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素自传(第一卷)》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素自传(第一卷)》经典读后感10篇

  《罗素自传(第一卷)》是一本由[英] 伯特兰·罗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一):从手*说开去

  说实话,读一切关于罗素的东西都是源于一次听说罗素少年时“沉迷于手淫”。为了一探究竟,我在同时读他的通俗哲学著作《人类知识》的过程中,翻开了《罗素自传》。当然了,继续深入了解罗素之后,关注的点就脱离了手淫,而是转向他的哲学、数学生活及对待政治世界和人的态度。罗素那句有名的阐明他为什么而活着的话不必多述,他从未抛弃过那三条原则

  读完《罗素自传》之后,第一反应竟觉得罗素是一个可爱的人。罗素在全书中的语调都是十分压抑,读之并不能明显地感到他文字背后的感情。但在他需要释放情绪话题上,他会一触即发绝对不会违背内心喷涌出来的思绪。罗素在小时候信仰请教的祖母带着,因此培养出了一种内敛的害羞。长大之后,可能是由于父母性格各异,给了他收放自如的基因,他在进入剑桥之后便慢慢地善于社交起来。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罗素既善于深沉思考,又富于迸发的激情。“最后我开始觉得,一切政治都是受一个张牙舞爪恶魔驱使的,它教那些精力旺盛、慧黠多智的人为了谋取金钱权力理论利益而使惟命是从的广大人民饱受苦难。”多么华丽的大骂!然而书中许多叙述性的话语却又那么冷静

  他的性格着实令我称赞。对于爱的热烈不必多说,他还有一个善于怀疑以及追寻确定性的心。罗素在追寻数学的道路上比我有资本,他那强有力智商使连怀特海都曾为了他烧毁奖学金考试的卷子,以示嘉奖。但更值得提起的应是他学数学的目的。对世界的疑惑,对知识来源的怀疑,让他走上了数学这一条永远追寻确定性的道路,即便他发现了“罗素悖论”即“理发师悖论”,并使得他逐渐意识到知识的根基原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令人沮丧事实,我也特别没有钻研精神地不去查找学习逻辑和集合数学,沉浸在罗素特有的悲伤中。

  罗素渴望爱情。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前人总结的八卦贴中,罗素的妻子+情人竟然有十一位之多。并且他和每一位妻子在一起的时候,都曾互相cheat过对方,有些甚至是定下契约并双方公开“找情人”这件事。说实话这样的风俗在法国贵族、俄国贵族等中到处存在,《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是就现代社会道德观来看,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值得贬斥的。然而在阅读各方豆友书评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妙但不新颖的观点:“ I don't think moral= good nature. Moral standards are vary from time to time; it was affected by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morality will affect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We would easily judge others by our own standards. The good part of human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be pursued and recognised, like not stealing, not hurting people intentionally etc. I think this part should not be mixed with morality”(摘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6000576/中楼主于2013-07-17 09:32:09所发表评论)我们不应用自己想法去judge罗素,因为他是罗素那个年代的罗素。更多应该看到的是罗素对爱的执着渴望以及对自由追求。一个伟大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私生活而蒙上灰尘,而会熠熠依旧。

  关于罗素的和平主义和反战,我尚未有相关亲身经历,无法发表文字。总而言之,罗素的魅力让我十分崇敬和喜爱。曾经人人上看到短暂的罗素寄年轻人的话的视频,其中提到了确定性,提到了对生活的热情,这些都是激励人前行的。只可惜在生活中,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头发苍白智者——哪怕手中不拿烟斗也成——向我说出这样的话。不得不敬佩他老年时还能保持的精力和对姑娘的爱。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二):罗素提起过伍尔芙吗?为什么?

  百度说:

  quot;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一个知识精英的沙龙,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夫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

  伍尔芙是我喜欢的作家,相对她的意识流小说来说,更爱她的那些天才般的随笔(包括自己的房间普通读者)。她对女性独立的某些见解,她对英国文学和作家的点评,好似苍穹上的明星,照亮我蒙昧乏味的心灵

  伍尔芙和罗素基本上是同时代同一阶级的精英。她的某些朋友也是罗素的朋友。罗素的某些朋友也是她的朋友。比如利顿·斯特雷奇,1909 年伍尔芙曾与之有过短暂的订婚。可是,读完长长的三卷本《罗素自传》,有一瞬间,突然就想起这样一个事实:三卷本里,我没有发现一处“伍尔芙”这样的字眼。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真是纯属私人的问题。因为这两个人敏感又深沉,温婉又决断,优雅真诚高尚,又都有一定的心里抑郁问题。超喜欢他们。特想知道,如果伍尔芙出现在罗素老人家笔下,会是怎样一个形象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三):要有好学之心

