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一):红尘相逢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的一生最渴望的就是自由了,他想象一个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去爱,然而现实却不允许,最后还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如果真能如他所愿,那么世上将多出一位浪漫的诗人,拉萨的街头将出现一位最美的情郎!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二):佛光万丈,不及你眉眼深长
喜欢仓央嘉措不只是因为那一句句用情至深的诗词,更因为他身上流露出的叛逆抗争的气息。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白落梅的文字确实细腻,但书中一种意象反复运用未免有过度藻饰之嫌,有些让人觉得空洞腻味。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三):炒的一盘好的回锅肉
初次接触白落梅的作品,觉得还是挺有意境的,包括文字的表述以及感情的流露都恰如其分;
但是接触将近4年左右的时间,其基本上在最近一年都没有“全新”的作品,我所谓的“新”,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对包装进行修改,而是新的书,新的内容~
然后作者是不是通过一炮而红之后就完全不专注于创作了,原有的基本作品如张爱玲、三毛、仓央嘉措、唐诗宋词、苏曼殊等反复换出版社、包装后,又以新的出版时间自诩,这不免让人想起其出名之初所引发的抄袭热议~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四):芙蓉出水为心平
第一次读白落梅的文是在高中。是关于张爱玲和三毛的故事。
那时候匆匆读了白落梅的文字,只觉得词藻华丽大过于传记朴实。当做散文阅读更适合她的文风。
再次读白落梅是在大二。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
词藻还是一如既往的华丽。但阅读的心境却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了大学以后,心一直很浮躁,很久没有沉下心来悠闲得品读一本书了。偶然间再见白落梅,华丽的词藻,安静的文笔,反而让我以前觉得是“无病呻吟”的内容变得耐人寻味起来了。
关于内容我没什么想说的,还是延续了她以往的抒情说事,参杂了作者本人大多的情感。
但作为一本散文书,偶尔让自己心平气和地读一下,还是极好的。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五):雪域的王,世间最美的情郎
住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纯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这个极具才华的诗人,本可以和心爱的姑娘在开满格桑花的村庄里放牧写诗,与牛羊白云相依,与溪水花草对话。奈何抵不住命运的愚弄,只能在布达拉宫的孤独深夜里写下一首首感动人间的情诗,演绎一场诗歌的凄美。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 为途中与你相见。
白落梅在《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中用她一贯温柔而凄婉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红尘深处那一抹红色袈裟的身影。
门隅邻村的青梅竹马,华美的布达拉宫,小酒馆的玛吉阿米,美丽哀伤的青海湖……他的一生都在跌宕起伏的旅途中辗转徘徊,被命运钳住的哀情,是述说不尽的别愁。
白落梅写仓央,有深情,有痴迷,有觉悟,也有向往。尽管絮絮叨叨,但也把他一生的孤苦与愁情、无奈与悲哀淋漓尽致地泼洒出来。
那个时代,那片雪域,他竟成了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信仰。即使人们知道他们的活佛就是沉迷小酒馆的浪子,也没有影响他们对他的敬意。恰恰相反,正是写出如此多情诗句的仓央嘉措更能让他们信服。因为他深入民间,与人们一样享受烟火迷离的绝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若为王,焉能为情郎。
叹兮。悲兮。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六):评论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
第一最好是不想见,
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识,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我想很多人都会被这样的诗句所感动,就连现在很多局剧集都会加入如此浪漫的诗句,给本来毫无内涵的肥皂剧增添了几分浪漫。
我喜欢这位充满浪漫细胞,并且一生传奇的诗人。是的,他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诗人为第一位的。我喜欢他的洒脱、真我,为此他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生活的人,不甘于被囚禁于金丝笼的雄鹰。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翱翔于天空之中,不会随着生命的停止而停止。
反观我们虽然羡慕着那样洒脱的性格,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却大多都被束缚着,无法拥有自己,有事竟连意识都无法控制。
我们都在红尘里前行,泪眼婆娑的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模样。然后,竟也看不清的离开这里,继续奔赴另一个世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不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样悲情的诗句,是对于他深深爱着的人的表白,还是对可遇而不可得的无奈。
他本该一生陪伴着佛,奉献自己的一生。可是他没有办法拒绝爱情的来临,他为自己心爱的姑娘写诗,这无疑是幸福和甜蜜的生活。他犯了错,他承担着在这世上的劫难。他苦恼着,清醒着,并且倔强着。我也我们都没有办法理解他,但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这意味的什么,这一切的意义。
我们感动着,并且传承着这样的经典。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七):白落梅眼里的“仓央嘉措”
----------读《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 文/纪汐
白落梅,这个被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字。”的女子,她的文字如她的名字,她的人亦如她的名字,凌霜傲雪,凭一只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这些从她之前的作品就可见一斑了。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白落梅以她自己对仓央嘉措的了解和搜集到的历史及记录,结合仓央嘉措的诗写下这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奇的一生。她以禅意书写滚滚红尘,用佛法论道漫漫人生,在这本《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故事无论是真抑或是假,是杜撰抑或是结合历史,又何须刻意去追求所谓的真相呢?
