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湾》是一本由周瑄璞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湾》读后感(一):命运多舛的书评
铁葫芦图书在春节送了这本书希望我看完给个评论。
我在除夕前的某一天,写下了快三千字的评论,结果突然死机,IE无法保存,所有文字消失不见!!!!!
一怒之下格式化重新装系统。问题依然存在,后来才发现硬盘坏了。然后我在买硬盘,结果因为春节快递十几天没送货!
到现在终于弄好硬盘,但是几千字不想再写了!!!
《多湾》读后感(二):70后的乡土小说,是不是95后眼里的魔幻?
没想到这么长,故事还是挺不错的,虽然觉得一堆啰里啰嗦的心理活动,但能看得下来。
不过最深的感受是:
1. 哪来那么多淳朴的底层民众,满篇被骗被坑、还要说阿弥陀佛吃亏是福的人。
2. 底层民众的生活真是不值得活,全部是蒙昧状态,本能驱使。想干就干啊,到年龄就赶快结婚使劲生啊,不能传宗接代还不如去死啊。不过大概祖国改革开放前的一些建设就是靠压榨这些蒙昧状态的民众,虽然各种运动倒车估计也没少了他们的份。
3. 所有人的认知和习惯都是建立在成长背景上的,大家谁也改变不了谁,挠头。
4. 90后只有很小的时候还见过祖辈亲戚有生活在农村的,所以看70后这种乡土情怀的小说还有些接受度,很好奇95后、00后看完了会不会更加???
《多湾》读后感(三):多湾
我们在谈论人生的时候,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是想要的理想生活状态?还是一种无法用具态衡量的生活态度?近来一直在看周瑄璞的《多湾》,作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甚至可以说絮絮叨叨的语气,诉说着上个世纪河南农村妇女的一生。女主人公季瓷的一生是坎坷的,却又是幸运的。多舛的命运,塑造出了一位从不向生活低头的伟大女性。季瓷身上具有一切传统女人应有的品质,坚强、隐忍、善良、果敢、有担当……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也许多难的生活使她身上缺乏一点点女性应有的温柔。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其个人魅力的欣赏。
人生都像是一条多湾的河流,曲折蜿蜒,奔流不息,每个转弯都令我们猝不及防。没等我们缓过神来,河流就夹杂着我们的惊愕、愧疚和难过继续前行。倪萍说的好啊,“苦难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我们无从得知,命运之签会在何时突然转变,风霜雪雨,苦辣酸甜本就是通向终点的旅途,但人生,是过程!生命,重要的是当下这一刻的感受!用心,方不虚此行!
《多湾》读后感(四):总能让你想到自己的一个女性长辈
最近看了一部很棒的小说,叫做多湾,一直看到前半部为止我都认为这个作者是山西人,她写的地方也是山西的某个小山村,因为里面很多的词就完全和我老家高平以及现在长治的方言是一样的比如说骨堆,没成,让我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而且作者语言朴实直白却又细腻,抓人眼球,让我忍不住看下去,当天晚上也是熬夜看到了一点多,眼睛都红肿了,我已经很久没有爱不释卷的感觉了。后来看到后半段发现作者写的是河南的某个地方,我就想肯定和山西有渊源,不然怎么会这么多方言都相通呢,果然到了最后书中的人物寻根问祖发现他们的祖辈是从山西大洪洞那迁移过来的。书里描写的主要是女人的命运,一个坚毅不拔充满着生活智慧的农村女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姥姥的影子,姥姥去世快七年了吧,最近我是越来越经常想起她,大概是因为今年不顺遇到了很多的挫折,想她,想和她说说,想让她用粗糙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来说说,开解开解我,可是她不在了,连梦也很少梦到。我们祖辈的人是比较勤劳和认命的,父母辈以及自身这一代反而觉得个人很伟大,但是当遇到事时,你会忍不住想去靠近我们的祖辈,会觉得他们是对的。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一堆什么,总之是部不错的书!
