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11-05 00:5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精选

  《饥饿的大脑》是一本由斯蒂芬·J.居耶内特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一):大开眼界

  恒脂系统 - 1:高卡路里,高奖赏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过食和体重增长,而这不仅仅因为它会诱惑我们过食,也是因为它可以提高恒脂系统的设定值。2:以低奖赏食物为主的饮食不会引发恒脂系统的强烈抵抗,因而可能令减重成果更为容易。低碳水饮食所以能有减肥效果,可能只因为它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能让人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减少摄入主要带来食物奖赏的物质。

  原始人饮食能产生足够的饱腹感,而且能自然而然的令你减少卡路里的摄入量。以高可口度,低纤维方便食品为主的现代饮食,其饱腹感很可能远低于过去的饮食。

  食物食物能增强饱腹感 - 1:食物的卡路里密度越低,其每单位卡路里产生的饱腹感就越强 - 燕麦粥主要成分是水,因此与营养成分几乎相当但几乎不含水的饼干相比, 其卡路里密度就低了很多。 2: 食物越可口,饱腹感越低 3: 减少脂肪添加剂有助于在不牺牲饱腹感的情况下减少卡路里的摄入量 4: 蛋白质每单位越多, 越有饱腹感。

  减肥秘诀 1:取消周围食物的诱惑,增大获取食物的难度 2:增加给大脑饱腹感的食物,降低恒脂系统 by 多吃蛋白质,少吃高奖赏食物。经常锻炼,保证睡眠,和进行应激管理可能有助于下调肥胖设定值。3:警惕食物奖赏 4:睡眠优先 5:运动 6:管理应激 - 冥想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二):请科学认识自己贪吃的本性

  现代人过量饮食的几大神经科学依据:

  1. 集中于基底神经节(basal glanglia)的回报系统对糖、脂、淀粉、盐有着生理性的唤起反应。这些食物元素在前工业时代是稀有的,是帮助人生存、繁衍的。但是现代人身边充斥着这些能量密度高的食物,环境+基因直接导致过食。

  2. 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缩写OFC),又译为眼窝前额皮质、眼眶額葉皮質、前額葉基底部,是位于大脑额叶前下方的前额叶皮质,是与决策的认知过程有关的一个脑区。OFC综合考虑成本与回报并作出选择,而且是混合了有意识和潜意识的决策,但关于食物的决策一般是潜意识的,且与食物热量和获取方便性有很大的正相关。

  3. 恒脂系统(lipostat)给人的胃口设定一个恒定值,主要是是为了防止人身体过快丢失脂肪,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保护机制。这解释了为什么恒脂系统没有变的人,在快速减肥以后会迅速反弹到之前的体重。恒脂系统也被生活习惯、总运动量、压力所调解着,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中如果能采取一定措施改变小鼠的恒脂系统,降低脂肪储备标准量,小鼠就能在不挨饿(主要是大脑神经反应)的条件下迅速瘦下来。

  4. 饱腹感系统让人感知每一次进食以后的人体感受,是否吃饱、满足。如果大脑一直没有接收到来自肠胃的足够的饱腹感反馈,就会弥补行进食,长久就会形成所谓的断食-暴食的恶性循环。饱腹感并不完全由所摄入食物热量决定,所以一些食物能量密度低、膳食纤维成分高的食物能增加饱腹感,而能量密度高的精加工、高糖高油高脂食物反而饱腹感低,造成过量进食。

  5. 恒脂系统和饱腹感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并共同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相似的生活节奏、类似的环境下,有些会胖一些,有些会瘦一些。所以只要身体健康指标在建议指标内,对于外观的胖瘦不用特别在意。

  5. 主要位与下丘脑(hypothalamus)和脑干的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系统,也有影响。在睡眠时间不够或者有效睡眠不够的情况下,回报系统会对食物作出过度反应,决策系统也会更加偏好当下的愉悦(进食)而非未来的回报(健康)。紊乱的昼夜节律也会影响新陈代谢率,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

  6. 主要由杏仁体(amygdala) 掌控的压力反馈系统,在长期不可控高压状态下(比如对失业的恐惧)会引导人多进食高能量食物,同时高能量食物也会提高血清素,带来愉悦感以应对压力。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三):关于如何管住嘴,迈开腿

  上海书展入的一本书,买的时候笑着和朋友说是用来督促自己减减肥,有趣之处在于这本关于脑科学的科普著作居然还针对性的回答了副标题的问题:如何聪明地战胜驱使我们暴饮暴食的本能且给出了相当有实践可能性的方案。

