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凭的骗局
日期:2017-11-06 来源:国馆文化 阅读:

文凭的骗局

文 / 国馆

诗和远方,换不来米饭。荣誉和认可,换不来车房。想用文凭兑换一切,你想得太美。

——国馆君按

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们:  

“读书改变命运”。

小时候被夸奖会“会读书”,

要比“很漂亮”“很能干”更高级。

即使踏入社会

一个博士学位的实习生,

还是会让经验丰富的前辈礼让三分。

家庭、学校所有声音都在告诉你:

会读书就是真理,

有文凭才是王道。

但其实,

文凭有时也很危险

说文凭危险,

不是文凭这件东西危险,

而是有失偏颇的混文凭观念会毁掉你。

—为面子而混文凭

我有个同学,

高中时就不是读书这块料,

高考分数就勉强能上个二本B类,

就是那种四年下来光学费就得花个十万块的。

依照这种情况,

读个专科选个好专业,

学到的东西不亚于读个吊车尾的贵族二本。

她家里穷得叮当响,

但她一直秉承亦舒师太的教诲

“文凭是女人最好的嫁妆”。

“上专科,难听死了。

哪里能找到有钱男朋友。”

偏要爹妈砸锅卖血跟亲戚拼凑。

大学四年,

也没见她认真读书,

快毕业了,

QQ上找我:

“你有没有还没发表的论文?”

我问她要干嘛,

她说:“老同学,

借用一下,

我想申请澳门那边的研究生,

不会影响你在内地的学术记录。”

没理她,

后来听说她如法炮制

把本科同学的论文“加工”了一番,

搞了个小额贷款交学费,

“如愿”成了澳门某大学的研究生。

后来有没有成功进阶文化人,

进而嫁给有钱人,就不知道了,

只是早已成了朋友圈买玉的微商,

估计为了还那些年读书欠下的债。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好面子读书,可以,

但装逼也得有实力,

没实力,可是要随时啪啪啪打脸的。

—为逃避社会而混文凭

思为读博的原因很简单

不想工作。

反正本硕连读读习惯了,

学校的套路门儿清,

花五六千块,

买几个版面发论文,

这就有申请本校直博的资本。

没人愿意赖着继续读个鸡肋的博士,

思为自然如愿。

从申请成功那天起,

他就开始过上糜烂的生活

睡觉、吃饭、打机、拼凑论文。

拿着父母在老乡种田的血汗钱,

心安理得地胡吃海喝、约会妹子。

每次问家里拿钱,

还特牛逼哄哄:

“我们家十代以内,

就我一个博士,

我这是光宗耀祖。”

说的好像要把读书发展成终身事业

博士一读读了七年,

明明是论文质量不过关,

一直连哄带骗跟父母说是准备留校。

每到毕业论文审核阶段就生不如死,

写不出来,拼拼凑凑也难,

这才知道读博也有读博的压力,

逃得了社会和工作,

逃不了论文和精神压力。

结果,一毕业就反口:“想回老家考公务员”。

一个月领着三千块的工资,

还有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八百块。

父母也不好说什么:

“十年前本科毕业让你考公务员你不考?”

思为说:“那时除了名利,还想要点别的。

现在就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

说得好听,

你都快30岁了还在读书,

你60多岁的父母在供你读书、生活,

每天盼着你毕业,愁着你找对象,

把你当祖宗供着,每顿只吃青菜也要为你攒首付和月供。

你以为读书就是天然正义,

其实只不过是变相啃老。

—以为高学历就能出人头地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楼主研究生毕业出来工作,

发现那些本科不如自己的同学,

纷纷去做药物代表,

个个身家百万,有房有车,

迎娶白富美或者嫁给高富帅,

走上人生巅峰。

愤愤不平找博士闺蜜吃饭吐槽:

“我早干嘛去了,

脑子进水读了三年研究生,

现在拿着那五六块钱死工资。”

闺蜜叹了口气:

“我更惨,

靠着每个月两千块的博士补贴过活。

至少还有四年要煎熬,

哎,你别点那个木瓜雪蛤,

太贵了,点个普通甜品就好。”

两人一起痛骂了整个教育制度和学术链条:

既然读书厉害的,不能挣多点钱,

还不如早点鼓励我们去工作。

我觉得他们又可怜又可笑,

“读书——仕途——升官——发财”

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承诺你好好读书就会有挣多钱的?

