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喜鹊待人来》是一本由李汉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有喜鹊待人来》读后感(一):时间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
李汉荣曾说,我在任何地方看日落,都觉得唯有童年的那个落日最圆,落得最慢,落下去的弧线也最好看、最有诗意——那是沿着一头牛脊背落下去的温柔弧线。
童年的生活总是留给我们最深的怀念,这份记忆伴随着年岁的增长只会愈发激烈。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看到与家乡有关的东西都会一一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
人到中年,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走在街边,看到与家乡有关的东西,内心便会觉得相当地温暖和兴奋,然后我们会试图着去寻找心中的那处故乡。
最近在看李汉荣的《总有喜鹊待人来》,作者放牛的经历以及对牛的情感也让我印象深刻。 一次,李汉荣在千里之外旅行时,看到了一家商店里卖着“巴山美味牛肉干”,心里会咯噔一下莫名的情绪。
思绪带着他回到了八岁时的童年记忆里。 李汉荣八岁时有放了两个月的牛,他不知道哪里的草最茂盛,牛会自己找着到那一片茂盛的草地,他不敢爬的坡,牛会先爬上去然后用它结实的尾巴拉扯着他一步步向上爬。 后来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牛。却时常想起放牛的那个清晨、和牛一起爬过的那座山岗,他们彼此在思绪中凝望。
从牛肉干到放牛再到家乡的山岗,在李汉荣的笔下无一不见他心中对家乡隐隐的思念。 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用文字去祭奠过往,回首走过的路,那些生活中的小场景记忆犹新,却别有一番滋味。 《风车》《香台的守护》《二里河》《屋顶》这几篇的描写,足以让读者的思绪拉回到自己的生活小圆圈里,在恍惚间突感人生如梦,时间曾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时间苍老了岁月,却让我们学会了坦然面对时间带给我们的喜和乐,悲与伤。
就像枝头的那只喜鹊却叫个不停,在未来无数个充满不确定的日子里,聆听一场清脆的喜鹊声,便会觉得进一步自有一步的欢喜,过一天自有过一天的明朗。
《总有喜鹊待人来》读后感(二):生活不乏好事,我们一起等待
《总有喜鹊待人来》是李汉荣的散文作品集,涵盖了李汉荣先生的许多经典作品,是散文学习和阅读的优质书目,李汉荣先生的文学造诣颇高,作品更是内容深邃,意味悠长。《总有喜鹊待人来》这个名目就取的很吸引人,可以充分带动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人一种清新惬意的感觉。通过一篇篇散文作品告诉读者生活中不乏有好事,只是需要我们耐心的去等待,喜鹊总会带来生活的欢快歌唱,等待好事扫清现实中的雾霾。 李汉荣的作品总是有一种告别城市喧嚣,回归乡村田园的自然感和亲切感,他惯用自己的笔法记录乡村的惬意生活,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意蕴。在当今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许多人被名与利蒙蔽了眼睛,看到的大多是物质和欲望,其实只是我们缺乏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个世界还有一些宁静角落可以栖息。 初次结识李汉荣先生是在中学的课本上,他的《山中访友》给我的印象颇深,文中描写的景物和意境让人心生向往,他的每篇作品都透露出了自然情怀,写的都是自己内心的田园景致,自然意境。也许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来说,缺少的正是自然的净化和纯净吧。他的作品立意鲜明,主旨明确,引人遐想,绝不空洞乏味。他主张人要回归到本真去,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与之共呼吸。李汉荣的作品中感悟自然,热爱生活是一把钥匙,帮读者打开了他的文学世界。 在《总有喜鹊待人来》一书中李汉荣老师的笔墨着重在于突出对曾经养育他的田园生活的追忆,在他的笔墨下那片净土就是一片未被打扰的世外桃源。故土的思念,母性的光辉无不为文章增色。在作者的笔下那处田园景致就是他心向往之的地方,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缺少的正是一方净土对灵魂的滋养。在他的文中少有对物欲的批判,他以自己的方式将读者引入到书中的意境,让读者找到一方可以承载心灵的净土,发现喧嚣的世界中尚有宁静的角落可以供人停歇,这里没有繁华喧嚣,没有纸醉金迷,有的只是拥抱自然,呼吸田园的良好心境。 生活中总有好事发生,让我们一起去等待。我们应该时刻拥抱美好,不可让困顿坏了好景致,耽误枝头喜鹊的栖落。
《总有喜鹊待人来》读后感(三):生活不总是灰色的
李汉荣的诗化散文,是现代文艺界的一股清流。当许许多多的人生在尘世中醒悟,把金钱与权力作为终极追求时,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落日下的家乡,那里有美好的成长回忆。