  1.科技的发展使人生长的环境迅速转变,大大超出了我们原始的身体的进化频率,我们现有的食物体系成型不足百年,这点时间远远不够人类基因适应新的巨变。

  2.个人的行为受基底神经的控制,背侧螺纹体将决策回应不同神经信号中最强烈的那一个并调动身体完成行动计划。对于食物属性,该系统偏好卡路里胜过一切。

  3.大脑十分看重可口食物,因此尽管我们没有特殊的能量需求乃至过剩,它也会驱使我们吃个不停。“食物奖赏”本能驱使我们寻求大量脂肪、糖类、淀粉和蛋白质。

  4.下丘脑中存在一个“恒脂系统”来负责防止我们的肥胖水平下降。该系统对食物奖赏、蛋白质摄入量、身体活动、应激及睡眠等都有反应。其接受的主要信号来自于“瘦蛋白”。当我们一段时间内过量摄入时,人体分泌的大量瘦蛋白会导致下丘脑一定时间内对瘦蛋白的耐受性增强,故增重,此时恒脂系统会保持新的体重从而使我们无意识吃得更多。所以当我们想适度进食保持苗条时,赢得往往是恒脂系统。

  5.脑干内的“饱足系统”在我们摄入足够多的食物时产生饱足感减少我们继续进食的动机。这些信息主要来自消化道,与所吃食物的体积、蛋白质和纤维含量有关。我们往往将饱足感视为吃够了的标志,而不能妥善调控卡路里摄入量。类似冰淇淋、巧克力这类高奖赏食物,奖赏系统往往会发送关闭饱足感的信号。现代食物的一个坏处在于高可口度的、高热量、低蛋白、低纤维的食物带来的饱足感低,我们往往会过量进食。

  6,昼夜节律系统和睡眠同样影响进食行为和肥胖程度。当睡眠不足、质量不高时,会催生我们偏离理性、健康的食物,选择即时性的高热量食物,且损害我们的代谢健康

  7.威胁反应系统,即现代社会的高密度压力和威胁往往来自于心理层面(例如上班迟到被领导骂),会导致某些人的皮质醇水平急剧上升,降低恒脂系统对瘦蛋白的敏感度。应激使我们对高热量和可口度的安慰食物更感兴趣,改善心情。

  一些思考,关于人无法抵御自己的生理本能这件事,有点类似法兰克福的“心甘情愿的瘾君子”悖论模型,即瘾君子的行为符合他的二阶欲望(他自己想成为一名瘾君子)所以他确实具有自由意志这回事,尽管他的意志不受其掌控但仍旧与他的欲望相符合。生物学的美妙之处好像就在于大脑向我们证明我们的大脑或者说“心灵”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唯物主义者的胜利)。就像那句“人性经不起考验一样”,也不要考验你的基因,基因才经不起考验。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四):暴食的我也想自救

  虽然我的体型在一般意义上属于大家认为的“痩”,但是我有一个藏在最阴暗处、谁都不敢告诉的病,我有暴食症。

  这已经成为最困扰、阻碍我正常生活的问题了。我经常会在深夜(尤其是凌晨的时候)暴食大概4000大卡的食物,而且都是高油高糖的极不健康的东西,吃得又快又狠,然后在暴食结束后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焦虑与抑郁之中,这也通常意味着这一晚睡眠的出走。

  这时饥饿的不是我的身体,我的胃已经叫嚣着它要受不了我无节制的摄入了,但我的大脑会屏蔽这种信号,我就想一个无感情的机器一样,堕入原始的低级的欲望陷阱。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病症,我一直非常困惑(已经持续三年了),虽然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在我自我观察后,的确发现自己最本质的情绪还是害怕。

  有可能是害怕孤独、害怕焦虑、害怕得不到足够的爱、害怕我今天如果不吃这些明天就会死,

  我今年二十一岁,生活在发达便利的现代社会,我几乎可以得到一切我想要的东西。但我发现基因操纵下的自己还活在原始森林中,被底层本能驱使,自制力极低,不会主动管理大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比较易怒、自暴自弃,即使发现自己变成这样也不想去改变。但我仍会在深夜默默流泪。

  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我对抗暴食战胜大脑的路还很长,我知道我给自己太多压力了,我希望我变成那个受所有人喜欢的完美的人,但谁都知道这很扯。

  我想自己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得奖赏,而不是单纯的进食来分泌多巴胺。

  看重未来的自己,将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对比,不损害未来的健康和优秀。想象(尽量生动地)明天(或一周后、一月后、一年后)的自己,我愿意为了现在这点微不足道的快乐品尝之后的抑郁和痛苦吗

  接受我就是个垃圾这回事(没有夸张没有开玩笑),对自己的极端苛刻就像逐渐拉紧一根弦,这根弦太紧就会在深夜我放松下来时,狠狠地弹回来伤到我自己。

  既然我是在和基因斗争,那么这场战斗困难、漫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些这本书提到的对我有启发的知识:

  1.赫维提出,脂肪组织会分泌一种激素——饱足因子(satiety factor),即,若体脂水平升高,饱足因子也会增多,从而抑制食欲,让体重回到最初水平。相反,若体脂水平下降,饱足因子就会减少,从而刺激食欲,让脂肪增至最初水平。

  待更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饥饿的大脑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