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是一本由古典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读后感(一):《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一本深入浅出的人生及职业生涯规划书
古典老师是我之前在某机构从教期间就很欣赏的一位明星老师,很注重教学的心理策略,也就是说作者作为老师很会教。
作者不仅会教,还经常反思沉淀,并且花了大量时间投入心理咨询实践中去,不最终将沉淀下来的思考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记录了下来,所以说他作为创作者还很会写。
这本书对于对人生及职业生涯规律感兴趣,或是初入职场、亦或是在思考转型的职场人士来说都是很好的阅读选择,通俗易懂,读起来十分友好。对于有真正思考且不停留在方法论层面的人们来说,很有借鉴价值,读罢会很有启发。
个人认为此书不仅不鸡汤,而且真正做到了由内到外的深入浅出,有人生阅历且热衷于将理论结合实际的读者,这本书会是你真正的心头好。它甚至能让人内心产生一种我也要这么去做,如果可能,我也要争取写出这么几本书的实践与创作冲动。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读后感(二):在热爱的领域为梦想做点事情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助力认知升级、思维跃迁、精神成长的好书,这些年陪伴我一路成长。增加了全新内容的白金升级版更是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还记得2011年,第一次读到《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让我打开思路、“跳出自己看自己”,感知了生命中的更多光亮、不同与精彩。认知到原来是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对事情的看法与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心境。古典老师随后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超级个体》专栏以及《成为职场MVP》、《个人战略课》和《发现最佳工作模式—自我探索课》等新精英团队优质课程我也都没有错过。
成长路上,非常幸运能学习到像《拆掉思维里的墙》里的“IMPOSSIBLE到I’M POSSIBLE”、“不要等待、要尝试与积累”、“先完成、再靠近完美”等智慧理念与方法论,带给我很多启示与激励,陪伴我不断升级认知与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与成长。
“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儿”助力我从地方电视台走进我心向往之的中央电视台,“没有行动的梦想就是妄想”和“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等理念助力我采访制作出被央视财经频道和新闻频道同步选用播出的新闻节目。
持续学习、关注成长、看见可能、心怀希望、践行梦想。我还在《个人战略课》上打磨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路书,更加看清楚了自己的职业之道:做一名陪中国了解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体工作者。希望在倾心热爱的传媒领域,用真爱与行动践行自己的职业梦想:传播真实、善良、美好与智慧理念,用生命影响生命、让世界更加美好!
祝越来越多的伙伴通过读书,实现人生的跃迁!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读后感(三):古典: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的样子
大学时刚开始用当当买书,就经常看到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霸榜,那时以为就是一本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所以直到毕业都没有入手。
机缘巧合,《拆墙》的升级版由我们部门同事操刀,书送来的时候我带着好奇拆开一本,居然有了一种停不下来的畅快感。
第一章的标题就很打动我——“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压力和迷茫中不断寻找人生的意义。其实,你可以适当地给自己放生,用“有意思”这把尺子去筛选新的选择。当你经历的“有意思”的事情越来越多,你就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能力和安全感。
第四章古典老师探讨了“心智模式”和“思维里的墙”。从出生到成长、学习、工作,我们被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固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保护也是限制,我们需要打破固有心智模式,拆掉思维里的墙,经历“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心智模式升级的捕捉,从“不知不觉”跨越到“先知先觉”,就会收获不一样的视角,走上自我超越之路。
最后一章标题是“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古典老师从收入、消费、感情、行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成长的困惑。最后一节“做自己比成功更重要”,既鸡汤又戳人,也是很厉害了。
摘录一些金句如下:
☆命运把我们丢到不同境地,接受自己拥有的,追寻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看上去没那么“有意义”也不要紧。
☆计划要定得小一点,小到不能再小,小到你完全自主,小到你毫不费力掌控,小到你不会在任何人面前失败。
☆你越是把过程本身当成奖励,表现就越好;反过来,越是求结果,越是给自己设定“一定要成功”的框框,越会“死”得惨。
☆为什么那些“我要一年读100 本书发圈”“我要每天6 点起床打卡”的动作,往往最后坚持不下来,坚持下来也收获不多——因为你的动机更多的是在炫耀,而不是享受。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读后感(四):人生就是不断地拆墙
1.
