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造舟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7-14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造舟记》读后感精选

  《造舟记》是一本由许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5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舟记》读后感(一):《造舟记》——技术密码与人文关怀的典范

  这是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根据亲身经历写就的书。书中记录了一群追梦者追求心中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复制一艘古代木帆船为线索,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了一起。朋友采用了通俗的笔法和纪录片式的描述,将中国古代帆船制造的技术密码融入其中,同时对于涉及此次事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赋予了真实的人文关怀。本书可以做为一本技术类书籍阅读,也可以做为一本人文类书籍加以品鉴。在如今这个现实社会中,人们反而更愿意去追寻在虚幻大海上的飘摇和彩纸编制的梦幻。而读罢本书,却令人不禁产生一种要拥有一艘真实的古代木帆船,驾驶它飘向远方的冲动。一个时代,一个文明到底能走多远,我们保留的和抛弃的,最终只有时间来证明是对是错。感谢《造舟记》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真实的记录,感谢这些曾经为梦想而努力过的人们。

  《造舟记》读后感(二):拥有这个技能,如果穿越古代,是不是也能称霸一方?

  之前看过一本书《过日子》里面有大量清朝画师绘制的船舶的画册,和我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乌篷船不一样,画册里面船只的种类繁多,样式精致,不同种类的船只有不用作用,当即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本书讲述一个迷恋中式帆船的理想主义者,复原造出一艘传统的木帆船的事迹,这其中需要多少努力?经历了多少坎坷?

  书的叙事风格很精炼偏纪实风,作者许路童年生活在厦门,来自老家福建诏安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在厦门鹭江码头,他的父亲经常带着他一起上船,他的童年记忆里总有随着海风跳跃,弥漫着淡淡的海腥味的大帆船的影子。

  他帮助“金华兴号”逃离被“肢解”的命运,跟着它一起远航,他扮演着研究者、记录者、体验船员、临时水手的角色通过出海的日记,详细的记载着这一次航海的经历,而这一次航行让他萌发了造一艘中国帆船环球航行的念头。事后他查证史料,找到以“厦门号”为主的一系列走出中国的传统帆船,作为样本。仔细研究历史的造船技艺到现存的遗存技术,做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和资料研习,终于他决定自己复原“太平公主号”。

  他沿着福建海岸线寻访了两年,终于找到了一位造船高手——陈芳财老师,这种手工艺制作,都是靠师傅口口相传,并未有太多资料流传下来。但陈师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用古法复原了。2008年,“太平公主号”赶缯船终于开启了航海之路,首航是香港、之后去了台湾、美国,历经69天的不断航行,成功横渡北太平洋抵达美洲。

  故事到这里,应该是个圆满的结局了。可命运总喜欢逗弄沉浸在喜悦中的你,让你见识到它残忍的一面,2009年4月26日,“太平公主号”在台湾苏澳外海被一艘货船意外撞沉,值得幸庆的是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这本书中其实能感受到,许路的那一腔热情,对于中国传统木船的热爱和执念,“太平公主号”航行的时候他留在岸上,他记录了这艘古船复原的全过程,但是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了白,书中还有大量的专业用词以及古船的数据、图纸。最后还有 福建赶缯战船复原三维视觉模型,可以一步步从视觉上去感受一下古船建模的过程,别有一番意义

  《造舟记》读后感(三):《造舟记》致敬传统工艺

  作为一个内陆人,我对船和海有着天然的疏离感,但是看了许路写的《造舟记》还是让我颇有感触。

  很多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无情地抛弃,那些承载着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终究让人感到遗憾和落寞。

  中国虽然海岸线很长,但是内陆地大物博,人民生活安逸幸福,因此在历史上很少有大规模寻求海上商机的情况。

  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开拓海上贸易,一旦政府不支持海上活动,远洋航行就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到清朝末期,因为抵御外国人的海上入侵,不得不成立北洋水师。甲午海战敲醒了清政府对海上交通的认识。

  其实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荷兰、西班牙、英、法等国通过航海先后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利益搜刮,把世界形成新的格局。

  工业革命席卷世界的时候,手工艺是被冲击最严重的行业,造船业也不例外,能用万吨巨轮谁会用一叶扁舟,能用钢铁金属,谁会稀罕木头麻绳。

  这种无利可图居然真有人愿意去做,许路就在怀揣这样梦想的人之一,他在《造舟记》清楚地记录了老式木船的结构与发展过程。

  作者的老家在诏安,小时候每次回去总能看到帆船,凭着对儿时木帆船的记忆,一心想要复原一条古帆船。

  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他有自己的情怀,也有自己的志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筹划复原古船的行动。

  实际操作起来,一切远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在复原古船的过程中,状况百出,资金不能如期到位,材料选取和使用问题,造船的工序和质量等问题,时刻都在困扰着当事人。

  想成就一项事业,远比想象的困难,它需要很多人的付出与努力,当古船下水的那一刻,他的制作者老陈只是远远地和船拍了一张照片,虽然这也是他的心血,但中间遗留了诸多问题,还是让他颇有心结。

  许路也在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时心力憔悴,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向也不同。好在在经历很多事情后,木帆船终于完工可以下水了。

  一艘老式木帆船可以跨越太平洋,足以证明我国早期造船工艺水平相当不错,至于在近代航海业没有崛起,只能说跟当时的社会体系有关。

  经济利益才会刺激某一行业的巨大推手,我国不以航海发展贸易,单靠渔民谋生根本不需要体系庞大的造船业。

  工业革命后,机器时代的到来,更是挤占了木船的市场,木船制造和木船工艺成为越来越小众的东西。

  因此,能有一本书普及造船知识和造船过程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能够详细记录一件事情,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虽然,在现实的检验中,“太平公主号”并不是那么完美,出现了掉漆,漏水等情况,但是它的结实程度还是经得住恶劣环境的检验,在被撞后,没有马上沉没,进而保住了所有船员的生命。

  文章最后,李白曾在《行路难》中写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再难,只要肯坚持,肯努力,总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机会。造船再难,也有机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造舟记》是对传统造船业的回忆,也是对传统造船业的纪念,用纯天然材料加工制作而出的东西,凝聚了手工艺者的汗水与心血,值得永远被记忆和收藏,向所有传统手工艺者们致敬!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造舟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