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二战的胜负,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日期:2019-10-09 16:40:02 作者:魏阳 来源:网络 阅读:

二战的胜负,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人们可能会想到各种“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似乎,战争来自人们脑中邪恶观念,观念又导致了侵略政策。然而,英国历史学家丽兹·柯林汉姆告诉我们——二战起源于吃不饱的肚皮

  21世纪的人们,常常为体重苦恼。这让人很难想象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是因为卡路里不足而引起。

  战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基于英国主导自由贸易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失灵。市场失灵,造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物资短缺。德国和日本,无法在国内得到充足食物来源。为了能在食物供给独立自主,这些国家要么参与英国主导的贸易,要么进行领土扩张

  二战前的德国,粮食供给已比一战结束时好了许多,但谷类、食糖、土豆肉类关键生产部门依然无法完全自给。而希特勒政府又不愿意用有限外汇购买粮食。据计算,为了满足全国人口每天的卡路里需求需要额外的800万公顷土地。另外,如果要将小规模的农地合并成更有效率的大农场,也需要新的土地安置德国的农民

  纳粹德国解决问题战略,是发动战争控制东欧广大的产粮区——特别是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根据耶鲁大学史学家提姆·施耐德的研究《血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德国的计划是活活饿死上千万东欧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然后让德国人殖民到这些土地上,永远解决第三帝国的供粮问题。

  但是,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1939年入侵波兰以后,德国不得不开始口粮配给。1940年后,由于英国对大陆封锁食品短缺更加严重。军工、采矿等产业尤其严重。许多年轻人因为羡慕军队充足的伙食而入伍。1941年以后,德国民众的食品摄入量反而比战前下降了约20%。

  日本的扩张同样也是由饥饿驱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了庞大移民计划,发动上百万日本农民迁往中国东北,期望可以解决本国的农业危机。在二战中,日军后勤补给出了名的糟糕。“以战养战”,是食品匮乏中的无奈之举。每一场战役中,凶恶的日军士兵希望敌人那里得到食物。

  然而,因争夺食品而爆发的战争,最终以食品短缺告终。整个二战期间,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的日军人数,甚至超过了战死者。日本扩张的结果,和德国一样,不仅带来了本国的饥饿,而且“输出了饥饿”。1941年,日本的农业尚能保证人均336克的大米供应;而1945年,这一数字降到了234克。战争后期,被美军困在太平岛屿上的日军,更是沦落到抓食各种野生动物,甚至人吃人的地步

  德国和日本通过战争获得粮食自足的计划,完全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战争本身搅乱了农业劳作和丰收,破坏了市场的原则。

  英国的情况则好得多。虽然国内领土狭小,只有牛奶的供给可以自足,但是,由于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可以进口足够的粮食和肉类。这让战前的英国享受了自由贸易的好处。战争爆发后,英国开始限制国内家畜和酒类的产量,将土地用来种植谷物蔬菜使用农机提高农产量,鼓励妇女驾驶拖拉机耕地,甚至让战俘进行农业生产。目的只有一个,让粮食自给自足

  虽然来自欧陆和殖民地的奢侈品消失了,但是英国人享受了战时欧洲最好的伙食。每人每周可以买到4盎司熏肉,4盎司黄油,3盎司人造黄油,1盎司奶酪,12盎司砂糖,15盎司的鲜肉或冻肉,2品脱的牛奶,以及2盎司的茶叶。英国人还享用了美国租借法案带来的巨大援助。来自美国的蛋粉、冻肉、熏肉和各种罐头,来自阿根廷的玉米,来自冰岛的腌制品,让英国人从容度过战时岁月

  当隆美尔攻下英国占领的埃及城市托布鲁克时,德军发现英军仓库里堆满了面粉烟草香烟果酱、咸牛肉罐头和瓶装啤酒相比之下,德军只有寒酸的黑面包沙丁鱼罐头。

  英国人物资充足的代价,是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当地的饥荒。由于东南亚被日本占领,英国失去了缅甸的产粮区,于是向孟加拉征集粮食。这造成了数百万人因为饥荒而死亡。食品分配的后面,是英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苏联也同样面临着食物短缺。和德日一样,战前苏联的战略目标,也是摆脱由英国控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食品供给的“自力更生”。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苏联无法进行对外扩张,转而对内整合农业模式——进行对内“殖民”。国家主导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即将到来的苏德冲突进行战备。这项紧迫任务,让苏联残酷压榨国内农业。这种压榨让国家控制了农业,却没有提高农业生产率,结果是数百万人在大饥荒中饿死。

  对于美国来说,二战是食品工业辉煌时代。美国国内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丝毫没有受到战争破坏,反而得到无数海外订单,这大大地提高了美国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准。世界的灾难成就了美国农业的繁荣。二战也是美国农业技术革新重要时期杀虫剂化肥杂交品种的广泛引进,极大提升了农产量。美国成了整个同盟国世界的粮仓,为几乎所有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食品。美国的食品产量如此巨大,以至于战争结束后,对其他国家的食品援助久久没有结束。

  罗斯福总统宣称,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四大自由。这其中,免于食物的匮乏,可能是对于参战国人民来说,最为真切实在福利。美国巨大的农业产能,通过其强大的后勤运输能力,为本国和盟国的军队和民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食品资源保障了同盟国的胜利

  美军的伙食,无疑是二战各国中最为豪华的。从米饭、面包、通心粉、燕麦片、果酱、糖浆、酸菜番茄酱,到各种肉罐头和蔬菜罐头,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在后方和军舰上,士兵们的菜单还包括烤牛排洋葱汁、法式烤土豆、冰激凌、现磨咖啡苹果派。美国联邦食品与营养委员会为美军士兵定下的热量摄入标准,是每天4300到4785卡路里。这远超过德国士兵摄入量的50%,也是日本士兵摄入量的两倍多。二战的胜负,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二战,也是美国食品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各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工业食品,开始大显身手。美国制造午餐肉——一种用多种肉料混合而成的罐装食品,成为了战场上的食品霸主巧克力成了盟军士兵中最抢手零食。甚至连缴获了盟军物资的德军,也回味无穷。工业化的快餐食品,易于运输储存,无需加热,口味尚可,而且提供足够热量。战争后期,无论是波罗的海上的苏军,还是亚热带丛林中的中国远征军,都有充足的卡路里摄入,体能士气远远超过对手

  美国在二战中大量制造的工业化食品,改变了世界人民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书中提到,美军解放荷兰之后,当地民众从商店中买到了廉价的美军物资,包括蛋粉、午餐肉、各种肉类罐头,还有“加一点水就可以做成早餐煎蛋 ”,这让荷兰人惊叹不已。在战后千疮百孔的欧洲,美国的食品援助,布满了当地的餐桌,养育一代欧洲吃货

  强大的食品工业产能,让美国在二战之后,成为取代英国的超级强国

  食品,将世界秩序划分成两个时代。二战之前食物匮乏的时代,和二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食物充足的阶段。战后西方世界的繁荣,来源于更充足的卡路里和蛋白质,更多的农地,和更有效的农业技术。这真让人感叹:如果美国的农业革新(绿色革命)能够发生在战前的世界,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本来可以避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二战的胜负,在餐桌上早已决定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