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客清话(插图版)》是一本由[英] 艾萨克·沃尔顿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钓客清话(插图版)》读后感(一):钓鱼的那些事儿
文/舒念
世间万事,都怕认真二字,对于钓鱼而言也是如此,有热爱便会有行动,而文学家的热爱更显得生动感人。读艾萨克·沃尔顿的《钓客清话》,就知道热爱会有多大的力量。
作为一部传承三百余年的作品,《钓客清话》如今还可以视为垂钓者的“圣经”,不外乎是出于一种纯然的热爱,由细处去思考钓鱼一事,其中的乐趣大抵是不变的,这项活动即使过去了三百余年,也依旧沉淀着简单、忍耐、厚道、知足的品性,对于任何时代的人们而言,都能够成为疲劳生活中的灵丹妙药,让自己从日常的繁琐中抽离出来,潜心于自然,潜心于他物。这就是钓鱼的乐趣。
若只是垂钓技术指南,那么怕是早就要被时间淘汰了,《钓客清话》虽说是“垂钓圣经”,但更多地着眼于关于钓鱼的那些事儿,有英国乡村景色、有亲朋好友、也有林间万物,最后才是钓鱼的方法,大概好钓鱼之人大多都不关注于结果吧,于他们而言,享受垂钓的过程,才是钓鱼最大的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创作年代较久,作者艾萨克·沃尔顿使用的是旧式英语,与当今的英语原本就有所不同,而在翻译时究竟应该保留原有的特色还是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呢?在这一点上,译者缪哲做了较好的平衡。《钓客清话》乍读有种半白话之感,虽然可能会引起一些阅读上的不适应,但久读才会体会到那种文字的隽永,字斟句酌间是饱含着作者与译者的深意的。
恰恰是这样的译文才能体现沃尔顿的文学素养,他本人原本也是17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时年60岁才出版《钓客清话》,这本书可谓是沃尔顿本人的生活哲学书,他原本就是那种不求名利的人,在著述中也少有上流社会之感,反而在讲述这些关于钓鱼的小故事中,更像是一个宽厚的老人,钓到大鱼时大吃大喝、兴高采烈,没有钓到的时候便絮絮多言,精力都被周围的景色吸引,亦是怡然自得。
从文章的底蕴而言,沃尔顿与汪曾祺是有相似之处的,每件小事中都能透露出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大概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的人,总是更为简单平实,所谓大局观者,则有更多的野心与追求。对于沃尔顿而言,乡间垂钓已是人生乐事,无需更多成就,便能填满生活的成就感,这也是如今内卷社会最需要的品质——知足。
生活原本是有着许许多多的趣味可待挖掘的,只是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仿佛只有一刻不停才能跟上时代,钓鱼早已成为一种奢侈的乐趣,不仅是时间的宝贵,更是在钓具上也出现了攀比之意。然而回归钓鱼本身,读读沃尔顿的《钓客清话》,其实钓鱼的乐趣大有可觅,钓到了自然是美事,没钓到也别有趣味。生活原本就是如此,有得有失,有晴有雨,读这本书时,不妨也想想自己生活中那些简单的快乐。
《钓客清话(插图版)》读后感(二):聆听浊世浮华中的一缕清音
一部讲钓鱼的书,不仅被三百年来的众多垂钓者视为心中的“圣经”,还被当作经典的文学著作经久流传,成为再版次数最多的英文图书之一。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事实上,这样的一本书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由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艾萨克•沃尔顿所著的《钓客清话》。
出版《钓客清话》的时候,沃尔顿已经有六十岁,常常“老饕”般谈论、点评美食,也痴迷于垂钓,对于各种与钓鱼有关的知识,几乎信手拈来,像极了过起退休生活的“大爷”们,却又多了几分淡然。沃尔顿性情淡泊与世无争,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柔和性情,也在他笔下的文字当中自然流露,这使得他的文章清新自然,读来仿若曲径通幽般,惬意而宁静。
