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启示录》是一本由[日]森本哲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一):迦太基
迦太基繁荣了近700年,但终化为灰烬,这是难免让人惋惜,但可怜之国必有可恨之处,他们走的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注定是灭亡的。因为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而应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就拿我们中国这个正面的例子来谈吧。我们国家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说明经济固然是重要,但要知道前提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为国民生谋福祉,而两个基本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政治觉悟,也是哲学思想的高尚。另外,我们还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五大建设战略。我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但我们既有经济建设,也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如此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很好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二):迦太基启示录
两周前收到的书,正在读,本来就是历史专业的学生,非常感谢出版社。书有内封和外封,外封以盾牌上的战争场景为背景,印有《迦太基启示录》的书名,内封则是武士骑着大象进行打斗的场面。迦太基是两千八百多年前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一个贸易城邦,也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极为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强国,它最早的竞争对手是希腊,后来是罗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汉尼拔大将,这位欧洲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天才之一,曾指挥迦太基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击溃罗马军团。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有金钱,要均衡发展,政治,文化都是成为一个强国必不可少的因素。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不是要学习历史,而是要从历史中学到东西。迦太基的兴亡本身就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历史启示录,其彻底消亡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源于过渡的追求“利”。“人类不能只为金钱活着”的历史教训,不止是个警示国家,对于社会和个人也有很大的训导意义,因此,财富是我们生活目标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的生活还有其他的部分。真的建议大家去读这样的历史书,历史告诉我们的是一种规律,前人的规律,总结历史规律,既能让我们认清当下的生活,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这也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所在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三):1星都不想给
三天读完本书,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希望给这本书一个客观评价。
评分:1分,这1分是给翻译的,若非作者已故,我1分都不想给。
主旨:作者通过迦太基与罗马三次布匿战争,描绘古国迦太基的兴旺过程,{把古国迦太基套在现代二战后日本模板中},提醒现代日本人不要只为金钱而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否则会惹来祸端。
定位:不伦不类。作为历史科普,史料偏颇,缺乏引证,个人主观太多;作为历史小说,描述不够生动,多是历史记录引用;作为历史游记,游记内容太过少;作为随笔,缺乏文笔,思想浅薄。
建议:不要买,谨慎读。想了解迦太基,这本书里根本没有直接资料;想了解布匿战争,有许多研究罗马史的资料更适合;想浪费时间,去看网络小说吧。这本书不比维基或是百度百科强多少。
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我只提三个大问题:
