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7 04:5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1000字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是一本由石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一):人生而孤独

  每每读完一个故事,静待内心的波澜平息,谁知,每次都是一种心灵的激荡和冲击,这是来自内心孤独的呐喊和呼唤。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各种角色,爱人、父母、孩子、朋友、情人,天天充斥着角色的转换,无暇消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然而,它却寸步不离的跟随着我们,前进后退,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面对的时候,它才会跑出来给你一个惊喜,它美丽因为它唯我,它妩媚因为它清澈。我一直害怕这孤独,因为我将它与寂寞混淆,我认为只要有人陪伴就不再孤独,其实是我自己给自己开的最大的玩笑。阅毕发现,孤独那么善良那么迷人那么不可多得。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二):滨海城下无处安放的孤独

  故事始于一家坐落于海滨城市的普通旅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在以旅店老板‘我’为第一视角,描绘了夏氏夫妻、怀揣文学梦的青年、受家暴困扰的孩子、父子矛盾激化等一系列发生在旅店内并饱含社会现象的小故事。它们无一例外,都成了这个孤独旅店的载体与缩影。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夫妻也好,恋人也罢,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心事。它就像是一种精神寄托,能够暂时抹去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快,但这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解脱。孤独是一种可以传递的情绪,它所依托的媒介正是那仿佛无处不在的海风腥咸,以及那座耸立在月色之下的高不过四层的西式小洋房而已!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三):被掩埋的梦想在故事里借尸还魂

  石尹的修辞好,好得令我有点嫉妒。

  写一个女人得知心爱的男人结婚,是“她的感官和心脏被串在迎亲队伍里,浩浩荡荡地带走了。”

  写另一个女人的笑容,是“从抽屉深处拉出来的笑,是极力掩饰了轻视的笑”。

  写一个残疾的男人在舞池里跳舞,“看起来有点像少了什么重要螺丝的机器人。”

  ……

  世上敏感细腻的人很多,但能够精确表达的人却很少,石尹是其中一个。那些无比微妙的情感,他寥寥两笔就十分传神。就像他的微信签名写的:“臆想症患者”,他就应该写作。

  这是一本小说集,写了12个发生在“孤独旅店”里的故事,12种隐秘的孤独。梭罗说过,“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容易写,平凡人心中“注定被带进坟墓的歌”却不好写,但石尹却可以写。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梦想,开一间旅店,收容孤独的旅者,也顺便收容他们的故事。晚来天欲雪,孤独的人相互依偎,就着红泥小炉,饮酒作歌,相互倾诉,多么美好。

  可世上真的有那么多平凡美好又精彩的故事吗?也许并没有吧。绝大多数的人过着平凡困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消磨了激情和梦想,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生的结局。痛得发不出声音,到底也就那么地算了。可正因为如此,正因为难得,所以我们才需要小说,需要故事,我们在这样的故事里翻一翻那些孤独的灵魂,也顺便找找自己的影子。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各种千疮百孔的梦想不肯咽气,又在故事里借尸还魂,这种挣扎,本身有一种动人的颜色,最终他说:“学会与这世界的孤独相处,不因为孤独暗自神伤也不引以为傲,而是把它当做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静地彼此陪伴。”

  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四):每个写作者都开着一家孤独旅店

  石尹写的,是每个写作者都想写的故事。

  每个写作者都开着一家孤独旅店。有的日日客满,有的乏人问津。有的开出了名,无数人涌来一见老板真容,在旅店名牌下自拍,夜晚的厅堂从此灯红酒绿,孤独旅店就失了本意。

  有的最后萧条成一个人的佛堂,每个字都呻吟着绕梁的梵音,在若干年后被人叩首供奉。

  更多的,是做着小本生意,看着男男女女们来来去去,到天光微亮时,感到一点疲惫,低头盘一盘今日账单,回到自己的屋中短眠。日子久了,未再想过当初为何开始,也很少设想以后如何结束。

  想起那一年看《后会无期》,大部分情节如今都忘记了,倒是对结尾记忆很久。结尾,陈柏霖成了满脸胡茬的作家,走在东极岛上,身后有导游对游客说,这是知名作家江河的出生地云云。听到导游的话,江河脸上,是一点作家们惯有的故作镇静,和一点惯有的无声慨叹。

  韩寒在自己的电影里实现了一个天真而善意的梦。每个写作者都做过这样的梦,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挽留一些正在失去和即将失去的事物。而最好、最圆满的挽留,莫过于用自己的作家身份换取世人的郑重以待。