《总有喜鹊待人来》书名不同凡响,它让我们想起了在城市时日益淡忘的喜鹊。李汉荣解释喜鹊是一类很特殊的飞禽,它既不同于麻省,也不同于白鹤,它的存在仿佛一生就是为了报喜而存在的。结婚了,报喜;生娃了,报喜,春天花儿开了,报喜;秋天果实成熟了,报喜。哪怕是平生最后一次报喜,声音虽然凄厉但也不失响亮,原来那是与大众的告别。对于非生物学家而言,喜鹊的寿命不尽为人知,但这并不影响人类对其的浪漫想象。 《总有喜鹊待人来》首篇文章《牛背上的日落》,不仅对于作者李汉荣,而且对于读者而言,都是最美丽、最持久的日落。很多年过去了,哪怕你的行囊里装满了日落日出,也无法与牛背上的日落相似。我们要珍惜的是当下,而不是过往或者未来。我们能把握的是心中突然涌现的感动与兴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相信,这样的落日,不是李汉荣一个人的专利,而是一群从乡村走向都市的人共同的梦乡。牛有很多优点,只是我们远远地看,不会有分别心,但如果你朝夕与牛相伴,就会发现它识路的技能很强,而且脾气很好,牛与人之间的依恋远胜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令我们感动的是,李汉荣写出了牛的前世今生,即使活着的时候没有走出那山那水,但化作肉干却远走他乡,成为我们口中的美味、心头的念想。
真实的生活不总能让人顺心如意,甚至对于走过前半生的人们,对顺境有种天然的警惕。如果我们失去了磨难与考验,我们就会失去斗志与决心,我们就越来越离那些低等生物相行相近,乃至李汉荣以“人不一定还能变成人,草一定还能变成草”的表达这一过程。尽管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但它却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草的“有恒”。对于我们有仅只有一次的生命,我们没有彩排的机会,只有随机应变的本能。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做对所有的事情,但你却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在某些时候做对某些事,让你成为身边的人挥之不去的回忆。
《总有喜鹊待人来》读后感(四):美好永记心间,幸运如期而至
《总有喜鹊待人来》感觉希望就在前方,那么的令人憧憬和期待。喜鹊这只吉祥的鸟儿,从远古至今让人重复着乐天信念,总是让人愉悦和舒畅。
《总有喜鹊待人来》是作者李汉荣的回忆录,生活的片段和万千景物如诗如画般展现在铅字之上,从牛背上的看夕阳,到井台边的望星空。从小伙伴探访五泉山,到喜娃哥呼号柳木桥。充实而欢脱的童年生活,真是羡煞旁人。
在作者眼中蝴蝶是梦的搬运者,是诗的酿造者,春天的幻想家和浪漫诗人。带着花香的精灵,充满梦幻色彩。心间存美好,万物皆可赞,家乡的一切都富有生气,都是创造者,制造着快乐、惊喜、幸福、愉悦。让人醉在这文字里,不愿离开。
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纯粹的情感和精致的语言。从这本抒情散文中透过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景一物,一花一木浸透出来对家乡深沉的爱恋,与往昔时光的怀恋,对生活哲学的思考。思念但不悲伤,怀念但不哀愁,温温柔柔又羞羞怯怯的展现乡间稚童精神世界的美好。成年深处城市森林会有无处安身之感,静下心来慢慢的回忆农村儿时的经历,铭记那些美好。
乡间奔跑的小童也许从未想过会离开幸福的家园,尽情的追跑,肆意的玩乐,纵情山水间。溪水山峦,鸡猪花鸟,树花藤瓜,就连坟荧的鬼火都富有生气,亲切而善良,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体会到作者感官敏感且细腻,笔触细腻且动人。
儿时的记忆,家乡的记忆,带着芬芳扑面而来。氤氲的香气布满对妈妈的回忆,药香袭人,花香弥漫,充斥着思念。奶奶祥和地透过老花镜看这人世间,深邃的眼眸中又见识过怎样一番沧海变迁。父亲的草墩,让生命延续直至永恒,传承的不止是技艺,是那份淡然处之的从容。家中柳木菜板承载父母深沉的爱,侵染着浓浓情亲和不舍依恋。爱在心中流淌,那么多那么深。家乡的倒淌河向东流淌复而向西,很神奇,却又映射着人生哲学。人们都在努力着追寻人生的要义,浮华过后才顿悟,其实生活的本与真最为珍贵。
科技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催动城市高效的发展,扩充地域是一股洪流,势不可挡。静谧恬静的乡村不得不告别旧日光景,那些乡风、乡俗、乡情 ,都只能铭记在心里。那些声音,那些味道,那些乡里,那些景物都只能成为历史。
读罢此书,感同身受,被作者细腻的乡愁感动着。想起了自己已离家廿年,客居的时间比起在家乡的时间还要长。很是想念家乡的河,妈妈的味道,街巷的灯火,儿时的玩伴。
美好值得永远记忆和珍视,家乡让人微笑。父母亲人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是力量的源泉,让我们不畏困难,不断前行,总有好运如期而至。
《总有喜鹊待人来》读后感(五):总有喜鹊待人来,总有好事会发生
疫情之下,焦虑不安是社会心理疾病,读书,成了最好的避难所;
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生活,抬头难见一方蓝天、一轮清月,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被禁锢在格子间、车水马龙……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果真,城市化进程逐渐吞噬了乡村,我们不就是失去了故乡的断肠人吗?