1.历史资料偏颇,引用不明。如果不像司马辽太郎一样写历史小说,那么历史资料的问题九很大了。历史资料偏颇:正本书,作者所用的资料大多来自于古罗马和古希腊对迦太基的记载,且不论资料来源的单一性和主观性,你写迦太基的书不用迦太基自己的资料是不是说不过去,无论是实物还是历史研究文献都会给予一个不同的迦太基;引用不明:引用出处是对自己资料的证明也是对读者的方便。既然不是历史小说,历史资料的可验证性才能说明不是作者在胡诌,整本书没有可回溯性,引用了理论和资料都没有标注。作者在十三章开篇说的这番话就很讽刺了:“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必须保持客观,忠实于历史的态度,把过去挖掘出来,因为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只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2.逻辑难以自洽,概念偷梁换柱。整本书前后矛盾,很多观点都不能逻辑自洽。譬如在讲迦太基人的经商能力的时候,作者言迦太基人因各种原因农业不发达逐求海上贸易,而后文作者引文中可以看出迦太基热心研究农业,农业技术比罗马都好。这样的前后矛盾不少,让读者不明所以;作者在概念上偷梁换柱的本身可是高明,主要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全都是经济上的利害冲突,可以说是追求财富造成的。“,经济不等于财富,可以说并不能”可以说“。这样的概念偷换时有发生,用于证明迦太基是一个一心追求财富的国家,因为败亡的历史原因。本书的逻辑上有严重的硬伤,也使得它自身的立意完全站不住脚。
3.作者视野有些狭隘,拘于与日本联系。历史研究或者创作时视野太过狭隘,就但不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知识。整本书展现出的视野很狭窄,没有辩证性,在历史观上也很浅显:“海民”与“山民”;没有市场就没有皇宫与神殿;施密特历史三段论。。。历史并非片面的特征,是复合的矛盾体,作者更像是在写戏剧一样刻画心中的角色。行文似乎为了迎合日本读者,使用了不少不恰当的日本文化套用,对于日本读者可能倍感亲切,但是本人只感受到视野的局促。在证明迦太基因为一心追求财富而亡时,作者使用了古希腊文明作为比较。虽然两文明处于同时期同地域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发源之一,至今影响力巨大,可以说古希腊的文化进程是众多古文明中的孤例,用孤例做对比是没有意义的。作者的视野里只有地中海和日本,世界其他位置都无关紧要,相关非洲文明和西亚文明甚少提及。行文也使用了不少不恰当的比如,譬如推罗是”东方曼哈顿“,财富是“带刺的玫瑰”(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更为恰当),等等。整本书只能显示出作者在历史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浅薄,看了一些观点拿来一些资料就能畅所欲言。
啰嗦了一堆,只想说,这本书不值得,翻译都不需要。作为对日本战败的原因都没有考量就把迦太基和日本类比,实在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啊。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四):迦太基启示录: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
“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就更可能成功。”
摘自 易中天《历史总是让人惦记》
拿到《迦太基启示录:海洋帝国的崛起与覆亡》后先看了世界史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李继荣教授的导读《迦太基兴衰的历史宿命》,又看了本书作者日本著名评论家森本哲郎的后记《吸取历史的教训》。从导读和后记中了解了迦太基帝国的兴亡概略和原因,作者森本哲郎写这本书的目的及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给予读者的历史教训和启示。当看到导读中李教授提到的“迦太基的衰落:农与商竞争的必然结果”中对于迦太基和希腊、罗马帝国兴衰的异同和衰落原因分析很感兴趣。
商业贸易为根本的帝国在国民性格、政治基础、文明程度上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农业为主的国家稳定且有不断完善的政权体制,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稳扎稳打的向外征服的力量保证,以及哲学、文学、历史、教育、宗教、艺术的长足发展进步奠定的文明基础,有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崛起和强大的广泛而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基础。这是罗马之所以胜出的原因。迦太基过渡追求“利”,短视浅薄脆弱的文明根基不足以支撑强大国家。强大的商业帝国拥有足以使希腊、罗马帝国眼热嫉妒进而憎恨的财富,曾经拥有地中海地区的海上商贸制控权,迦太基曾经是多么富有和强大啊。而如此庞大商业帝国却在三次布匿战争后灰飞烟灭了?这段兴亡史对后世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作者森本哲郎说“越是深入调查,我越是觉得两千多年前繁荣一时的“通商国家迦太基”和现代日本的处境非常相似。撰写本书时,我深深地体悟到迦太基的悲剧历史实在无法一言道尽。我并不会轻率地把过去的历史和现代的问题联结在一起,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如果读者能从迦太基的兴亡中获得一点启示的话,我就感到很欣慰了。”
迦太基是两千八百多年前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对一个贸易城邦,其中心区域位置在现在突尼斯首都所在地,隔着地中海与罗马遥遥相望,繁荣昌盛达七百年之久的迦太基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极为繁荣、最有活力的经济强国。历史留下的关于迦太基的史料很少,而被罗马摧毁后的迦太基在很长的时间荒废,也几乎没有从前迦太基繁盛帝国时的痕迹,突尼斯现有的迦太基湾的遗址是罗马帝国征服了迦太基并将它消灭后所重建的都市的废墟。作者从传说、神话以及宗教记录和其他国家的史料记载中梳理大量材料结合实地造访迦太基旧址,从昔日地中海霸主的历史废墟中一路探索,试图勾勒出迦太基旧有的样貌。书中详细介绍了迦太基兴亡史:腓尼基人所建立的商业城邦迦太基、后又从母邦中分离通过经贸兴起并发达强大,进而通过海上贸易不断拓展贸易活动区域并建立了商贸据点和港口,巨大的财富的积累,快速发达的战后迦太基复兴引起了罗马帝国的担忧,长达近五十年的三次布匿战争最终以迦太基被毁灭而告终。