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ZUI视界 | 我不能恋爱的理由——回避型人格与安徒生
日期:2022-04-23 03:33:23 作者:幽草 来源:最小说 阅读:

ZUI视界

  想象你有一个恋人,关系稳定或不稳定,比起同对方约会你更愿意一个人待着,打游戏看书;当对方吃醋、使性子、要求你更爱TA一点时,你觉得疲劳。或者你单身,恋爱还是想恋爱的,但实在谈不上热衷,被人叫去联谊的时候、跟一个陌生人从自我介绍开始做起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很烦。有时你会想起,年少时喜欢一个人那么容易那么热烈,如今却很难再感受到那种激情了。这时候,你也许会感慨:

  “——我可能是爱无能了。” 

  在现代都市病的榜单上,“爱无能”绝对名列前茅。然而它其实又不真的是什么心理疾病。本质上,它只是一种流行思想,只有人们都生活在都市里——遵循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的价值观念,却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人——在这种集体心理背景下,才会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

  然而这种感觉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被这个词语迷惑。

  “爱无能“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对“爱无能”的哀叹通常被表述为,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容易动感情了。少年时代,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从迷恋到投入都毫不费力。现在却感到已经无法那样去用力爱一个人了。喜欢之前会三思,投入关系之后也会权衡利弊。

  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和少年时代相比,我们的心智自然而然地成长了。而相对来说,少年的爱更多是荒唐的,用力过猛。这个时代的恋爱,多半爱的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你“投射”在TA身上的影子。所以才很少有人能和初恋走到最后。因此在这个时代,恋爱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挫折让我们明白,我们一开始爱上的人未必是我们幻想的那个人,我们所经历的爱情也未必是我们所幻想的爱情。

  因此,成年之后,随着心智的成熟,我们逐渐学会了收回“投射”,不再把“别人”视为自我的延伸,不再把“爱一个人”视为对自己某个面向的肯定,也不再把“得到某人的爱”视为对自我价值的确立。我们的立足点从只有自己的世界变成半只脚在内,半只脚在外的平衡点上:理想的关系和实际拥有的关系;理想的恋人和实际拥有的恋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二者的不同。你心中依然怀着“爱的理想”,但你已经学会了客观地注视你的现实世界,因此,不会再那么愚蠢地猛烈燃烧。

  这就好像——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是全能的,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明白人有做得到的事,有做不到的事,自然而然地有了平常心:无论是对恋爱,还是对别的一些什么。我们不再把“爱”放在祭坛上,放得高高的,以至于我们根本看不到它的本体是什么样子。

  “爱无能”是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不是坏事,甚至挺好的。成熟的猎手只在十拿九稳时才行动,不要轻佻地对待爱情。

  “爱无能”是遇见“阿尼玛”的前兆

  然而,恐慌来自于 “如果我不将就,就会孤独终身”这种IF。我们必须接受“爱情的发生”和“你想让他发生”是两回事。不过,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会经历真爱,无论他是多么孤僻的人。

  哪怕只体验过一次——只要体验过——一个人就能分辨出什么是 “真正的爱 ”。它倒更像是诅咒、魔障和急病,你不可能错过它的信号,甚至无法违逆它。在真实汹涌的激情面前,人造的爱情就像暴露于正午日光下的人造光源一样虚弱。

  人的一生中总会发生几次一见钟情,每一次都将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宿命的:当男人遇见他的“阿尼玛”,女人遇见她的“阿尼姆斯”时,他们会被激情的水流带走。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只要随着水流而去就好了。只在相遇时,我们才会感慨那漫长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等待有多漫长,它就有多值得。

▲“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被隐藏着的男性人格,对应着“阿尼玛”即男性心灵中的女性人格。倘若男女双方在彼此身上发现了各自的“阿尼玛/阿尼姆斯”,那么很高的概率会发生一见钟情。

  其实,更悲剧的往往是那些在年轻时匆匆忙忙定下人生的人们。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年纪轻轻和一个没那么喜欢的人结了婚,在四五十岁之后才遇到了自己的“阿尼玛/阿尼姆斯”,由于各有家庭和道德责任,他们将在道德上的批评和无法抗拒的爱之间进退两难。和这种状况相比,或许守着寂寞继续等待还要更好点。