想读书就去读书,想工作就去工作,

反正迟早你们都会这山望着那山高。

但读书的人,别整天秀一副优越感,

觉得自己就应该一毕业飞黄腾达,

急速超越早些出来工作的同龄人。

不然就怨天尤人

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济。

学校是一个培养读书人的地方,

但不是一个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地方。

读书好的优越感,不一定能在别处得到兑换,这很正常。

中国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国度,

有人做过调查,

中国人平均每年读4.7本,每天五分钟不到。

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

日本人40本、以色列人64本。

但特别奇怪的是,

大多数中国恩又有超乎想象的学历崇拜情结。

想要扭转这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要明确:

—高学历不比会挣钱高尚

我的大学同学苇婷说过她爸妈的故事

妈妈是北师大的英语硕士,院花,

当年选择她爸爸

是因为别人追她都是靠脚、靠嘴、靠鲜花,

她爸爸不一样,

直接骑着自行车载她出去吃大餐、买项链。

80年代,有自行车,比现在有奥迪还牛。

她妈妈说爱她爸爸的不一样,

说得太文艺,其实就是爱有钱人。

但她妈妈很快就“后悔”:

数落她爸爸只是专科毕业,

除了会挣钱,其他都不懂,

没文化,没品位,没情趣。

苇婷说:“妈妈一辈子,

一边花着爸爸的钱,

一边瞧不起爸爸只会挣钱,

她很矛盾,

觉得自己会读书很高级,

但没有通过文凭去施展才华

反而是通过打压爸爸来证明自己。”

对大多数人来说,

除了基础教育

读书是奢侈品,挣钱是必需品。

你竟然那么喜欢读书,就去读书好了,

不要一边贪财,一边嫌弃别人读书少,

读书让人明理,

但不应该让它成为你人生的负荷,

成为阻碍你幸福的绊脚石。

—浪费时间混文凭,不如做喜欢的事情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曹宝麟,

现在非常出名,因为他的书法。

他是全中国米芾研究第一人。

其实这,跟他当年勇敢承认自己不想混文凭有很大关系。

二十来岁,曹宝麟学的不是书法,

是古代汉语。

在北大念硕士,

跟随古代汉语顶尖研究学者王力先生。

王力很看好曹宝麟,

希望他往古代汉语的路子一直往下走,

接过自己的衣钵,成为北大首屈一指的学者。

曹宝麟为了研究古代汉语,

开始临习古人书法,

却发现比起古代汉语,

书法更是自己的心头之爱。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

诗文书画,是有等级的。

很多人会觉得,

从读书写文的高学历人才变成一个弄墨写字的人,

自甘堕落,太掉档次。

快毕业时,曹宝麟想了很久,

还是对王力坦白:

老师,我不想读博了,只想写字。”

王力痛心但也只能说:“好的,你去吧。”

曹宝麟不喜欢读书就勇敢说出来,

半分钟没耽误,

就沉迷于真正喜欢的事情上去,

后来,他成为第一个获得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人,

也是为数不多的多次获得兰亭奖的人,

后来,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后来,他成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后来,他成为米学研究专家。

不对的路,停下来就是前进。

不喜欢的事情,放开手就是进步。

停下来才有时间思考对的方向,

放开手才有空间去接住新的一切。

曹宝麟和他的书法作品

—不要把一生的梦想放在文凭上

读书不一定致富。

我们会八卦一个清华学生卖猪肉,

一个北大学生卖烧饼,

一个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无论什么学校,

每年的就业率总不会达到100%,

这就意味着一定有人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其他的不会受到关注,

就盯着那些顶尖级的985学校看?

中国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你读书厉害,

你就应该找到好工作,

就应该升官发财,

走上人生巅峰。

但这逻辑,不对!

