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7 03:4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经典读后感有感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一本由王明珂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一):典范与边缘,互为尺度

  文/严杰夫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二):反思性中国人认同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在文章的结语中涉及了关于中国人之认同的问题以及边疆问题的一些感想。其中,作者根据其多年 的研究心得——阐述反思性个人在认同方向上的作用:“我相信,记忆塑造一个人的本质……因此,不必反驳”国族近代建构论“也无需坚持”中国自古便是一多民族国家“,反思性历史知识自能创造对现在具有深度认知,并因此对未来期许及行动能力的个人。”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三):以父之名?

  哈哈?

  周杰伦那哥。。我也是听过的。。

  他爷爷辈也许是台湾原住民也许是大陆迁移过去的。。。

  当然。。我不是想损毁我们的父辈的荣誉

  虽然我从头到尾是个彻头彻尾的破坏狂。。。

  经不起风雨

  经不起什么什么的

  可是。。。可是。。。可是。。。

  我只是想说:

  历史这个东西

  都是人类无聊的时候恐惧

  人类想的太多了没事瞎编的为主

  统治class想怎么玩

  历史就怎么编呗

  哈哈哈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四):短评

  作者以羌族研究为基础和案例说明反思史学的必要性。历史会有洞见,同时也带来遮蔽。从国族的层面来看,少数民族的历史建构无疑是个绝佳的观察角度。历史记忆文本与社会情境之间存在大体一致的对应关系,历史记忆文本作为历史的“表相”,会催生出习行,而这些习行又会反过来强化历史的“本相”。边缘化的族群往往也接受了历史记忆文本对其的边缘化阐释和处理。“典范历史”其实是建立在此在的现实结果上的、足以阐释现实状况的记忆版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别选用陶罐打破和再塑、凹凸镜多点观察和麦秆燃烧的三个比喻来破解文化史、民族史中存在的盲视和误解。对地方志著作文类修辞的细微考察,也揭示了历史文本的复杂层次和社会情境的变迁过程。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五):很棒

  王明珂先生的这本书名看起来好像很晦涩的样子,要不是我对北川的羌族有特别的兴趣恐怕不一定有勇气打开,没想到不但读的大呼过瘾,还深受感动,所谓历史其实也可以看成神话或符号体系,由特定社会群体对集体记忆进行选择性的建构而成,目的是强化有利于统治和资源分配的社会记忆,读出这些神话和符号背后的隐喻才能对表象下的社会情境本相有更清晰的了解,这就是反思史学的目的,王先生用他多年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做田野调查得到的生动有趣的实例,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这种新的历史观做了特别精彩的讨论,那些罗兰巴特,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们的神话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什么的晦涩概念,以前看到都头皮发麻,但配上王先生的田野调查故事,马上就清楚了许多,觉得自己的认识论大有提高,下次去少数民族地区游玩眼光定然有所不同,这种洞见深刻又平易近人的好书再多点就好啦[呲牙]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六):成王败寇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豆瓣8.8。这本书很好,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客观看待历史的书,在当下媒体引领思潮的环境里,人的想法很容易被煽动,所以只有尽量的客观看待,才能有所避免。 这本书通过历史上一些有关于故事,关于衣着,关于文献的分析,描述出在历史的尺度上,历史是如何被曲解的。比如我举个例子,美国历史可以被描述成英国移民者乘着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一场旧貌换新颜的科技腾飞史。我相信大多数美国人接受的历史教育都是这样。同样,美国历史也可以描述成,从前有一群善良和平的印第安人,他们发展出了悠久璀璨的文明,后来一群英国强盗流氓,来到美洲大陆大肆烧杀抢掠,靠掠夺和侵略,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流氓国家。看,这就是历史中,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我们把这美化成一句成语叫成王败寇。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就连我们在描述事物的时候,那种不自觉的夸大和欺骗,都属于这个范畴。可能你会说,你有大把大把的机会获得客观看待历史的机会,现在每个人都是自由人,没有什么机会给你洗脑,让你认为历史是那个样子的。那你就太自信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你看不见的东西,文化,习俗,语言,用词,在潜移默化的强化你对某一些历史史实的认识。比如说,少数民族的衣服少女的衣服是不是很好看?再比如云南人爱吃虫子?再再比如被炎帝黄帝杀敌的人,都是祸害人间的鬼神?为什么只有多数民族出席国家场合的时候不用穿本民族的服饰? 看,这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事情。我们需要被洗脑,接受一种求同存异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人社会正常运作的基础。但同样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乐观,维持自我。我觉得书写的还是可以的。算是给自己提个醒。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七):荷塘蛙鸣与蝴蝶破茧

