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孤独在中国社会,有着不被理解的价值。
中国人是从家族社会走过来的,而且又常常被灌输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很少有中国人喜欢孤独,享受孤独。
过去,我们常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群体中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一个友谊中的人,一个爱情中的人。
我们的角色是跟别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惯性。在这种惯性之下,人在遇到孤独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出于解决孤独的需要,人们在择偶时会出现一种盲目将就的状态。
一个男人可能在初入社会时,会在心中给自己的未来伴侣做了一个很好的画像,借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
但是如果他的内心不够强大,或者对孤独本身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不断下调自己的择偶标准。
到最后,那个跟他在一起的人,已经不是他最想要的伴侣了,他其实就是选择了将就。
这种将就,一方面是对生活的一种妥协,另一方面也给未来的情侣生活,埋下了很大的祸根。
就我所知,如果一对情侣的其中一方,在一开始就抱着将就的态度,那么这对情侣之后的生活,以后很有可能会面临争吵和冷战。
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因能孤独而对感情轻易将就,那他也以后还会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面妥协。
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生命,也许就会因为选择向孤独妥协而枯萎。
年轻人对于爱情,最不应该的,就是因为耐不住孤独,而随随便便选择一个人,将就着过下去。
基于这个问题,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孤独对人的价值。
孤独这个东西,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气盛有冲劲儿,浑身上下都是力量,应该最耐得住寂寞。
但其实,年轻人的孤独是很普遍的,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来源于他们和一个心爱的女人分手。
有时候,男人会把爱定义在一个女人身上,一旦跟这个人情感断裂,就会陷入巨大的孤独里面去。
如果他们这时没有一个热爱的事情,可以支撑他们转移这种伤感,他们就会慢慢在生活中,陷入巨大的孤独中。
这种孤独对择偶的影响会表现为,当自己看到一个陌生的姑娘时,不管对方价值如何,你都会在某一瞬间渴望与她亲近。
实际上,这就是将就的开始。
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替代人的爱情和情感,因为它可以构造出一个完整性的生命。
所以,失恋之后那种苍茫的孤独,要靠什么去打破,靠什么去渡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生考验。
有一部电影叫《托斯卡纳艳阳下》,讲一个作家正在庆祝他的一本书出版,忽然他妻子的律师来找他,说要离婚。
在分割财产时,妻子说,你写作收入高,而我收入低,所以你要把房子给我,大部分的钱也给我。
这个男人——弗朗西斯,从一个原本幸福的人,一下变成一个特别孤独、悲哀的人。
他没处可去,最后只好租最廉价的公寓,这种公寓叫“离婚公寓”,都是离了婚以后没钱的人,才到那里去住。
弗朗西斯去那第一天晚,发现房间的隔音非常不好,隔壁的一个女人一直在哭。
弗朗西斯被他弄得心情烦躁,狠敲墙壁,让她住嘴,对方停了一会儿,就又哭了起来。
最后那个女人问他,你有没有空过来喝一杯?
按理说,一个男性和一个陌生女人隔着墙,又是这样的环境,应该断然拒绝,但是弗朗西斯就说“下次吧”。
这个话,把弗朗西斯自己都吓了一跳,人在孤独中,往往会发生种种想不到的、自己不可控的一种变化。
他发现,如果自己不去开启新的生活,那么就会像昨晚一样,发生种种不可控的事。
于是他去了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城,那里种植葡萄园特别多,城市非常漂亮。
那里的古代的建筑保留得很完整,所以他忽然看中了一个老房子,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开始新的人生。
他买下了这个房子,开始一个人打理,后来请了施工队来帮他装修。
这样一个男人,他是通过自己,一点一点来走出离婚的阴影,重建一种新的生活。
他那种孤独,是一个人在夜里面无人倾诉,下起暴雨,还有老鹰飞进房子里来,恐惧、紧张、不适应。
但是,只要慢慢地来,他就能一点点跨越过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一定都会经过一个隧道,而孤独就是这个隧道阶段,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当你有过一次走通的经验以后,以后再面临新的困难时,心里面会有一种更坚定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失恋造成的孤独,会给人带来一种唤醒,唤醒你的身上的锐气,和追寻的力量。
这种力量,其实是相当强大的。没有过失恋的人,没有过孤独的人,永远都不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你要穿越那个孤独,穿越之后,就是风景就会截然不一样。
在孤独中,1盲目地开始一段爱情,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
如果一个人能主动担负起自己的孤独,并在孤独中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他可能会有极大的成长,
《教父》的导演福科波拉索,有一个也很会拍电影的女儿,叫菲亚·科波拉。
她的那部《迷失东京》,我至今印象深刻。
故事讲得是,有一个过气的美国男影星哈里斯,被日本人请去东京拍葡萄酒广告。
还有一个叫夏洛特的女孩,她的丈夫也在日本拍商业照片,所以她也去了东京。
这一男一女,内心都活得非常孤独。
哈里斯到了东京之后,晚上接到他太太打来的电话。车马劳顿,但太太却没有一句关心。
既没有问他在外面感觉如何,也不问他心情怎么样,而是喋喋不休地说要买地板砖,到底买什么颜色比较好。
这就是哈里斯孤独的来源,他和妻子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却没有一点心灵上的关系。
哈里斯听到这通电话之后,觉得特别累。
一方面,妻子不关心他在异国他乡的感受,另一方面日本人又把他当商品利用,摆各种姿势拍各种广告。
夏洛特也很孤独,因为她丈夫工作特别忙,虽然是新婚夫妇,但是丈夫整日在外,而她就一个人在东京闲逛。
