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也错过 也相遇》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7-13 09: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也错过 也相遇》读后感精选

  《也错过 也相遇》是一本由徐秀丽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错过 也相遇》读后感(一):作者后记

  这本小册子选择了几篇专业性不大强的文章,在写作上也偏于“感性”,它们大多产生于编辑工作的间隙。这倒主要不是指时间,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一些比较感性的作品往往产生于相对松驰或者有意松驰的时候。

  正因如此,加上原发刊物的风格和要求不同,这些文章在写作体例上有较大区别,有些注释详细,有些没有注释,现在一仍其旧,未强求一律。《追求“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与《除文盲 作新民》两文有若干重复,删除了后文的部分内容。

  “也错过,也相遇”是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在为本书寻找书名的时候,觉得来来往往相遇和错过其实是人生的常态,就拿来做了书名。这束文章关注的焦点在“人”,便按个人、家庭、群体的次序做了大致分类编排。

  所有文章均公开发表过。笔者长期在学术期刊工作,当然知道一篇文章并不完成于作者脱稿时,而完成于编辑作业杀青后——编辑的工作实际上构成所发表作品的有机成分。本书交稿前,分别征得原发刊物的同意,并在文后附上了原发信息。各篇在文字方面有些小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改回作者原初的表达,因这些修改无关重大,所以未一一指出。借此机会,再次对这些刊物和各位责任编辑致以最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给予本书出版机会,并期待与责编封龙先生一起将其由进行时变为完成时。

  书中各文陆续写作于二十多年间,在这个长时期中,我一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所尤其是《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的同事伴我走过漫长的生命旅程,并给予坚强的支持和温暖的顾盼,让我始终保持德性、勤谨、专业,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来来往往的同事和朋友,我深为感念。

  徐秀丽

  2021年11月20日 北京

  《也错过 也相遇》读后感(二):让我们去关注历史中那些小人物,那些你身边的普通人

  这是一本适合闲暇读的小书,收纳了徐秀丽老师的几篇不同年份的著作。

  近几年的主要阅读就在近代史,上海学上,读起来就非常轻松。

  十一篇文章,带来十个故事。我想我最喜欢的是乡村公务人员这一篇故事,一篇很好的利用了原始历史资料带来的客观性陈述。在通览相关的档案后,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研究时所需整理的各类细节,在这里以乡村公务人员为主体分析,从公务人员的产生途径、收入及来源、资格和背景、职责和社会评价等。在阅读时其实可以看出大部分我们所得到的的信息,来自于史料里微笑的细节,自我的学习背景就会有助于你发现在这其中值得自己利用的部分,从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整本小书可以看出作者阅读研究涉猎之广,从教育到家庭,从行政到院校管理。这些不同门类的阅读能够很好的帮助研究者成长。之前以为相熟的老师介绍,如果你要研究近代上海,你一定要通读申报,而且要通读几遍,你会有太多的相关概念在脑海里,当你需要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时你的脑海里就会有比较模糊的概念去帮助你。

  就如章瑞荣家信这一篇对于生活的种种细节最为详细的描绘,如果你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话你就知道这种能够充分了解不同时代中陌生家庭故事的机会是多么可贵,这感觉就是从无到有的了解一个家庭,体会越多,就了解越多,就像在你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一样,亲切又陌生。如果你有幸生活在其中的时代,就更会有代入感,更能从其中的信息中联系到自身的经历,有更多有趣的回味。即使并不是自己生活的时代,也会有相关的概念,更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看过这些不同的来自信件的故事后,我想我应该多加写作,在日常的阅读里也会读过很多相关的系列型阅读,只是因为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并没有去做总结性写作,如果当时写作总结的话,也许是能够帮助其他人进行相关性的阅读。

  但是有一点是我不认同的是我想我自己在写相近的故事时,不太会以政治或民族的角度去总结,去陈述。我想探寻的时在忽略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产生这些事情的原因,我想那更贴近这项事物本身。

