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0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的读后感10篇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一):芙蓉出水为心平

  第一次读白落梅的文是在高中。是关于张爱玲和三毛的故事。

  那时候匆匆读了白落梅的文字,只觉得词藻华丽大过于传记朴实。当做散文阅读更适合她的文风。

  再次读白落梅是在大二。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

  词藻还是一如既往的华丽。但阅读的心境却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了大学以后,心一直很浮躁,很久没有沉下心来悠闲得品读一本书了。偶然间再见白落梅,华丽的词藻,安静的文笔,反而让我以前觉得是“无病呻吟”的内容变得耐人寻味起来了。

  关于内容我没什么想说的,还是延续了她以往的抒情说事,参杂了作者本人大多的情感。

  但作为一本散文书,偶尔让自己心平气和地读一下,还是极好的。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二):不负如来不负卿

  诗人这个标签可以适合很多人,现代的、当代的、古代的,但是达赖诗人你定会想到的是仓央嘉措,而且都是让人感动至深的情诗。从《那一天》的“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到《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无一不深深撩动着心中那根琴弦,让你如同身受感觉爱情的幸福的期待和无奈的向往。

  从《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的张爱玲传,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林徽因传,再到这部《在最深的红尘里冲锋》的仓央嘉措传。白落梅文字华丽的外表深处藏有更深的禅意和感悟,写的人物传记总能如春风化雨般的清新淡雅沁入心扉。

  《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时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一天》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每每背起这两首诗,我都会感动到流泪。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三):在红尘最深处相逢

  轻轻合上手中的书,却无法平静心中的情思翻涌。冬日午后阴冷的天,窗边书桌一隅,一盏热茶的柔情里,恍然间时空交错,竟似随着这清淡隽永的文字一起见证了仓央嘉措那刻骨铭心,让人恻然的爱情。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任人摆布的棋子人生,命中注定的不凡使命。一边是放不下的救世济壶,一边是割舍不了的魂牵梦萦。该如何选,得以双全,如何顺从自己的心,又如何得以安心?漫漫长夜,青灯古佛,想起那份谴绻情思,心中会是多一份温暖的慰藉,抑或眼中平添几许难以自抑的落寞?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该是无怨尤的。身不由己,怪只怪造化弄人。如若此生不曾相逢,是否便也甘心清心寡欲,顺从命运的安排?如若没有这场绝美的邂逅,我的世界将是一片荒芜,我的人生亦如死水般沉寂,又有何意义可言?相对无言,惟有你懂我眼中深沉的爱恋。不可言说,怕一开口便惊动这抑制在内心深处的情深似海,一发不可收拾,惊涛骇浪席卷开来,便再无法如此相安无事隔山邻水的遥遥相望了。

  邂逅仓央嘉错,缘于无意中翻到了他的诗。“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简单的字字句句,遇上了,便再也忘不了了。情到深处无怨尤,莫问是劫是缘。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慈眉善目,虔诚地跪拜于佛祖前,他是否从无边的佛法中参悟过自身的宿命因缘?若说普度众生的佛祖在天有灵,会为他的赤子之心唏嘘,指明前路呢?低眉顺眼的佛祖,纵使生恻隐之心,亦不会泄漏天机的。宿命难违,惟有自参自悟,方能得以解救,见禅莲,脱离苦海。贵为活佛,也只是血肉之躯,亦有翩翩少年郎的风流不羁。身既不由己,心却是自由的,历经红尘痴恋,将炽热的青春演绎到底才是仓央嘉措不可言说的宿命,不可逃,何处逃,亦不想逃。既说宿命难逃,那便从容以对,享欢愉,担劫难。生来无所恨,死亦无所悔,真实的活过,便不辜负活佛的使命了。

  一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位是红颜知己,相知相惜。向来情深,奈何缘浅。达娃卓玛,无疑是幸福而无悔的,无论故事的结局如何,嫁为他人妇,抑或是为此命丧黄泉。拼尽一生,尽君一时欢。都说世间的感情莫过于两种:一种是相濡以沫,却厌倦到终老,另一种是相忘于江湖,却怀念到哭泣。向来都是知其不可为而倍惜之,来得容易便是理所当然。

  原对布达拉宫的向往因仓央嘉措而心心念念,当某一天踏上那一片神圣的净土时,该用怎样虔诚的心跪拜在活佛曾经仰望过的佛祖面前。但是我知道当我摇动手中的经轮时,我会许下一个诺言:在红尘最深处相逢,即便是过客,也为君对镜描红妆倾情演出。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四):因为缺憾,所以才更真实