迦太基曾带着“海洋之子”的特性:注重纵横海洋的商贸控制权和强烈的追逐财富意识,只从政治和商业利益角度来运营整个国家,而不注重土地所有和文化的创造。成也财富败也财富,只追求财富忽略了政治、哲学、艺术、文化等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文明发展,这是迦太基最终走向灭亡而又痕迹全无的深层次的原因。同样的希腊也被罗马征服了,但希腊文化却征服了罗马,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成为了人类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迦太基这个地中海霸主的经济贸易帝国却给世界只留下了血的教训和启示:“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不仅适合于警示国家,对社会荷个人亦有很大的训导意义。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五):海洋帝国的灭亡之路
历史学家阎崇年曾经提出一个理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可以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经久不衰,是在历史上不断的有新的文化融合,不断发展的结果,而清朝末年之后的一百年多年的战争,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海洋文化太过薄弱,落后就要挨打。当然,中华文明凭着强大的文明基础和不屈的性格,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之后的建设中,积极补充短板,现在这个已经是世界第二海军强国,海洋文化这一块已经赶上来了。历史上单一文化的国家很难最终存在下去,最终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迦太基曾经的海洋文化极为强盛的国家,拥有着强大的财富,但最终被罗马帝国从底地球人抹去,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日本学者森本哲郎所著的《迦太基启示录》给了我们他的观点。 森本哲郎作为日本学者,有着自我国家的敏锐性,他在了解到迦太基这个国家的民族特性时联系到了日本自己的民族特性,感觉到了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不想自己的民族步迦太基的后尘,他想要了解迦太基的兴衰过程,并从中找成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发现可以吸收的经验教训,这样就有了《迦太基启示录》。
迦太基是一个以商业发展为经济基础的国家,靠着其便利的地理位置,通过和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贸易,积累起了无数的财富,也可以说迦太基民族就是一个财富的堆积者,他们对财富的态度就像滚雪球,不断的用财富积累财富。森本哲郎的观点就是迦太基太过著作财富本身了,迦太基发展强大是因为财富,失败灭亡同样也是因为财富。囤积大量财富而又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建设,军事建设,而囤积财富的能力又罗马恐怖,最终,罗马就直接让迦太基毁灭了。
从迦太基毁灭的过程中,我们又有那些方面的教训需要吸取呢? 文化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历史上有很多国家都被灭亡了,但他们多多少少都给后世留下了一些记忆,都对后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是有这历史渊源的文明古国,还是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古希腊,都都在我们记忆深处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但想迦太基这么灿烂的国家,却什么都没有留下,就是他们过于追求财富而忽略了文化的建设。而到了近代,人类也是一直在做着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现实社会中已经把财富的多少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这个形象是极其危险的,真的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军事强才是真的强。迦太基完全以商业的发展为最重要的目标,而商业就是要便利的交通,灵活的沟通,这样就养成了他们领土观念淡薄,没有保护自己领土的观念,也就没有强大的军队,并对战争的观念淡薄。从最终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了罗马,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最终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最为一个国家,你可以不去侵略别的国家,但绝对的武力威慑一定要存在,要有着别的国家不敢来侵略自己的起码装备。 迦太基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迦太基启示录》,汲取历史的一朵浪花,给我们带来启迪。“读史可以明智,知古而鉴今。”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六):迦太基启示录: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人类的历史上,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事迹是最为人和历史所道的,因为一方面历史要记载他们的丰功伟绩,另外一方面所谓以史为鉴,他们曾经的强大和繁荣也为人类历代很多王国、帝国和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很多宝贵的正面教材。但从科学而又客观的唯物历史观看历史的话。不管是希腊还是罗马,事实他们的敌人们也是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的。因为无可口非,一个国家的敌国的发展事例,也是有着以史为鉴的作用的,那是对后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起到反面教材作用的。
