摄了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中国动画,自此萌芽。

  可论实力,还是落后国外一大截。

  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享誉海内外,而中国连一部像样的动画长片都没有。

  已是资深动画人的万氏兄弟当然不能忍,便下定决心

  拍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还要比国外更高质量

  

《姜子牙》刷屏背后,藏着中国动画100年内幕

  这可不简单

  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们只能冒死躲进上海租界创作。

  当时还很穷,资金一度短缺,拖欠了工作人员好几个月工资

  但没人有怨言,他们一心只想着要争口气

  原本需要9000张画稿,他们硬是画了3万张。

  片中孙悟空在与火焰对抗现实中创作团队也在过火焰山。

  足足花了一年半时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面世。

  这不仅仅借打败牛魔王之意鼓舞了当时士气

  更是宣告着中国动画有了与国外分庭抗礼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铁扇公主》在日本放映时,台下有位少年入了迷。

  看完之后,他成了导演万籁鸣的拥趸。

  跟随偶像,少年果断弃医从画。

  他叫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创作者,也是日本动漫之父。

  历史就此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伏笔。

  这是后话了。

  

  手冢治虫(右)导演万籁鸣(左)

  在中国动画即将大步向前之际,战争洗刷了希冀。

  早期动画片悉数被毁,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中国动画,卧薪尝胆。

  当时国外已有彩色动画,国内还是黑,彩色技术尚属机密。

  这一次站出来的,同样是万氏族。

  万籁鸣儿子万国强仅靠一本载有彩色显影液配方的杂志,不断试验。

  无数次失败后,总算研究出了彩色显影液。

  自此,中国彻底告别黑白动画时代。

  《小小英雄》《野外的遭遇》等等彩色动画呼之欲出。

  

  越来越多动画人加入其中。

  他们怀揣梦想,认真低头赶路。

  无比虔诚勾勒着属于中国动画的乌托邦。

  02

  T W O

  时间来到1955年。

  那年中国动画凭借《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上首次获奖。

  本该举国欢庆,却没人高兴得起来。

  这部动画模仿苏联画风,由苏联专家指导,以至于一度被当成苏联动画。

  羞愧二字爬上中国动画人心头。

  一场民族化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他们把京剧揉进动画,隔年创作出《骄傲的将军》。

  

  反响之好,让中国动画愈发笃定,这条路走对了。

  国内动画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借着东风,承包无数人童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横空出世。

  

  无数动画大师慕名而至,中国动画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有木偶片《神笔马良》《东郭先生》;

  

  折纸片《聪明的鸭子》;

  

  还有拍摄难度极高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等等。

  

  不满足现状的创作者甚至想把中国水墨画搬上荧幕。

  放眼世界,没人做过。

  与历来动画做法天差地别,在当时看来很难。

  可上美厂创作者偏不信邪。

  于是,取材于齐白石名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在一片质疑声中诞生。

  

  那一群水墨晕染下的小蝌蚪,帮着中国摘下了“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就连日本动漫导演高畑勋也为之震惊:

  “看的时候我都傻了,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他更没想到,小蝌蚪之后,还有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孙悟空

  年少喜孙悟空的导演万籁鸣心中一直有个执念:

  要拍出桀骜、永不服输的齐天大圣。

  为此,他四处筹钱,不厌其烦和别人讲大闹天宫的故事。

  受尽白眼才算拉来投资,但才半年便被撤了资。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坎坷遭遇使他更加专注于这部《大闹天宫》。

  当时条件相当艰苦,没有先进技术,仅仅靠的是简单的画笔。

  他们把每个人物的性格、故事背景等等都分析了个遍。

  每个角色都经过精心设计。

  

  画师们跑到戏剧学校观察演员们的动作,学上孙悟空的翻云手、舞花棍。

  甚至还请来“南猴王”,仔细观察孙悟空的精髓动作。

  前后经过四轮设计,才有了今天的美猴王:

  黄上衣、虎皮裙、红裤子、黑靴子。

  勇猛矫健,神采奕奕。

  

  画的时候,他们都对着镜子反反复复设计表情。

  

  不仅人物角色,为使片中各色背景更加逼真,他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跑遍中国各地。

