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传》是一本由[英] 瑞·蒙克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8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素传》精选点评:
●任何人的生活,掰开揉碎了看,都是一地鸡毛。你要应付的,也都是眼前之人和事。当然,这不妨碍有人牛逼,有人傻逼。
●比较无聊.
●我长期寻求内心的平静, 我发现狂喜,我发现苦难,我发现孤独。我发现噬咬心灵的孤单痛苦,然而我没有发现平静。
●没想到抛弃糟糠之妻、搞三角恋、诱骗无知少女这些事儿罗素都干过,普通人这么干叫人渣败类,哲学家这么干叫思考人生,境界果然不一样,而且没想到罗素还是白左的鼻祖,当年因为写反战文章被判刑赶忙申请一级监狱,结果英国小伙儿苦哈哈的在战壕里打滚他在舒适的监狱里思考人生。
●唉,其实我不能接受罗素一生中有这么多女人,为什么不能专一。虽然我知道这是现实,但心理上依然……这让我对男人更不信任。尽管他是大师。
●“我困惑的是,为何自己还有去找寻爱人的冲动;完全说服不了自己。” “所以你应该读一读罗素传。” 此书读罢后并没有《维特根斯坦传》的震撼,毕竟维氏告诉我的是“为何我的生命尚不能自我了断”;却多了很多宽慰,“如果没有爱这种动机,任何情感都是有害的”。 算是聊以慰藉吧,慰藉孤独与激情。
●看完「罗素传」,深感此人就是不能自恰的矛盾体 他的思想局限导致无法接近真理,面对内部世界无法拜托不被理解的孤独,于是寻求爱情去缓解孤独,却无法面对她人的不同所带来的幻灭感 于是慢慢变成接受自己失败,并自甘堕落的可怜人
●《罗素传》上册,也是罗素的前半生,主要以他的交游、情感和哲学研究为主,非常立体。罗素生于名门,是约翰·穆勒的教子,他的家教和师承都很好,后来的交际包括怀特海、艾略特、维特根斯坦等,这些人对罗素有过不小的影响。罗素结婚很早,之后陷入了复杂纠葛的婚外情,涉及人物非常多,加上他自恋、不安,这些婚外情也并不顺利。罗素性欲强烈,可能有来自惠特曼的启发。罗素的哲学研究是从科学和数学入手的,政治倾向中有自由主义的基调,对社会主义也满怀热情。他是积极的反战者,并因撰写相关的评论而入狱。几乎可以说,监狱中断了他的政治和情欲,使它转向了更纯粹的哲学研究。整体上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和翻译都不太好,太多的引文使作者的观点和思路支离破碎,翻译有些读不懂。但作者提炼的“孤独的精神”非常恰当。
●作为罗素的粉丝 通过这本书 我见证了 罗素从神到人 但我更加喜欢他了
●上卷结尾处罗素对布尔什维克和中国的印象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已经几乎放弃从罗素的身上寻求某种答案了。
《罗素传》读后感(一):痛苦的宗教
他充满激情,热忱,又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力。从表象上来看,这和他的哲学截然不同,后者克制,冷静,又科学化。我想这或许可以追溯到罗素的这一观点——痛苦是一种至善,而快乐是一种邪恶。对世界的激情未必要以投入地参与其中来实现,而应当拉开距离,感受激情燃烧的痛苦。
“我承认,对我来说,崇拜激情带有巨大的本能的吸引力。但是,我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是令人厌恶的……”在苦行僧式的受难中,才能获得超脱吧。
《罗素传》读后感(二):???
