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说
这,还是你想要的家吗?
公众号:胡慎之
我认识一个高一的小女孩,前阵子,她在人际关系上出了一些问题。
她是住宿生,所以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学校的宿舍里。因为一些事情,她跟宿友之间产生了一些问题,再加上考试没有考好,她就觉得压力很大,很不开心。
她打电话给妈妈,问妈妈该怎么办。她妈妈回复她,听我的,你远离她就可以,不要搭理她。
她不问的原因,是妈妈已经告诉她方法了,就是不再搭理那个同学。而她的不开心则是因为妈妈的方法并没有解决到她的问题。
其实,妈妈告诉她的方式是妈妈本人去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不是她自己思考过后,选择去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所以当妈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时,她的反应是“我的方式是不是错了?妈妈的是不是才是对的?”
这种直接给予方法,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就是一种结论式的教育。
结论式的教育,其实就是标准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同人”。
ART
01
“同人”化毁掉的是什么?
所谓的“同人”就是复制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意愿植入到另一个人体内,让这个人变成跟你一样。
就像很多父母一样,他们内心中间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己。但因为他们无法去实现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他们只能把未了的心愿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好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孩子。
当你把自己的东西灌输到孩子身上时,会出现四个问题:
1. 每个孩子的大脑都被“复制粘贴”
在中国家庭里,父母教导孩子处理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讲道理。
因为道理只有对错和好坏,不会掺杂太多别的因素在,例如:这件事中对方的想法或感受。我们只需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处理事情就可以了,别的都不用管。
而结论式的教育就是讲道理,它不需要你的思考,只需要你认同。
就像平时学校的考试一样,就算是开放性问题,却还是会有一个标准的或大致方向的答案,因为这样的方式是最简单,最容易统一的。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但如果三个臭皮匠的思想都被同化得一模一样,他们还会有新的想法,新的做法吗?
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就像是一个权威式的老板。在权威式的老板眼中,他只需要一群按照他想法去做的人,不需要他们有任何创新的想法或做法。
但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变成“同人”,因为当一个人不需要思考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时,他也失去了创造性。
一旦孩子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有一段时间孩子会经常把老师说的话放在嘴边,例如:老师说要这么做的,老师说这个只能这样用。
这就是因为结论式的教育永远把问题困在两个阵营中,对和错,或者说是能和不能。
这时,如果父母跟老师站在了对立面,指责老师的说法是错的,那么也只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更加迷惑。他会不懂为什么老师跟父母说的话不一样,会不知道该相信谁。
也正因为结论式教育的影响,孩子早已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他只能不停摇摆老师跟父母之间。
3. 我们只讲道理,不讲感情
在家庭中,父母就代表着一种权威,面对权威,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听话。
这种听话,其实就是听结论式的教育。
父母告诉我们结论,我们只要按照这样方式去做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我们是不需要知道的。但这样的教育有一个很糟糕的地方,那就是孩子的心中会充斥着很多困惑,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跟成年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孩子如果想要理解父母说的结论,只能通过父母语气所带的情绪。
情绪和感受是链接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东西。但当所有东西都以结论式的方式传递时,情感的流动就被忽略了。
就好像有些孩子喜欢让妈妈陪着做作业,这些孩子是真的不懂怎么做作业吗?但可能其实他们只是希望妈妈能陪着他们,这让他们感觉很好。可妈妈直接结论式的教导,就让彼此之间的相处变成一个很冷漠的状态,就是只讲道理,不讲感情。
4. 孩子变成了“人工智能”
结论式的教育就是要我们去代替他们的认知,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方式就类似一个教练在对待他的学生,而不是一个父母在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生物,不是机器,应该去触碰更多的新事物,而不是听从专门的指令指示。
这种教育方式更倾向于控制式的教育。虽然会更有利于孩子去管理这个世界,但是同时也让孩子的世界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因为结论式的教育背后通常有三个“重点”:
你认为的都是错的;
我说的都是对的;
你只要按照我的话来做,你就是很好的。
接受了这种教育的孩子,也就等于被剥夺了探索世界的权力,和探索真理的机会。
结论式教育就是控制教育,它抹杀了人的创造性思维,成长式思维,自我思考的能力,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体验。
ART
02
该如何改善这种“同人”化?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结论式教育的家长,或自己正在被结论式教育指导的孩子时,我们该如何避免结论式教育带来的伤害呢?
如果我们是结论式教育的父母,我们应该:
正如我们写一篇文章阐述一个观点,我们总要带出主题“为什么”一样。当孩子一天到晚都在询问为什么的时候,说明在做事的过程中,他有很多东西需要慢慢理解。
就像你叫孩子去拖地,在他拖的过程中,可能会问你要怎么拖,这样拖是否正确。你不需要马上给他一个明确的指示,例如:你只能从厨房拖起或你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拖地,相反地你可以通过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拖,或者为什么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拖,这种具体而关注到实际的问题来跟他进行沟通。
孩子做的每一样事情,都总会有他自己的理由,就算只是单纯的他喜欢,但这也算是一个原因。
所以当你在跟他互动,提问的时候,这其实是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成长式思维,让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许还能启发他对不同方面的兴趣。
2. 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在家庭教育里,情感链接是主线,如果连情绪感受都无法流动,那么所有的家庭教育都将会是失败的。
哪怕你一直教导你孩子真理,或给他提供正确的理论,他都会选择跟你对着干,也不会觉得你提供的一切有意义。
建立情感链接,就是多关注情绪,少评判对错好坏。
如果我们曾是被结论式教育影响的孩子,我们应该:
1. 打破你的舒适圈
结论式教育,其实是给你创造了一个舒适圈,因为你不需要思考,你只需要按照知识去做,这会让你觉得舒适简单。
所以,为了摆脱结论式教育的影响,你需要突破你的舒适圈,然后去触碰未知。触碰未知的概念就是你要多去聆听别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很多的文章或小说,都会选用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作为收尾,让读者去独自思考。所以当你进行阅读时,你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和书中提及到内容进行思考,相互之间进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念头,新的主意。
当你意识到可能有新的更有趣的东西存在时,你可以尝试去接触它,了解它,体验它。
结论式教育有时候,毁掉的不止是一个人的一辈子,还有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一辈子。
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者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尝试摆脱结论式教育的影响。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改变,这也是一种选择。
每一个人的选择和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lt;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京东当当热销中。
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个赞或评论哦!推荐阅读
“我让你不满意了,你还会爱我吗?”
我们在这里,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