古朴而清新的《钓客清话》通过缪哲先生的精彩翻译,更加相得益彰,将原著中淡雅自然的气质精准还原,再辅之以著名插画艺术家阿瑟•拉克姆和道格拉斯•W.戈斯兰的插画,简直是一场阅读与世界上的双重享受,让人捧书而不忍释卷,一如译者缪哲在译序中所言,“行文有柔静的光,将我们引向它,流连而不忍去之”,诚不我欺。
费纳托尔曾评价说:“他的言谈简直像音乐一样行云流水,无形之中总能摄人心魄。”
我想,很多人在读罢这本书后,都会对这句话极为赞同。沃尔顿轻执笔杆,在《钓客清话》中留下了他对于垂钓这门“哲学”的精妙见解,安德鲁·朗以“手执蜡烛照太阳”来形容自己对沃尔顿的解读,足见其哲理性和大智慧,一位传记家却可凭借垂钓而获得“一生不沽名而成大名,爱钓鱼而钓得盛誉”的赞美,因为他早已看透那所谓的“理想”,其实无论做人的理想还是生活的理想,都无外乎简单、忍耐、厚道、知足,仅此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八个字,却常常比“刀山火海”更难以达到,人人都赞心性豁达、淡泊名利,但古往今来,真正“大隐隐于市”的真隐士又有几人呢?
以垂钓来磨心性,算是励志修身的方式中比较平易近人的一个了,既不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亦不需六大皆空、斩断情根,只要你耐得住那“寂寞”,那么或许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假以时日也许会发现,当初的“寂寞”才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乐趣,尤其以现代人的视角读来,简直是一扫心头尘埃的避世良药。
沃尔顿赋予了《钓客清话》以特殊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那潺潺流动的河水当中,“性格鲜明”的大鱼身上,翩翩而过的鸟儿翅间,还有老祖母絮絮叨叨的话语里……他用那样富有灵性的文字,让书中的每一个事物、人物,都伴随着这本书一起活了起来。
《伊利亚随笔》的作者查尔斯•兰姆在读过沃尔顿的《钓客清话》之后曾发出如此感叹:
我们可以从《钓客清话》读到随处可见的长长短短的诗句,事实上,沃尔顿确实是一个喜欢诗歌、民谣和小调的人,或许在他看来,诗歌正是这鱼龙混杂的浊世之中,可以一吐心声的清音,而书中选取的那些诗句,将他隽永的文字烘托得更加深刻,合奏出一曲委婉的自然旋律。
其实,垂钓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之缩影呢?越急功近利、越心浮气躁,就越是求之不得;相反,在很多时候,淡然非但不是沉寂,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另一种“捷径”。沃尔顿并不是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劝诫世人学会淡泊,而是在让我们自己通过他诙谐而率真的“对话”去自己感受何谓淡泊。
轻轻一哂之间,那些栩栩如生的情景却格外容易惹人遐思,就像钓鱼一样,人生同样如此“既简单又着实不简单”,只看你怎样去参悟它了,对于这一点,我想《钓客清话》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钓客清话(插图版)》读后感(三):《钓客清话》——在垂钓中砥砺品行,在沉思中捕捉娱乐
虽然我未曾学过垂钓,也未曾体验过垂钓,但是我见过爷爷垂钓,他每次去垂钓前,都会带上自己的小马扎,一柄鱼竿,用蚯蚓和肉做成的鱼饵,一把雨伞,还有一个桶。其实说实话,爷爷垂钓的时间很短,晚年才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做这件事,他不是每次回来都能钓到鱼,但他每次回来都是带着笑容的。当时我还在读中学,身处繁华喧嚣尘世中的我并不太能理解花上一天的时间坐在同样的位置,有什么意义?何况,还有空手而归的时候?
