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者》是一部由Wyatt Rockefeller执导,索菲亚·波多拉 / 尼尔·泰格·弗莉 / 约翰尼·李·米勒主演的一部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移居者》观后感(一):借“未来”喻“古代”
还以为是未来科幻题材,结果是一部赤裸裸的英伦古代史重演,开始是凯尔特人,后来是罗马人,撒马尔提亚人,撒克逊人,诺曼人,丹麦人,他们驾船跨海登陆英伦,然后开始无情的蹂躏这片土体。盎格鲁人占了上风,把这片土地命名为“盎格兰”咱们音译是“英格兰”。每一次的移居者都是一个征服的过程,都是一段血雨腥风的故事,杀掉男人,留下女人,在征服中发展,在爱恨情仇中前行。 以后的人同样重复着这个流程, 是自豪还是反思。答案在观影人的心中。
《移居者》观后感(二):火星版《围城》
文艺片的定位。
小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无论发生了怎么的变化,都始终抱着“走出去”的想法。
最后杀掉她父母并抚养她长大的混血大叔也死了,留下机器人照顾猪的一家,长大了的小女孩终于可以实现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了,出去以后才发现外面真的什么都没有,甚至空气都不能呼吸。
整部影片都很安静,故事发生的场景定位于一个火星上隔绝的有氧气的玻璃罩里,人们衣着也破破烂烂,有点类似于中古时期的欧洲,武器也只有普通的轻武器,只有一个具有AI的蠢萌蠢萌的机器人可以证明所处的科技时代。
混血大叔的角色有点矛盾,为了进来杀死了小女孩的父母自己也差点死了,最后自己还是死于想阻止女孩出去,杀死别人或者被杀死都毫无意义。
有点冷科幻《围城》的意思。
《移居者》观后感(三):伦理困境
借着科幻题材创造了一个伦理困境。应该选择复仇还是生存繁衍?选择复仇,将孤独致死,并且人类将灭绝;选择生存繁衍,就要放下恩怨与仇人妥协甚至造小孩共度一生……
创造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伦理困境。
当小世界里只剩下她、她女儿和她的杀夫仇人(她们两口也杀了对方的父母),而且仇人不是坏人反而很好很绅士(大家互杀都是被逼的),她是否应该放下恩怨跟对方造小孩儿?
她一开始好像选择了妥协,但女儿的强烈反应让她最终还是无法放下恩怨。
当小世界里只剩下女儿和杀父杀母仇人(她父母也杀了对方的父母),她是否应该放下恩怨跟对方造小孩儿?(还有个重要前提:女儿尚且对小世界之外的世界怀有憧憬,但他告诉她小世界之外一片荒芜,他俩就是这个星球上人类最后的希望……)
她选择不,矛盾升级最终杀了仇人,独自过了一段肥宅不快乐的乱七八糟的独居生活。最终尽管修好了唯一的伙伴机器人,但还是无法忍受没有其他人类的生活,选择步向小世界之外。
然后她发现他没有骗他,小世界之外真的一片荒芜。
人类就在那个星球上就灭绝了。
人是群居动物。独居迟早会让人发狂。
Hope能支撑人,也能害死人。(甚至害死全人类。)
如果提前知道结局,她和女儿会不会放下恩怨,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提前知道小世界之外一片荒芜,或者没有小世界之外这个设定,女儿会不会放下恩怨?
究竟是恩怨更重要,还是生存更重要?
如果为了生存娘俩放下恩怨,她们最终能说服自己内心吗,那个巨大的疙瘩最终能解开吗?
如果为了生存不管不顾,人类跟其他动物有何区别?人类还是人类吗?
