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具一格”的澳大利亚教育
日期:2022-04-20 03:02:10 作者:张粉英 来源:家庭杂志 阅读:

“别具一格”的澳大利亚教育

  作者和亲戚一家参观西澳的大学校园

  都说西方教育是在“玩耍中学习”,确实如此吗?去年暑期,我到澳大利亚的亲戚家里生活了一个多月,目睹了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别具一格的数学学习、论文写作、课外兴趣培养,最大的感受是,“玩中学”自有章法。

  成人口算能力还不如中国小学生

  凯·杨先生卖了一辆二手车,在家等买主来提车。买主是一对年轻的白人夫妇,很内行地打开引擎盖,用各种长长短短的工具这儿探探,那儿戳戳。双方讨价还价,最后敲定价格:2200澳元。

  就在家门口付款。白人男子打开钱包,翻出1880元,说余款让凯·杨先生跟他们去银行取。取多少呢?凯·杨先生脱口说,320元。白人夫妇惊诧地看着凯·杨先生,低头用手机一阵乱点,算出2200减去1880确实等于320,于是向凯·杨先生竖起大拇指:“Chinese,smart!”这一句“中国人,聪明”让凯·杨先生不好意思地朝我们笑笑,解释道:“澳大利亚人的口算能力差,不少成年人的口算甚至赶不上国内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

  凯·杨先生的说法并不夸张。我去过他家附近的一个小超市,它常常闭门谢客,原因五花八门,比如店主外出旅游、偶染小恙、心情不好。这些我都能理解,但其中一个理由就有点匪夷所思:收款机坏了。他们是真不会口算,且常常不会变通。有一次,我在店里买了两样食品,一共7.6澳元,我交给收银员一张10元纸币和6毛零散硬币,收银员一看,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伸出两指,拈起10块的向我连连“0K”,拒绝贿赂似的不肯碰那6毛零钱,然后按照收款机上的数字,规规矩矩给我找了2.4澳元。

  澳大利亚的公共巴士都是私人承包,班次特少,车费特贵。若常坐公共巴士,总会遇到几次奇迹:有时候根本不要钱,因为刷卡机或投币机突然坏了。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在公共巴士上不借助计算器就能找零钱,需要的是超强大脑。

  逻辑思辨能力才是数学的精髓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对澳大利亚人的口算能力差稍做了一点研究,结论是:跟他们的中小学数学怎么学有关。

  凯·杨先生的女儿玛丽上七年级,第三学期刚开学,玛丽带回这样的作业:珀斯市政府有没有必要扩建伊丽莎白港(这件事市政府尚在计划中)?请说出理由。为了完成作业,12岁的玛丽要先弄清如下事实:扩建多大规模的港口?需要哪些建筑材料?多少人工?珀斯一年的税收几何?——最后得出结论:投资这样巨大的工程纳税人能不能承受?这是回答有没有必要扩建的关键所在。

  前后两个月,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玛丽进行实地调查、去社区图书馆翻阅资料、在网上搜寻各种数据。最后,玛丽做成一册活页本资料带到老师那里,老师这才开始教计算方法与过程。当然,计算过程非常简单,因为可以借助计算器完成。

  澳大利亚的数学教育,培养的不是快速精准的计算能力,而是逻辑思辨能力。也许,这才是数学的精髓。

  七年级学生要写论文

  玛丽在社区一所公立学校上学。她每天早上9点前到校,自带午餐便当,下午两点半放学,经常太阳还挂在天上,她就坐公交车回家了。

  我在的时候,七年级第三学期刚开学不久。玛丽回家告诉父母说,这学期要写论文,论文题目是《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全面二孩政策》。玛丽的父亲一脸惊讶:“你才多大就写论文?”他帮不上忙。玛丽的父母来自中国,4年前,他们一家移民澳大利亚。玛丽说:“我没指望你帮忙,老师会教我们。”

  我发现,玛丽的书包里没有课本,只有午餐便当、笔记本、游泳衣、体育课服装、简单的文具。据玛丽说,他们学校的大部分写作课时间都在老师的引领下讨论一些现实问题,然后写成笔记、论文之类,这种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资料。资料来源主要是图书馆。珀斯市里有州立公共图书馆,藏书多,借书还书都是自动化。还有更近的图书馆在自己社区里,也是免费借阅。玛丽每天放学后,绝大部分时间去社区图书馆,只有周末,她父亲才有空带她去珀斯州立图书馆。

  玛丽拿来练笔的第一篇论文是《你认为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有一项体育爱好》。动笔之前,老师先让学生讨论,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明确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玛丽的观点是:不应该。老师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点找出各自的理由,至少两个。玛丽的理由是:一、太费钱;二、太危险。

  老师指导学生论文要写五段,每一段写什么内容都有讲解。比如第二段,具体阐明第一个理由。玛丽的第一个理由是太费钱。怎么费钱呢?要举出具体例子。正好玛丽刚得到一辆自行车,因为胆小,她只能当作体育器材在小区公园骑来骑去。尽管只能在公园兜圈子,骑车规则也一步不差:得配上头盔、护膝护腕、骑行服装(哪怕骑儿童三轮车也要如此),一共需要2000多澳元;这些物件还要定期更换,大约每年要1000澳元。

  第三段,阐明第二个理由:太危险。玛丽说她刚来澳大利亚,不敢骑车上路:左行道让她抓狂。小区的所有汽车都有轰隆隆的大排量发动机,速度飞快。她说,一位中国爷爷初来小区,骑自行车拐弯时,不了解澳大利亚的交通规则是要让右边的汽车先行,结果被车子撞倒,老爷爷当场身亡,还要负事故全部责任。

  最后两段比较简单:举出反方的一个理由进行反驳,类似于反驳“有人认为”,再总结自己的观点。

  论文前后写了两周,交上去,老师的评语是“very good”。玛丽的父亲高兴坏了。玛丽说,没什么值得高兴的,班上所有学生的论文评语都是“very good”。

  查资料、读书、写论文,这就是七年级学生玛丽写作课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玛丽不用去死背任何一本谈“如何写作”的书。

  怪招频出的招生活动:只培养兴趣,不招生

  周末,凯·杨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去珀斯州立图书馆。图书馆位于珀斯最繁华的商业区。除了借书还书,凯·杨先生还要带两个孩子在图书馆附近闲逛,因为那里很热闹。

  州立图书馆外,大学老师指导学生观测天空

  那是一个广场,位于图书馆左侧。一条很宽的街道两边依次摆着十几个摊位,乍一看像中国的商品推介会。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孩子,围着几个巴拉巴拉讲话的大人,看他们摆弄一些仪器。那些仪器五花八门,有的冒着烟,有的滚着玩具,有的陈列着色彩鲜艳的图画。凯·杨先生说,这些都是西澳各个大学的宣传窗口,专门用来吸引中小学生将来报考他们大学的,类似于招生宣传。但他们并不在现场招生,也不用漂亮的宣传标语,只是使出各种怪招让学生去看、去摸、去问。有一所大学,直接在广场上架起高倍度望远镜,只要有孩子感兴趣,专职老师就会指导孩子从望远镜里看天空中的某颗星星。那天,玛丽看过后觉得很有意思,她父亲立马带她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天文学方面的书。

  从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兴趣,这是澳大利亚教育的又一个特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具一格”的澳大利亚教育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