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逻辑》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2,页数:9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一):文明就是对抗风险的历史
得到听书
第一,经济学界长期使用“唯生产率论”来衡量社会发展,甚至将人文知识划为没用的知识,让作者陈志武教授感到,有必要作出澄清和纠正。所以他提出,要用“风险应对力”作为补充,来衡量文明、研究历史。因为他发现,从历史和逻辑来看,风险是产生暴力的重要原因,降低风险就等于减少暴力,相应地促进了文明。
在原书中,作者解释了九种社会形态对降低风险的作用,我们重点关注其中三种:迷信、宗族和金融,并介绍了原书的核心思想:文明不仅是财富的增加,也是风险的减少。有些社会构件未必直接创造财富,但是降低了人们的生存风险,也是文明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是为了降低人类生存风险而产生的。只有同时考虑劳动生产率和风险应对力,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人类文明的逻辑。
第二,人类与风险博弈的历史进程。揭示了风险之源不只是自然灾害,还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历史上,人类最初主要是应对自然风险,后来工业化和金融市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又带来新的人造风险,比如失业、萧条、政治动荡等,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为了应对这些风险,社会催生出新的结构,比如中央银行、福利国家、货币政策等等。与此同时,传统的风险应对机制比如婚姻、家庭、宗族、宗教等等,则不断走向衰落。换句话说,政府和国家的力量,逐渐取代民间和市场,成为社会应对风险的主流。
对于这样的趋势,未来是福是祸,作者留下了一个问号。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澄清观念,解释历史,并没有提出建议,或预测未来。但对个人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重新思考个人与家庭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努力追求一种安全、体面的生活。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认为,文明不仅仅体现为财富,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不能光看经济增长或生产率,还要看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也就是能否给人带来更大的安全感。这跟投资理论中不能光看回报,还要考虑风险的逻辑是一致的。同样在生活中,我们衡量自己的幸福,也不能光看挣多少钱,拥有多少财富,还要看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在很多时候,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并不比安居乐业、平安健康更重要。这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探究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得到的启示。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二):听博客买新书
那是一个被封控在家的日子。我连着听了两期陈志武老师参加的两档播客,相同的嘉宾,不同的侧重点。 - - 子非鱼的第79期 《子非鱼x随机游走:与陈志武老师谈〈文明的逻辑〉》以这本新书的内容作为主线展开,主持人对书中部分章节内容进行提问,陈老师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主持人提到是中信出版社促成的这次交流,所以本期节目可以当成是新书的线上宣传交流会。
小宇宙 子非鱼
- - 另一档节目是忽左忽右的 183期 《和陈志武漫谈风险与文明》 ,这期播客是以陈志武老师的个人成长、求学和工作经历为主线展开的,更多的体现了陈老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念,对新书内容涉及的不多。 此外,陈老师也表达了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和上海疫情的思考。
小宇宙 忽左忽右
- - 两档节目连着听,能够对陈老师个人和他的新书都有一定的了解。《文明的逻辑》一书中对风险和文明这两点有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而且本书从提笔到成书有十几年的跨度,所以这两点在两档播客都有讨论。两期节目中陈老师都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并阐述了他的理解。节目里,陈老师提起自己的爱人、现下社会中像他一样出身的草根人民时,能够听出他语气的变化和哽咽,让我有些动容。 - - 关于两档节目还有一个不同,就在评论区,前者评论区的氛围较后者平和。 - - 播客听完后,我确实被新书吸引,忍不住下单,想要一览为快。但是,上海物流能给力嘛?我5月底能拿到书吗。。。
听完立刻下单!