  从拥有记忆以来,学校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德志美体劳的五好学生,家长期望我们是人中龙凤,社会期望我们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茁壮”的成长,最终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一批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人。无数去过西藏的朋友回来都会说:那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人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宁静。但我更愿意相信,碧蓝的青海湖只是让浮躁的心灵拥有了片刻宁静的假象,迷惘的灵魂暂时脱离的躯壳,但真正的灵魂又飘向也无从知晓。而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无非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朝九晚六的工作,拥挤不堪的地铁,房东老板客户已经把我们这些“飘”在都市的男男女女修炼成了九命猫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沟通本能,我们都快忘记自己的心理到底想说什么。就怕房东给我们涨房租让搬家,老板炒我们鱿鱼,客户不给我们签单,为了生存我们失去了自己,为了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的生活,我们都不知道把自己丢失在那里?恐怕这也是我们自己不敢去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个失败者而已。

  曾经我们年少轻狂,曾经我们光芒万丈,曾经我们梦想着自己是颗钻石闪闪发光,但活回现实我们不过沧海一粟,尘埃里一颗用放大镜都可能无法看到的灰尘。万人敬仰的活佛喇嘛仓央嘉措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何苦要让自己完美呢!青海湖是无法找回我们快乐的童年,布达拉宫也无法让我们找回懵懂青春时的初恋情人,西藏湛蓝的天空更不会让我们远离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与其因为追求完美,而让自己困顿在虚假的迷茫之中,那还不如接受现实中的缺憾,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

  借用书中的一段:“世间有许多情感,都背负太多的无奈,欲爱不能,欲罢不忍。谁又可以静坐在云端,淡然俯瞰凡尘烟火,而自己做到纤尘不染。尘世里美丽的相逢,总是让你我情难自禁,只是从来没有一段缘分,真正可以维系一生。但我们依旧不管不顾地爱着,接受相遇与离别的轮回,接受缘起缘灭的因果宿命。今天我是你心头的朱砂,明天辗转又天涯。”

  白落梅的文字是优美的,仓央嘉措的人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这两者的结合让暴躁的我拥有了数个小时的宁静。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五):莫问是劫是缘

  年少时在杂志上,我偶然读到了让人心动的诗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从那一刻开始,这一首名为《那一天》的诗句,连同其作者仓央嘉措的名字,一起刻入了我的心间。

  幸好我有缘读到了白落梅的《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她用美丽的语言,将仓央嘉措的生平与他的诗歌完美地结合,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深情的仓央嘉措。让我得以了解仓央嘉措的故事,并重温年少时的诗文旧梦。

  在仓央嘉措十五岁时,才被公开活佛身份,迎至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终日学经的枯燥生活让仓央嘉措仿佛置身笼中,于是他开始趁半夜无人之时去拉萨城内的小酒馆玛吉阿米饮酒唱歌。在那里,他遇到了心爱的姑娘达娃卓玛,与之欢爱缠绵,并写下了无数动人的情诗。

  事情败露之后,却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拉藏汗以他放荡不羁、任性妄为为由向康熙帝奏书,表示对其活佛身份的怀疑。他的守护者第巴桑结嘉措也被拉藏汗所杀。康熙帝下令拘其赴京,途中至青海湖时,仓央嘉措下落不明,成为千古迷题。

  这让我想起了佛祖的弟子阿难的故事。阿难对佛祖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阿难明白,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他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但他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难太喜欢这个女子,所以甘愿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仓央嘉措和阿难一样,都是注定要经历情劫一场,这是他此生必经的修行。也正因他情深如此,才在三百年前的酥油灯下,为他心爱的姑娘写下了无数动人的情诗。

  其实,古往今来,世间男女皆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要经历的情劫,要偿还的情债。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一个情字,令人牵肠挂肚。所以,三百年前,仓央嘉措写下的情诗,在三百年后还在世间传唱。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前世因,今世果。人生路上,每一难皆为造化,每一步皆是修行。让我们俯首感谢上天的相助,与有缘人相识相知相爱。和有情人,做快乐事,莫问是劫是缘。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六):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寂寞大清文坛双子星

  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寂寞大清文坛双子星

  评《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与《寂寞空庭春欲晚》

  文/方木鱼

  读到开创“唯美传记”一派的作家白落梅新书《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时,正在追剧《寂寞空庭春欲晚》。书是好书,剧是好剧。文字温暖,画面明艳。不由得将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作比较。二人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他们都是清代人,都生活在康熙年间,且都与康熙有过交集,或深或浅。

  他们都有双重乃至多重身份。诗人之外,一个是灵童转世,六世达赖,一个是名门之后,御前侍卫。

  他们都才华过人。却英年早逝。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他们都聪慧、多情、有才,却过早殒命。天不仅妒红颜,天还妒英才。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唯独清朝没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文体。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这一满一藏,一东一西,两大才子,遥遥相对,交相辉映,照亮了大清文坛的半壁江山。

  他们都有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名篇传世。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写: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

  “家家争长《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容若写: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

  白落梅的文字,一如她的笔名,她居然给自己的书斋取名叫落梅山庄,这个任性而充满灵气的女子。读她的文字,唯美、空灵、诗意、精致。她写情僧苏曼殊:恨不相逢未嫁时。她写民国才女林徽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她写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字字句句,打到人的心里,深处。

  看惯了影视剧中恩爱情仇,看遍了演员们真真假假卖力或拙劣的表演,最终方知,那些泣血的文字,和那些美如画的历史剧里,用鲜红的血染成的历史,抵不过一个“情”字。

  仓央嘉措,易读难书。

  他的作品,太过璀璨,太过耀眼。他的一生,太过凶险,太过短暂。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死了真的有转世轮回么?