《总有喜鹊待人来》,作者李汉荣,用他极具想象力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诗性语言,描述了一段段关于乡村的记忆。
读这本书,我总是在感叹,到底是怎么样的青山秀水、人杰地灵,孕育出了这样富有深刻哲理思想的饱满灵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位出生于陕西勉县的作家,如同他文中所写“含蓄、清爽、安静”,完全是被低估了的太低调的作家。他是《读者》签约作家、《汉中日报》高级编辑,作品入选山东、上海中小学教材。
这本《总有喜鹊待人来》,共收集他62篇散文,分为4辑,分别是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父母情、故乡山河、别故乡,读来很有泰戈尔诗集的意味。
我们感受下,他的笔触:
1.《蝴蝶》
“那么单薄,除了薄薄的羽翼,几乎再没有多余的身体,就像梦没有多余的物质载体,梦是你的全部家当”
“蝴蝶并不需要什么行囊,就那轻盈的梦的船帆,一代代万死不辞,飞度时间的沧海,赶赴春的约会”
蝴蝶,在他的笔下赋予了无比强大的力量
2.《万物有灵》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是的附近”
“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
3.《田园的根系》
“与奢靡、浪费、喧嚣、争逐、盛产垃圾的城市相比,乡村是简朴的、安静的、平和的;乡村不丢失,只收藏;乡村不制造垃圾,只生长风景”
乡村与城市的角逐,在作者笔下呈现地生动形象。
“学学土豆吧,埋没了正好长东西,这不是埋没,这是给你培土”
老农的人生哲学,淳朴而自然
4.《故乡的消逝》
“虽非生离,却是死别,老根断灭,枝叶何依?山河不可复识,往事何处寻觅?”
很难说是现代文明吞噬了古朴的乡村,还是进化了乡村?
只是,童年的记忆、乡情,一轱辘被掩埋了,我常常在想,后来的人,对于乡村,认识,可能只能从文人的字句、艺术家的画作里寻觅了吧?
读完这本书,感觉到自己很鄙薄、肤浅,同样是生命,同样都读书,我何以文字简陋、思想浅疏?
好文章、好学问,一方面来自生活,一方面来自大量的经典阅读。
《总有喜鹊待人来》读后感(六):总有那么些美好,会不期而至!
今天,期待已久的李汉荣老师的新书:《总有喜鹊待人来》即将纳入书架,取快递回家的路上,小赵同学在我们仨群里@了一下:“下周一上班,字节”。没有过多的说辞,简单的七个字,瞬间就把我和他爹炸出了水面,哈哈哈哈,这小子,前两天才告诉我们实习的单位一面通过,我们还在翘首企盼他二面三面的消息,不想今天,Offer直接拿到手通知我们。左手一本书,右手持喜讯,我们一家仨一起等到了这样的好事儿发生。
喜鹊,你这纯真的鸟儿,你继续保存了乐天的性格,你相信只要天空还有白云和星光,生活就不会总是灰色的,你不停的报喜,你似乎相信,只要不停的重复着古老的信念,天上地下,树上树下总会好一些的,至少不那么太糟,只要还有喜鹊在,人间便有好事到来。
这便是李老这本书的精华。 此时此刻,何其应景,它好像化身喜鹊,把自己和小赵这个喜讯双双带来,“喜鹊立门限,飞花落砚池”,也好似给我们带来安慰,“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
小赵大三即将结束,大四随秋招进入实习。突然而至的疫情,破坏了他象牙塔岁月的诸多梦想,大学的生活就即将过去四分之三。即便是现在在学校,因为有同学没能及时归校,全校只能上网课,为了安全,学校全封闭管理,周末不能外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大学生活啊,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活?
吉林新冠病例以千记日增以远去,天津、广州、深圳、西安等也逐渐稳定,我们也曾在三月因附近来势汹汹的疫情而惶恐,上海虽然仍在水深火热中,但举国之力正在全力以赴,清零总有时……
2019末开始的人类这场生死疫情不知还要持续多久,想想曾经的霍乱,曾经的鼠疫,曾经的天花,曾经的非典……不是都过去了吗?每次经历,人类历史发展就会上一个台阶。
而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份经历,都会是深刻的记忆。犹如李老书里记载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一个地方,山川河流,岁月流金,都将成为过往,注定成为追不回的念想。
我们,需要像喜鹊一样,留住纯真,保存着乐观,相信天空还有白云和星光,生活、人生、事业等就不会永远是灰色,坚信只要坚守这亘古不变的信念,只要喜鹊还在,人间便有好事到来,“分明喜鹊先得知,未晓飞鸣闹屋山”!
所以,大环境如此的当下,至少一切都不会那么糟,迎难而上,关注美好,总有那么些小确幸一如我家小赵的Offer,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