还是欣赏陈嘉映说的:

不要完全把读书当作多么纯粹、

崇高的事情。

不是说宋朝人、明朝人多么爱读书,

比我们当代人厉害多少,

而是他们那时没电视看,

不读书也不知道做什么,

而是他们那时靠读书考取功名,

不读书也没办法改变命运。

这不是人的倒退与否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情况、风气问题。

我们应该感激这个时代,

会拍视频,能成网红。

时尚秀,能开网店。

写文章,能做自媒体。

时代给我们太多渠道,

做到极致都能绽放走红。

文凭、学历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路,

是历史进步,

不再固执迷信文凭、学历的价值

才是人的进步。

中国人常常把“文凭”和“读书”等同起来。

其实未然,

“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在学校里读书,即我们上面说的拼文凭。

二是平时的读书、阅读,即我们常说的终身学习。

拼文凭很重要,

有没有接受过高等学府的系统性学习,

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同样是卖猪肉,

清华学生卖猪肉,

也可以卖出文化来,

卖出特色来,

卖得写出一本研究专著来。

但拼文凭,是一个消费活动。

既然如此,这种读书的前提就有了限制。

读书,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要充分考虑你的家庭能承担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什么是财力,

你家里条件允许,

你读书不会成为一个毁灭性的拖累。

家里条件不允许,

但你又非读书不可,

怎么办?量力而行地创造条件。

我同事阿举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哥哥上大学已经花光父母所有的积蓄,

父亲为了阿举要上大学的事情,

焦虑得得了抑郁症

甚至劝阿举不要高考。

阿举很明确自己就是要读大学的,

他自己打欠条,

问舅舅借了五千块交了第一笔学费,

大一开始做兼职还债、负担自己生活费。

尽自己所能,支持自己读书,

这才叫量力而行。

—什么是物力,

你的时间允许,

你读书不会让整个家庭分工乱套。

有些人明明家里有儿有女等着他管,

儿子满地跑,

女儿嗷嗷待哺

负担重得不得了

他说我要去读博,

真的是脑残。

老婆没当即一口盐汽水喷过去,

让他清醒清醒算有修养了。

—什么是人力,

你的智商真的跟得上,

而不是纯粹虚荣或者贪图文凭。

扪心自问

真的热爱学术,才去读研,

而不是因为硕士学历加身,

感觉自己更加牛逼哄哄了。

用三年的黄金时期,

去混一张纸,实在太傻。

还不如,

喜欢创业的就尽早去创业,

喜欢就业的就尽早去就业。

正如那句名言说的: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源。”

请尊重你的能力和兴趣偏好,

读书或者不读,

做自己最重要。

—终生学习式的读书,比拼文凭更重要

汪涵是个有文化底蕴的主持人,

应该没人会反对,

但其实汪涵只有中专学历。

他如今信手拈来的文化典故和融通的聊天方式,

不过是来源于他十多年来工作之余的阅读。

汪涵通过自己的阅读,

对方言特别感兴趣,

前两年,还萌生了去考个方言学博士的想法,

“去读个博士,快的话三年毕业,

慢的话六年,那六年以后呢?

我的方言梦想用什么方式继续?”

不过他后来觉得获得文凭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断地保持学习方言、挖掘方言的兴趣和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他自己耗资500万,

开创了一个方言计划:

“自己能干,何必求人。”

这才是终生学习式的读书呀。

读书很重要,重要在于,

当你吃到美味的东西时,

不仅仅会说“好好吃”,而是粗茶淡饭

也能像苏轼一样“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书很重要,重要在于,

当你遇到烦心事时,

不仅仅会吐槽负能量,而是环境再差,

也能像杨绛一样“世界与别人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读书很重要,重要在于,

当你遇到各种奇葩时,

不仅仅会背后说三道四,而是他们怎样都好,

你明白“参差多态,才是世间幸福之源。”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在学校里读,

还是在大街上读,或者在自家马桶上读,

而是你真正喜欢读。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18岁时读,

还是25岁时读,或者是60岁时读,

而是你有兴趣读。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你读完能拿到好成绩,

还是能进个好学校,或者是混个高学历,

而是你享受这个过程。

本期编辑✎ 林饱饱

本期主播✎ 旮旯里的doudou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10000朵法国新鲜玫瑰

做成这一瓶可以喝的化妆水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让自己水起来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凭的骗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