  看《孤独旅店》的时候,我便时常想起这个结尾。写作的人,仿佛总处于旁观与挽留状态之中,为了记录“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行迹,甘愿耗费一生时光。这就是孤独了。写的是孤独,被写的人孤独,写本身更是孤独。只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人得以梳理来路与去路,如石尹在简介里说,“别再心存侥幸,是时候学会与这世界的孤独相处,不因为孤独暗自神伤,也不引以为傲。”

  孤独旅店是一个纸上世界,也是作家的精神构架。是抽象也是具象。是生活的投影,也是生活本身。在狂风中行走久了,不若推开门取暖,和身边如影随形的伙伴谈一谈,“把它当做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静地彼此陪伴。”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五):无题

  这是第一本读后我觉得应该给1星的书,我连副标题都没有想起来起。

  先说我为什么会给一星,首先是书皮上的腰封。“人皆会因自己的不幸儿悲伤,当他发现并不孤单时,心情往往会好过一些” -- 这种观点我不赞同,难道我们缓解痛苦的方式是在他人的不幸中寻找平衡么,这必然是否定的。树中的每个故事都太刻意刻画悲情的氛围了,后面的故事甚至到了狗血的地步,目的就是让看的读者尤其是心情郁闷厌恶世界的读者觉得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更狗血的故事,让那些人找到心理平衡,既不写实,也很荒诞。

  再说说为什么会给1星,而不是全盘否定不给星。对前几个故事还是有点触动的。“告白”的故事让我跟小伙伴共同讨论了一个爱情中很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安全感”。“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的”,这是我最新的收获。爱情中的占有欲是人们经常会有的,曾看过其他书给出的一个观点“我爱你是我的事,与你无关。”虽然做到这点很难,但是确实可以合理的控制占有欲从而使它成为爱情的发酵剂而不是毒药。解放对方也是解放自己,我们能做到的是提升自己,而他人的情感走势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把更多的关注和爱留给自己,“安全感”就会与我们不期而遇。万事过犹不及,抓住能抓住的,即使爱情之花最后凋零了,我们也收获了更好的自己,这怎能称得上是惨事一桩?还有一个收获是知道了居然有这么一种新奇的症状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是指犯罪行为中被害人的生死操控在犯罪者手中,犯罪者让他们活下来,被害者便不胜感激,产生试图理解犯罪者犯罪动机的同理心,进而产生依懒和好感,协助犯罪的情结。好神奇啊,张大嘴巴~

  再烂的书也能从中找到几个闪光点吧~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六):学会与自己相爱

  学会与自己相爱

  曾听以为很喜欢的心理医生说过一句话:“学会与孤独相处,学会和自己相爱”。叔本华曾经的那句那么孤单那么庸俗,曾陪伴我整个高中。文学中各类大文豪都少不了谈论关于孤独这个话题,然而其实孤独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反而泛滥与生活中与每个人之间,有些人苦苦煎熬与寂寞与孤独之中,有些人享受着孤独。然而如何才会从内心感到孤独与寂寞呢?大概是失去了爱时。

  作者以旅店主人的口吻,向读者诉说着在旅店中得知的故事。爱与孤独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故事便是孤独与爱的串讲。都说旅店、医院与法庭有着最多的故事,在这些地方安静的坐着,便可以听到各种人诉说着他们的人生。故事中的人,便是这样一些和你我并无不同的普通人,在她们的故事中,你会看到有共鸣,你会为他们痛心,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会感动,会不解。

  这十八个故事是关于爱与孤独的缩影。在爱中,大概最无奈的便是不对等的爱,与误解的爱,这样我想起那个关于两个母亲抢夺孩子的故事,亲生母亲会因为害怕受伤而先松开手,放手反而是因为更爱。张爱玲说:“爱一个人就真的会为他低下去,低到尘埃里,然再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爱的那样卑微又寂寞,就像《告白》中女主一直自卑,男主虽然因为救她而肢残了,但依然对自己毫无自信,怀着自卑。 第8个故事《细雨中春分》中为男生愿意做一切,最终却被抛弃的女主。她们爱的太过卑微,卑微的连接受爱的勇气都没有。有时候就是因为爱,所以每一步才那么战战兢兢,害怕一步错步步错,而无法挽回;有时候也是因为爱,才希望一切如自己掌控,不出一点差错,反而弄巧成拙。

  我们终将学会和孤独相处,平淡的对待爱的得失,淡然我们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对待感情也不再那么卑微、不在那么无助、也不在那么撕心裂肺,我们也终将学会爱自己。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七):我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

  开个属于自己的店,懒洋洋地晒着午后的阳光,过自在悠闲的日子,和客人们聊聊天,逗逗乐子。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浪漫人生。