  耗时耗力临摹来中国古代建筑、服饰等等。

  几十个人,整整花了7万多画稿。

  

  配音演员也没落下。

  当时录音棚不像今天,只搭在一个小小阳台上。

  时值夏天,棚内40多摄氏度,人待在里面热得慌。

  为避免产生杂音,他们录音时还不开风扇。

  这样的状态,他们得工作上一天。

  皇天不负苦心人。

  《大闹天宫》一举成名,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

  

  那个不畏强权,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把中国动画送上神坛。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03

  T H R E E

  孙悟空之后,哪吒再掀波澜。

  原本作为中苏合拍片的《哪吒闹海》一度不被苏联人理解。

  在他们认知里,死而复生太不科学。

  加上其他原因,合拍被搁置。

  直到1978年,尘封已久的剧本再度拿了出来。

  这一次,是为庆祝建国30周年。

  

  汇集了当时声名远播的动画班子。

  几十个动画人,画了5万多张画稿。

  一丝不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念头:

  要比导演的要求完成得好。

  当时为哪吒配乐的是作曲家金复载。

  一贯以来,他从不批量生产,而是为每一部动画量身定做。

  当时正好遇上战国曾侯乙编钟出土,他不辞辛苦跑去录下声音,为动画添砖加瓦。

  

  耗时一年多,作为中国第一部宽荧幕动画电影的《哪吒闹海》终于面世。

  不论是国内外,都赞不绝口。

  在当时看来,这已是最高水准。

  那年暴雨之中,哪吒身着白衣,挥剑自刎一幕,至今让人泪目。

  

  重生的哪吒为中国动画再续巅峰。

  还有那部堪称奇迹的《山水情》。

  作为水墨动画,画稿都由毛笔完成。

  这里涉及很大的问题,毛笔画很难把控浓淡,要使画面不突兀,就必须做到浓淡程度一致。

  可想而知,画师们得花更多功夫。

  不仅如此,为使片中弹琴动作更加逼真,他们请来琴师。

  好几个人围着他,从各个角度画。

  匠人之心,溢于言表。

  

  于是,人们看到中国水墨动画巅峰。

  峭壁之上,少年抚琴。

  悠扬琴声,山间回响。

  直到今天,这部全片没有对白的动画依旧令人震撼。

  有人评价:“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

  确实如此。

  那个年代的动画人,心中有光,眼里有海。

  他们怀揣梦想,为国人,为世界带来一部又一部诚意之作。

  诸如《天书奇谭》《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记》等等都花去了动画人们很多心血。

  

  以上种种,成就了中国动画盛世,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白月光。

  哪怕今天看来,也很难超越。

  原本以为这光景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没想到,很快中国动画开始走向了下坡。

  04

  F O U R

  看似风平浪静的动画圈,实则暗流涌动。

  作为中国动画代表的上海美影厂慢慢在掉队。

  500多名员工,一年仅能出品400分钟左右的动画片。

  放眼日本美国,200多名员工就能生产3000分钟。

  相形见绌。

  而中国动画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低龄化,以致流失了不少观众。

  不仅如此,第一批动画人逐渐老去过世更是上加霜。

  新生代动画人却始终未能独当一面。

  彼时上海美影厂还遭到各种代工公司高价挖人。

  比起耗费心血的原创,年轻一代更愿选酬劳优渥的动画代工。

  于是,人才迅速流失,原创能力江河日下。

  《黑猫警长》导演戴铁郎卷入上海美影厂利益斗争后被辞退。

  也因此,这部动画片仅仅出了5集。

  第五集的结尾,黑猫警长用枪打出“请看下集”,却再无下集。

  

  内忧之下,辉煌不复当年。

  国际场上再难中国动画身影。

  当然,也有挣扎过。

  中国进行过动画系列片的尝试。

  如《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与贝塔》等等也成了不少人的童年。

  