机缘巧合之下,有幸得知《钓客清话》这本书,并有幸阅读了这本书,年少时的疑惑也得以解开。正如译者缪哲在“译者序”中所言,“《钓客清话》写的是垂钓,但不是垂钓人的技术指南,而是垂钓的哲学,垂钓中体现的做人的理想、生活的理想,即简单、忍耐、知足、厚道等。”简单、忍耐、知足、厚道八个字道尽了垂钓的哲学,也说出了《钓客清话》这本书的价值——在垂钓中砥砺品行,在沉思中捕捉娱乐。
有的人垂钓也许叫钓鱼,是为了钓鱼;有的人垂钓就叫垂钓,是为了修行。不可否认的是,爷爷一开始是在钓鱼,他会忘掉带雨伞,忘掉带小马扎,但他不会忘掉带桶。后来呀,他大概就是在垂钓了,因为他脸上的笑容。在《钓客清话》的“钓手、猎人和鹰客间的一场争论,每个人都夸赞自己的娱乐”中,劈说,他的生意场是水。鱼是离不开水的,钓客更是离不开水的。老子说“上善若水”,平达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唯有水最珍贵”,布莱基说“水是万物之首”……劈说“水是造物的长女“。人的起源可能就是水,曾经的大陆也曾湮埋于水下,好些动物植物都是从水中爬起来,生长起来的,而鱼从过去到现在,就一直离不开水,而人类在某一段时期的生存也离不开鱼。大陆与大陆之间有水,有海洋,通过海洋,能够为我们带来彼方的我们未曾见过的事物,这也算是水的恩赐。
古代曾有一场争论,尘世中人的幸福,是多在于思,还是多在于行?抑或是二者兼有时?垂钓可以告诉你答案。爷爷在垂钓的过程中,眼睛肯定不会一直在鱼竿上,所以才能在一无所获时依旧会笑,因为在钓鱼时,他还会思考。他想的无非是当下岁月静好,生活无忧罢了。对于一个已经出走半生的人,什么是幸福?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娱,心有所思,心有所乐。而这诚实、天真、安详、无害的钓艺既能让他“行动 “起来,也能让他”心动“起来,思行兼具。
不是所有人都已经出走半生,但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阅读这本《钓客清话》,因为你或许曾经或总有疲于现代生活之混乱、繁杂的时候。去垂钓吧!寻一个安静的或者不安静的河边,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来垂钓,那么既然你曾有时间伤神,又怎会没有时间出走呢?你也可以只持一柄鱼竿,其他的都不用,甚至可以学姜太公钓鱼,连鱼饵也不必准备,只是为了垂钓而已。
可以再说一点书中的如作者艾·沃所谓“有用的知识”,书中也介绍了一些鱼性,鳟鱼、茴鱼、鲑鱼、狗鱼、鲤鱼……这大概能算是“教”垂钓的部分,因为前面也说,垂钓是“思行汇通”之事,在垂钓中,我们除了能进行思考,还能体验动手的乐趣,而能够钓一条或者二三条鱼上岸,那也是一桩美事!但是正如人各有所思,每个人在不同的区域与时间垂钓之时,鱼性总归也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也需要每个人亲自体验,亲自探索!
最后,还想说的是,作者艾萨克·沃尔顿和译者缪哲一定都是顶有趣的人,才能写出和译出这顶有趣的文字!