“这世间的事,可以当真,亦可以不当真,这世上的人,可以全信,亦可以全不信,一切听凭自己的心,心会告诉你,该做些什么,该听些什么,该喜欢些什么。”
所以对于这本书,批判有之,喜欢有之,然仍不能否认白落梅,用那落笔生花的文采,透过字里行间,找寻和她心灵相通的有缘人。这也是白落梅再次出版此书的目的。至少我是喜欢这样带有禅意的文字。萦绕着淡淡的古典气息,却又似触及了作者的内心,想随着作者一起重新品读仓央嘉措。
她书写过张爱玲,书写过三毛,书写过林徽因,亦书写过纳兰容若,苏曼殊。都让我们重新梳理了这些人的传奇人生。她对这些人的解读,正如阿旺伦珠达吉的《秘传》,会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间,假装这些故事主人公都经历过,久而久之,就变成真的了。 这算不上自欺欺人。人要学会自我调解,才能获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倘若意味执着于真相,将会失去许多美好的想象过程,失去原来追求的意义。
是的,也许因果轮回里出了差,总之,那我们就难得糊涂的过完我们的一生。因为任何人的离去,都无法令天地动容,日月失彩。青山依旧常在,绿水依旧东流。
所以我想也许这样的女子,就是被仓央嘉措,这位情僧的一生感动了,以至于挥挥洒洒写下了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
2016/02/26本文均属原创,转载请豆油。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想最后问你一个问题。”
“爱过。”
如此对话,若放在仓央嘉措的一生中,恰恰是因为爱过才这般揪心。人生15年的开端,上天给他尝了一口爱情的甜。转瞬间,说拿走便拿走了,接下来的三年他只能坐在佛床上苦苦回味。试想假若“活佛”之位并非有名无实,仓央嘉措也不是政治的傀儡,那会怎样?也许人们记住的就不是他,而是另一个“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吧。可偏偏草原上的恋人已嫁入人家,日子过得怎样,我们都不知道,但至少有了后半生的依托。我们总是会偏爱苦情的一方,所以,仓央嘉措苦于重情,也得名于情深。原谅我的肤浅,我信“情场失意,商场得意”那一套道理。他若能在高处叱咤风云,也未必会为情所困,为自由所痛,至少不会痛得这么深。
爱情的糖果被夺走的第四年,仓央嘉措发现一条通往爱情的小道,与琼结姑娘相识,爱得醉生梦死。可那琼结姑娘终究只是一个“梦姑”,醒来就要面临爱人的离去,并且不知去向哪。在这段爱情里,不好意思,我心疼的依然还是女方。仓央嘉措对整件事知根知底,他只是没有勇气坦白他们之间没有未来,他拿眼前短暂的欢愉抚慰白天囚禁般的生活。而琼结,哪怕知道他是活佛的真相后,依然不离不弃。只可惜,棋子就只能是棋子,仓央嘉措的爱情还是再一次被斩断了。
有时候爱情和物质一样迷惑人,不碰则已,一旦沾上便一发不可收拾。正如白落梅所言:“爱情,在到来之前,你不知道是什么,到来之后,你就不再是自己。”《蜗居》里海藻对着哈根达斯的柜台眼巴巴的望着,假如一辈子都吃不上会怎样吗,不会怎样。可是有一天,她忽然可以轻而易举的从别人手上接过来品尝,这个简单的动作已经不是说戒就能戒掉了。同样的,对于仓央嘉措来说,最开始的爱情来得太容易了,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自由与生俱来。任何事情,从容易到难求都令人无法接受。
白落梅笔下的仓央嘉措就如诗歌那样美丽婉转,可爱情这尤物,你得与不得,它也就在那。如果人生若只能如初见,不如不见;如果爱情不能由自己做主,我愿意这样远远的观赏;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只读过仓央嘉措的诗,不想知道他这身不由已的一生。
可惜一切都太迟了,而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九):不负如来不负卿
诗人这个标签可以适合很多人,现代的、当代的、古代的,但是达赖诗人你定会想到的是仓央嘉措,而且都是让人感动至深的情诗。从《那一天》的“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到《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无一不深深撩动着心中那根琴弦,让你如同身受感觉爱情的幸福的期待和无奈的向往。