《多湾》读后感(五):更喜欢季瓷这种传统女性
三天内看完,前半部分主人公是奶奶季瓷,后半部分主要写孙女西芳,个人感觉前半部分更精彩,或许季瓷这个旧时代女性更体现了中国妇女的坚强,能干,勤劳,以及节俭,她所讲的每个瞎话都是教育孩子们要善良,要知足。她几乎是个完美女性,家里家外都操持的很好。而孙女西芳和孙子津平最后的改变好像也代表了一种觉醒,本来他俩浑浑噩噩的工作生活,时常觉得对不住奶奶,最后一个结束了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一个离开政府部门去学校当了副校长。 书里也有很多现实问题,现在户口仍然是挡在农民工子弟上学的拦路虎,各省本科分数线 高低不一也是很多人口大省的问题。 书后面的网恋,不知道要说明什么,西芳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精神出轨,同时和一两个有家庭的男人上床,和自己老公反而分居。好像这本书里很多年轻人的家庭都有婚外恋,男人都在外面找小三,女人也都未婚先孕,我感觉作者有些太悲观,在这个问题上。 作为一个山东人,里面很多河南话也觉得很亲切,习俗也差不多。
《多湾》读后感(六):二十世纪草民生活史
小说描述章氏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从三十年代写到二十一世纪来临,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奋斗故事和命运起伏。故事发生在河南颍河沿岸,教书先生的女儿季瓷初嫁于家,夫死改嫁章守信,守信的伯叔不务正业致家庭败落欠下许多债务,季瓷进门即开启还债模式,省吃俭用起早贪黑好歹还完欠旧债度过1942年的饥馑,章家赖以兴业的牲口却总是死掉,准备买地的钱总也凑不齐。解放了,因为人均不超2亩地,章家被定为中农,但季瓷的亲友就没这么幸运。同村的章四海、原来的债主常掌柜、前夫家小姑子的婆家、自己舅家、姐姐的夫家都被定为地主,少不得批斗、挖坟、收监乃至家破人亡。季瓷依旧忙碌,依旧勤俭度日,两个儿子读了书到城里工作,但因为娶了农村媳妇第三代人还都是农村户口,还需要继续为生存为户口奋斗。第三代人中对西芳和津平着墨较多,写了他们的城市生活和感受,季瓷的后人身上无所不在地体现两个字:志气。
季瓷这个人物塑造得好,她的勤俭、要强、自尊、果决、从容、坚毅、宽容甚至小小的狡黠堪为中国农村妇女的标本。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母亲、祖母的身影。季瓷给小辈『说瞎话』,用小箱子把她认为金贵的东西收藏起来,走亲戚时把绑腿扎好,把头梳好的形象,宛然乎我家祖母的神采!章柿、津平、西芳等在城市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又仿佛我和我那些从农村走出的同学们生活的投影。由农村而城市的生活经历,并非全然鲤鱼跃龙门式的美好,种种难言的不适,也适足以令脆弱的灵魂坠楼而下。西芳的网聊和情感生活也有某种代表性,这是这个时代这个国的特色。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都浓缩在这部小说中,封闭久矣的国家,封闭久矣的灵魂需要有一个出口。2018.07.24
《多湾》读后感(七):关于上下部,作者本人这样说
摘自《天津日报》5月5日人物版《周瑄璞:生命像一条“多湾”的大河》
记者:有评论认为这部鸿篇巨著的上半部比下半部精彩,您怎么看?长篇小说几十万字如何能达到整体上的平衡?
《多湾》读后感(八):跨越世纪,看尽四代人的奋斗历程
2020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感觉写的特别好。前面旧社会部分,小孩子总是容易夭折,还有无情的天灾,大家吃不饱饭,有次章守信因饥饿而误食毒草,让人感受到一个惨字,我想到了《活着》,可是接着读下去发现作者并不是要渲染“惨”。季瓷作为女性奋斗的代表,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个家,她的儿孙们纷纷走向大城市,她独自在河西章死去。整本书从民国三十年代写到了二十一世纪,写出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奋斗故事,这又让我想到了《白鹿原》,所不同的是,本书中人与人之间唯一不和谐的地方是在文革期间,而《白鹿原》整本书都是围绕白鹿两家的矛盾纠葛,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书中老一代人的婚姻观是那么的真实,双方根据彼此的条件合适而在一起。季瓷是这样,胡爱花、胡爱莲、罗北京同样也是。季瓷作为本书的重点,书中写到她说的话,她做的事,甚至在她去世后西芳还不断想起她说的话,但是很少提到她和张守信的爱情。或者应该说,她俩是没有爱情的。季瓷是再嫁到章守信家的,章守信家当时一贫如洗,还有负债。是季瓷一点点地奋斗给还上债的。到了季瓷的孙女章西芳这一辈人时,情况开始变了。自由恋爱,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西芳在经历了失恋、堕胎后,开始投身事业,多年后突然想起前男友的同事,去找他在了一起。婚后的生活和现在娱乐圈的明星很相似,虽然有了家庭,但这并不能妨碍她们去寻找新鲜感。西芳的丈夫在外面有情人,在事情败露后双方都很平静。西芳在外面也有个相好,她还通过博客和一个不知道姓名不知道面貌的男人通信往来,直到这个男人突然消失。
特别喜欢书中一句话:我想人的一生都是与孤独共生共存的,我们害怕孤独,可又不能没有它,因为它让我们沉淀下来,洗涤内心,让我们感到那种尖锐的疼痛在心上,用我们的忍耐和无奈慢慢消化它,与它为伍,直到把它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一生也就是锻炼自己承受痛苦和孤独的过程。
这样好的故事,相信拍成影视作品是迟早的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多湾》读后感(九):一群女人的史诗