《钓客清话(插图版)》读后感(四):《钓客清话》:三百多年前的钓鱼手册 经久不衰的人生美文
小时候背过一首古诗,其中两句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大诗人柳宗元为我们描绘的孤独垂钓的画面,一把鱼竿钓起了千古的寂寞。
十七世纪中晚期,在大英帝国也有这样一位垂钓老者,他隐居郊外,终日以钓鱼为乐,他的鱼竿可以说钓起了钓起了人生哲理和远离尘世的乐趣。
更可贵的是,这位垂钓者还把自己的钓鱼经验、钓鱼哲理写成书,让后世的钓鱼爱好者沉醉其中。这本风行了三百多年的“垂钓圣经”就是《钓客清话》,作者艾萨克·沃尔顿。
提起艾萨克·沃尔顿,中国读者不是很熟悉,这位生于1593年的英国作家,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太久远,而且他的作品数量不多,流传最广的就是这本《钓客清话》。
《钓客清话》发表于1653年,当时艾萨克·沃尔顿正好60岁。在这本书中,艾萨克·沃尔顿以对话的形式,通过“猎人”、“放鹰人”、“钓鱼人”之间的辩论,展示了打猎、放鹰、钓鱼这三种职业或许说兴趣爱好的区别。
后来“猎人”被“钓鱼人”的本事吸引,成为“钓鱼人”的门徒。“钓鱼人”向他介绍了多种钓鱼方法,以及渔具、鱼饵以及各种鱼类的习性、垂钓方法等等各种有趣的事情,甚至连烹饪的方法都讲得津津有味。这一切让“猎人”大开眼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不仅让精通钓鱼的高手啧啧称赞,即使是“钓鱼小白”也是受益匪浅,甚至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钓鱼的书,但是书中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述钓鱼,而是在聊天说话中把钓鱼的奥秘娓娓道来,其中还有许多生活哲理更是成为抚慰人心的良药。
作者艾萨克·沃尔顿的文字清新、文雅,既有十七世纪英国绅士文学的特点,又打破了当时流行的表达方式,没有繁文缛节,以通俗的口语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畅销三百年而不朽。
作为一名资深的钓鱼爱好者,艾萨克·沃尔顿没有在书中炫耀自己的技能,而是由浅入深,在实践中讲解钓鱼的技巧,而且还穿插了一些《圣经》故事,使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书中插画
书中提到了鳟鱼、鳗鱼、鲑鱼、鲤鱼、鲈鱼,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鱼类,比如狗鱼、茴鱼,而且配了这些鱼的图片,让人们对这些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艾萨克·沃尔顿称钓鱼是娱乐,同时,他也说钓鱼是艺术,“是近于作诗的,得生来有禀赋”,“做一名好钓手,则不单是好学、善察了,还得多希望、多忍耐,对钓术本身要爱,要钟情”。听听这话,哪里是在讲钓鱼,这是在讲人生啊!
这样的金句在书中比比皆是。这就是艾萨克·沃尔顿的巧妙之处,也是这本书能够三百多年畅销不衰的原因之一。
这本书是再版次数最多的英文图书之一,中文也有很多版本。如今这本由缪哲先生翻译的版本堪称经典。它的语言别具一格,集风雅与古典于一身,让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而且是裸脊装订,高端大气,具有收藏价值。
钓鱼如读书,有人钓的是清高,是与世独立;有人却钓来人间情趣。就像在这本《钓客清话》中,我们又读到了什么呢?
《钓客清话(插图版)》读后感(五):当我谈钓鱼时,我谈些什么
艾萨克·沃尔顿,十七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这位活到90岁高龄的睿智老人,堪称英国的“五朝元老”,先后历经了纷扰不定的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共和时期、查理二世等王朝。
在沃尔顿生活的那个年代,欧洲时局风云变幻,各地贵族混战不休,他亲眼目睹国王被谋杀,他的朋友也被流放到蛮荒之地,而沃尔顿本人的个人经历更是不幸——七次丧子之痛,一次丧妻之悲——足以让任何人崩溃。
然而,见惯了死离死别,经历了人间至痛的艾萨克·沃尔顿,不仅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看透了滚滚红尘,生出一颗豁达之心,从此隐居乡间,专注烟波之上,沉情垂钓之乐。