从《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的张爱玲传,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林徽因传,再到这部《在最深的红尘里冲锋》的仓央嘉措传。白落梅文字华丽的外表深处藏有更深的禅意和感悟,写的人物传记总能如春风化雨般的清新淡雅沁入心扉。
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我们都了解的很多,作为西藏佛学宗教的领袖,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也可谓是佛学界的一朵奇葩。诗很美,情很真,上学时候课文、诗词背诵都是弱项,几乎没有能完整背下的,但是仓央嘉措的诗,我能完整背诵下两首,时隔多年,记忆犹新。
《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时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一天》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每每背起这两首诗,我都会感动到流泪。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十):雪域的王,世间最美的情郎
一直以来,好像都是从别处的文字知道仓央嘉措。最早听过的是: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而后又看过“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些都是最美的情诗,也好奇是怎样的男子能写出如此细腻柔情的动人情话。直到这本《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的评论》,作者白落梅结合史料传说和记载,将仓央嘉措写过的诗融汇在他的生平中,为我们展现他精彩的一生。
仓央嘉措自身是一个有点矛盾的存在,身为受万民敬仰、身份独一无二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身 份尊贵无比,“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他的一生应是与红尘隔绝、潜心佛法、带领人民走向安康生活的。红尘里的俗情俗爱与他无关,而且教规也严禁僧侣接近女色。而他真实的一生却是,在前十五年里的时间并不知道自己是第六世转世神童的存在,在红尘俗世里成长,接受父母的关爱、与喜欢的恋人纵情的驰骋在碧绿广袤的草原。在十五岁的时候,一切美好生活的幻想被打破、安静宁和的日子戛然而止。一转身,他披上了僧袍、住进了布达拉宫、受戒、学经,过起严苛古板单调的生活,俗世里最简单的喜怒哀乐远离他而去,他由还是天真无邪的孩童,变成肩负重担的首领。奇特的命运与自身的性格,早就了仓央嘉措一代的传奇。
在书里,作者没有将仓央嘉措一生的经历描写与诗集作品分开来写,而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不同的生命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多情的他与命运离奇的他结合在一起,才成就那个雪域的王、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要读不仅是仓央嘉措留下的最美的情诗、最真的诗句,还有他一生热爱人生、想要为自己而活的恣意与潇洒。作为第六世的活佛,他手中并没有真正的实权,更多的是傀儡的存在,在布达拉宫里单调苦闷的诵经学习,没有消磨掉他的本性率真,变装流浪在拉萨的街头,寻找自己想要的娇娘,变成最美的情郎。
他是俗世里最好的诗人之一,在最深的红尘里,仓央嘉措带着他的诗,在现代里,与我们再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