你比如说早于希腊文明和罗马发展的,而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最可怕的敌人——海洋帝国迦太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很开心有学者研究这个被称为“地中海女王”迦太基帝国,而最近出版的《迦太基启示录》,则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和历史评论家森本哲郎所著。引起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日本人十分想研究这种战败国的国家历史呢?窃以为日本也是作为战败国,战败国与战败国之间总难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在,而更大的意义是作者因此想以古代迦太基帝国的事迹去借古说今地说明日本今后发展的例子是何去何从。这是一本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启示录。
首先,作者引经据典地从神话和传说说到迦太基祖先腓尼基人的兴起,如那《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儿子阿格诺尔的故事,也说明腓尼基人在很早以前就与希腊人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贸易争霸。接着作者又以传说,说明迦太基是由推罗国(迦太基的母邦)国王推罗的公主艾丽莎所建。当然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作者也从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文献,也以及他亲自到突尼斯、欧洲等地,乃至中亚的伊拉克去考察,大致是认为作为以经济贸易建设为中心的推罗国,为了拿到地中海的制海权,便在地中海周围的海岸去建设他的海山贸易根据地,也就自然而言迦太基就由此诞生了。
接着,作者也想为一路被外界刻板印象说迦太基人是奸诈的商人而去平反,而举的例子就是说希腊人(包括神话人物)的诈骗来为迦太基人的奸诈一说而平反。在作者看来,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奸诈诈骗的手段是世界上所有商人的贸易手段罢了。当然,作者也分析了迦太基人之所以能干的原因,他们的确是很老实从商,并热忱贩卖商品,但他们也是严肃和过于自律,导致只为追逐财富,而不像希腊人那样创造财富是为了更好生活,而迦太基人纯粹是为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而不思考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作者就在书中说到迦太基是几乎没有娱乐措施和场地的,这样的国家与希腊和罗马国家是天壤之别的。由此,作者也抛出一个强有力的论调,导致迦太基灭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只重经济而不顾及塑造迦太基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因此终究被其他国家灭掉。
而书中最为亮点的是,迦太基的祖先腓尼基人是海民,而希腊等国家人民是陆民,因此作者认为这是“怪鱼”和“怪兽”的对决,而在书中作者大量用了文献资料去说明了腓尼基人和后来的迦太基人都是海民这一观点。腓尼基人(包括后来的迦太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十分重视海上贸易的制海权,因此这个国家在各地建设起了海上贸易根据地,处于垄断的位置,这得益于他们跋山涉水只为了生意,创造财富,而不顾及国家的陆地发展,因此这样的迦太基自然只会落得成也财富,败也财富的田地。
虽然迦太基人历史是悲剧,但他们的智慧和所作所为,是会让人刮目相看的。毕竟我们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围绕侵占陆地而展开,而就只拿迦太基在公元前8世纪建国来说就好了,他们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海对于一个民族重要,而不是像其他民族那种对海产生恐惧,而迦太基人他们还是热爱海的,因此他们以海而生,而贸易创造财富,而成为“地中海女王”,成为了海洋帝国。窃以为,如果当时的迦太基不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注重文化,政治等建设,我们还真不知道他们的国和国海到底会遍布在世界哪个角落,但起码可以断言欧非大陆大海都是他们的帝国了。毕竟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财富是第一重要性。
君不见,在作者接下来讲到了世界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第一次是双方在西西里岛交战,最终迦太基战败,虽然战败,但迦太基是主导该战事商定,毕竟当时罗马还是新国,需要在意大利半岛扎根,无暇海事,另外迦太基人只为从商,而非占罗马意大利半岛的的地盘,因此此协商是迦太基还有很多底气的。