  很难想象,仓央嘉措诗传居然会以这样的问题开篇。

  在白落梅的文字里,我们看着他出世,看他被指为灵童转世,看他茁壮成长,看他情窦初开,看他成为活佛与傀儡,看他消沉,看他被“执献京师”,看他不明不白死在青海湖畔。然后看那些不甘心的人一厢情愿让他得救、复活、重生……

  他这样说: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那一天,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七):迷离的一生,孤独的深情

  仓央嘉措,这个诗一般的名字,注定不受尘世的腐锈与浊污。他,让三百年后的我们念念不忘,唏嘘感叹,他是那样真,那样痴的一个人儿,三百年后依然弥足珍贵。

  纵然历经人世沧桑,看尽政治纷争,最后历史记住的,唯有他的诗情与诗心。

  门隅青梅竹马的邻村,布达拉宫华美的宫殿,玛吉阿米的小酒馆,美丽哀伤的青海湖……他到过的地方,都带着一种戚凌的美好,碰到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外虽解冻内偏凝,骑马还放塔暗冰。往诉不堪逢彼怒,美人心上有层冰。”恋爱中的患得患失,佛也不例外,彼时的他就是一个在情海里随情人情绪而起伏的小男子。

  “捧读他的情诗,就像与一场伤感的温柔相遇”。在我看来,那点点灵动的情诗,早已不是伤,而是美,是大智,无言,是温凉。

  红尘中,不经意的相遇,美不胜收,美到灼伤了彼此的眼眸,连别离都美到窒息。狠狠地相爱一次,再别离,是世间最美好的事,远远胜过那些被岁月摧残着的不死不活的爱情。读着读着,脑海中总盘旋着,“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简嫃如是说。

  全民敬仰,万人膜拜。那个时代,那片雪域,远离京城朝廷,远离儒学标准,这个僧,竟成了人们心中骄傲的信仰。若用那个时代京城的道德枷锁来圈点,他作为萦绕着风流韵事的僧,怕是要被钉在万人唾的耻辱柱上。仓央嘉措终究是幸运的,他赤裸裸的情话,堂而皇的热情,率而真的荒唐,终是被世人认可的。

  有人为他涂黄墙,有人为他点上酥油灯,有人为他跋山涉水来寻梦,多少人的膜拜,多少痴迷的信仰。最民间的东西,是最接地气的,最底层的民众,最懂情,最慈悲。

  本以为这本书中最多笔墨的会是仓央嘉措的诗和他的事,然而更多的是作者白落梅的轻轻诉说,他之于她,早已化为神圣,至情至美。随着她的文字,感受仓的世界,似乎更懂得了她的絮絮叨叨。

  夜深了,诗能愈人,亦能育人。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执迷着我的世界,在岁月的灼烧中里百炼成钢。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

  一提到仓央嘉措,大多数人脑子里会蹦出一些诗句:“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很遗憾地告诉你,这都不是他写的。第一句出自现代诗人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第二句出自一首歌曲《信徒》;最后一首,只有“第一”“第二”是仓央嘉措所作,其后都为网友演绎。在网友们的推波助澜之下,伪名人语录竟被演绎得如此堂而皇之,又如此真假难辨。在我看来,上述诗句都太现代化,太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了,真正的诗人仓央嘉措到底写了哪些诗呢?

  自己的意中人儿,若能成终身的伴侣,

  犹如从大海底中,得到一件珍宝。

  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求之不得,辗转难眠的心思啊。四年后,一个秋天的夜里,他化名宕桑汪波,戴上假发,换上华服,走出了布达拉宫,走进了拉萨街头,邂逅美丽的琼结姑娘。从此,他成了拉萨最美的情郎。

  你露出白齿儿微笑,是正在诱惑我呀?

  心中是否有热情,请发一个誓儿!

