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薪5千,
给不起份子钱被拉黑
“下周我结婚,你可以一定要来啊。”
我叹了口气:
“唉,这个月第3个朋友结婚了,再这样下去,真的要吃半个月泡面了。”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今年毕业的她,上个月刚入职。
2
份子钱:越穷越多,
眼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结了婚,步入婚姻的殿堂,我却高兴不起来。
并不是因为自己成了大龄剩女,而是感觉,给出的份子钱一年比一年高,而且还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这边给出去的份子钱涨势喜人,那边领到手的工资涨幅停滞不前,你说说,谁高兴得起来?
在我家那个18线小县城,份子钱的收费情况是这样的(勿杠,不同地区可能不同):
我做过一次姐妹(广东这边的风俗),包了600元的礼金,婚礼结束后还被退回来了,结婚当天还收到很多小红包。
记得有一次同事结婚,我打算包200元的礼金,有一位前辈还不赞成:“大家都是100元,你不要显特殊给那么多。”
相比之前的动辄500块来说,这已经让我很惊喜了。
从这张全国婚礼红包地图来看,两个地区的份子钱金额也基本属实。
北京上海浙江等土豪自不必言说,但是也有些地区,越贫穷,受面子的影响越深,攀比的心态越严重。
闫云翔老师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写过中国北方一个农村早些年结婚随礼的情况:
他发现,这些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有至少20%投入到随礼上,而孩子的教育费只有几块钱。
因为大家都没钱,所以一起凑钱办一个热闹的婚礼,钱多关系又好的就多给点,钱少关系一般的就少给点。
等到下次其他家有需要,再一起众筹。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为了虚伪的面子,给出去一份份子钱,结果吃了半个月泡面,反倒得不偿失。
3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份子钱该不该被取消?
我当时跟我们大学几个朋友商量好,以后无论谁结婚就给1000元份子钱。在我们这个小团体里面,现在的我算收入比较高的。
然后有一天,我的一个女同学就打电话给我说,我要结婚了,你一定要来,而且要带6000元的份子钱。
我就问为什么,我们之前不是说好的1000吗?
她说,如果不带6000,你懂的。
我有两位高中好友,本来关系都很好,可是因为份子钱,她俩彻底闹翻,再也没有联系。
原因是这样的:两年前A先结婚,B包了600元的份子钱;结果等到B结婚的时候,A照原价给了600的礼金。
这个时候,B就不高兴了:
结果这话被别人传到了A的耳中,A很生气:
我当时作为答谢,还送了你一个银质手链怎么不说?
有人把它当做零存整取的定投基金:每隔几个月给出去份子钱,结婚时一次性收回。
也有人把它当做得不偿失的高风险投资,因为自己有可能一辈子不结婚,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可能别人根本不会把份子钱返回来。
4
以前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现在是“人可以不来,份子钱不能没有”。
别怕朋友会变少,交情过硬的朋友根本不计较你给多少礼金,计较你给多少礼金的,往往都把钱看得比你们本人更重要。
真正靠得住、常联系的,也就那么几位知己,其他没交际的人,直接送一句“祝福”就好。
真正的友谊,不是体现在金额,而是体现在需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