1653年,隐居多年的沃尔顿已知天命,他把自己多年垂钓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被誉为“垂钓圣经”的《钓客清话》。
这本文字古朴简洁、清新典雅的《钓客清话》,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垂钓的书,更是一阙充满阳光和露水的田园牧歌。“一生不沽名而成大名,爱钓鱼而钓得盛誉”的艾萨克·沃尔顿,也因这本书的风行一时,而被誉为“英国陶渊明”。
《钓客清话》有些类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沃尔顿表面上是在写垂钓,但他真正想写的,并不是垂钓的技术指南,而是垂钓的哲思禅悟。沃尔顿放下的每一个饵、钓起的每一条鱼,无不体现出他做人的理想、生活的理想——简单、 忍耐、厚道、知足。
有人评价说,“沃尔顿之为人,应属伊丽莎白时代,他的行文,有那伟大时代之语言的古雅、清新和天然的乐感。”
汉唐阳光再版的这册《钓客清话(插图版)》,延请知名学者缪哲老师担任译者,其精妙风雅的译笔,与沃尔顿古雅清新的语言风韵相得益彰,兼之书中生动凝练的插图,极具审美趣味。
沃尔顿从不关心政治,谁做国王、谁被杀头,又与他何干呢?这位老人一心牵挂的事情只有钓鱼:怎么选钩、怎么选线、什么样的天气适合钓什么样的鱼、哪条河里有哪些种类的鱼、钓不同的鱼分别用什么饵钓、怎么做真饵和假饵……总之,关于垂钓的一切技术细节,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
而且,沃尔顿深谙“道在屎溺”的道理,他从不避讳那些令人不快的准备工作,也没有把钓鱼的过程描绘得清新出尘,而是用真实的笔触,告诉我们最真实的钓鱼活动。
例如,他教我们怎样用猫肉养蛆做成饵料:
“若想终年养绿蛆,以作钓鱼的饵,可取死猫一只,不去毛,待绿蛆成虫、开始蠕动后,即用松而湿的土把它埋上,但须在霜降之前;想钓鱼,可随时去挖。这些蛆,可用到三月,过此以往,则变成了飞虫。”
他还告诉我们,要想吃到最新鲜的鱼,就不能用水清洗:
“现钓现烤之外,还要切记,内脏去后,万不可洗,去过内脏的鱼,水里放久了,血便冲掉了,香味为之减。带血快烤的雪鲦,风味殊胜。略可比拟的,是树上新采的樱桃。”
当然,沃尔顿吃鱼的法子并非总是如此粗犷,更多时候,他也会精心烹制一道美味的鱼料理,例如,他教我们烹制美味的狗鱼:
“从鳃部剖开狗鱼,将内脏取出来,取百里香、荷兰薄荷和少许冬薄荷,与肝一起剁碎,再掺进腌牡蛎和两三只鳀鱼,再加甜黄油一磅许,拌进切碎的香草,用盐淹透。搅匀后,加一两片豆蔻,装进鱼肚后缝合,以便纳进所有黄油。不要去鳞,用烤叉串起处理好的鱼,放在文火上烤制,边烤边涂红葡萄酒、鳀鱼和黄油拌成的调料。火候一足,烤的香喷喷、满腔调料的鱼就到了你的盘子里。”
各种各样的鱼在沃尔顿笔下,都如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例如,鳟鱼像餐风饮露的仙人,进食雅洁,漱湍流、枕砾石;鲑鱼像滥施铅丹的女人们,粉黛以冶容,贴得黑一块紫一块;鳝是仙厨的雅味,宴席上的海仑,珍馐中的女王;鲤是河中的女王,雍容、婉雅、敏慧……
这些或端庄或霸道的鱼类,在沃尔顿的笔下活灵活现,那烤得滋滋作响的香气,更是让人想马上团一块鱼饵,坐到湖边钓上一下午,然后约三五好友,一同烤鱼饮酒,谈天说地,真是人生一大快事,难怪世上有那么多男子热衷于垂钓而不可自拔呢,其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然啦,若只是如此,那这本《钓客清话》还不足以被誉为“钓鱼圣经”。沃尔顿在这本书里真正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钓鱼和吃鱼,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无论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总是抬着头仰望那些权贵,渴望拥有财富和声望,很少有人能低下头,以欣喜的心情,在水流、游鱼和微风的陪伴下,静静欢享这个宁静的午后,
正如沃尔顿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宁做个有礼、有节、有度的穷钓手,也不做浑浑噩噩的醉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