  石尹笔下的林隙就是这么个旅店老板。他开着店,看着旅人来来往往,热热闹闹的民宿却充满忧伤的调子。都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石尹在《孤独旅店》中借林隙之口讲了十八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其中有店主人林隙的感情线,同时又穿插着旅人们的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都多少有些畸形的感情故事,或好或坏,少有浪漫,多是悲伤的结局。似乎整个孤单旅店中,林隙就是反happy ending的存在。把一个人的孤独投射到每个来店里的客人身上,将孤独放大到极致,果然是收集了孤独心的旅店主人。孤独本身就不是一种开心的状态,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很不好。这个孤独旅店里的故事都给人压抑的感觉。

  众多故事中,孤独的核心还是林隙。他撞破了女友乔柯的不忠,愤而上了她闺蜜陆瑶的床。与其说是报复,不如说是一种美好幻灭后的放纵。他似乎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主动走出来的时候,又多是闯祸而不自知,例如他和初恋女友魏鸯的一段往事,多年后相见,魏鸯把不好的过往都说成是随口编的故事,带着林隙跑马拉松,说是要驱散头顶的乌云才好大步向前,看着很积极向上的句子,总有种强颜欢笑的无力感。旅人们都是生命中的过客,陪你走过一程而已,剩下的路还是靠自己继续前行。

  林隙与乔柯的关系中的问题在于他与乔柯没有沟通,只是猜测,他们的悲剧更多是由他自己造成,内心深处极度缺乏安全感,又不与人分享,习惯孤独的个性,甚至最后乔柯的死亡也巧妙安排成林隙的拥抱导致的意外。

  结尾,重逢的大喜和永别的大悲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结局。林隙和乔柯的故事以亨利.金在《妻子的葬礼》中的诗句:“我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向你前进的一步。”结束,不是对爱情的追逐,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决绝。

  孤独旅店里的故事,有细节的描写,也有一些小哲思的句子,例如,“不光是爱情,在这世上不求而得的,往往,才是最求而不得的。”但总觉得差着点什么,读来让人不畅快,可能是故事本身的调子太低沉的缘故吧。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八):听一份孤独、慰藉一个人

  孤独,总是不期而至且从不成群结队,于是一座旅店,遇到一个个到处游荡的人们,将孤单带来与此,走时却还是无法摆脱。作者石尹用他的笔建造了一座这样的旅店,像东野圭吾的那座杂货铺一样,讲述着一段段关于爱情离别的心事,而我们则细细聆听,感受那挥之不去的孤单心事。

  一对白发苍苍的伴侣,携手走过了大半人生,却不得不到最后面对一份生离死别,儿女的不孝,让他们只能孤单的两人来到这座旅店,名为旅行实为放逐。但老奶奶依然如孩童般对着老爷爷撒着娇,而老爷爷也无所不及的包容着爱人,当你感受着世间所有冷漠的时候,最大的幸运,也许就是还好,还有一个人可以陪你并肩面对。“她就像独自在走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又漆黑又险恶,我明白她毫不畏怯,可我仍然要在她的背后用小手电微弱的光帮她照亮前方。”这是老爷爷在最后说的一段对话,忽然将想起了东野圭吾在《白夜行》里的那段对白,而不同之处,则在于亮司的故事太过激烈冲突,而本文中的两位老人,就这样平淡却又细腻的说出了,携手相伴的真谛。

  整篇故事中穿插的一条引线,即为老板林隙的感情经历,经历着热恋、背叛、追悔,这位主人公就这样的品尝着关于爱情的甜与毒之后,被一座旅馆困住了一辈子。“他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年,孤独十年他说孤独是这里最美的装饰品,孤独这条路没有尽头,它可能环绕着世界,和你的生命。”这就是林隙对于孤独的态度,颇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味道。孤独最终还是变成了生命的主轴,美好的回忆总是一响贪欢,让我们不甘却不得不接受,这份无处安放的孤独。

  对于本书,不得不想起一本与这本书题材非常类似的,今年直木奖的获奖作品《皇家酒店》。同样的旅店题材,同样的一个个小故事。《皇家酒店》为我们带来了是一座酒店的兴衰,伴随着各种欲望的勾起和沉寂,它更像一座伊甸园,旅人来这里放纵却只换的片刻欢愉。而本文则是平平淡淡的为我们讲述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情感纠葛,冲击着我们内心那块柔软的地方,不是刺痛而是阵痛。

  “人皆会因自己的不幸而悲伤,当他发现并不孤单时,心情往往会好过一些。这间包容一切悲伤的小小旅店,为你我的人生带来悄悄的一线光芒。”人也皆会从相同的孤单之处,偷得一点慰藉,希望本文给那些孤单的人,带来一份安放孤单的地方。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九):与生俱来的孤独