所以说是伦理困境,怎么着都不对……
《移居者》观后感(四):伦理的破灭
我在上一篇影评中讲述了“伦理的形成”,指出伦理的形成是先天的,并不是社会化的产物 - 然而这仅指代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伦理。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伦理”指代人与人所有的关系,不止包括父子与母子之间,而这也正是人类的独特之处,人类可以创造自己的伦理,或者说规则。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引导人际关系的清规戒律,这些都是人类的创造,虽然其中的大多数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甚至在现代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但是他们都在历史中起到过作用,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实际上,人类真的需要秩序吗?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的礼崩乐坏,文明陷入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黑暗,但是人类每一次都走出了黑暗,所以人类若只想存活下去,那么广泛的秩序是不必要的,但是人类内心有一种对秩序的强烈呼唤,这种呼唤不允许人类在黑暗中长久地活着,人类需要光明,或者说规则。人类能够走出黑暗,凭借的正是内心规则的指引,它就像头顶的星空一样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直至度过黑暗。所以即使人类不需要普世的规则,也需要心中的道德铁律来指导生活的继续。
伦理的破灭和重建也是人类独有的事情,这可能取决于人类极高的可塑性,或者说人类的许多建造(Building)都是后天的,而后天的东西往往不如先天的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其他生物的进化总是缓慢的,而人类文明的进化却突飞猛进,因为文明的建造总是依赖后天的学习,而人类总是有很多时间和余力去学习,久而久之文明就会呈现出不断进化的形态。
相比几乎不怎么变动的基因,早期的人类语言有很强的易变性,一门语言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失传,这一点非常不利于文明的延续 - 早期的人类文明始终处在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像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河水,这很可能源于语言的易变性。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出现了莎草纸,这为文字的普及提供了条件,而且使语言朝着有迹可循的方向发展,从此语言和文字就形成了对应关系。几百年后,埃及出现了金字塔,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 建造金字塔所需要的蓝图就记录在莎草纸上。可以说,文字就是人类发明的基因,它让文明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呈现出一种不断进化的形态。
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文明的陨落,以及伦理的崩坏。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曾面临失传的窘境,我们可以说人类发明的基因永远赶不上天然的基因稳固。但是即便埃及当地人已经不再使用象形文字,它的影响也在地中海的其他地区流传,最后影响到了现代表音文字的产生,如果说现代文字中流淌着象形文字的血(基因),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左赛尔法老曾经说,只有金字塔倒塌的那一天,文字才会真正的消失 - 现在金字塔没有倒塌,文字也没有消失,这从侧面印证了文字和文明的对应关系。
人的基因固然稳固,但是远远赶不上文化的基因(模因)变通,模因就像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人们想要将其连根拔起,它的种子又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
有人问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模因会消失吗?就像我前面说的,模因不是基因,不需要以人为载体,但是人的消失可能会让模因停止流通,直到其他文明的生物能够再次理解人类的模因,就像商博良再次发现象形文字。而且人类的探测器已经飘出了太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模因也驶向了外太空,这一点似乎比人类实际到达那里更有意义。
《移居者》观后感(五):仇恨,生存,繁衍,人性…
这是一部孤独的电影,全片四个章节,因为只有四个人,通过仇恨和生存,深刻的探讨人性,建议两人以上观影…
深度剧透,谨慎观看:
山沟深处,与世隔绝,落难夫妇被老汉收留,得知真相的老汉欲驱离已孕的夫妇,女人割了老汉,一家三口做起了主人翁,男耕女织,其乐融融…
