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是什么》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48.00元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理学是什么》精选点评:
●教科书
●也是高三暑假看的,都忘光了
●半天读完,后面2章粗略过。搞清楚面对那么多选择、为何那么选择,什么是功利,什么是义务心、道德准则、道德选择、道德评价等等概念。什么情况同情心、设身处地想的是什么。值得第二遍细看。
●非常棒的入门读物!观点朴实,没有太多偏见,最后还推荐延伸阅读真是太棒了
●看得出作者在努力把伦理学讲得通俗易懂,摆正大人对伦理学的刻板印象,它不是教条,不是守则,而是一种思考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如果人人都 学会用伦理学去指导 自己的行为,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砸了
●整本书对于元伦理学讨论太薄弱了,作者是一位严重的康德主义者。
●入门浅显的大众化读物
●略生硬的条目式介绍,缺少入门著作应有的引人入胜之本义
●伦理即道德。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一):伦理即道德
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伦理学的知识,还有各种分类。其中很多哲学语句令我心折。"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哲学反省",原来还是逃不脱哲学。
思考和反省是需要做出努力、付出代价的,它决不轻松,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常常还不怎么愉快,所以我们有时会尽量回避它。苏格拉底有一句话"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以及深重的焦虑、不安去面对一些本来应用规范就可轻易应对的日常状况。
承认社会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趋多元,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时代面临的问题就不是以一种价值观念战胜其他的价值观念,以一种生活方式统一其他的生活方式,而是首先使人们不打架,使我们大家都能活着,彼此相安无事,甚至还达到某种客观上的互补和主观上的沟通。而这种能够使我们和平共处的规则就是我们首先要寻求的道德共识。
智慧、理解以及明智都是理智德性,而大度与节制是伦理的德性。
中国的,西方的,国际的,有同有异,我们有《道德经》,西方有《圣经》。而伦理,又是不甚相同的单独学科。但总归终极目的是类似全球共同体的,所有人和谐共处,让大家有未来可享!而我学习到的,窥见的,是如何在了解人类的基础上,做好自己。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二):完全超出心理预期,入门良书
刚刚拿到这本《伦理学是什么》的时候,我的心是颤抖并且虔诚的,伦理学在我心目中是一门严谨的甚至是高高在上的科学门类,北大又是人文科学殿堂,两者结合即是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超脱感。
本书作者何怀宏,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译著有:《道德箴言录》、《沉思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伦理学体系》(合译)、《正义论》(合译)、《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编)等。。再看了作者简介后,虔诚更甚了,这果然是一本适合放在书架首位装点门面的书,果然应该是我看不太明白的书。
我最怕这类人文科学类书里的问题:一是引用大段的英文典籍,大部分的外国人名字都是用英文原文。二是辞藻过于华丽,各种人间少见的成语一股脑的都涌现出来。对于强迫症来说,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其意思模棱两可都是万万不可能的。看本书完全没有这样忧虑,首先从阅读说明与序言开始,一路顺畅,不陌生,不高深,我保持着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或是纯粹知识上的好奇心,一头扎进去。善与恶的根源、性质和标准等问题,原来都属于伦理学范畴,这是我早前不知道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谁服从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伦理学所建构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的问题。这是我从不曾想过的问题。至善,“最崇高的善”。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善与至善最终会成为个人或社会追求的总的目标。那么伦理学也就成为“至善论”。生活中很多困扰套入书中都可迎刃而解,这本《伦理学是什么》完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我会继续细细读,强烈推荐。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构架清晰,论点准确,最难能可贵的是不会中英文夹杂、华丽辞藻堆砌,入门级好书,既适合放在书架醒目位置显摆用,又能在深夜里拿到床头细细品味。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三):伦理学就是一本永葆青春的科学
伦理学就是一本永葆青春的科学
《伦理学是什么》看似是一本比较深奥的书,我一开始觉得这样的书比较难懂,比较枯燥无味……不过,笔者还是老思想、老眼光,那肯定是不能与时俱进的,也毫无时代气息的。因此,我想继续读读这方面的书,让自己有比较好的知识结构和基础。
还记得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人文氛围,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因为人文和艺术的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科学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要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迄今所能掌握的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正因为有了人,所以才使知识的形成有了可能。那些看似与人或人文学科毫无关系的学科,其实都与人休戚相关。
