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后世留下《庭训格言》,总结教子之方,说透了中国人的教养。
1
【原文】
读书以明理为要。
遇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俱无可愧。
【译文】
【解读】
2
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原文】
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
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
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译文】
【解读】
人需敬畏天命,而上天有好生之德。
做人无畏,势必会妄为。
03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凡人熟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
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译文】
人生在世,又有谁能不犯错呢?
无论所犯的过错是大是小,如果知错能改,就该获得改过自新的机会。
【解读】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尚书》有言:“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明知故犯,是最大的过失;
自以为无过,则是错上加错。
04
家居闲谈,善行善言
【原文】
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
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
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译文】
我们在与家人相处时,应当效法古人:
多说好话,多行好事。
我常以此教导你们,你们回家也要如此对待妻子儿女。
一个家庭的和美,就是由此而生的。
【解读】
一家之计,在于和美。
非善言不出口,非善事不行动。
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愉快,
又或者因为几句戏语,致使口角相争。
这都是因为不能忍一时之气,而引起大的争端。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05
勤俭不贪,福寿双全
【原文】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
奢侈过求,受尽则终。
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
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财而惜之也。
【译文】
人一生所能享用的饮食、衣服、财富,都是由定数的。
如果奢侈贪婪,一旦福报享尽,则会折损寿数。
若是勤俭节约、克制贪欲,就能增长福报、延长寿命。
像我贵为帝王,什么样的宝贝不能取用呢?
然而我在衣食方面从不浪费,正是因为爱惜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
【解读】
世间的财物,皆由天地所生长,用以滋养众生。
若人人都懂得节约取用,则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平均。
曾国藩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要留有不尽的余意,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