一部惊喜万分的好书才能让我读到酣畅淋漓的感觉,毕竟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的修改,不止是文学作品,但凡好的作品都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细细打磨,才能一出手就语惊四座。《多湾》书写着历史变迁下的平凡人并不平凡的一生,她以一个女人季瓷为中心呈现了自民国时期到二十世纪这段风云巨变下中原大地劳苦大众不断抗争和顺命的生存史。
大时代,一点点变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靠土地为生的多湾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坚韧的成长着,再多的灾再大的难,他们都努力抗争,哪怕最后依旧要归顺生活和命运,难为这样的大手笔竟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她不仅写出了世事沧桑人心不慌,更礼赞了挺直了脊梁的女人们,这些个女人带着河西章的老老少少度过了饥荒,战乱,土改,文革,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生活的磨难不会因为世纪更迭而减少,生活的迷茫也不会因物质丰富而消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我相信喜欢《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类作品的读者也定会喜欢这部女性视角下中原大地的微众活法。
一部《多湾》让我对当代文学又有了信心,地道的方言,大气的构思,生动的刻画,有条不紊的娓娓道来,坚韧刚强再穷也要活的体面尊严的季瓷,大胆泼辣敢爱敢恨的苏桃花比白鹿原的田小娥更放荡更懂情,悲情美人胡爱莲退去了柔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家,爱花为了家庭一辈子出的力气比男人都大但还没来得及享福就走了,西芳骨子里延续了季瓷的刚强坚毅活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大肚从容……河西章的女人们,她们永远都活着并有活得好的盼头,哪怕生命无常,这样的精神和骨血已融入后世后代,生生不息。
《多湾》读后感(十):乡土中国《多湾》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厚,随着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书也变得越来越薄,小说也越来越短了。除了玄幻一类的网络小说外,很少能看到这么厚的大部头了。
这部小说和很多很多中国的长篇小说一样,讲述了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历史,从民国到土改,从解放到办大食堂,从饥荒年到文革,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多湾》还不是最长的,有的小说干脆从清末开始写,经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国的这一百年真是跌宕起伏,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了。每个人都亲眼看到一些人从一穷二白到忽然间风光无限,接着又大厦倾颓,翻来覆去,变化太大了,这段时光没有几部伟大的小说,简直是对不起这段历史。
《多湾》的作者是一位女作家,经历了八年,修改了九遍,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啊!《多湾》也好像一篇乡土中国的史诗,厚重博大,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间一代一代人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活下来的。
伟大的小说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多湾》就生长在河南,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家乡,可是却很少看到关于河南的史诗一样的长篇,《多湾》中有大量的河南方言,带着浓厚的河南的色彩。河南至今仍然贫穷,这片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土地,因为人口太多,至今仍然有很多很多人生活在乡村之中。可是传统的乡村中国很快就要消失了。作者留给我们一本书,告诉我们过去的乡村,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值得我们回忆和怀念。
作者是一位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去写这段历史,去写自己家族的故事,而且在书中,最鲜活的也都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女性。这是一部写给女人的史诗。她们在乡土中,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也很少具备宽广的视野,却如同植物,顽强的生长,哺育着孩子,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支撑着一个又一个家庭。
我想能够写出这么一本大书,也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就如同开篇里面的季瓷,是季先生的女儿,曾经接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曾经生长在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家庭。如果不是这样,纯粹的农民只能体会和承受生活,而不会用笔把自己的生活写出来。文化还需要用文化来传承。乡村中最可怕的是祠堂消失了,家谱消失了,私塾消失了,乡绅消失了,土地庙消失了,如果这些东西不存在了,乡村的文化就消失了。消失的乡村文化就一去不回了。
幸好有人用笔留给我们一部书,尽管这么厚,但是绝对值得去用心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