当然,这两个孤独的人后来就遇见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年轻女孩。
哈里斯有自己的身份危机和中年危机,而夏洛特有她的青春焦虑,这两个东西,就叠合到了一起。
在西方人的审美意识里面,东京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是一个以静为美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很多人的心灵能获得一种沉淀,也能获得一种安静。但这两个人到了东京,反而是更加孤独。
后来他们见过三次,拥抱过三次,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感到孤独。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
“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可惜心里,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这就是孤独使人选择将就的前奏。
别看现代人在城市里面整天忙忙碌碌,其实在深夜的时候,内心深处体会到的还是孤独。
所以,这个时候,人就会特别渴望有一个能陪自己的人,哪怕这个人并不是自己一开始就喜欢那种人。
孤独似乎会让人滑向爱情,好像拥有爱情就能填补孤独感。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解。
等两个人真正在一起之后,才会知道,因为很多事情上的不契合,两个人的孤独,比原来一个人的孤独要大得多。
但《迷失东京》我觉得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导演所以早把这一层关系给看破了。
俩人在东京相遇,彼此都很优秀,也都抱着一种孤独之下的真诚。
但最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存、自己的生命只能靠自己去承担的,而不是躲到所谓的爱情里面去。
结尾处两个人告别,这个告别的设计做得很好,在爱情片儿里边,如何告别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如果跟一个人依依不舍地分别,并且知道分别之后永远见不到了,人心里会有一种非常难过的情绪。
就像《情人》里那个女孩,跟男人码头分别之后,在月夜下的甲板上大哭起来。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这个男人,这才知道,这一生再也不可能跟他在一起。
哈里斯和夏洛特两个人分别之后,都很难过,但没想到,他们没几天又在街头上遇见了。
两个人在街头深情拥抱,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分别。这次这个分别,就具有了一种高度的象征性:
他们最后选择,将自己的孤独承担起来。
面对孤独,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因孤独而轻易开始一段感情。
可能有些人会想,为什么我还不谈恋爱啊,我怎么还一个人单着啊等等等等。
其实,倒不如好好珍惜这一段孤独的经历,一旦你能在这个孤独里面获得独立生存的空间,获得生命的坚实.
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地变成了一个,能在这个世界上承担起爱情的人。
人还是要有自己的勇气,要有自己的理想,特别是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超越孤独和创伤。
过多地沉浸在孤独和感伤里面没有任何价值,应该想办法把自己投入到创造性的劳动中去。
用工作、事业、自我提升,去超越这些孤独。
有一部电影叫《走出非洲》,里面的女主凯伦非常虚荣,花钱给自己丈夫弄了个爵位,然后跟着他到了肯尼亚,成为高高在上的殖民者。
丈夫经常去花天酒地,去到处去打猎,还染上梅毒。
这时凯伦变得很迷茫和孤独,当她一个人在家里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命运离原来的设想太远了。
她跟当地的黑人一起种咖啡豆,在艰苦的条件下,一天天地劳动,最后她获得了一种巨大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心态就变了。
有一次她遇上一头狮子,正绝望时,一个叫丹尼斯的男人冲了出来,把那个狮子逼退了。
丹尼斯有理想,且非常浪漫。内心柔软,常常作诗,但作战又很勇敢,所以凯伦就跟丹尼斯越靠越近。
有一天,丹尼斯不知从哪儿弄了个飞机回来,才学了一天,就带凯伦去天上摸云彩。
那一段的画面拍得极好,飞上天之后,各种景色都出现了,雪山、湖面,大片的火烈鸟,全是非洲的那种壮丽。
这个画面有什么根本的意义呢?
坐在飞机上,两个人一起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原来在土地上,人内心里面的那种迷茫和孤独,一下子就被更广阔的世界化解了。
一般电影拍到这个程度也就差不多了。
但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丹尼斯飞机失事死掉了,她的植物园也被大火烧掉了。
凯伦又变成了一无所有,又孤独的一个人。但是,完全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她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离开非洲的她,已经不是当初来非洲的那个她了,她经历了一次重生。
说到底,是劳动拯救了她,让她与世界产生了新的联系。
人在孤独的时候,既不应该一直沉浸在孤独中,也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
你要先认识到孤独对你的价值,然后把自己的孤独努力承担起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开辟更新更广阔的世界。
谈了这么多孤独的话题,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一个核心上:如果孤独的时候不谈恋爱,那么什么时候谈呢?
其实,孤独的时候未必不能恋爱。只要你能清楚地想明白下面这个问题:
我究竟是想要一段长久的幸福的恋爱关系,还是想要有一个人帮我解决掉现在的孤独感?
想清楚这个问题再决定是否开始,你就能避免后续一系列的麻烦事。
男人的择偶标准高一点,或者低一点倒是无所谓,只是不能因为孤独感,而把这种标准往下调。
如果你18岁那年决定以后要娶一个空姐,结果到了20岁的时候,就想着只要是个女人就行,反正是瞎几把过。
那你这一辈子真算是白活了。
年轻时,人就该气盛,就该定有难度的目标,然后为之努力,为之忍受孤独,为之独自成长。
几年之后你一觉睡醒来,会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向现实妥协,如今,那个空姐就睡在你的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