比如我们一谈到伦理学就会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等等。而我们这样的想法对吗?其实,社会中,人与人的正确关系需要人与人的共同理解、相互支撑、相互提携。比如我们一谈到数学,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点、线、面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和表达这些关系的公理、定理等。这样的看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却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恰恰忘记了数学知识是人类的知识,没有人类的富于创造性的理性活动,我们是不可能形成包括数学知识在內的知识系统的,所以爱因斯坦才说:“比如整数系,显然是人类头脑的一种发明,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工具,它使某些感觉经验的整理简单化了。”数学如此,逻辑学知识也这样。谈到逻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推导原理或公式。其实逻辑知识的惟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的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所具有的观念的性质。总之,一切知识都是人的产物,离开了人,知识的形咸和发展都将得不到说明。
这本书的内容也非常好,的确值得我们深深阅读,深深感知。通过阅读可知,《伦理学是什么》是为所有关注“伦理学是什么”、愿意反省道德问题的读者写的,它注意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知识:即介绍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以及中外哲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伦理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观点;二是分析实例:其中包括对一些最近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材料和例证进行分析,这些分析也融人了我近几年讲授“伦理学导论”和“应用伦理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伦理学它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的确让人有些庄严的感觉、有些严谨的思考。综合来看,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没有白花钱!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四):伦理学是知识,不是准则
一个青年偷了同事一万块钱,你一定觉得他很可恶吧?可如果说,他只是为了给哥哥交学费而“暂借”,哥哥却为了减轻弟弟的罪责,帮助警察把弟弟送进了监狱呢?这是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过的真实案例。何怀宏在《伦理学是什么》里,便用这个发人深省的案例,将读者引入伦理学的魔方中。
何怀宏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人人知道哲学是动脑子的事,所以有“哲思”一词。而说到伦理学,大多人便觉得是“君臣父子”那套压人的教条,令人反感。可实际上,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的不是行为准则,而是思考方式,与修身学不可同日而语。正如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所说:“盖伦理学者,知识之径涂;而修身书者,则行为之标准”。
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写于1937年,为中国伦理学的开山之作,而那时中国伦理学尚未受西方影响。蔡先生将中国伦理学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明理学三个时代,论及孔子、孟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然,那时并未有专门的伦理学家一说,蔡先生只是挑出这些思想家著作中涉及伦理的部分择而述之。而这些思想家的学说,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美学诸多方面,所以蔡先生说,伦理学是“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矣。”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反观何怀宏的《伦理学是什么》,其中所列人物学说,孔孟之言亦时而有之,但更多的是康德、卢梭、罗尔斯这些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既会援引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知”,也会借用康德“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说。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演变之快令人感叹。两相对照之下,何怀宏展现的是一个更宏大、更思辨、更具体系的的现代伦理学概貌。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但是它不会要求你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去思考。何怀宏举了一个海难时的道德选择案例说明这个问题。按照生存可能性原则,就要选择最具生命力的人,放弃老弱病残。(少年派的原型理查德•帕克因此被另外三名成年船员杀掉);按照自我优先原则,首先就要考虑自己,这就不会有自我牺牲;按照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则要选择那些会对未来社会贡献最大的成功人士,舍弃贫弱;按照德性原则,就要救好人舍坏人;还有一种妇女儿童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泰坦尼克号就是那么做的。所以伦理学其实是让人学会理性思考人生中的道德选择,尤其是当道德与法律、经济、宗教等发生冲突时,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从而做出恰当的选择。何怀宏认为,当今社会丢失了传统的伦理精神,对美德、尊严和高雅风格不但不再尊崇,反而形成各种戏谑态度,想想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粗俗语言和惊人之语,似乎确实如此。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方式,伦理学的眼光也更广、更深。现代伦理学不仅包括生态伦理(研究人与自然、与动物的伦理关系),一个新的关注点是全球伦理。它传达的是一种人类互相依存的和平信念。何宏怀相信,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