6月中旬了,我还没收到书(◕ˇ∀ˇ◕)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三):无聊中老年男子的历史文明观
之前的短评被点了几十个有用,但是显示不到前页,也可能被水军盖下去了,所以再发一下。哪天有空的话或者解手的时候可以再掩鼻耗时去边读边挑点常识性硬伤来批驳。
豆瓣上架第一天就有大量水军千篇一律的摘录式评论。笔者虽是理工科领域的,但文科好书也经常读,知道好书和差书、经典著作和流俗著作的区别。本来看个标题,就对这类书毫无兴趣,因为书的标题一大,除非你是天才,或者有福科/乔姆斯基/乔治威尔逊这样的语言能力,不然就很难驾驭泛而大的题目,此类标题下鲜有精辟或critical的论述。2022年4月17日(注意历史时间点)此书办了个腾讯线上会议——“《文明的逻辑》线上分享会”(下文简称研讨会),当时有个爱学习的年轻朋友去听了本书研讨会,就转发给笔者。笔者扫了一眼研讨会ppt后,就觉得应该建议想读此书的朋友去看看研讨会和研讨会ppt,看一群没啥脊梁的中老年男性文人(应该真没女的,不是大腹便便的就是白发苍苍的中老年男子)在那边用软绵绵的、催人欲睡的絮絮叨叨并商业互吹,便可定夺此书的质量而避雷。该研讨会是马拉松式的,办了上午场4小时、下午场3个多小时,b站可以找到,为了不浪费诸位时间,特地选了几张研讨会ppt贴在文末,看官自己判断。因为研讨会上都是遴选出来阅读此书、然后隆重推出此书的“专家学者”,从研讨会质量便大致可知此书质量。
当然客观地说,将近8小时的马拉松式研讨会里面当然有数据详尽或者论述尚可的内容,这些内容牵扯到考古、人类社会学数据等等,内容还是比较详尽的,可以唬住喜欢听点文化讲座的高中生或者刚上大一的大学新生,但讲的就是一个高中生议论文都有能力去讨论的观点:“不管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风险,处理和避开风险改变社会。”
但是,除去一些“东西方是不同的,风险是都有的”之类车轱辘话,文末贴上的几张ppt也可以说明问题:讲座内容里从一定层面上来说是缺乏一些文化常识(不知道是故意装不懂还是怎样)、部分逻辑混乱、有不少溜须拍马的内容(如论文化时称“爹亲娘亲”,那张ppt来自某署名单位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学者”),这些内容非常类似街头巷尾那种常见的50后老年男子对国学、西方、文化等概念的浅薄见识。讲座中除了一些日常拍马内容外,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明显搞不清楚犹太文化和中世纪历史,信口开河、生搬硬套说犹太民族传统、中世纪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纲常相仿,不知道在线听众里有多少默默离席。也可以从书的目录看出基本上是东边拿一点胡乱评论,西边捞一点指点一下,佐证一个“社会中存在风险、应对和处理风险改变社会”的高中生议论文式的观点,然后拼凑成几百页的那种大杂烩书,虽书名叫逻辑,实则是例子叠加,编个故事网讲个空洞道理,逻辑幼稚简单,最最关键的是,NOTHING CRITICAL,这也是通病了。笔者觉得,这类书的最佳受众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又希望靠读书充电的人,以后可以在饭局上扯点“时时警惕风险、应对风险促进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东西方根本不同、非洲风俗、明朝和康熙税收等等高大上内容提高饭局档次。那类人是啥群体呢?就是文化程度不高但爱读书、有点追求,又爱凑饭局的无聊中老年人群体。当然阅读选择权都在读者身上,你爱读啥书别人都管不着,笔者在此不做爹味评价。
笔者认为,作者若不懂其他东西的话就好好研究本职的经济学,急着跑国内拍马扒分、讲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然后享受国内人对着耶鲁抬头的吹捧,沉浸在短评区里水军各种“重磅式的巨著、十年磨一剑的巨著、时代关键时刻的巨著”等等尬吹来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这只能是断送自己一生的学术清誉。如果有可能,建议把研讨会的一些经典PPT和这部洋洋百页的低营养大杂烩式“大作”转发给作者原单位、耶鲁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同事和其他学者们欣赏一下,看看他们对这位老同事作何感想和评价,热切期望本书英文版早日上架。
截屏几张笔者觉得有代表性的PPT给大家欣赏一下。注意划线非笔者所加,而是讲座过程中演讲者自己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