而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并带大象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当时的战状是汉尼拔控制了意大利北部,本来是可以复仇的好机会的,甚至统治罗马的好时机的,这就说明有了财富基础,兼顾其他建设,是可以让迦太基可以征服一切的,成为超级帝国的。但由于迦太基主帅汉尼拔,以及迦太基的贵族们的政治观是与众不同的,都认为迦太基打仗的目的不是抢地盘,而是经济,进行商业活动而追求财富,于是就没有乘胜追击苟延残喘的罗马,但结果正如你所见,罗马反击而迦太基有落败了,并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作者是日本的觉醒者,他在用大量的笔墨书写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败战的迦太基是如何经济复苏,以导致被罗马挑事端而直接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说是战争,事实上是屠城,毕竟迦太基当时的没有毫无还击之力。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迦太基真的是在世界上消失了。
作者以史为鉴,借迦太基的历史,反观日本的发展,提出了日本危机论: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并要想希腊罗马那样学会反省,要追求人生的真谛,和和谐感觉。于此就敬告日本不要一味求发展经济而导致步迦太基的后尘。当然这基于作为日本人的作者深爱日本才借古说今地引出一个为日本发展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事实上,对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当然除了迦太基的弊端,事实上,作者也客观肯定了迦太基的其他发展,如为了贸易,建设了海底石堤,为世界创造出了“在海中行驶的马车”奇观。而军事方面也不示弱,如汉尼拔就是出色统帅、行政官,军事家,他的火牛战术,带大象穿过阿尔卑斯山的事迹,让世人叹服,让罗马人将其视为最恐怖的敌人因此成为西方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被誉为战略家之父。而政治上,也是存在着完美制度,如平分君权和文官制度,达到制衡的效果,这是一种不错的折中主义。只是他们折中主义根本不是为国民谋福祉,而是因为经济至上主义决定的。另外在农业、船制造业和教育都是非常优秀的,但他们搞那些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是为国民着想,就导致了灭国。
迦太基繁荣了近700年,但终化为灰烬,这是难免让人惋惜,但可怜之国必有可恨之处,他们走的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注定是灭亡的。因为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而应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就拿我们中国这个正面的例子来谈吧。
我们国家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说明经济固然是重要,但要知道前提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为国民生谋福祉,而两个基本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政治觉悟,也是哲学思想的高尚。另外,我们还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五大建设战略。我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但我们既有经济建设,也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如此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很好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希望列国可以多借鉴,或指教,切勿步迦太基的后尘。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七):迦太基启示录: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人类的历史上,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事迹是最为人和历史所道的,因为一方面历史要记载他们的丰功伟绩,另外一方面所谓以史为鉴,他们曾经的强大和繁荣也为人类历代很多王国、帝国和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很多宝贵的正面教材。但从科学而又客观的唯物历史观看历史的话。不管是希腊还是罗马,事实他们的敌人们也是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的。因为无可口非,一个国家的敌国的发展事例,也是有着以史为鉴的作用的,那是对后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起到反面教材作用的。
你比如说早于希腊文明和罗马发展的,而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最可怕的敌人——海洋帝国迦太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很开心有学者研究这个被称为“地中海女王”迦太基帝国,而最近出版的《迦太基启示录》,则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和历史评论家森本哲郎所著。引起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日本人十分想研究这种战败国的国家历史呢?窃以为日本也是作为战败国,战败国与战败国之间总难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在,而更大的意义是作者因此想以古代迦太基帝国的事迹去借古说今地说明日本今后发展的例子是何去何从。这是一本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启示录。
