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必须毁灭》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迈尔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一):迦太基终将毁灭,但自由不朽
公元前149年的迦太基人已经无路可退。迦太基人认为,同胞的范围与国界线无关,与相似的价值观有关。痛恨罗马暴政、崇尚自由的罗马公民同样是迦太基人。尽管此时的迦太基已经是孤城一座,但迦太基城散发出自由的光辉仍然令罗马元老院的元老们寝食难安,他们的口头禅是:迦太基必须毁灭。经过三年血战,迦太基最终被毁灭。但自由不朽!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二):- a
在准备完全的情况下,可以说西庇阿无法打败汉尼拔,汉尼拔的结局也是悲惨,政变失败逃亡国外,被政治要求送押罗马前服毒自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迦太基人被并吞转化为别的人种,只到凯撒与奥古斯都在旧址上重建,才有活人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这本书很好的让人了解了神秘的迦太基,迦太基的覆灭是必须的,罗马、迦太基地中海太小,只能存在一个人城邦。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三):请大家客观、公正的看待作品,拒绝恶意评论!
评论里面出现了一些恶意评论,比如诸如“ 死妈的崽种译者,gou奴才说的就是你吧。。。 ” 和“”孟驰,大家都懂的“的恶意评论。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不管多了多少书,这么骂作者那就是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另外我想说的是,孟驰最近因为反港独的事情被不少国内的恨国党记恨上了,可能会遭到不少恶意的评价。希望大家都擦亮眼睛,公平的评价所有的作品,不要被少数无耻的人蒙蔽了双眼。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四):总体评价如同鸡肋
本身作品也只能给7分左右,条理并不清楚,经常在叙述中穿插很远的内容,不太适合对迦太基和公元前300年之后的罗马共和国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读。如同鸡肋,了解这些的人可能已经对迦太基和罗马共和国这块已经了解的足够多了,这本书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细节很少,比较务实,每章节都有大量的注释。
然后是翻译必须0分,要是别的东西这种翻译质量就算了,但这是出版物,且是历史书,这种翻译不可原谅,比如不止一次把埃涅阿斯(Aeneas)竟然翻译成埃阿涅斯,翻译本人和校对都不看吗?居然在中间插图的第一页插图就这样,这就很离谱。还有几处语言不通的地方。
总之没有什么读的必要,比较独特的视角就是汉尼拔和罗马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更有说服力都将自己与神联系起来强化宣传,还有就是罗马灭亡了迦太基导致自己也背弃了罗马式美德(与深渊对视),所以个人认为本书最好的部分在最后一章迦太基的忠诚(个人觉得这标题也不怎么好)。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五):很精彩的一本书
“非洲征服者”西庇阿和汉尼拔很像:不但战术上借鉴,而且也把封建迷信引入战略意识。我开始觉得西庇阿更厉害,几次交手都打败汉尼拔。不过他和汉尼拔一样,不擅长政治斗争。正因如此,书写历史的罗马人才弱化西庇阿的存在感吧。
虽最终惨败,但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驻守的那十五年,给罗马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他和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才是西庇阿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次史诗般的远征不仅是战略上的出其不意,同时也让自己和天神赫拉克勒斯建立深层次联系。汉尼拔成功把自己神化。
希腊人把地中海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成果全部归功到自己,因此很难具体描述被边缘化的迦太基文明对罗马的影响。不过毫无疑问,它在罗马帝国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罗马打败迦太基的同时,掠夺了地中海中西部迦太基人开垦、建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光大罗马文明。另一方面,迦太基在罗马民族性的塑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迦太基和罗马人的相爱相杀融入各种史诗传说,比如罗马和迦太基民族缔造者天神埃涅阿斯和女王狄多之间以悲剧收场的恋情。此外,精明的罗马通过对迦太基人负面形象的塑造对比出罗马人的强大、辉煌与“美德”。
