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会面,微信上朝鲜刷屏。雪泥鸿爪,竟让我想起那片依稀故土,淼淼往事。
故土在辽东半岛的边境城丹东,一江之隔的对面就是北朝鲜。鸭绿江一衣带水,环绕两岸。
鸭绿江风轻水澹,柳树轻摇。江岸的堤坝公园,俗称江沿。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是跟着幼儿园老师去江沿玩。风过处,银杏树叶哗啦啦落。拾起来,小扇子型的黄色叶片带着很长的柄,可以玩杠树叶――看谁的柄劲儿大,能割断对方。江沿临水一排浅灰色镂空廊杆,望得到不远的对岸,那就是朝鲜新义州市。
不觉得朝鲜很远,尤其晚上,我妈夜班的时候,有时候会带我去上运转台,那是铁路通信中枢系统,一屋子的机器线路唧唧咋咋,嗡嗡作响。外边的大喇叭声音更大,有低缓的男中音朝鲜语在风中回荡:“啦顾哨!啦顾哨!”静寂里显得空旷平和。夜幕下,铁轨纵横交错,红绿信号灯闪闪烁烁,像是在回应这招呼,“发电站!发电站!”
朝鲜语之频繁可谓巨细靡遗,不只是这夜空下的铁路站台,打开电视或收音机,朝鲜频道便捷足先登。
发现朝鲜音乐很好听,优美幽柔,极尽抒情。那一天,站在收音机前,听着那静谧流水般的音乐,心里竟涌起一丝莫名的感伤,年少的我懂得了悲时伤秋。都说莫扎特的音乐启迪人的智慧心灵,谁曾想到,在没有莫扎特的时空里,令一个少年情怀萌动的最初音乐是朝鲜乐曲。
青青的神秘林有山青水川梁
护士们为了伤员辛勤日夜忙
啊——思潮滚滚 翻腾在胸膛
护士心中多自豪 昂首向前方
邻居小姑姑的歌声令人神往,我虽对那歌词溷沌懵懂,却有一种心向往之的钦佩与羡慕。多年后才知道,那是朝鲜电影《护士之歌》里的插曲。
青青神秘林就在脚下。五月的阳光亮眼,锦江山凉亭上传来鼓乐声声,那是朝鲜族人在欢庆节日。千条江河万朵花,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长鼓打击,长袖仙袂,令人想起盛唐时代的敦煌飞天,霓裳羽衣。
爱看百货商店里的专卖柜,那是特别为朝鲜族人设置的。里面的彩绸面料美轮美奂,冰凉雪滑,和我喜欢的剪纸油光纸一样,令人爱不释手,都是童年世界里的斑斓。
绿江村
前山脚下是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向阳的山坡上墓碑林立。陵园融入城市,旁边就是住家。墓园看守老头的院子里窗明几净,花木盛开,藤上接着绿色的小癞瓜,紫色的牵牛花,静美祥和。
清明时分,小学生列队扫墓。战争一下子变得真实醒目,敬畏之心倏然。
战争片看多了,到了晚上,梦里便有了铁马冰河;却总是梦见端着枪的日本鬼子,从鸭绿江上溜冰过来了。我总能在紧急关头及时惊醒,心惊肉跳,一边庆幸,一边怀疑刚才到底是睡着还是醒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凉亭望远,帽盔山像顶大草帽戴在地上,鸭绿江如丝带轻绕。鸭绿江大桥横越江面,像一个使者,静观默望着两岸。
大桥如书,走近的人就翻一翻历史。旧桥又称断桥,只剩下残留的桥墩。导游到了这里总会指指点点:看炮弹炸的。想象电影《上甘岭》或者《英雄儿女》里的情景,一队队中华儿女挎枪背包,在这座桥上一一行过。麦克阿瑟望远镜里的焦距一定无数次对准过这座桥。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曾经特别关注、牵挂过这座桥。
如今断桥早已了却那种沉重感。人们到此游览,好奇观望的更多。好奇对面的朝鲜有多近,近在咫尺;观望岸边游动的朝鲜人,咫尺天涯。
诗人把脚步比作秋天的落叶,年复一年,层层叠叠;千层下,是少年的履迹车辙。让我翻一翻这千转的叠嶂,抚一抚千古的惆怅。愿鸭绿江水平静漫流,鸭绿江桥巍峨屹立。
青青神秘林,山青水川梁;故园平和静美,故人水远山长。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王晓棠:给远行的王丹凤写了一封信……
赵兰英:今送赵昌平,他用一生实践“生命有期,学术无限”
薛鲁光:王丹凤与陕南邨
程果儿:少年人的清新是相似的,中年人的油腻各有不同
读史老张:相辉堂重生,与不该被淡忘的这位复旦校长
肖复兴:岁月合欢
董改正:大宋的猪,为何在《水浒传》里成了牛?
喻军:“我想去桂林”
朱鸿召:江的源头是爱,流向是海
龚启和:吃茶那些事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