  我喜欢这样的情诗,它更像是藏地民歌,直白,坦荡,情感炽烈燃烧。这一定是他遇见了心仪的女子,同她约会后,情不自禁地留下的文字。然而,在他看来,这样的欢聚终究不会长久,但是有过,就已足够。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在仓央嘉措传世的六十余首诗歌里,情诗占了大量比重,此书摘引了于道泉和曾缄两个译本,各有特色,比如这一首,于道泉采用通俗译法,更符合现代人念诵: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曾缄则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手法: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交辛苦作相思。

  仓央嘉措在现代社会突然一夜爆红,与其说是其诗歌中的情思婉转,辗转反侧,不如说是因为他身为活佛却甘愿做一介情僧的身份。

  白落梅,一个带着梅花气息的女子,用她那唯美、华丽的文字,叙述了仓央嘉措寂寞而浪荡、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九):和喜欢的人,做快乐的事,莫问是劫是缘

  叹息,是因为冥冥之中世事早已安排,哪怕你是活佛,也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感慨,是因为对那片苍茫土地上淳朴明净的心和丰富情感的触动。

  足够深的情才能让人们动容至极。

  他就是那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仓央嘉措。住在布达拉宫的他是雪域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的他是世间纯美的情郎。我们看到了高高在上活佛的凡人心和对普通生活的向往。他用一生对爱情真挚追求,尽情的抒发着一首首流传百年的情诗。

  在仓央嘉措十五岁时,活佛身份被公开,他被隆重迎至拉萨,举行坐床典礼。像是突然被曝光在烈日下的手足无措,天壤之别的生活让他产生了排斥。活佛身份原本应该是上天对他的眷恋,但终日学经的枯燥让仓央嘉措仿佛置身笼中,青梅竹马注定分离的结局让他痛苦,他感受不到被赋予的崇高使命感,他向往的是自由。

  于是他开始趁半夜无人之时去拉萨城内的小酒馆玛吉阿米饮酒唱歌。在那里,他遇到了另外一个心爱的姑娘达娃卓玛,与之欢爱缠绵,并写下了无数动人的情诗。

  纸是包不住火的,偷溜出去的事情最终还是被发现了,也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活佛又如何可以拥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欢的姑娘与水交换。拉藏汗以他放荡不羁、任性妄为为由向康熙帝奏书,表示对其活佛身份的怀疑。他的守护者第巴桑结嘉措也被拉藏汗所杀。康熙帝下令拘其赴京,途中至青海湖时,仓央嘉措下落不明,成为了千古迷题。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行走人间,他本是情僧,不适合驻足在高坛上被世人供奉,命运把他架到本不属于他的位置上,让他参与无情的生杀权力争夺,以至于最终消匿在青海湖畔。

  而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具才华的诗人。爱情可以点燃他,让他血脉喷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爱情的心跳、忧伤、思念中,他写下了无数感动人间的情诗,在三百年前感动了当时的人们,三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感动着我们。

  正如他所追寻的,“和喜欢的人,做快乐的事,莫问是劫是缘。”有些苦涩的滋滋味,但又透露着无畏的勇敢和韧劲。

  白落梅用她一贯温柔舒缓又富有情谊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红尘中的那个袈裟身影。

  这也让我想起了佛祖的弟子阿难的故事,也是我看到之前的点评中所涉及的。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阿难对佛祖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阿难明白,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他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但他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难太喜欢这个女子,所以甘愿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我们越来越世俗的时候,不妨回头想想仓央嘉措;我们精于算计讲究回报的时候,不妨读读他的诗。还有多少世间人可以做到:哪怕与你相知相爱是场劫难,我都无怨无悔呢?

  人生短暂,如果有机会和喜欢的人做快乐的事,是劫是缘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重要的是能和你在一起啊。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十):雪域的王,世间最美的情郎

  住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纯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这个极具才华的诗人,本可以和心爱的姑娘在开满格桑花的村庄里放牧写诗,与牛羊白云相依,与溪水花草对话。奈何抵不住命运的愚弄,只能在布达拉宫的孤独深夜里写下一首首感动人间的情诗,演绎一场诗歌的凄美。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 为途中与你相见。

  白落梅在《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中用她一贯温柔而凄婉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红尘深处那一抹红色袈裟的身影。

  门隅邻村的青梅竹马,华美的布达拉宫,小酒馆的玛吉阿米,美丽哀伤的青海湖……他的一生都在跌宕起伏的旅途中辗转徘徊,被命运钳住的哀情,是述说不尽的别愁。

  白落梅写仓央,有深情,有痴迷,有觉悟,也有向往。尽管絮絮叨叨,但也把他一生的孤苦与愁情、无奈与悲哀淋漓尽致地泼洒出来。

  那个时代,那片雪域,他竟成了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信仰。即使人们知道他们的活佛就是沉迷小酒馆的浪子,也没有影响他们对他的敬意。恰恰相反,正是写出如此多情诗句的仓央嘉措更能让他们信服。因为他深入民间,与人们一样享受烟火迷离的绝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若为王,焉能为情郎。

  叹兮。悲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