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14 02:1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摘抄

  《时间的玫瑰》是一本由北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玫瑰》精选点评:

  ●补一个 诗歌启蒙(虽然到现在也读得不多..)

  ●浅显易懂,北岛老师怎么这么喜欢挑别人翻译的毛病,20世纪诗人的初步指南

  ●读了熟悉的几位诗人,余下以后补上。感觉北岛适合做文学评论家,但他的诗大部分应该归入二流行列。

  ●喜欢!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诗歌能不能翻译?北岛认为,虽然很难,但是可以,而且非常必要,因为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诗歌的感染力能够跨越语言。二十世纪的伟大诗人们,有什么共通点,他们的生活与诗歌是什么样的关系?表面上看,这些诗人的生活充满矛盾和困窘,有的诗人还要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们主动接受了自己的诗人命运,将承担民族苦难、用诗歌来表达时代与人性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他们诗歌能够传世不朽的最根本原因。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好诗会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音韵与节奏、富有震撼力的意象来感染读者,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人对生活独特而深沉的感受。

  ●一式严谨的作诗态度

  ●读过的第一本诗歌评论

  ●译诗>散文>诗歌(但讽刺的是,译诗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攒成”的)

  ●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他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是,除了英文外他并不懂其他外文,按理说他是无法区分牧羊人和狼的,或许他自己就是披着羊皮的狼。

  ●诗歌入门。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一):玫瑰还活着

  

诗,文学,艺术,都要以生命为代价。诗是从混乱,矛盾,张力,哭泣和苦难里生长出来的。幸福的人写不成诗,衣食无忧的人当不成诗人。诗人是向太阳飞的伊卡洛斯,他越为太阳灼伤,他的哀歌就越动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美是反理性的。

诗使用语言,但又绕过语言。诗要表达的,从来不在诗本身。但你无法绕过诗的形式去理解诗,就像你无法绕过音符聆听音乐。诗和音乐一样,应该是本质上拒绝翻译的,因为形式,声音,词,节奏和诗的关系如此密切,翻译永远只能是一种跛行。

然而,由诗人来翻译诗人,也许是唯一的,第二好的选择。关注了北岛的豆瓣,看他发自己的诗,看过的电影,看他动态下陌生人的问好。这样有生命力的一个人,几乎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一样长。他和他的文字一样活着。玫瑰脆弱,时间恒常,但玫瑰在时间里,就成为永恒的琥珀。诗也是一样。诗句写出来,就进入了时间里,就开始活着,并且永远活着。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二):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照亮迷雾,带给我安宁

  作为一名石油钻井科研工作者,诗,诗意,好像同我没什么联系。可是多年前的一天,万圣书园的一个学生模样的管理员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帮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诗意的世界,她指着一本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说:“这本诗集不错”,从此我的神经衰弱症有了解药。

  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实习生,在漫长的海外工作的日子里,我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工具、报告和合同,每日绞尽脑汁、胆战心惊地为了自己的事业忙碌。“逻辑”是工程的灵魂,毫厘之间的错误可能就是几十万美元的损失,一天的工作下来,常常累到瘫软。可是躺在床上,脑袋里的那个小马达还是在不停的转呀转,想算法,想模型,想第一步怎么办、第二步怎么办、第三步……加之一个单纯的、老实巴交农村孩子就这样进入了社会,发现现实和想象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从小就有的神经衰弱的毛病愈发严重,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是阿多尼斯、辛波斯卡、博尔赫斯、北岛、顾城、三毛、李娟,还有村上春树们每天晚上把我从那个“逻辑”的漩涡中解救出来,他们有的是诗人,有的写诗一样的文字,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打开书,让他们的语言静静的流淌在脑海,进入他们那个充满诗意、没有一二三四的世界,那些纠缠、压力、迷惑和委屈很快就冲淡了,就这么安宁的进入了梦乡。

  他们对我来说就是一味一味镇定剂,随着书读的越多,依赖性也就越强,每当有一段时间太忙不读,人就会变得焦躁、抑郁,然后马上转向他们求助,可能此生是摆脱不了了。

  最早接触北岛,是那本《城门开》,当时的感觉是:诗人写散文,就好比摇滚歌手唱情歌,直抵人心,必成经典。今天,又读完了这本《时间的玫瑰》,好像又开启了一个世界,他手把手的教我们怎样去欣赏一首诗,告诉我们诗人的命运、经历和思想如何注入语言,让我们了解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诗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如何努力的维持的自己的纯粹和正直,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通过这本书,我也明白了:诗不只是文字的艺术,诗也不止会静静的流淌,诗里有善、有恶、有波涛汹涌,还有生离死别。