,我注意到迦太基和叙古拉打仗的时候遭遇过几次瘟疫。是否可由此推测出迦太基人的卫生习惯有问题?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六):历史将会成为更公正的审判官
既然这本书讲述迦太基与罗马的战争,不可避免要对汉尼拔大书特书。
要对付一个人,需要摧毁他的名声。十九世纪,英国旅行家杨赫斯本在拜访了克什米尔地区的罕萨之后,称该国的米尔·萨夫达尔汗王公是“一个徒有其表的人渣,配不上那么好的罕萨人民”。不久后,1891年,英国出兵占领罕萨。其实在历史上这个王公为政颇有功绩,受到百姓爱戴,不然也不会“徒有其表”,而会直接被说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渣”了。说他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是为了名正言顺地向他动手。
当然,汉尼拔比起罕萨王公,并不算冤枉,因为迦太基本来就跟罗马是竞争对手。虽然罗马自诩在道德上占有优势,更“诚实”,但是,在与汉尼拔的战争里,在日后对待迦太基的方式上,还是用尽了一切背信弃义的手段,并不诚实。罗马人开动全部的宣传机器来污蔑汉尼拔,捏造不存在的屠杀,诋毁他的个人品质,将他逼迫而死。在汉尼拔死后,在迦太基彻底毁灭之后,他已经和罗马人没有利害关系了,慢慢地,罗马人又开始吹嘘他为英雄和天才了。这是为了证明他们打败他有多么不易,或者仅仅是出于崇拜英雄好汉。
其实汉尼拔不需要他们的赞美,就像不在乎他们的辱骂一样,对于汉尼拔来说,这些就像一阵风吹过,罗马人想怎么样都无所谓。他已经为保卫自己的同胞做出了全部努力,这才是他所在乎的。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七):波利比乌斯和孟德斯鸠
得到听书:
首先介绍了迦太基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迦太基是一个由腓尼基人建立起来的商业城邦,它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但也是因为商业扩张,它占据了西西里岛,从而也就卷入了跟罗马的霸权争夺中。
接着我们说了三次布匿战争的来龙去脉。第一次布匿战争发生于西西里岛附近,迦太基在海上被罗马的“乌鸦”打败,输掉了第一次战争。战后,迦太基的将军哈米尔卡不甘失败,来到西班牙建立殖民地。他的儿子汉尼拔就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发起者和主角。汉尼拔一度打得罗马濒临亡国,但他的祖国迦太基不肯给他支持,导致汉尼拔功败垂成,迦太基第二次战败。而此战之后,罗马人坚决要消灭迦太基这个对手,所以最终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毁灭了迦太基。
这场布匿战争给罗马和人类文明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就像我在开头介绍过的,罗马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者,迦太基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罗马在击败迦太基人之后,成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罗马人中的有识之士却在迦太基的毁灭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因此对政治制度、宪政体制和共和主义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反省。他们的思考成果超越了两国的恩怨胜败,超越了历史的兴亡轮回,一直流传到今天,为许多国家所继承,成为现代政治思想与制度的渊源与财富。这也许才是历史的真正价值,它比一时的兴衰成败更加动人,更值得我们体味与感悟。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八):更新中
有点吃力 完全是古代的葡萄牙——在其他地区对大洋一无所知时已经到达不列颠、绕过非洲大海岬。 靠商业崛起,本来与希腊人在殖民地问题上有竞争关系,后来希腊人内战,迦太基因此崛起? 靠商业逐渐控制北非内陆,形成与希腊文化圈的南北对抗,导致地中海北部文明对其产生仇恨和抵触。其实,西西里岛的希腊人和伯罗奔尼撒的希腊人也有对抗,而迦太基其实是主要与控制着地中海中部的叙拉古对抗,因此,两拨希腊人和迦太基形成了三足鼎立 迦太基坐落于沙漠海滨,粮食稀缺,为此,迦太基派出了殖民军,逐渐在公元前5世纪控制了撒丁,但只是通过当地自治的管理模式,没有设立行省,但是使用了文化冲击和经济冲击 再多次与叙拉古的交战中毫无成效且险些失败后,迦太基的家族式独裁统治被险些推翻。虽然与叙拉古的无休止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如30年战争般的腥风血雨,但是实际上由于迦太基大量使用雇佣兵,反而导致了迦太基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同时,虽然没有瓦解叙拉古的势力,但是迦太基却因通过和周边城邦结盟对抗叙拉古、周边城邦被击败、迦太基收复周边城邦的流程逐渐控制了西西里西部。
另:罗马胜利的条件:
内部非常稳定,利用殖民地分裂反抗势力;永不妥协;把所有地方视为罗马神圣的领土,绝不割地、绝不放弃,因此国际威望高,人民团结
本书的优点是论据足、观点新,同时史无前例的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迦太基的重要性。