“我无法长时间完全用学习来占据自己的头脑,无法完全忘记自己还有其他需要。其他的念头被抑制的时间约越长,一旦他们冒出头来,就会变得疯狂,越令人感到痛苦”
“真理与幸福并不一致,因此获得智慧需要‘苦行’,需要放弃追求个人幸福的所有欲望。”
“人出生在枷锁中,然而可以变得自由,其方式不是放纵自己的冲动,不是采取漫不经心和不加控制的态度,而是然难以捉摸的冲动服从占主导地位的目的。”
“他说,应该使用教育这个方式改变有产阶级的思想,这样就没有必要限制自由,没有必要诉诸战争和暴力革命”
毛泽东写道:“本人反对罗素的观点,我的态度可用寥寥数语概括出来,‘他的说法作为理论相当不错,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
罗素幼年丧失父母。数学是他的“终极”。
众多的女伴来来去去,看得我名字都没记住几个,爱这个爱那个,想来想去还是爱这个好还是爱那个好,与谁谁谁中断了联系,与谁谁谁去度了两三天的蜜月,读来味同嚼蜡。真正的哲学思想没说几句,全是我爱你我不爱你我今天想你我今天想吐。得到了孩子,成为了父亲,完成了转变,好,到此结束??
厚厚的书本,全是跳着看的。
最近浮躁至极 以上全是胡说。
《罗素传》读后感(三):罗素的激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怜悯之心
支配我人生的三中激情,它们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强烈,具有压倒之势,它们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罗素 罗素的爱情炽烈而奇特,他的才华对异性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异性的奇特友谊贯穿着罗素的一生。罗素用爱情在学术研究中放松,用学术研究来在爱情中解脱。具体的故事在《罗素传:孤独的精神》有着介绍。
罗素对知识的渴求,体现在每天长时间的阅读,以及写作10页,并且终身坚持。 罗素每天固定写10页书,从不间断。如此大的输出量,让他的思想通过文字完全记载下来。对写字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楷模,毕竟现代人,每天能输出一页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10页。巨大的知识吸收和输出,使得罗素在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惊人的造诣。比如在罗素在统计学领域提出了证明原因和结果毫无联系 。在哲学上, 罗素提出“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这个思想在《巨婴国》中也被发扬光大。
罗素对人类的怜悯之心。这部分内容在《孤独的精神里》的最后部分开始内容增加,预计在下半部书《罗素传:疯狂的幽灵》有所涉及吧。
《罗素传》读后感(四):The crudity of disillusioned life
读完蒙克写的罗素传记的第一本:罗素传:孤独的精神,从出生到他49岁。
倍受冲击。罗素的上万封信件让人能够更真实的接近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他的所想和感受。在去掉一些常有的包装之后,这种赤裸裸反而让人非常不适应。这是一个倍受折磨,永远得不到平静的人,起码是他的前49岁而言。他强烈的孤独感让他像从外星坠入地球无法适应;不安全感和永远无法满足的身体的欲望让他试图从一个接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上试图得到慰藉,冷酷而自私。在这种注定没有结果的对慰藉的寻求所带来的失落,让他试图转向哲学和数学以寻求解脱,但最后以另外一种不可知论的绝望结束。
罗素被大众熟知的一段话,其实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
支配我人生的三种激情,他们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强烈,具有压倒之势:它们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这些强烈情感如阵阵狂风,路径全无规则,将我刮到各处,让我掠过极度痛苦的深邃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
- Betrand Russell
但在读完他的半生之后,才能真实的理解这段话的悲凉之处。
渴望爱情,in a disillusioned version, 是对女性心理和身体的渴望。罗素的成长环境让他极度没有安全感,对死亡,疯狂的恐惧隐藏于心。他无法忍受孤独,需要陪伴。他对女性身体的欲望强烈,这种欲望促成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以及之后无数的情人 - 这些情人里面既有纯粹的身体欲望,像 T.S. Elliott 的老婆,她并没有共同的语言,只是一个年轻的躯体;也有像那些很多既有爱情又有欲望的情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成熟的有夫之妇),试图既有灵魂的交流又有身体的狂喜。他像浮士德一样和靡菲斯特签下合约,为了解除欲望的痛苦,其他皆可不顾,无论是道德还是未来,无论是否冷酷和伤害他人。而这样绝望的寻求,给那些爱他的人带来的或是最终孤老一身,或是陷入疯狂和死亡作为结束。 而那些一直一起的情人们,最终陷入了一种老去的倦怠之中 - 曾经追求的爱情似乎不是想象的那样,更像是一种本能压力的释放;如何面对那些失去神圣感而演化成为对本能屈服之后的爱情,或许是一个人老去和成熟所必须面临和接受的。