老汉的儿子(所以简称汉子)流浪归来无家可回,提示一家三口离开并归还家园,结果同行伙伴被夫妇一一射杀,连他自己也被狙伤,一番苦斗,汉子击杀了丈夫…汉子冲进房间,对母女二人说,村外荒芜已无法生存,只想找个容身之所,可以不计前嫌,二人可留可走,女人踌躇片刻,决定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女儿却哭喊着一定要离开,女人心一横,准备暗杀汉子鱼死网破,汉子早有提防,二人便扭打在了一起,女人不敌,最终答应为期一月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汉子开始修缮房屋,恢复基础设施,女人养鸡喂猪,洗衣做饭,日久两人关系逐渐缓和,亲昵起来,女儿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离家出走,晕倒在通往村外的路口,被汉子救回,女儿的抵触情绪让女人很是为难,一月期限到的时候,女人还是拿起了武器,心碎了的汉子终于还是对女人下了手,女儿痛失双亲,汉子说服女儿:自己需要女儿陪伴,女儿需要汉子照顾…
转眼女儿亭亭玉立,汉子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气氛虽然有些尴尬,关系道也融洽,直到有一天,汉子送给女儿女人的画像,女儿瞬间有些失控,两人在仇恨和情欲中争论,汉子推到了女儿,几番挣扎,女儿枪杀了汉子,世界从此安静了,没有了情欲纠葛,没有了爱恨情仇…
女儿一人一屋,时常望着廊道的尽头,躺在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墓地睡觉,终于女儿收拾行装,世界那么大,我要出村看一看…
这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影片,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基本的性格就是善良,不管你当初的善良有多厚重多温暖,有没有感恩我不知道,骨子里应该是有的,翻脸时就只剩下彼此的无情和冷漠,典型的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曹阿瞒的宁教我负天下人…
一切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仇恨和原谅也一直贯彻始终,记得《大话西游》中有段话让我印象最深,是至尊宝在戴上金箍时问观音的那个问题:“我还是不明白,恨一个人可以十年五十年甚至五百年这样恨下去,为什么仇恨可以大到这种地步呢?”观音:“所以唐三藏去取西经他就是想指望这本经书去化解人世间的仇恨。”爱是大爱,爱情是小爱,爱而不得是仇恨,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转变也是复杂的,文明一直在进化,在没有法律只有道德的情况下,人类的恶也是没有底线的,《一出好戏》中也是末日言论的影片,当人类数量特别有限的时候,人性才暴露的淋漓尽致,仇恨,爱情,繁衍,人性,内斗,错综复杂,果然人类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你永远不知道你埋下的仇恨会给你带来多大的伤害,之所以仇恨可以持续数十年,是因为有些仇恨是刻骨铭心的,自然不那么容易放下的,淫人妻女,杀人父母,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呢?心中有恨,爱意难生,按下葫芦浮起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也有一份报仇雪恨的执念,有道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杀人者人恒杀之?但是,报仇,是仇恨的终结嘛?放下是一种能力,是释怀,想明白后也许很多事情都已追悔莫及…
我总觉得人类的爱是随意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所以是无缘无故的,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时间才是仇恨最大的敌人,直到一笑而泯…
爱恨情仇总是影片抓住观众的核心,那么繁衍,我们发生关系是为了繁衍嘛?我们发生关系是因为爱情嘛?伦理,影片中,也许是最后的两个人类,战争到了最后,非死即伤,非仇即恨,还要考虑种族繁衍,放下仇恨,为了繁衍,抗争的结果就是种族的灭亡,但是人始终是人…
《移居者》观后感(六):伦理的形成
如果大家有仔细玩过《最后生还者》,就会发现游戏似乎刻意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乔尔和艾丽关系的形成。之所以说“刻意回避”,是因为结合后来对主创的采访来看,游戏中的反派大卫本来有更多的戏份,制作者有意将大卫刻画成一个与乔尔很像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两人对艾丽的态度,一个将艾丽当作女儿,另一个将艾丽当作童媳。
索尼在审阅初稿后发现这部分内容过于劲爆,可能不被大多数玩家接受,因此要求顽皮狗做出改动,后来才有了现在这个版本的剧情。不得不说改动后的剧情相当怡人,大卫和艾丽的关系点到为止,乔尔在最后关头的出现也衬托出两个男人的不同,一个作为监护者,一个作为监禁者。如果按照最初的版本制作,那么玩家永远也看不到《最后生还者2》,第一幕就会将这个系列彻底送走 - 可以说索尼的介入(可能还有Straley)将顽皮狗的创作风格拖延到了后来。