  但,这也暴露出了上海美影厂问题。

  葫芦娃之所以全都长得一样,是因为真没钱了。

  终究,这些耗尽了美影厂所有元气。

  还是未能挽大厦之将倾。

  外患实在太多。

  那个曾因为《铁扇公主》而转行的手冢治虫,多年后带着《铁臂阿童木》奔向中国。

  一个被国外动画割据的时代悄然开启。

  日本有《哆啦A梦》《灌篮高手》等等,美国则是《米老鼠》《蓝精灵》等等。

  那个时候,中国荧幕全被这些国外动画霸占。

  为抢占市场,这些动画都被廉价转卖到中国。

  以至于中国本土动画企业的生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都被别人甩在身后。

  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屈指可数。

  被逼到无路可退的上海美影厂做了殊死一搏:

  迎合市场,创作《宝莲灯》。

  这部动画被寓以中国动画翻身仗。

  但都没想到,这仗还是打输了。

  1200万的血本,学着好莱坞拍摄。

  请来姜文、陈佩斯等人表演。

  还请来刘欢、李玟、张信哲演唱主题曲《天地在我心》《想你的365天》《爱就一个字》。

  上映之后,少年沉香,劈山救母,成为一段佳话。

  但也仅止于此。

  沉香救出了母亲,却没能拯救中国动画。

  各种烂片还是横行霸道。

  上海美影厂于上世纪最后一年走向沉寂。

  再往后,本土动画越来越低龄化,再难出佳作。

  各种劣质和只为赚钱的动画层出不穷,把人们信心打击了一次又一次。

  中国动画,走下神坛。

  05

  F I V E

  多年的销声匿迹使得国人对中国动画丧失信心。

  每每提及,偏见颇多。

  人们给中国动画贴上了标签:低龄、幼稚,烂。

  那时的动画,对于经历过动画巅峰的人而言,简直不堪入目。

  各种烂梗,各种无厘头污染着人们眼睛。

  大家更愿意为国外动画买单。

  复兴何其艰难。

  但幸好,匠人未曾离去,只是还在探索。

  《蓝猫淘气三千问》率先撕开一道口子,为少年儿童普及各种知识。

  

  《我为歌狂》推陈出新,令人眼前一亮。

  

  《围棋少年》接踵而至,动画市场题材开始多元。

  

  由作家余华担任顾问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成了无数人童年的白月光。

  

  还有那部七年磨一剑的《中华小子》,一举拿下多个频道收视冠军。

  国际动画节上也声誉满满。

  

  中国动画人在贫瘠土壤里孕育着希望。

  一个叫饺子的医学生带着这份希望转行开始做动画。

  凭借一部《打,打个大西瓜》在网络上声名大噪。

  看过的人每每提及,都会连番称赞:“牛!”

  而作者本人自此沉寂,不是消失,而是酝酿着更加牛逼哄哄的作品。

  这期间,其他动画人也没闲着。

  《我叫MT》《罗小黑战记》等等网络动画相继诞生。

  《大鱼海棠》《大护法》《白蛇:缘起》纷杳而至。

  

  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

  大圣身披银甲,手持金箍棒,拼尽全力扫除那层笼罩很久的阴霾。

  

  9.56亿票房,成了中国动画一个丰碑,像是在告诉人们:

  中国动画归来了。

  彼时那个叫饺子的年轻人正卧薪尝胆。

  两年时间里,他改了66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

  对于动画要求,极尽苛刻,

  哪吒的设计稿,改了一次又一次。

  全片特效镜头高达一千多个,每个都不含糊。

  申公豹变脸那个镜头,制作了很多个版本都不如意,甚至吓跑了制作人员。

  其他人也经常被饺子的严苛逼疯。

  由于经费问题,他自己还身兼多职。

  这样艰苦的条件,很多人都在咬牙坚持。

  2019年,魔童降世。

  上映仅4天,票房达8亿。

  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燃爆无数国人。

  多年前,孙悟空和哪吒把中国动画送上神坛。

  多年后,还是大圣和魔童把中国动画拽出低谷。

  看着如今光景,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先辈。

  遥想当年,尽管那时技术落后,可先辈们一腔孤胆,创作了一个中国动画巅峰。

  说到底,更重要的是那颗心,赤诚热烈的匠心。

  如今,中国动画人才真正从先辈手中接棒。

  而我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先辈的匠人精神,续写先辈传奇。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提及中国动画,一定会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

  “中国动画是真的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姜子牙》刷屏背后,藏着中国动画100年内幕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