  你不是真的“爱无能”,你只是在等待那个值得等待的人而已,而在那些需要等待、忍耐的漫漫长夜里,我们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得到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仅此而已。

  “爱无能”是对爱情的情书

  不过你也许等得太久了,早就不耐烦了。你的身体想恋爱,但你的头脑则分辨出“这次也不对”。因此,在本能理性的分裂中,你的心灵开始哀叹:“这是爱,但这不是我要的那种。

  这份哀叹是对爱情本身的情书,“来吧,我在这里。我在等待真正的爱,能激起我心灵本能冲动的那种。不是假的,将就的。我等得快不耐烦了。”真正不需要爱的人(首先不存在这样的人)是绝对、绝对不会觉得自己“爱无能”的,在他个人完美的小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恋爱”这一概念。说自己爱不动、爱无能的人,他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想爱,想遇到值得我去爱的人;我不愿意把我的爱浪费在这些虚假的爱情练习上。

  然而,“爱无能”在字面上却充满了现代人所特有的傲慢——因为它说得好像是我们只要“有能力”就随时能遇上真爱似的。别被它蒙骗——照这种轻浮的判断方式,诗人和作家们有一半都得是“爱无能”了。他们不停地推开身边唾手可得的“爱”,却又从心灵的深处发出对爱情的悲鸣。

▲安忒洛斯:情欲之神,代表着爱的回应、相互的爱。

  有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赞颂爱神,却从没有被爱神安忒洛斯眷恋过,他的名字是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我们所知的童话之神。《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夜莺》《白雪皇后》(后来被迪士尼改编为著名的《冰雪奇缘》)这些纯洁而热烈的故事就像是献给爱神的祭品。可在安徒生实际的人生里,他没有一次恋爱成功过。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安徒生自己认为自己之所以恋爱总是失败,是因为他穷而且丑。他固执地表达着“由于我长得丑并且将永远贫穷,谁也不会愿意嫁给我”“如果我长得漂亮,或者有钱,又有一小间像样的办公室,那我就会结婚成家”之类的意思。然而他在三十岁左右就已经红遍欧洲了,而看着他的照片我们也明白会明白“长得丑”和“贫穷”这两个问题都是伪命题

  在他的人生中,他也曾被女性爱过,也曾遇到互相爱恋的对象,然而却总是止步于建立关系前。安徒生的研究者认为是他的“自卑情结”和对女性肉体的天性恐惧(这可以说是同性恋的隐晦表达了)阻止了他拥有婚姻。

  安徒生追求女人,又恐惧真实的女人。正如同他追求爱,然而在他的幻想世界里的爱实在太美、太过光辉了——这份熠熠生辉的美最终阻止了安徒生在现实的世界里拥有一份现实的爱情。大概在现代人的眼中,这样的安徒生也是“爱无能”的吧。

  在逝世前,安徒生曾对人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并且错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时,尽管想象是怎样有力、如何光辉,它还是应该让位给现实的。”

  ——这或许是关于“爱无能”的,最为伤感的一份供词了。为了他的童话,安徒生最终”拒绝”了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那些以为自己是爱情的主人的人们的下场。学会谦卑,你不是你爱情的主人,反过来,你是它的仆人。因此,别再倨傲地以为自己“爱无能”了,你应该像那些虔诚的人一样,等待,并心怀希望。

  小编语

  恋爱中遇见的人形形色色、出现的问题更是千奇百怪,然而恋爱这件甜蜜又麻烦的事情偏偏叫人难以抗拒!作者幽草以心理学知识神秘学元素作为切入点,解读恋爱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专业且辛辣。佐之以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豪八卦,让你大开眼界,原来那些名人是这么谈恋爱的啊!

  你有什么恋爱的困惑吗?欢迎给我们留言,说不定就有可能成为下期专栏的主题哦!

  幽草的恋爱心理学讲座免费开课中~

  第一讲  为什么我们会对“奇怪”的人心动?

  第二讲  幽草 | 追星也许是一场病态暗恋

  第三讲  ZUI视界 | 幽草专栏:迷恋渣男症候群

  第四讲 我不能恋爱的理由——回避型人格与安徒生

  第五讲 敬请期待……

  长按左侧二维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ZUI视界 | 我不能恋爱的理由——回避型人格与安徒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