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6-05 11:5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摘抄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是一本由李筠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一):人类文明的镜子

  罗马是人类政治制度的试验场,我们当下存在于讨论、实践与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几乎都在罗马试验过,罗马触碰过人类智慧的上限和下限。这本《罗马史纲》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罗马史作品,李筠老师从历史学和政治学两个角度呈现了罗马的丰富。作者首次提出了“超大规模共同体”这一政治学概念,也对当下中国有极强的关照意义。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二):《罗马史纲》带来读史明智新视角

  在西方,罗马文明可谓屈指一数,它是整个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了解一下罗马对我们的世界文明知识非常有用,也十分刚需。我们熟知的一句英语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意为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也有人对这句英语中的“day”的含义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它是指白天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原意是“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传说中罗马的建造者罗慕洛禀赋聪明,曾在一夜之间建造了罗马城。或许这就是我们对罗马的一个比较粗浅的认知。想更多的了解罗马史一些纲目性、粗线条式的历史资料、文明历史吗?建议大家看一下《罗马史纲》这本比较厚重的书。

  从宗教方面,逐步了解罗马历史发展、历史背景知识。因为古罗马人非常注重宗教信仰,他们崇拜神,认为神赐予他们一切,所以在战争胜利后把胜利归功于神,因此凯旋式的游行一般会选择在罗马的宗教场所。凯旋使的胜利将军一般都是身份高贵的贵族,在平常不会与罗马公民有太多的接触,举行凯旋仪式,正好给了胜利将军和罗马公民交流的机会。从一个小小的仪式中,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出罗马历史的冰山一角,希望各位读者能细细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边边角角,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开阔自己的历史视野。

  进取、务实、强悍是罗马史中王制时代:罗马最初的基因。第一,进取。这个词语用在罗马的童年经历,恰如其分。因为永不枯竭的进取心是罗马长成巨人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罗马的童年完全是后进生逆袭的典范。让罗马人逆袭的内在动力,是他们的进取心。夹缝中求生存的罗马必定南北双向突击。这是一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注脚。第二,务实。务实而不来虚的,招招见真功,而非虚张声势、虚晃一枪。“最坚强的人和最骁勇的战士,都出生于农民。”这充分说明这个历史时期罗马人,尤其是农民非常务实、十分骁勇善战、勇往无前的战斗范儿十足,应该说是十分到位。第三,强悍。从《罗马史纲》中,我们能发现罗马的强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具体而详实的定义、一个十分科学的历史名词界定。主要表现在她拥有非常好的制度,也就是说那时的制度是比较完备的,制度让各种力量凝聚到一起,汇聚到一股洪流。

  罗马史带给我的是,进取、务实、强悍,这正是读者当下读这本书的智慧刚需。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三):以史为引,见大逻辑

  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不过,历史的海洋是如此浩瀚,以怎样的姿态进入历史,以怎样的标尺衡量历史,常会影响到我们最终的收获。李筠老师就在谈“史”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如何看“史”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以何种姿态进入历史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史”的目的,决定了我们最后的结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只看热闹,我们同样可以拨开历史的表面,抓住背后的大逻辑。李筠老师认为,罗马的历史是重要的,她是西方古代史上唯一的超大规模共同体,其崛起、强盛,衰败、崩溃都足以给同是超大规模共同体的中国提供启示。“要想从别人的成功当中获得教益,必须对别人的成功加以深入的分析,把历史故事抽象成超越历史的通则,再用通则来面对今天的情势,指导今天的行动。”因此,李筠老师就试图用易懂的语言提炼出隐藏在罗马历史过程中的“通则”。

  当我们带着这一目的扑入这片海洋时,发现向我们涌来的是一个个事件,用何种标尺衡量这些事件,又影响着我们对于“通则”的提炼。

  刚进入“王制时代”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个充满神话的时代?想要解读这个时代,必然要先解决好“神话”与“历史”的关系。李筠老师认为,“在罗马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写作都不是为了忠实地记录真相,而是用故事宣传他们的政治、道德、宗教观念。”我们固然不能将这些故事当作信史,但也不能说它们一无是处。这些故事正是我们透视童年罗马的必备素材。以此为基本态度,作者开始了对于“王制时代”的解读。通过罗慕路斯、努玛、图鲁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等统治者的故事,作者试图说明罗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必要的,具有神圣性的王就像是一个“定海神针”,良好的制度就是重要的支架。搭建好框架后,需要将其中的人们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时“意义的稳定生产和物质的稳定生产”都很重要。在不断吸纳人口、扩充自身体量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改善制度、强化技术。

  就在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之时,王制却结束了。面对这种重大事件,很多人常将个人道德品性作为解读的首要标准,不过李筠老师认为,这很容易让我们既看不清事,也看不清人。进一步说,“太过道德化地看待历史很容易让我们自己变得虚伪”。我们因为一件事情的结果,给他人戴上了道德败坏的帽子,殊不知,我们自己很可能没有资格拿着这种高标准衡量他人。李筠老师提到,形势才是重要的标准。末代国王塔克文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悲惨结局,也让罗马的王制时代落了幕。

  进入共和时代的罗马意气风发,变成了一个光辉榜样。罗马不仅能打,能吃下对手,而且有很好的消化能力。李筠老师认为罗马这种惊人的消化能力叫做“同化”,其高招就是:基础设施、间接统治和精神结构。不过,即使有这些高招,一些斗争还是不能避免的,比如说文化上的开放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贵族和平民,军事外交上的鹰派和鸽派。事实证明,一个伟大的国家应该辩证地看待斗争的双方,吸收两方的优势,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同派别的斗争其实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改革必须跟上脚步,如果像苏拉那样把复古政治当作解决方案,时代的洪流必将这一方案推翻。