首先,作者引经据典地从神话和传说说到迦太基祖先腓尼基人的兴起,如那《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儿子阿格诺尔的故事,也说明腓尼基人在很早以前就与希腊人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贸易争霸。接着作者又以传说,说明迦太基是由推罗国(迦太基的母邦)国王推罗的公主艾丽莎所建。当然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作者也从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文献,也以及他亲自到突尼斯、欧洲等地,乃至中亚的伊拉克去考察,大致是认为作为以经济贸易建设为中心的推罗国,为了拿到地中海的制海权,便在地中海周围的海岸去建设他的海山贸易根据地,也就自然而言迦太基就由此诞生了。
接着,作者也想为一路被外界刻板印象说迦太基人是奸诈的商人而去平反,而举的例子就是说希腊人(包括神话人物)的诈骗来为迦太基人的奸诈一说而平反。在作者看来,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奸诈诈骗的手段是世界上所有商人的贸易手段罢了。当然,作者也分析了迦太基人之所以能干的原因,他们的确是很老实从商,并热忱贩卖商品,但他们也是严肃和过于自律,导致只为追逐财富,而不像希腊人那样创造财富是为了更好生活,而迦太基人纯粹是为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而不思考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作者就在书中说到迦太基是几乎没有娱乐措施和场地的,这样的国家与希腊和罗马国家是天壤之别的。由此,作者也抛出一个强有力的论调,导致迦太基灭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只重经济而不顾及塑造迦太基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因此终究被其他国家灭掉。
而书中最为亮点的是,迦太基的祖先腓尼基人是海民,而希腊等国家人民是陆民,因此作者认为这是“怪鱼”和“怪兽”的对决,而在书中作者大量用了文献资料去说明了腓尼基人和后来的迦太基人都是海民这一观点。腓尼基人(包括后来的迦太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十分重视海上贸易的制海权,因此这个国家在各地建设起了海上贸易根据地,处于垄断的位置,这得益于他们跋山涉水只为了生意,创造财富,而不顾及国家的陆地发展,因此这样的迦太基自然只会落得成也财富,败也财富的田地。
虽然迦太基人历史是悲剧,但他们的智慧和所作所为,是会让人刮目相看的。毕竟我们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围绕侵占陆地而展开,而就只拿迦太基在公元前8世纪建国来说就好了,他们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海对于一个民族重要,而不是像其他民族那种对海产生恐惧,而迦太基人他们还是热爱海的,因此他们以海而生,而贸易创造财富,而成为“地中海女王”,成为了海洋帝国。窃以为,如果当时的迦太基不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注重文化,政治等建设,我们还真不知道他们的国和国海到底会遍布在世界哪个角落,但起码可以断言欧非大陆大海都是他们的帝国了。毕竟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财富是第一重要性。
君不见,在作者接下来讲到了世界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第一次是双方在西西里岛交战,最终迦太基战败,虽然战败,但迦太基是主导该战事商定,毕竟当时罗马还是新国,需要在意大利半岛扎根,无暇海事,另外迦太基人只为从商,而非占罗马意大利半岛的的地盘,因此此协商是迦太基还有很多底气的。
而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并带大象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当时的战状是汉尼拔控制了意大利北部,本来是可以复仇的好机会的,甚至统治罗马的好时机的,这就说明有了财富基础,兼顾其他建设,是可以让迦太基可以征服一切的,成为超级帝国的。但由于迦太基主帅汉尼拔,以及迦太基的贵族们的政治观是与众不同的,都认为迦太基打仗的目的不是抢地盘,而是经济,进行商业活动而追求财富,于是就没有乘胜追击苟延残喘的罗马,但结果正如你所见,罗马反击而迦太基有落败了,并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作者是日本的觉醒者,他在用大量的笔墨书写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败战的迦太基是如何经济复苏,以导致被罗马挑事端而直接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说是战争,事实上是屠城,毕竟迦太基当时的没有毫无还击之力。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迦太基真的是在世界上消失了。
