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衣 · 主播 | 阿成
有书的书友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由青衣带领大家,一起继续共读余秋雨先生的《极端之美》这本书。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余先生的笔墨一起走进一个家族;一个人,一个至今都无人能够超越的人——王羲之。建议共读从第193页至234页,也是本书的最后一页。
首先让我们一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王羲之的家族有哪些了解?
王家有多少杰出的书法家?
任何一部艺术史都分两个层次。
浅层是一条小街,招牌繁多,摊贩密集,摩肩接踵;深层是一些大门,平时关着,只有问很久,等很久,才会打开一条门缝。跨步进去,才发现林苑茂密,屋宇轩朗。王家大门就是这样一个深深的宅邸,深得出奇。
我们开门走进,不妨多逗留一点时间,不要着急出来,因为有一些远超书法的秘密,在里边潜藏着。
王家祖籍山东琅琊,后迁往浙江,上面说的那座深深的院落,就坐落于浙江绍兴。
王家出过多少书法大家,我们板着手指也数不过来,从王羲之的父辈算起,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伯王导和叔叔王廙yi都是书法名家。
到了王羲之一辈,堂兄弟中的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茂之都是大书法家。王洽的儿子王珣和王珉都是笔墨健将。博物馆中那副需要凝神屏息地一睹风采的《伯远帖》,就是王珣的手笔。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被正式载入史册: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还有名垂千古的小儿子王献之。
有人评论: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源,是根本,果然王献之的成就能与王羲之齐名。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还是这个家族中不少的女性,也都是了不起的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妻子郗璇被世人称为“女中仙笔”。
王羲之的儿媳妇王献之的妻子谢道韫,更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翘楚,她的书法被评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甚至连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居然也能写一手漂亮的草书。
王洽的妻子荀氏,王珉的妻子汪氏,也都是书法高手。脂粉裙钗间,典雅的笔墨如溪奔潮涌。
我们隔着一千七百年的时间,想象一下那个围墙里的情景吧。
从清晨朝阳洒满这座神奇的庭院起,就有人像说天气一样谈起书法,昨日的哪一笔富有神韵,今日的哪一个墨点还需要重新点缀。
几案上有你的墨迹未干,床榻上是他摆放的字纸,小儿子握筷子的姿势,叔叔望了一眼,笑着说,一看就知道最近写了不少的字。
站在身后的保姆答,昨夜临帖到三更呢。书法成了茶余饭后的闲谈,那时候的任何一张纸角,留到今天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瑰宝。
谁也不把书法当专业,谁也不以书法来谋生。那里出现的,只是一种生命气氛,一种罕见的集体生命,此前不可能出现,此后不可能重复。
唐代多少文化大家,笔墨高手,面对王羲之永远是俯首称臣,永远是临摹再临摹,放下所有的盛世之傲,甘愿谦逊膜拜,下笔如叩圣域。
正像唐代之后的文化智者吟咏唐诗,却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超越唐诗,还有古希腊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莎士比亚的戏剧,谁也不敢说超越。公元四世纪中国那片流动的墨色,也成了终极的文化坐标。
康德曾经说过:美是对功利的删除。
这么多法帖中,余秋雨先生最宝爱的是《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帖》、《鸭头丸帖》、《中秋贴》六本。宝爱到什么程度?
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见到它们的影印本,都会顿生愉悦,身心熨帖,阴霾全扫,纷扰顷除。
那么,唐代颜真卿的《祭侄帖》,对他而言,就是乌云奔卷的图景,就是鲜血喷洒的印纹。
《祭侄帖》的笔墨把颜真卿的哭声和喊声收敛成了形式,那是一副匆忙涂成、纷乱迷离的墨迹,即使不看文句,只看那一笔笔勾勒的墨色,那份巨大的悲怆,那份锥心的疼痛,千年之后用图形传递到眼前,传递到心中,凝聚着一股后续的力量。
唐代的草书大家,余秋雨先生也按照自己的品评,排了一个序,最优的当属张旭,其次是怀素,再就是孙过庭。
特别提起张旭,他自述书法的根系源自王羲之、王献之,通过六度传递到了他的手上。难怪张旭的书法如此精妙,原来是得了真传的。
关于张旭曾经有过一个小故事,他初入仕途是在江苏的常熟做官。有一位老人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告状,张旭就随手写几句判语给他。以后反复几次,张旭大为恼火,说,这么小的事,怎么屡屡来骚扰公门!
老人赶忙细说分明,原来他是想借告状方式,得到张旭的字收藏起来。张旭连忙下座细问,原来老人也是出自书法世家。今天听来不得不佩服老人的眼力。
越过明代的董其昌,走到清代的吴昌硕,历史已近黄昏,文脉已在打盹,笔墨也只能这样了。好了,就到这里吧。
推荐阅读
▼
国学共读 | 笔墨是用来写历史的,但它自己也有历史
国学共读 | 时光偷走的,永远是眼底看不见的珍贵
国学共读 |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国学共读 |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
国学共读 | 普洱茶有一种寒山小屋的松木香气息
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微信号:fac792。新浪微博@阿成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