  这本书讲述罗素的童年青春期、读书、恋爱结婚工作等经历。阅读完这本书,罗素对知识的追求这一态度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童年时,有家庭教师的教导,祖母也会大声念书给他听。家里叔叔罗洛的科学知识相当丰富,也对他幼年成长起了一定重要作用哥哥在他11岁就教他学习欧几里几何学。而最重要的是他在祖母规定学习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会偷偷在卧室点蜡烛学习,在寒冷的夜晚穿着睡衣坐在桌前用功。这是一种好学的态度促使他不断去求知。我记得自己也曾有过这样学习经历,可是,我那是因为学业的繁重,作业压力不得不驱动我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学习。我觉得我这不是一种主动地求知态度,而是一种完全为了应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后来,学业没有那么重了,我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经历。

  我觉得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正是每一生活在个21世纪的人类都要有的态度,因为社会竞争压力之大,没有一技之长又或者安于现状的话只能被社会淘汰了。我很害怕我自己万一哪一天步入社会生活中,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不再对我喜爱的书本有所感兴趣,而我每天的生活依然是为了工作而忙碌去赚钱,没有那种渴望知识来填补我空白大脑,那是最可怕的我,也是我特别讨厌的。曾经问我几个要好的伙伴,工作之后,你们还会坚持去看书学习一些可以提高你们自己的技能?毫无疑问,她们的回答是令我没有想到的:“下班回到家都已经是累的半死了,哪还有心情去看书学习啊!”我很郁闷,为什么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而有的人可以很好去平衡好工作时间、发展自我学习时间呢?而我的盆友们就不就可以呢?究其原因,是他们自己不想改变他们此时此刻安逸的生活罢了。而一个特别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人肯定是会奋发拼搏去争取的,他们不管工作多忙,肯定会不断去学习其他技能来充实自己的。李嘉诚的经历可是特别值得我去学习的,他不管多忙,每天都会额外抽空学习2小时。这可能就是有钱的人越有“钱”,那是精神上的收获就比普通人多的多。那也是不学习的人可是永远也追不上的。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四):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谈到罗素

  今日的西方文学没有表现甚么学术成就。相反,那些所谓有质素的报章只注重煽情的报导。还有很多书本肯定是由那些从地狱来的撒旦之徒写下来的。人们如何接受这毁灭的东西,甚至去享受它,实难以理解。人类再没有道德感,或道德的判断力,知道甚么对人类是好是坏。很多在毛姆(Somerset Maugham)和康尼(Cronin)之辈的作家写下很多美妙优良的著作。即使在他们之前,我们有萧伯纳(Bernard Shaw),罗素(Russell)和很多其它作家,描写人们尊严美丽生命纯洁。他们开首是痛恨那些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描述那些人如何不道德,但却乔装作好人。但现在的作家却写那些十分坏的英雄,如何成功及受到荣耀。——锡·玛塔吉(Shri Mataji),霎哈嘉瑜伽的创始人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五):不是评论只是追忆和感受

  因为《西方哲学史》我认识了罗素。查了他的生平进而决定阅读他的自传。对十九,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我一直有点排斥。很小的时候便是,我讨厌看那些男人光着半边头还梳着辫子的“打仗的戏”。长大一点之后,从世界历史书上知道了“日不落帝国”,知道了打着领结的绅士和穿着衬裙的淑女。是的,我会回避中国的近代史,却非常向往欧洲的同时期的生活。在我的心中,那时候的欧洲是文明辉煌中心,无论科学还是哲学,宗教还是道德,都是蒙着一层美妙的光晕的。就好像是莫奈的画。我渴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周围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就好像罗素先生的生活。

  追溯了我曾经的幻想。还是来谈谈这本书。这是罗素自传的第一部。他自己写了大概有三分之一,其余都是信件。我喜欢阅读信件。喜欢去从只字片语还原事件。加上罗素先生会不时注解,更加深了我阅读的乐趣。我喜欢他们在夏日的午后长时间的远足,然后是例行的下午茶。我也喜欢他们朋友之间相约一起共度周末,在客厅激烈的争论。更喜欢的是因为智力上的卓越而被吸收进剑桥秘密的集会,被称为“使徒”,噢,多么神秘多么好玩儿又多么有高高在上成就感(虽然也许他们并不这样认为)。罗素非常诚实的描述他的生活,和我心目标准的英国绅士一模一样。除了一点,他好像不打猎。