  就如后记里所言的一样,所有的故事回到最后都是关于人的故事,由人而衍生之后所有的故事,家庭,社团,乃至国家;而我们往往去关注的却是国家、党派、社团、家庭,忽略了这其中最关键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喜欢的是乡村公务人员这一篇的原因,因为可能除了这一份调查档案,他们不会在历史的其他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许他们就这样被遗忘,但是徐秀丽老师把他们展现给了我们,我想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意义。

  《也错过 也相遇》读后感(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散文诗歌式的标题下,实则是徐秀丽老师对黎明前的大地上的岁月回溯。全书结构清晰,以个体→家庭→群体来讲述并探讨这段至暗时刻。   个体部分中分别介绍了卢作孚,晏阳初,郑天挺以及赵宝煦四位先生,主要笔墨安排在这四位先生的重点事迹上,卢作孚先生高瞻远瞩的政治敏感性,晏阳初先生推行的扫盲运动,郑天挺先生与西南联大的各种渊源以及赵宝煦先生的逃亡式求学之路,其中除晏阳初先生的那篇《追求“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由于后文中有我个人阅读感觉更加到位的《除文盲 做新民》,另三篇都非常精彩,卢作孚先生鞭辟入里分析时局的几封信件开篇就让读者眼前一亮。郑天挺出任西南联大其中各种考量以及当时各位学术领袖的意见也让还没有正式读过有关西南联大历史的我萌生了兴趣。而赵宝煦先生的《万水千山走过》则可以折射两党治下政策与力度的不同,势必导致日后人心的向背。文到此处,四人都属于那个年代里的精英阶层,没有底层老百姓的个体事例稍有不尽兴之感。   家庭部分则选取了丰子恺家族,刘燕瑾,王林夫妇和章瑞荣一家。此处一反对个体(本身)的概括写法,多了很多的细节材料,让这三个家庭生活的篇章尤为生动可亲。由于我个人的浪漫情怀作祟,三篇中我自然是更偏爱丰子恺家族的那篇,丰子恺作为家主指挥若定,决策果决,其儿女年少竟也能够独立完成路线与家人汇合。每每他们在逃亡路上遇到险阻,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而他们“胜利会师”我又隔着纸面衷心为他一家感到开心宽慰。再回头来看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果然是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相较丰家,另两家的日子就现实很多了,刘燕瑾迅猛开始骤然落幕的感情,王林的出现就像是早年一部国民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只不过王林在这篇文字中心理活动过程更为坦白。章家就更加直白了,由于这篇中有大量章家人的书信,在两个儿子的婚恋一事上章家人几乎可以说不掺杂一点儿感情因素…当然在那个高度封闭的年代或许男女双方都对婚恋嫁娶一事有和我们如今截然不同的认知和取舍吧…   作者安排放在最末的群体部分的《除文盲 做新民》和《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包揽了我阅读本书数篇文章的冠亚军。相比前面的个体和家庭部分,群体篇的叙事性减弱,专业性增强。《除…》一文在晏阳初个人篇目《追求…》的基础上对扫盲活动进行定性分析,以不同尺度对活动展开研究探讨,尤其对扫盲主要课程“千字课”的一番讨论,结合了扫盲群体社会阶层,实际需要,以及对文盲群体的歧视与争论,读起来仍很有启发,非常值得一看。《20世纪…》一文则介绍了当时的乡村政治组织的类别,公务人员产生途径,其收入和来源,资格背景,主要职责等方方面面,其中有一段关于辉县前区长陈潜修的事例则足以让《幸福到万家》的万传家变得就像小孩子过家家吵吵嚷嚷…   今年四月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友人的读书漂流活动,里面有一本六合丛书的《此时怀抱向谁开》,与这本《也错过 也相遇》的阅读感受很有些相同之处,由信件,事后的一些举动,报纸上的登文等等,来探寻那些年那些人的那些事,很有种别样的意趣和感慨。这些用来推导还原时间本来模样的“积木们”就交给读者与作者平心静气地一块块搭建,过程中总有些意外的人或者灵感跳了出来,于是看同一本书的读者走向了不同的书架,由此错过作别,只待他日再次相逢相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也错过 也相遇》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