  现在的我还是会失眠,但书和诗,依然是我最信赖的解药。

  最后,引用高晓松那句话:“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三):诗歌是诗人手握时间的玫瑰后留下的香氛

  我现在在想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这一本书的问题。跟着他读诗是必然的首选项,其次这些篇章花大量的精力描写诗人的生平,其实写得不够详细,但如果仅是了解生平看维基百科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毫无疑问的答案只有一个:一个诗人的诗魂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的诗。

/洛尔迦——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

  1898年6月5日-1936年8月18日

  西班牙诗人 活跃在20世纪初的黄金时代,死于政治斗争。

  风格自由自然,富有音乐性,多用短句,主题常常是爱 死亡和生命。

  对达利劈过腿(呸哈哈) 跨领域艺术家,精通音乐和戏剧。

  诗歌集《深歌集》 代表作《梦游人谣》《伊涅修·桑切斯·梅亚斯的挽歌》

/特拉克尔——陨星最后的金色

  1887-1914 德国表现主义诗人

  诗作中充斥着颓废死亡的气息,诗歌上的颓废往往有其特有的意象范围,比如黄昏、秋天、寒风、衰亡、陨星、荆棘等,这在特拉克尔诗中尤其明显。他正是在下沉中获得力量的。在短短的写作生涯中,他完成从浪漫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过渡。代表作《赫利安》《给孩子埃利斯》《挽歌》

  而诗人本人的生活也被毒品 情绪不稳定 性格孤僻 抑郁症围绕。

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

  奥地利诗人,一生漂泊流浪,曾是罗丹的学徒。活跃于20世纪初期。

  在作品中将自我感觉外化物化,注意意向的准确性与可感性。

  诗歌集《时辰集》 代表作《秋日》!

策兰——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

  1920-1970 德国诗人

  二战前出生的犹太人,就足以描绘出他悲惨的一生。一生都在经历着身份上的外界排斥。

  边缘化的身份背景和苦难的经历

  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简短、艰涩,感觉鲜明,通过语言的破碎性赋予语言以陌生化的独特感。

  代表作《死亡赋格》《卡罗那》《数数杏仁》《用一把可变的钥匙》《串成线的太阳》

  

特朗斯特罗默——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

1931-2015 瑞典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四):从里尔克一文谈谈北岛作为评论家的失格

  

有些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评论家,但北岛不在此列,这本书里北岛的傲慢简直要溢出来,关于里尔克的那篇文尤其讨厌。北岛自己不懂德语,却多次谈到里尔克在德语世界中被过誉。他自己都说 了本身就不认可长诗这种形式,而里尔克最杰出的作品恰好是后期的长诗。不了解又何必非要专门写一篇文来评述,还要反复表达自己的「勉强」才能把里尔克列入最伟大的诗人之列,太可笑了。

另一个反感的点是对北岛其他中文译本的评价实在是过于刻薄。这本书里北岛的翻译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改成的,很多时候采用了原译文好的部分却只字不提,把译得不好的部分拿出来大加贬斥,语气之严厉仿佛是教导主任在批改作文。

以里尔克的《豹》为例,北岛列出了陈敬容和绿原的译本,指出了两种译本的诸多问题,然后附上了自己的译文。个人认为其中最可取的是「如中心那力的舞蹈,伟大的意志昏厥」,相比前两者的「伟大的意志在那里目瞪口惊」和「其间僵立着一个宏伟的意愿」,在节奏和凝练方面都要更好。问题在于这首诗最有名的是冯至的版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北岛的译文与冯至类似,但我觉得冯至的更好,至于北岛是否读过这个译本就不可知了。

让我真正对北岛评价的态度产生质疑的其实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冯至译作「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绿原和冯至的译文类似:「穿过肢体之紧张的寂静——到达心中即不复存在」。北岛认为这是完全的错译,参照英文译本译为「贯穿四肢的张力——到内心,停住」,争论的焦点在und hört im Herzen auf zu sein一句,英文译为and in the heart ceases to be.Cease 有停下、终止之意,与 stop 相比多了一次层停下后就消失的意思,即「停止存在」,译为「停住」或者「消失」其实都不能完全表达。选择哪个词语是译者自己的取舍,但绝对称不上北岛所说的完全错误,况且我也看了其他英译本,翻译成 lost、destroyed 的都有,北岛这样的指责实在是过于自我。