  我记得很清楚,一个周六的下午,当我阅读到他那位早年失去亲爱兄弟的许久未见的朋友,突然站在他家门口,并且坚持要去看看他已经入睡的孩子们时。我的泪水不期而至。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如此伤心。这段文字非常克制,你知道吗?罗素的文字总是非常的克制,白描,几乎不用形容词。可我还是哭了。你真正放在心里的朋友,彼此之间坦诚而深入交流过的朋友,那就是无论过去多久都能让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的朋友。不唯只有情人可以让人疯狂,朋友也是一样。想为他承担苦痛,希望他一切都好。可是人生怎能一切都好?如果没有痛苦绝望的介入,我们还会像今天一样思考得如此深入行动得如此果断吗?这个矛盾,我在承受,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也在承受。所以我哭了吧。非常伤心的哭了一场。就好像上次失恋的时候。

  其实,我有点后悔看这本书。可能因为罗素给了我太多真实的他自己的想法吧。作为他老年时候对一生的回忆,并没有太多自我反省的句子在里面。他回忆自己的经历,朋友,爱人情感,智力上的发展,心理上的变化难以忘怀细节。非常诚实,绝不随便否定或肯定。我欣赏这样的态度,正如我欣赏罗素先生。但这并不代表我赞同他,或者赞同他所代表(如果他可以代表的话)的西方哲学家或者西方的思维方式。他很痛苦,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无论个人还是人类,我们能得到幸福吗?不能的话,我们干嘛还要活着孜孜以求?可以的话,是以哪种方式呢?我还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我在不断的否定否定以及否定。要自己去独立的思考,广泛的考察,积极实践

  非常期待看第二部。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六):有趣的人走在自由之路上

  这是很喜欢的一本书.但是好几处,觉得翻译得不太好.不过除此之外,内容真是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罗素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他的朋友的书,他们的神态,他们的品性,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谈吐,等等等等.几处八卦逗得人捧腹大笑,几个有意思的人让人流连忘返.那真是一个很美妙的时代.

  记得罗素说,有一个教授那里的早餐以缺乏早晨而出名,每次去那里早餐,都不得不带上一枚鸡蛋,真得觉得很好笑,也很开心.

  在他的眼里,也读到了凯恩斯的另一面.还有西奥多,克朗普顿,穆尔,洛根,等等等等.

  禁不住和他的祖母一起慨叹:"多么可爱的天空和大地"

  做了很多这本书的摘抄,比如:"挣扎,痛苦,一切都只是愚昧,喧哗和骚动,毫无意义.于是,一切归于平静.命运的雷声仅仅变成吓唬小孩子的童话故事"

  quot;在失去中无疑会有真正的益处.情感变得宽广,而且学会洞悉他人的生活.完全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人有时会感到,每一个独立的灵魂异常的孤独"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七):漫长岁月中 孤独而又勇敢的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也强烈无比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如罗素所说,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爱情让他变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在暹罗的茫茫人海中,兄弟亦友人克朗普顿的幽默,忠实,智慧,轻蔑,给他以稳定的依靠;凯恩斯敏锐的智能让罗素也会感觉像傻瓜一般的说法让我觉得他真实,同时让他一生都在以一种智力上的真诚用极大的热情寻求数字的威力;怀特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老师,他会启发学生自身的最佳能力,和气,令人愉快的幽默感,一个令人敬畏的引导者,让我想到我也有这样一位老师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包括清教徒士的祖母对罗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你不可追随众人去做恶事’引导着他有着独立思考的反叛精神。总的来说

  在漫长的岁月里寻找,他疯狂,反叛,孤寂,平静,过着沉重,深情又勇敢的一生。

  《罗素自传(第一卷)》读后感(八):这个神奇的世界

  罗素这个本却把我牵扯进了一个很神奇的世界。

  那天我匆匆进了教室,是统计课我很清楚地记得,一节课后我却坐在大头旁边,我不知道这中间过程,在午睡没睡上课打盹的浑浑噩噩中醒来,大头给了我这本书。

  花了一节课时间我看得头昏眼花我在下课铃响瞬间翻页,这一页是折着的。然后我就停了书还了回去,还是这个折痕,没展平。

  大头说来,是一个很神奇的人,是这个神奇世界的一员而我不是,就像罗素的小时候,折痕就止住在他的小时候,那里有深深花苑,弯弯小径,却只有一个人,这么一个小孩不是那么天真烂漫却不失童真,大头说他羡慕罗素的小时候这么博览全书。

  是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没有达到的境界却在另一个人身上体现而充满羡慕。

  大头是一个不会好好上课但是每次课都不带课本准时到来的学生,大头不愿长大然后念了3年复读,大头时时因过敏辗转换校,因为他从来不请假。

  然后大头爱上了哲学,

  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

  然后触碰了这个神奇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素自传(第一卷)》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