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央视10年打造记录片《镜子》:别让爱变成满满的伤害
日期:2022-04-22 03:00:46 作者:点击?蓝字关注 来源:有书 阅读:

央视10年打造记录片《镜子》:别让爱变成满满的伤害

  带你读完52本书2000万阅读爱好者关注回复【早安】领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签

  文 | 依伊 · 主播 | 楚翘

  一光一影一世界。

  一痴一笑一人生。

  本周,我们每天为你解读1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带你体验大千世界、品味百态人生。

  ◆

  纪录片之旅

  ◆

如果不是背景介绍,我不敢相信纪录片《镜子》里的男孩泽清,竟然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泽清,初二,辍学2个月。

  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父母也有体面的职业,但却没有龙生龙、凤生凤。

  泽清沉迷于网上军棋,面对母亲的关心,竟然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

  母亲在描述时,泪如雨下。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应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变得如此颓废和疯狂?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竟然对最爱他的母亲,拿起了刀子?

  在节目里,泽清有些沉重地说:“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在他眼里“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

  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这个家庭的标签。

  甚至有一次泽清把母亲逼到墙角殴打时,父亲就躺在一旁的床上一动不动,直到儿子暴力行为升级才起身制止。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

  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总会“幻想性”归因到自己身上,拼命地用一些办法来解决。

  泽清在墙上贴着撕心裂肺的呐喊,暴躁得把家里的门狠狠地踢到破烂。

  他不上学、上网、殴打母亲,甚至拿起刀子。

  其实,都是想让父母改变,只是得不到任何回应。

  更可怕的是,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也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对待母亲。

  他一边厌烦这种家庭关系,一边却又在无意识中认同了这种文化。

  最后,他终于发现: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这部由央视花费十年时间打磨的纪录片《镜子》,选材于武汉一家心理辅导培训学校,针对的都是问题孩子。

  你将看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如何一点点变好,你更能看到的是父母对于自我的反思和对于内心的审视。

  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是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是问题父母。

  原来,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尊重孩子,是父母一生的教养。

  父母在教育小孩时,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想一想,假如我们只剩下十分钟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人生?

  家明爸爸说,我想把我自己这一生的人生信条教给他,就是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好。

  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做着这件事,拼命想让孩子读书,想让孩子在他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这像极了很多中国父母,一直在为孩子好。

  “玩什么玩,现在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踢什么球,你看看成绩落下多少了。”

  “不要报这个专业,前景不好,你喜欢也不行,听我的。”

  “在外面瞎混什么,赶紧回来靠公务员,还是体制内靠谱。”

  我们把成人世界的功利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剥夺了他童年的价值,更剥夺了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而片中,父子几乎成仇。

  他越拼命地想让家明干什么,家明就越不想干什么,最后连高中都没去读,窝在家里,拼命地给自己制造困难,甚至是自残。

  他所有的离经叛道,其实都是想给父亲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爸爸。

  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讨厌被压抑、被控制、被抹杀。

  而强迫和控制下,也在上演一部部中国式的悲剧。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其中数据让人心头一颤——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而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业压力。

  这个压力,是父母给的。

  父母总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给孩子规划好了所有的路,总告诉孩子成绩差就没有未来。

  但父母可曾想过,压力和心里的郁闷,真的会杀死孩子。

  每个父母都应该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前不久,奇葩大会上,蔡康永问俞洪敏:“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没有远大志向吗?”

  俞敏洪的回答让人很感动:“伟大志向不是必需品,首先是他有没有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在这基础之上,才能去谈伟大志向。”

  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凡,让他们拥有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才是每个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学会沟通,是父母一辈子的必修课。

  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片中,随着镜头的切换,家长与孩子隔着时空进行着坦诚的对话。

  老师问:孩子,因为什么不上学?

  张钊的父亲说:早恋的问题。

  而张钊告诉老师的答案是,学习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读书,他想上学,想读大学。

  张钊的父亲又说,可能是源于学习跟不上了,找很多理由说学校压力大。

  老师接着问,他想跳楼,你们相信么。

  张钊的父亲并不相信,他不认为孩子有那个胆,觉得只是吓唬他们。

  而在镜头的另一端,张钊说:“其实他们只要每次说这句话,“你让他跳下去,你看他敢么”,每次说完这句话,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我不上学不是因为我搞了一个女朋友,是因为那个学校,很压抑,已经压得我受不了。”

  而每次他痛苦地说着这些话时,母亲总是质问他,好几千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

  张钊说:“我感觉我不是受不了,但是我把心里已经压了很久的情绪全放出来了。”

  他释放的方式,就是父母不让干的事全干,带手机、搞对象,还有打架。

  家长课堂上,父母看着孩子的叙述,沉默了,流泪了。

  父母们往往是习惯去指责而不去倾听,习惯去命令而不去沟通,但有多久没有听孩子说话了?

  你真的懂孩子承受的压力么,真的明白孩子的痛苦么,真的理解那些行为乖张的背后,是怎么样的一个灵魂在颤抖么?

  作家艾小羊说,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是啊,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理解和体谅,孩子的痛苦无法宣泄,也就慢慢地对你关上了门,甚至形成了反向性格,进入一个叛逆期。

  其实,这世上所有对孩子好的事情,如保护眼睛、认真学习、不吃垃圾食品等。

  都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来完成,前提是,你学会倾听、交流与理解。

  只有你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内心,你才可以帮助他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改变肯定错误的行为、追寻自己的幸福与美丽。

  沟通,是中国家长的一堂必修课。

  在这个世界,当律师要拿证,开车也要拿证。当父母呢,却不需要证书,就那样做了。这一做就是一辈子。不用学习,不用考试,不用拿证,却要做一辈子。

  只要有生养,就有父母的角色在。但不是当了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

  让我们欣慰的是,那些父亲在6天的家长课堂里,真正开始去学习、去理解、去反思,如何做一个父母,并在生活中开始改变。

  我们能看到当孩子被理解、被接纳后的喜悦。

  这个世界上,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哪有不爱父母的子女。

  也许我们中间隔着一道大大的鸿沟,但我们终究要学会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不断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而改变自己的最好时机,就是当下。

  一周专题回顾 / 预告

  (点击蓝色下划线文章即可回顾)

  周一:《极地》那片纯净质朴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周二:《一台贩卖机的故事》一碗面汤带走寒冷

  周三:《镜子》中国原生家庭的“爱”与“恨”

  周四:《海豚湾》海中精灵的一曲哀歌

  周五:《无法逾越的河流》即使末日无法放手的爱恋

  周六:《生机无限》诊室内外的生死时速

  周日:《人生七年》他们的下个七年也是你的七年

#有书君说#

  “如何规划好家庭资产,让钱生钱?”

  100%教你赚钱的理财知识

  让家庭资产有效增值!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获取

  主播:楚翘,知性女主播。用我温暖的声音,融化冰冷的文字,轻轻走进你心底。公众号:朗读手册。微信号:qiaozhubo。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适用于每个人的100%赚钱理财知识】。

  你点的每一个,我都当是喜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央视10年打造记录片《镜子》:别让爱变成满满的伤害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