  读《孤独旅店》的时候,正直春节,中国人最传统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广场上马力全开的娱乐设施,身边大人孩子的嬉闹,连电视里的声音都比平日来的喧嚣,纸张隔开嘈杂,拉出一个清冷孤寂的世界,不得不叹服作者对场景的把控和细节的刻画,让人不知不觉就步入其中。

  文章一开始,不那么让人愉快的环境里,我们发现了一座旅店,还有一段对旅店老板的描写,读完这一段,我脑海中的老板依旧是个面目模糊的人,然而他周身散发的颓废和冷漠直入人心,能感染人一般,好似电影镜头定格在雨季的室内,透过雾气朦胧的玻璃窗,看见萧索落寞的,一个行者。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何况这个写满沧桑感的老板大叔——林隙,每一个大叔曾经都是一个阳光少年,从少年变成怪叔叔,路径各不相同。

  海边小旅店,极易让人联想到海浪、沙滩、阳光、蔷薇爬满的老屋,童话和偶像剧里承载无数少女心的旅店。可林隙家庭式的小客栈是古旧的,没有星级也没有模板,所以没有哄哄闹闹的旅行团入住,也没有享受天伦的幸福家庭入住。来的,都是有故事的人。曾经有乔柯陪伴林隙一起,看住客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过着过着,林隙和乔柯也过成了一段故事,让人唏嘘,人生如戏。

  孤独旅店里的许多故事,被作者以一种旁白式的文字写出,有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这种距离对于故事的陪衬很重要,就像在ktv,被众人簇拥着一起歌唱,热乎的让你随波逐流,没功夫去感受心境;可是坐在热源中心半米外,也许你就能体会到和众人之间相差的那一道孤独。《孤独旅店》的故事形形色色,人物关系也有着些许交错,情节人物的变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故事下隐隐流动的孤独。这里没有完美的故事,也没有特别戏剧化的故事,它们是如此的贴近现实生活,以至于我认为林隙的故事,大概算最有起伏的一个了。

  有的人恐惧孤独,有的人赞美孤独,有的人厌恶孤独,有的人享受孤独,孤独说到底,不过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心境罢了。人是群居生物,热衷在社会和集体中寻求认同感和归宿感,所以对于孤独,总是有些另眼相看的味道。其实孤独如同我们的皮肤、毛发、牙齿一般,是我们的属性,总是一直忠实的存在。体会孤独,书写孤独,不过是让我们静下来,花上一点时间去思考生命,他人的、自己的。

  文/团团花哚 2016.02.10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十):林中有隙 孤独为伴

  林隙是孤独旅店的老板,在这里居住了20年,孤独是店中最美的装饰。

  而林隙大概是一个沉默的人吧,将孤独埋进心里,变得越来越沉默,却越来越明白。挣扎摆脱,享受期盼,这些孤独带来的各种情感萦绕在旅店里,店里居住过各种有着孤独心事的人,他们来到这里,故事被老板洞悉,将孤独一分为二,将孤独共享。

  他说孤独是这里最美的装饰,因为孤独已深深刻进了这间屋子,来过旅店的每个人,包括他自己的。林隙与乔柯是一对恋人,在一起过着平凡琐碎,普通情侣的生活。然而林却没有一点点余力的抓住那再次重逢相聚的幸福,多年后,林与乔再次相见,一起去海边冲浪,乔还是那么美,再次见到她满怀的欣喜与感激,却在刚刚发现自己触碰到幸福的时候失去。林感觉自己的眼泪已经无处可流了,那用力的一抱,却什么都没有了,只剩孤独为伴,独吟着林中有隙,阳光却不曾洒在身上。

  文中结尾那句”我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向你前进的一步”读来尤为痛彻心扉,这是痛定后的冷静,也是对坦然接受孤独的平静,与孤独安然地相伴一生。这让我想到了纳兰性德的“一生一代一双人 怎叫两处销魂 ”相爱之人在分别时,此时与你相伴的就是孤独。

  而对我来说,这么多年,最契合灵魂的一首歌,也符合这本书的主题是王菲的《只有我自己》了,当时看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曾经欢天喜地以为一生总有一知己,到头里却只有我自己。

  店里记录了旅客万象,每个人的心中不为人知的孤独,通过细碎的小事,通过来旅店的每个人,带着各自的心事与故事的孤独。浮生若梦,对过去的追忆也与孤独融为一体。

  这间旅店里挤满了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或许也有你的,孤独始终在我们的生命里,环绕着世界。

  看见了吗?那些无处安放的孤独心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旅店:收留无处安放的孤单心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