但是省略的剧情也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回避”,让玩家理解乔尔和艾丽的关系产生了一层隔膜。虽然序章就已经强调乔尔承受了丧女之痛,心底呼唤女儿的“复活”,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乔尔和艾丽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除了乔尔对艾丽的认知,还有艾丽对乔尔的认知,艾丽为什么会下意识地将乔尔当作自己的长辈,而不是情人呢?顽皮狗很鸡贼地将艾丽的性别认知设定为同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艾丽为什么将乔尔当作自己的长辈,甚至是父亲。
但是假如艾丽的性别认知为异性呢?艾丽会不会对乔尔产生不该有的情愫?客观来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假如真地按照这个思路创作,那么《最后生还者》可能永远都不会与玩家见面,因为它触及了大多数人的道德禁地(Taboo)。然而如果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我们就不应该过分回避对它的探讨 -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只有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才不会恐惧它。
我下面要说的可能会成为《伦理学》的简介,所以大家最好先读斯宾诺莎的原著。
斯宾诺莎说,任何情感的形成都有它的依据,而情感与情感之间又确有不同。那些声称爱只有一种的人显然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忽略了现实对人的改造。所谓现实并不是道德教条,而是人对于情感的迫切需求,比如最原始的情感就来自对父母的依赖,因为这关系到人生命的延续,然而这种供养关系并不能称之为“伦理”。性意识萌发后,人会对父辈产生一种天然的抵制,而对同辈产生一种天然的吸引,这种由激素决定的变化是伦理形成的最早依据,这决定了伦理并非来源于社会,而是来源于人先天的内在。
接下来的变化就有些奇妙。被同辈接受的孩子会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并产生一种组建新家庭的强烈意念,不被同辈接受的孩子会产生“返祖”情结,他们更愿意与父母培育后代,而不愿意自己生产后代,如果父母拒绝这样做,这些孩子还会委曲求全做一个Babysitter,只要能呆在父母身边。可以看出“恋父”“恋母”的情结更像是一种自我封闭,在与同辈相处的不悦中,他们放弃了与同辈人组建家庭的欲望,而选择回到父母身边,永远地做一个“孩子”。实验证明弱小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恋父恋母情结。
“恋童”的产生与“恋父”“恋母”的产生可以说如出一辙,我们可以归结为成人无法在新家庭中获得快乐,因为性意识萌发而组建的家庭并不如自己的预期,这些成人就会将繁衍的目标转移到弱小者身上 - 孩子,获得孩子的承认似乎永远比获得成人的承认要容易,这种寻求捷径的想法其实非常符合人的本性。
然而以上所述都可以说是一种理想模型,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模型,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晚婚晚育,早早脱离原生家庭,却迟迟不组建新家庭,中间产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在现代化背景下可以说非常常见,疏导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疏导方式就是加强与同龄人的沟通,创造一种同龄人的归属感,然而还是那句话,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与人的沟通都是很难的,更别说同龄人之间的沟通。
发达国家在应对“现代化的孤独”上所采取的策略就是“自由js”,鼓励大家自由结成各种各样的娱乐团体和zz团体,这些团体就像是独立于原生家庭和新婚家庭之外的另类家庭,提供给人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且年轻人可以在团体中遇到自己心怡的对象,与ta共同组建新家庭,所以这些团体又扮演了婚介的角色。
欠发达国家因为财力的欠缺而很难形成跨地域的团体,而且欠发达国家往往只注重团体的经济属性,所以如果一个团体无法为人们带来足够的财富,那么人们往往没有参与的热情。
但是国家不可能永远欠发达,所以鼓励大家“自由js”依然非常重要。
总结一下的话,当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时,人们只需要两个家庭,原生家庭和新婚家庭,但是当人们的平均寿命整整扩展了一倍,两个家庭就不再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需要创作出更多的“家庭”,来满足自己交流的欲望,而且新的家庭很可能就在其中产生。
如果说伦理的形成源自人们对家庭的需要,那么伦理的破灭则源自人们对家庭的失望,或者说,Sol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