  历史的叙事,如同夏夜荷塘蛙鸣,入耳的,往往仅剩体现权力阶序的、最规律宏亮的声音,是典范的历史;那些被淹没被吞噬的、在社会阶序中被忽略、被压抑的其他蛙鸣,便是华夏边缘的历史。

  王明珂先生一生学术研究,偏爱胡焕庸线以西以北的华夏边缘叙事。通过风俗迥异的边地、神秘淳朴的异乡、渔猎游牧农耕的对照,寻找历史或社会中被表相、表征所掩蔽的真相,倾听争鸣与合鸣,以看清整个荷塘蛙群的社会生态,与那个隐藏的景。

  亲眼所见,不一定为真实。我们所见,只是表相世界,我们难以窥见事物的本相:

  史书为何记载羌豪累以反复?为何劝民归田的便是良吏?为何有乱世渔猎和避世桃源?人们为何热衷太伯庄蹻徐福盘瓠淳维式英雄徙边记的文本故事?岷江上游村寨毒药猫故事、华南虎姑婆故事、苗族中苗女放蛊故事、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妖婆故事、欧美的女巫故事源起何处?风中奇缘、蝴蝶夫人、西贡小姐、苏丝黄的世界、阿凡达、阿拉伯的劳伦斯,和中国史籍中的箕子、太伯、庄蹻、无弋爰剑、盘瓠等英雄历史有何共通之处?妈祖绕境活动、嘉绒墨尔多转山、羌族各寨祭山神、拉则石堆风马经幡祷词、燃柏煨桑神圣净化,和庆典升旗礼炮的庄严肃穆,如何互相映射?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便是如蝴蝶咬破蚕茧出来,方真正看见以前被自己当作是全部世界的茧的全貌,以及自己存在的真正世界。

  人们常将自身困囿于历史(the fact of being in history),和创造历史(the act of making history)两者混为一谈。

  我们,是我们所记得的我们,我们创造历史,我们沉浸其间,我们也是如此的历史生成物。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八):灵与肉,温情与冷酷

  

与寒冷的冬日相契合,历史通过此书在我心中铺展开无意义与冷酷的色泽。历史学家如同法医,所做的工作既是判断我们的“来处”,亦是为未来指引方向。这一点上《怀旧的未来》给我相似的感慨。

如果历史是时空的亡骸,历史的陈述者便是其灵魂的保存者,他们各自基于自己的立场去解释混杂自身认知历史,本质上是希望有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历史可以被反思,反思本身也会成为历史。通过符号学和修辞学的理论,通过历史呈现出的只言片语,用多学科的资料加以理解共同历史所希望被了解以及认可的部分(虽然并非是真实的事实,但可以理解成真实的心理趋势)。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几种方式,除了历史层面,也可以作用到个人经历的分析,即是面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他者之间的比较与分析,反思个人以及个人反思,从而让自身的情感更加接近于悲悯。

是的,反思有时一种抽丝剥茧的过程,是在纷纭中抓住唯一的内核,它是万千变化的发起,被人群共同推动的是“典范历史”,被边缘个体所铭记的,让历史充满可能性,或许如同书中所说,边缘性会保留传统和文化,表明“我存在”的意味。

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一个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亦是如此,我们重塑历史的过程中,总会有生硬与误解的部分。我们要抓住历史的大部分,让历史为未来所服务,或许我们看不到结局,但是我们能够看到趋势。

历史与诗歌近似,剖析至最终,是认同与情感,是安全感的依存与情绪的宣泄。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九):偏见