没有想到,最近工作上的困惑,居然是通过看综艺节目有了顿悟。
前一阵子,在工作中陷入一种状态:不知道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觉得做出来也没什么用,结果就是做起来没有动力。相反,总是想做那种看上去很有影响力的「大项目」,眼馋着别人的项目,觉得这个项目给了我,我肯定能做好。但是领导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好项目给你呢?
因为领导信任我。
那这个信任是怎么建立的呢?因为我能做好大项目。但是我都没有做过大项目,怎么建立这个信任呢。
其实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呼兰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得先做了,才去想意义。能有多大意义,取决于事能做多大。」
有的人喜欢先看到意义,价值,才去做事情,而有的人,喜欢自己去把意义做出来。
职场和人生,都是这个顺序,得先去做,才有意义。
2.
在生活中,我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时刻。那一刻,你觉得思维被颠覆了,人生像打开了新的大门。
比如,在大学上经济学的第一堂课,老师推荐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里边说到为什么自利是经济学的基础,举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例子,里边提到有1个「君子国」,大家只为别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是不是很完美的社会呢?但是这样的社会里,一个普通的买卖都进行不下去。因为买家为卖家着想觉得价格太低了,而卖家为买家着想觉得价格太贵了,于是大家一直达不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这打破了我之前被灌输的「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世界才会更美好」的观念。
比如,大学里我看弗洛伊德,第一次知道人除了有生存本能,还有死亡本能。这解释了我当时为什么时时否定自己,也让我开始理解一些人的自伤行为。
比如,读研时,我学到了一个概念叫「自我设障」,就是提前给自己后边的失败找好理由。这完美解释了那些高考前一天故意吃坏东西而导致考试没考好的情况,他「故意」设置了一个障碍,这样就可以用这个「障碍」来减轻自己没考好的负罪感。
3.
后来就经常处于这种思维拆墙的欣喜之中。把这种新的思维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或者理解其他事情的方法。
但慢慢就会发现世界太大,人的限制太多,个人的路又太长。刚拆掉了思维里的一股墙,结果里边还有更深,更难拆的墙。大学时把高中形成的墙拆掉,研究生又把大学时的墙拆掉,工作又把学生时的墙拆掉。
就只能一边走,一边拆,慢慢把自己给打造出来。就像古典老师的历程,一步步拆掉周围世俗的限制,去英语领域走出来,做出来自己的公司;后边又拆掉「做企业就是要上市」的墙,做出自己理想中的公司。
人生就是不断地拆墙。怎样知道哪些是墙?通过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学到,也可以看书学到。《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告诉你有哪些墙可以拆掉,告诉你「人生还可以这样活」。「拆墙无止境,人生可跃迁」。共勉。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读后感(五):如果手里拿着一个水杯,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问大家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水杯,那么,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你的答案是什么?
是去接水?去把杯子放好?还是去倒一杯咖啡?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呀,和水杯有什么关系?
恍然大悟!是呀,自己的下一步跟手里拿着水杯有什么关系?我是去食堂吃饭的不能因为拿着一个水杯就改变了路线。
故事看似简单,但,我们真的明白吗?
而这个杯子,有人叫他“自己的专业”,有人叫他“一段感情”,还有人叫他“安逸的好工作”,我们越是紧盯着杯子,越被它限制,而忘了自己的初衷,忘了自己的目标。
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去做我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不要因为一个杯子约束了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手里这本《拆掉思维的墙》是今年的新版,比起2010年的版本增加近17000多字,章节、案例都有调整,第一版的副标题是: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这一版变成了: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那么,就从有趣开始说吧~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地被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学钢琴,为什么要做手工?
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搜罗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好像不说一个高大上、充满意义的理由都愧对自己。
可是,我们思考过什么是“意义”吗?这个“意义”是我们想要的吗?