北岛自己的翻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压缩字数以达到他崇尚的凝练。《豹》这首诗除了最后一行以抑扬格四音步写成外,其余都是抑扬格五音步诗,这种韵律强调黑豹失去的感知: 在圈笼中动物的节奏和感官印象都消失了。这种韵律绿原和冯至的译本都是保留了的,但北岛为了凝练把每行都压缩成不到八个字,在形式上抹去了最后一行和前文的差异,不仅丧失了原文的节奏,意思也有疏漏。我并不懂德语,关于这首诗节奏的分析也来源于其他德语文献,用翻译软件译成英语来看的。我都可以简单搜集到,北岛没道理找不到,那我只能质疑他做这类文章的态度了。

其实我不喜欢挑出几个词语来挑翻译的问题,因为只要你想的话几乎每个词语都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而北岛几乎整本书都在做这样的事。如果之前对那些诗人和译本没有了解的话,很容易被北岛引入一个误区——之前的中文译本几乎都不可读,而对译者的怀疑可能会完全破坏掉一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书里谈到的那些诗人的话,实在是不建议把这本书当作诗歌导读。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五):时间的玫瑰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被里尔克《秋日》中的名句打动,“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某些时刻人会懂这种感受。北岛《时间的玫瑰》在文体上不好分类,集诗歌、散文、诗论、艺评、传记与访谈等多重文体于一身,按有人的说法叫“诗歌传记"。选取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九位诗人的代表作,以诗人角度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还原,评论与叙事结合,读起来不像读诗选那么累。 有些诗选读起来累,因为语言高度抽象,如同音乐,如果仅浮光掠影的欣赏,也可被旋律和节奏感染,但要读懂,读通作者的感情与思考,确要下一番功夫。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强大的诗歌是难读的,其可记诵性源自艰难的愉悦,而艰难到一定程度的愉悦就是一种痛苦。”读诗会痛苦,这也难怪现代诗歌走下坡路,这无用的苦差,很少有人愿做。 读诗无用,跟读书无用被后是一个道理,这无用是社会标准的评价。读诗读书无用,不能创造社会财富,还会阻碍人成功,人的时间是一定的,花在无用之事上多了,成功机会小了。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所说的书是四书五经,读四书才能做官,现在确是无用了。反过来说,这种无用对个人来说,并不必然。 诗歌会增强我们对语言与世界的感受力。正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代表人物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是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形式主义另一代表雅各布森认为诗歌的功能使语言最大限度地偏离实用目的,而指向其形式自身,包括韵律、词汇和句法。文学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之间、语法结构和主题模式之间均有特殊的呼应关系。“在日常语言的俗套中,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变得陈腐、滞钝、“自动化”,文学语言则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等手段,使日常语言“陌生化”,从而更新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世界新鲜的感知。” 八十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黄金年代,久旱逢霖,一代诗人成长起来。而后影响渐微,首先是被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挤压,还有现代诗歌自身可能出了问题。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可能均出了差子。传统诗歌本应是现代诗歌的宝藏,而中国现代诗歌,传统的一再中断。“”五四”运动就是第一次中断,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否定,造成早期白话诗的苍白幼稚。左翼运动的革命文学致使诗歌沦为宣传的工具,是第二次中断。而第三次中断是“九叶派”后中国诗歌的巨大空白。”而外国现代诗歌翻译,也有问题。有些翻译佶屈聱牙,乱改原意,把外国诗歌改的面目全非,也有为了凑韵,硬生生将形式考究的诗歌剪切成豆腐干。“另一种语言的音乐性是不可译的,除非译者在自己的母语中再创造另一种音乐。而押韵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再创造的其实只是节奏,汉语的内在节奏。” " 诗歌中既要讲“奇”,又要讲“通”。所谓“奇”,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陌生化”;而“通”,按我的理解,则是一种诗意的合理性。"这是北岛好诗的标准。 “诗歌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中产阶级生活的平庸在扼杀想象力;消费主义带来娱乐的同时毁灭激情;还有官方话语的强制和大众媒体的洗脑的共谋。”作为诗人,北岛对诗歌现状忧虑。然而诗歌不正应该如此吗?一小撮儿的人做的无用之事。叶赛宁说“诗并不难,难的是度过完整的一生。”诗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得学会跟别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幸与忧愁,人得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艾基语)。而诗人最好的归宿是,“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ritten in water (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