  最后我们跟随着恺撒进入了罗马的帝国时代,这时,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态度的问题。从历史学家李维开始,赞共和、抑帝国的传统就已经开始。但一味地贬抑这一时代容易让我们忽视问题的本质,而这一帝国揭示出的超大规模共同体必须应对的问题,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仍能给现在的我们带来启发。因此我们应弄清帝国兴衰的逻辑,了解帝国的品质。李筠老师提到,“帝国的哲学品质是普遍性,帝国的宗教品质是唯一性,帝国的治理品质是同心圆。”接着他以具体的历史场景对其进行了解释,由此我们去看恺撒、屋大维在名号问题上的谦虚,帝国对基督教的态度等问题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罗马的历史是复杂的,当我们抱着学习、借鉴的态度了解它时,才会从中汲取到不少的智慧。这固然是关于大国兴衰的历史,但一个国家都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以“史”为引,见大逻辑,其实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四):《罗马史纲》:全方位解读罗马“超大规模共同体”

  由李筠博士写的这本《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应该是我读过的最“活泼”的一本历史书,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历史总是严肃而繁复的,尤其对于罗马来说,它是打开西方文明的一把钥匙,研究罗马史的资料文献之浩繁正如它当时的国家之强大,而在这些文献之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就是以严肃的姿态来进行阐述,就像在聆听老者的教诲。

  《罗马史纲》是李筠继《西方史纲》之后第二部通俗易懂的西方历史通识作品,也是《西方史纲》的进阶。它在罗马史研究的书籍中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确严谨,但并不那么“严肃”,而是活泼的好像在和同龄人“唠嗑”、聊“八卦”,非常亲切又受益匪浅。

  李筠老师深入研究罗马二十余年,在这本书的文字之间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力,但言语之间却颇为轻松幽默,侃侃而谈,时而让人不禁捧腹,同时又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样的历史书读起来让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罗马史纲》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它是以时间为序,分为“王制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三个时间阶段来阐述“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核心概念,从以神话和传说作为起源的“王制时代”开始,讲述了罗马几度兴衰的个中缘由,深入浅出地分析罗马这个西方历史上唯一的超大规模共同体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长安和罗马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两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达成初步通商,研究罗马的历史,其实对我国古代史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学习研究都有着启示和帮助。

  正如李筠老师在书中所说:“小到个体在时代大势中的成败利弊,大到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兴衰荣辱,人类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罗马和罗马人都经历过。”

  罗马从“边缘”地区一步一步成为西方文明的中心,并且千百年来虽历经各种变迁却可以屹立不倒,这其中的大国之道是非常值得去深思的,所以李筠老师选择以“超大规模共同体”的解读为核心,正是抓住了大国治理的明晰脉络,延续“史纲体”的写作手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可以被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罗马。

  如果说《罗马史纲》是李筠所做的一个“实验”,那么第一章的“王制时代”就该是实验中的实验。正如他所言,写这样的一章内容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为,对于读过很多罗马史的读者也不难发现,那么多罗马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当中,“王制时代”的罗马是一个鲜少被触及和讨论的时代,因为它是一个被神话和传说填满的时代,常常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与“共和时代”与“帝国时代”罗马的精彩历史相比的话,缺少了一些研究价值。

  但是《罗马史纲》却力图呈现一个最真实、完整的罗马,所以李筠没有错过对任何一个时期的罗马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神话和传说也不一定就是没有价值的,弄清楚“罗马的童年”对于研究“超大规模共同体”的逻辑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王制时代”虽然所占篇幅最短,却被李筠老师描述得十分生动,他将这个时期罗马形容成为“差生逆袭的典型”,同时以俏皮的方式引用了盐野七生的一个观点:罗马人在同时代的小朋友中间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技术不如伊特,鲁里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

  在这样既轻松又严谨的基调之下,漫长的大罗马时代正徐徐展开,其中不乏很多精彩的观点和妙语连珠的阐述。

  譬如在讲到罗马对周围国家的“同化”的时候,李筠将这种能力比喻成“消化能力”,并且非常风趣地说道:“罗马鲸吞了世界,我们不仅要看到她牙口好,而且要看到她肠胃好”,然后分为几个单元具体分析,罗马史从哪些方面一步一步完成同化的,又是如何通过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和谐统一的。

  李筠老师一语道破玄机:“所谓帝国的经营,不是去把世界变成和自己一个样子,而是把全世界织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网。”

  罗马把以自己为核心的这张网越织越大,在主动与被动的双重作用下疯狂地扩张着,在此期间,一个又一个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荣耀与权力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也同样影响着一整个民族,当荣耀离权力越来越近,甚至有朝一日一步跨到权力的前面,那么这条被荣耀扭曲了的权力之路,也会变得如无根之浮萍,摇摆于暴风雨之中。

  正如李筠是所说:“战胜者,如果要妥当地安排战后世界就必须往前看,而不是往回看,放不下恩恩怨怨,惦记着血债,血偿未来就不会在胜利者的手中打开,因为新世界并没有在他心中敞开。”

  不仅对于罗马,其实对于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权力与节制理应是一对相伴而生的“好朋友”,离开节制的权力将走向疯狂,而离开权力的节制则会裹足不前。我们应该从罗马史的进程中学会去思辨地看待问题,正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学习历史,并加以思考,才会从中提炼更多的远见卓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