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手记(升级版)》是一本由萨苏 / 尹红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警察手记(升级版)》读后感(一):京味儿作者讲京城探案
拿到手,哗哗翻几页,这风格我喜欢。
没盗墓笔记鬼吹灯那么邪门,那都是瞎编的,这是真事儿。这样一想,还真挺有意思。
剧情我不剧透,五花八门各种类型的案件,总有一款能对味儿。
至于我这种猎奇心重的人,从平凡生活中看点儿人间真情在,也别有一番滋味。
无事的下午,翻上几页,惬意快活。
《警察手记(升级版)》读后感(二):《警察手记》 体味人生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破案类丛书 只流连于不切实际的爱情小说的人来说 《警察手记》给我的不仅仅是跟着老萨一起经历心情起伏又酣畅淋漓的冒险体验 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体悟和思考
原来 生活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原来 或许我们现在正在纠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在经历了风雨的人面前不值一提 原来 或许每个人生活的都没有看起来那么平静自在 又或许 此刻的纠结难过过了几年之后发现不过是过眼云烟
行走世间 生活已经不容易 良心或许是我们一直需要记住的字眼~
《警察手记(升级版)》读后感(三):《警察手记》
初读《警察手记》,故事的跳跃性让我有点摸不到头脑,然而随着故事线索的慢慢推进和萨老师埋下的一个个坑,让这本书增添了太多让人想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从小,就对在公安局工作的男人有份莫名其妙的好感。也许是心里的小女生情节,也许是一身警服的威严,而萨老师这本书,像在雨夜里坐在你的对面,和你讲一个个他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终于破案的那一刻平静下来的心,也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愿有人陪你经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愿有人陪我在雨夜把酒言欢。
《警察手记(升级版)》读后感(四):重回那个联络用有线电话,记录用牛皮稿纸的年代。
乍看这个题目,像是一本虚构探案小说,脑海浮现出卧底金三角缉毒、破获连环杀人案这类电影和电视剧情节。再看副标题,才知道是真人真事儿,“京师四小名捕”听起来还有点梦回宋元的古味儿,不由想要翻开一探究竟。
爸爸也是一名民警,小学时警察局就在学校旁路对面,每天放学跑去办公室等他下班。十几年后,这段时光在我记忆里变成了办公室略带冷清的霉味,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和绿布贴边的卷宗,还有那些身穿警服,在小孩子眼里个个都是大英雄的警察叔叔们。
这段快要被我掩埋到谷底的陈旧记忆,在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再次苏醒,仿佛又置身公安局那间略带霉味充满卷宗的办公室,我用和小时候一样的好奇和崇敬探看警察们的惊险和日常。
真正的精彩总是源于真实,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总会带来迥异的结局。透过萨苏的笔,我们触知一些日常平凡庸碌的幕布之下那些暗藏涌动的险恶涡旋,也触知一些未曾见过的真相,未曾识破的人心。
这本书适合一气读下去,故事是连环套,就像听作者在身边闲侃。一本书读罢,每个故事都得到它应有的结局,回味起来却又鼓鼓胀胀交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沉在心里。这是警察们的生活,生活本身不亦是如此?合上书本,那个联络用有线电话、记录用牛皮稿纸的年代,那个远去的年代在记忆中又生了一点根。
《警察手记(升级版)》读后感(五):最后的艺术警察
接触《警察手记》,最初是偶然。
当时我单身,一位北京姐姐张罗着为我介绍对象。
一天,她丢给我一本书,开本不大,封面挺旧,“你看看,书里面的老尹是我叔叔,他儿子88年的,我想介绍你们认识。”
于是,我翻了起来。
然而,老萨述说得跳跃,总是在一个故事中间夹入另一个或者另几个故事,有人觉得自然随意、充满乐趣。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读起来有些费劲。加之,原版的排版、设计似乎也没有花费太多心思,用户体验一般,所以我放弃了。
前几日,偶然看到再版的《警察手记》,封面不错,很自然地买了一本,再次翻起来。
内容改变不大,排版改进不少,读起来似乎顺畅些,或许是前面的渊源,我对老尹格外关注。
老尹,原北京火车站派出所所长,治安警。老萨说,老尹高、瘦、白,整个人的状态是闲散的,身上没有一块肌肉是绷紧的,唯有那双眼睛从未有一刻的放松。
当然,老尹的金晶火眼,即使老萨不说,我也可以读出来。书中讲道:老尹眼睛毒是练出来的,在北京站巡捕的几十年,他抓过1000多个逃犯。犯什么事的人对应什么特征,什么行为,什么心理,老尹的眼睛就是照妖镜,鬼鬼祟祟都逃不掉。
与老尹形成巨大反差的老宋,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崇文门刑警队队长,不穿制服的随性,黑T恤下紫棠色皮肤,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五四大手枪,比起“文弱书生”老尹,老宋显然更符合大众心中警察的形象。
他曾单刀赴会,从某个“自爆勇士”手里抢下十七公斤炸药,保住了一座居民楼的老宋啊,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台放错地方的永动机,永远精力充沛,说起事儿来,手舞足蹈,拳打脚踢。
可偏偏,他对分寸又把握得极好。据说老宋是北京放枪最多的警察,却从未伤过一人。他说,犯事儿能判死刑的人毕竟很少,这五四大枪看起来很厉害,其实射击一点儿都不准,带着它就是一个威慑。
两人除了形象和绝杀技能不同之外,办案模式也迥然相异。
老尹的主要工作是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抓逃犯,目光在一个人身上只能停留几秒,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外部特征看人有没有问题,三五句话判断此人能不能抓,然后再审,才能知道此人犯的是什么事。这个过程,不是推理小说常用的套路,而是一种反福尔摩斯式的办案方式。而老宋作为刑警,是从案情入手,查找线索,问询推理,找出真凶,缉捕归案,和福尔摩斯办案类似。
虽然,两人办案的过程是反向的,但不可否认人在其中都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蛛丝马迹的敏感、对案犯的心理预测、严密的逻辑推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整个过程中,警察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侦破一个案件,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内心往往也会捏一把冷汗,堪称“惊险的艺术”。这一点,老尹在书里面也有提到:公安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破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完善……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老尹和老宋们的方式已经不再是破案的主流手段。以观察、逻辑、问询等方式为主的刑侦艺术已经慢慢被以监控、鉴定等方式为主的刑侦技术所替代。当然,我并没有说现代技术不好。诚然,愈加先进的科技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办案的效率和准确率,但以往那种凝聚着思想、人性的刑侦方式以及他们的践行者也不该被遗忘。
而萨苏所做的正是这些。
当自己深交且崇敬的朋友空有本领却无用武之地的时候,萨苏选择把他们记录下来,以自己的文字向中国最后一代刑侦警察致敬。
一直以来,我对侦探小说并不热衷,可能是在更年轻的时候读过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一文。作为美学大师,他把侦探小说列在其中。原因是这样的: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也容易从此处获得乐趣,而把故事写得最离奇巧妙的莫过于侦探小说。然而,如果侦探小说如果只讲求故事情节的精妙,算不得好文学。文学是人学,是生活学,如果没有人格和世情,那便是干瘪的,是趣味低级的。对此,我深以为然。
很庆幸,《警察手记》是写实的,它的好不在于塑造了多么伟大的人物,而是把普通人的工作生活写出来,让我看到其中的不平凡。书里的老尹、老宋、老王,甚至是犯罪分子,都不是片面的,不是“神”,不是“鬼”,而是“人”,充满情感,弥漫着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