  “我们得自于社会的许多偏见,常让我们对外界事物缺乏反思性认识。”王明珂先生在反思史学里对这句话的阐释让我想到了一位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游刃有余地刮骨去肉的画面,不觉残忍反而时不时地想为他拍手称快。他在书里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教导人只学会听一种声音和如何忽略其他声音。深以为然。这个声音是我们从小接触学习的文学、历史甚至是科学,它一遍一遍地通过书写过去,来教导我们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然后指导我们现在的思考和行动,反过来,我们的行为又持续不断地强化了这个认识。这样就造成大家陷入了一个以典范为模板的圈子里,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从这里出发然后回到这里。通过这种反复强调的行为从而确立了典范与边缘的关系,越被证明的越是正确的,而那些未被证明的就越来越自卑了。王明珂先生自卑一词用得极好,对比的产生是会让处于弱势的一方自我贬低的。在我调研期间,经常听到“我没文化,我瞎说的”“我这里太不好了,让你受委屈了”或者“这是迷信,谁还听这个呀”,这些拥有丰富地方知识的村民,因为我城市和研究生的社会身份往往会忽视自身的优势而变得非常不自信和怀疑自己。当然,这种自卑并非只存在于社会阶层间。以我调查所见为例,有一个按照风水格局布置的寨子,修了一个形似麒麟张口的寨门,在一次接待调查团队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给当时接待他们的老人建议把麒麟头改成龙头会更好,这个自然是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且风水里多以龙比喻气运发达,说起来气势磅礴、威风凛凛,老人听后就把自己当时参赛文章里写的麒麟改成了龙,后来这篇文章得奖,老人十分开心,认为得奖与那个学生的建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又因为老人在当地的威望比较高,寨里的人便也跟着说那是龙头,久而久之,年轻人都说那是龙头而不知道那寨门是木匠仿照麒麟建的。很小的一件事,却可窥见文化、社会阶序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所以传统保护与村落经济之间的冲突,社会上呼吁个性却抨击个性表现的矛盾等等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源于这个圈子确立出来的典范和边缘产生的问题,毕竟边缘希望融入典范,穷人渴望变成富人,富人渴望变成有学识的富人都是因阶序产生的正常欲望。

  而我们,尤其是在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时候,也应该多去反思,尝试跳出这个圈子,虽然很难。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十):很有启发的一本书

  

书里对社会核心与边缘之间关系的解读颇为震撼。这种视角当然很多人都能察觉到,但不太好确立该如何书写。人们对沿袭千百年的社会结构确有共识,而他捕捉到的是一个有聚合并富有张力的阶序结构,言其聚合,比如那是“为了维持一个有聚合而又有内部阶序的人群”,比如“为巩固、扩张、分配资源,而建立各种能团聚并区分群体的符号体系和社会规范,让人们遵循一定的机制”。言其张力(这部分是我认为很详实很透彻很有触动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脱离不了多层次的社会核心与边缘人群间的互动,不是羌族被塑造被观看,而是他们之间互相观看”。 这里还举例,对照说明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执,来回应古往今来对待核心与边缘之间关系的态度,提及了《阿拉伯的劳伦斯》隐喻的欧洲中心主义,归纳其像极中国文本里的中原中心主义。中原的吴太伯,庄踽、徐福、盘瓠、淳维、箕子都循着“英雄徙边记”的情节不断强化着认同——来自核心族群、带去文明教化,有能力去“救赎”他者。 然研究没有仅停留在此,而是以具体的观念重建去反思人生活中观察习惯及思考路径的延伸与阻碍,进一步发掘出更深刻的意涵——人是不是就生活在一个由表象或表征所构建的世界里。他带着危机感,反思了一组古老的对子,表象与本相。认为各种事物在人之言行表象下,皆有深藏不露的本相,本相不易察觉,乃因习于其表象,就类似于被包在茧里,有欢笑、挫折、悲伤、愤怒,但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这确实难以否认,人对于创造及摆弄这世界的真实毫无所知,自然对造成自己愤怒与悲伤的根源力量毫无察觉,或者更糟的是,有时候人给出的反应只是让世界更显得“真实“而已。在这样一个被“造就”的现实里,人是缺乏对历史真实的深入认知的。好比赤脚踩惯了砾石常不觉痛,也失去逃离或改变不利情境的警觉。 还有一处围绕基础分析所展开的论断也很惊艳。是关于文本符号。符号选择安排特别是对文本结构的顺从和背离,能反映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现实处境,以及因此产生的情感意图和行动抉择(遵循或违背传统)。那些形象或行为都带着隐喻,影响认知与社会认同,维系或改变社会情境的本相。 整部书的宏大气象在于,人与身边的社会、身后的历史和眼前的文字构成无限的世界,多重世界都有描绘,且人以思力可以在每一重世界里探索到真谛。其精湛在于,多重世界之间的相互开示堪称灵慧微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