渴望知识,最终变成了一种倦怠之后的解脱,或是另外一种寻求自由的尝试。那种永无满足的『爱情』的欲望让他身心俱疲,便转向哲学和知识去寻求解脱。数学和逻辑像是一剂解药,把自我从那些本能之中提升至纯粹的理性。罗素曾经有一句话『幸福的获得,极大程度上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这句简单的话后面隐藏的只是他试图概括他那些日复一日的煎熬。但哲学最大的问题是,它非常容易走向不可知论。毛姆就曾经说,他发现哲学最后其实和哲学家本身的气质非常相关,所以他放弃了哲学。像罗素这样的哲学家,最后也是被不可知论所折磨,『放弃毕达哥拉斯』。哲学和女人对罗素而言像是两剂安慰,在感情绝望时寻求感情和身体的慰藉,在对女人绝望时寻求哲学的慰藉。
人类陷于其中是多么苦难的处境,或者他自己是处于多么苦难的处境,不由得怜悯而感伤。的确,这些反复并没有一个结局,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顿悟。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反复,不停重复,像是西西弗斯推着巨石,推到山顶又滚下,而唯一能做的只是继续往山顶推去。他仿佛是在喝海水,更多的爱情和哲学只会让他更渴,而去喝更多的海水。所以他说在『掠过极度痛苦的深邃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
而这样的背景之下的他的婚姻,显然和那些世俗文化所推崇的『爱情』并不那么相关。他在49岁之前经历了两场婚姻,第一场被身体欲望驱动,第二场被延续后代驱动。恰好这段时间我在读另外一本书,The Naked Ape,裸猿。它试图把那些道德,理性包装剥掉,试图用人的动物性来解释世界。这未尝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当然整个过程在那些没有经历过思考和沉浸在娱乐,理念,主义包装之下的人而言会很难接受。但,当一个人经历过『掠过极度痛苦的深邃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之后,不是应该用更理性的,disillusioned 的方式么?而罗素在经历了哲学和本能的幻灭之后,是否能够找到他的解脱。
罗素喜欢的作家,雪莱,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的开头便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白痴》里的一段话。
那天早上,罗果金说到他『正在失去信仰』时,那声音令人毛骨悚然。他肯定倍受折磨。。。罗果金不仅内心充满激情,而且勇于抗争,他想努力重拾失去的信仰。现在他非常需要信仰。。。对!必须要有信仰,必须信仰某个神!
陀思妥耶夫斯,《白痴》
《罗素传》读后感(五):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在没有看罗素的传记以前,罗素的以下这段自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但在看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瑞克《罗素传》后,让人不得不对罗素这个人大打折扣。原来他追求爱情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啊!他为了他的爱情是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和感情的。可他又有很传统的一面,渴望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把他家族的贵族基因遗传下去。可他选择为他生儿育女的妻子却又是一个倡导新道德的新女性,根本不愿意受传统婚姻的束缚,渴望性自由,而且身体力行。而罗素又不能容忍妻子与别人有私生子,害怕他自己亲生的儿子以后没有后代,她的私生子继承了他的贵族身份。这个新女性当然也有很传统的一面,保有母爱的天性,在与罗素离婚时不愿意放弃对子女的监护权,而更奇怪的是,她事实上是根本不愿意与罗素离婚的!
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如果说一个人真的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那么他对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就不可能无动于衷了!
当然这一切都可以归因于人性的贪婪与自私!
自私的基因啊!
本书中文翻译问题多多,也不知是出版校对的问题?还是译者的中文水平的问题?看来是两方面都有问题。阅读中做了一个详细的勘误表。见以下照片。
勘误表勘误表勘误表勘误表勘误表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