前不久从朋友那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云的儿子贝贝今年7岁,被诊断出了抑郁症,大家惊呼,小小年纪怎么就会抑郁了呢?
原来小云是一个典型的“虎妈”,一心想让儿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成才,可以说从胎教开始儿子做每件事都是安排好的:
总之,她家任何东西都是有目的的,是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的。
可是,贝贝却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可小云觉得这个游戏“完全没有意义”,还特别浪费时间,于是禁止贝贝玩,渐渐地也不让贝贝和其他小朋友玩了,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贝贝越来越内向,今年上一年级,老师发现了贝贝的“与众不同”。
其实,小云作为一个母亲希望孩子成才没有错,只是,她忘记了她安排的每一件事都只有“意义”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乐趣。
梁启超说: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比起有意义,有趣才是更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弹钢琴?为什么不能就干干脆脆地说一句:因为我喜欢吗?
或者,关于这个“意义”也许也不一定都很“高大上”,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很棒,去做就好了。
特别喜欢书里古典老师的一句话:
我们是不是允许,每个人可以有基于自己水平的生命意义?或者,我们至少应该承认这种没那么高大上的目标,也很有意义?
古典老师的“买房论”好像是个争议点,老师认为在20-30岁的时候,比起买房更应该投资自己。
因为过早地背负房贷会限制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甚至限制了自己的梦想,因为每月高额的房贷让我们不敢辞职、不敢创业、甚至不敢请假。
买房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说实话,作为一个“移民”市民(老家不是这个城市,之后定居在了新城市,所以家庭没房产)我是早早有过考虑的。
30岁之前买房确实压力很大。
看看周围,过早背负房贷的同事往往压力都大一些,我有个大学很好的舍友,有次逛街告诉我,她因为房贷取消了自己一切需要钱的爱好,也不敢逛街,怕看到喜欢的东西没钱买。
有趣的是,就算有如此明显的例子,周围同事们还是纷纷加入“房贷大军”,有几个刚刚毕业的新同事家里已经开始着手买房了。
为什么?问起原因,大家说,无法抗拒世俗结婚要有房的观念,再说房子总要涨价。
但同样对于这个问题,当我问自己的老板朋友们的时候,5个老板,有4个说自己在40岁之前没有买房,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挣钱的能力比房价增长的要快。
这么想来,我们年纪轻轻就忍不住要背“房贷”大约是因为不够自信,也就是古典老师说的:没有安全感。
我们害怕创业失败、害怕自己工资涨得不如房价快,害怕自己找不到对象,我们需要房子带给我们安全感,需要房子增加自己的“身价”吸引异性,于是,我们计算牺牲自己一切的爱好也要紧紧抓住“房子”。
同样,因为没有安全感,害怕变动,我们就算老板再恶劣也不敢辞职;因为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对方,我们不惜牺牲自我,妄图“锁住”恋人。
而我们忘了:所有的爱,只有溢出来,才是爱。爱别人,要先自爱。
对于快速安全感,古典老师给了我们6个方法: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奉献。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为此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地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甚至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支持者也永远不会失败。
我们看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未必是,同样是西游记里的妖怪,为什么孙悟空看到的都是妖怪,而唐僧看到的却是芸芸众生呢?
同样一幅画,有人看到了恶魔,也有人看到了蝴蝶。
佛说,人有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境界就是六根展开的活动对象。
说到底,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的内心。
我们越是相信自己不行,结果越是糟糕。
越是觉得世界充满了不公平,看到的越是社会的黑暗。
所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古典老师说:
写在最后:
这本书一共300多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真正读起来会觉得很轻松,时间过得也很快。
为什么呀?因为道理我们都听过,但听过很多次的道理就是懂了吗?懂了就代表实践了吗?未必,小时候就学过的“掩耳盗铃”我现在还在犯同样的错误。
同样,这本书,说了很多道理,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办法,有的听过,有的没有,不妨拿起来再读读,再听听,古典老师写得很细心,就好像与一位好友促膝交谈,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段总有不同收获。
我是小满,愿大家,拆掉思维力的墙,获得人生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