但缺点是中心观点被论据掩盖,不太容易看到核心内容,读着神烦且枯燥,如果不是很感兴趣或者为了完成作业的话只适合跳着读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九):一部海洋贸易帝国盛衰史
这本《迦太基必须毁灭》虽然很感兴趣,但是拖拖拉拉看了两周才看完,很是汗颜。当初犹豫着先看这本还是波里比阿的《罗马帝国的崛起》,结果查阅资料发现迦太基建城更早就选了这部,结果发现作者引用了无数波利比乌斯在《历史》(即《罗马帝国的崛起》)里面的话,早知道真应该先看后者。
本书架构还是颇为宏大的,从泰尔公主艾丽莎逃亡北非建立迦太基城开始,先后详细描述了三次布匿战争,直至最后迦太基的毁灭,一部海洋贸易帝国的盛衰史跃然纸上。其实中途我几次想放弃看这部书,因为一者翻译有些拗口,不知道原文为何,但是话语总感觉长句偏多,理解起来很费劲;二者神祇偏多,还分迦太基的、罗马的、希腊的……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熟悉西方神话史的只能跪了;三者虽然作品写了很多故事,但是却没有故事性,作者讲两句故事就开始不断议论,洋洋洒洒地引经据典,看得我一点脾气也没有了。不过,当我坚持着看完之后,我认为我应该抽时间重新看一遍,因为我发现这里面讲述了迦太基和罗马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真的需要细细品味和咀嚼,作者的评论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只是我在看的时候没有真正用心,所以感受不到这些看似古板的文字背后的温度。
本书最大的优点,我觉得是客观,阅读的时候明显可以感觉到作者根本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他所描述的历史全部是客观的,或者说最接近真相的,比如对迦太基和罗马民族性格的描述、对汉尼拔其人的描述、对大小西庇阿其人的描述、对三次布匿战争的过程描述……作者试图用历史还原出迦太基必须毁灭的真正原因,而他还将自己所有的意见和思考都融入了自己描述的历史中去。
本书缺点也很多,一是插图不够,很多地名忽然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读起来很费劲;二是有些注释没有必要,可能作为学术文章来看著名出处很重要,但是作为阅读者来说这些就显得多此一举;三是故事和人物描写不够生动,很生硬,好像是教科书一般,读起来没有情感的赋予。总体来看,本书偏向学术方向,阅读性较差,不过我还是会再读一次的。
《迦太基必须毁灭》读后感(十):几处明显翻译问题的商榷
我看书比较粗疏,挂一漏万是必然的,欢迎商榷
1、p.185
“戴奥尼索斯……成功地使自己登上了叙拉古独裁者的宝座”。
原文是“managed to establish himself as tyrant of Syracuse”,事实上译者不止一次把“tyrant”译成了独裁者,而准确的说法是“僭主”。
根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僭主是不经公民授权而获取统治权的统治形式,事实上虽然多半表现为个人独揽大权,但僭主不能和“独裁者”划等号。
应该说,僭主是专属于古希腊世界(包括叙拉古等希腊殖民地)的一个名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腊人使用这个词时候,更多强调的是“不合法性”,他们往往是通过政变等体制外、不为大多数民众认同的渠道获取权力,他们的统治也不是为了“城邦共同体”,而是为了“私利”(所以往往僭主都非常富有)。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不合法、独享大权的“僭主制”列为“变态政体”,把合法(比如继承)、独享大权的“君主制”列为“正宗政体”。
2、p.327
“巴卡家族越来越倾向于将西班牙领地视为自己的私人采邑”。
这是一处更明显的错误,原文是“It is also clear that the Barcids increasingly saw the Spanish territories as their own personal fiefdom”,但“fiefdom”不能译为“采邑”,因为“采邑”原用于西周时期,是国君分封给卿大夫、可以传给子孙的田地,后来用在中世纪的封建欧洲,也是君主分封给贵族的土地。迦太基的政体,更多的是以元老院(以及公民大会)主导的贵族制,应当不存在封建制度,所以翻译为“封地”更加准确。
3、p.353
“(年轻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他很快就证明自己拥有成功统治这座永无宁日、暴力肆虐的岛屿的一切必备能力”。
“岛屿”显然是错的,众所周知马其顿位于希腊东北部的大陆上,原文“He had quickly proved that he possessed all the qualities required of anyone who was to make a success of ruling that restless and violent land.”,“land”看成了"island"。
4、p.368
“罗马人发明的赫拉克勒斯祭仪,……”
原文“The Romans’ own promotion of the cult of Hercules……”,这里应当是“罗马人对赫拉克勒斯崇拜的发扬”。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