作者以史为鉴,借迦太基的历史,反观日本的发展,提出了日本危机论: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并要想希腊罗马那样学会反省,要追求人生的真谛,和和谐感觉。于此就敬告日本不要一味求发展经济而导致步迦太基的后尘。当然这基于作为日本人的作者深爱日本才借古说今地引出一个为日本发展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事实上,对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当然除了迦太基的弊端,事实上,作者也客观肯定了迦太基的其他发展,如为了贸易,建设了海底石堤,为世界创造出了“在海中行驶的马车”奇观。而军事方面也不示弱,如汉尼拔就是出色统帅、行政官,军事家,他的火牛战术,带大象穿过阿尔卑斯山的事迹,让世人叹服,让罗马人将其视为最恐怖的敌人因此成为西方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被誉为战略家之父。而政治上,也是存在着完美制度,如平分君权和文官制度,达到制衡的效果,这是一种不错的折中主义。只是他们折中主义根本不是为国民谋福祉,而是因为经济至上主义决定的。另外在农业、船制造业和教育都是非常优秀的,但他们搞那些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是为国民着想,就导致了灭国。
迦太基繁荣了近700年,但终化为灰烬,这是难免让人惋惜,但可怜之国必有可恨之处,他们走的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注定是灭亡的。因为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而应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就拿我们中国这个正面的例子来谈吧。
我们国家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说明经济固然是重要,但要知道前提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为国民生谋福祉,而两个基本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政治觉悟,也是哲学思想的高尚。另外,我们还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五大建设战略。我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但我们既有经济建设,也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如此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很好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希望列国可以多借鉴,或指教,切勿步迦太基的后尘。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八):迦太基启示录: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人类的历史上,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事迹是最为人和历史所道的,因为一方面历史要记载他们的丰功伟绩,另外一方面所谓以史为鉴,他们曾经的强大和繁荣也为人类历代很多王国、帝国和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很多宝贵的正面教材。但从科学而又客观的唯物历史观看历史的话。不管是希腊还是罗马,事实他们的敌人们也是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的。因为无可口非,一个国家的敌国的发展事例,也是有着以史为鉴的作用的,那是对后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起到反面教材作用的。
你比如说早于希腊文明和罗马发展的,而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最可怕的敌人——海洋帝国迦太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很开心有学者研究这个被称为“地中海女王”迦太基帝国,而最近出版的《迦太基启示录》,则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和历史评论家森本哲郎所著。引起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日本人十分想研究这种战败国的国家历史呢?窃以为日本也是作为战败国,战败国与战败国之间总难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在,而更大的意义是作者因此想以古代迦太基帝国的事迹去借古说今地说明日本今后发展的例子是何去何从。这是一本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启示录。
首先,作者引经据典地从神话和传说说到迦太基祖先腓尼基人的兴起,如那《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儿子阿格诺尔的故事,也说明腓尼基人在很早以前就与希腊人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贸易争霸。接着作者又以传说,说明迦太基是由推罗国(迦太基的母邦)国王推罗的公主艾丽莎所建。当然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作者也从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文献,也以及他亲自到突尼斯、欧洲等地,乃至中亚的伊拉克去考察,大致是认为作为以经济贸易建设为中心的推罗国,为了拿到地中海的制海权,便在地中海周围的海岸去建设他的海山贸易根据地,也就自然而言迦太基就由此诞生了。
接着,作者也想为一路被外界刻板印象说迦太基人是奸诈的商人而去平反,而举的例子就是说希腊人(包括神话人物)的诈骗来为迦太基人的奸诈一说而平反。在作者看来,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奸诈诈骗的手段是世界上所有商人的贸易手段罢了。当然,作者也分析了迦太基人之所以能干的原因,他们的确是很老实从商,并热忱贩卖商品,但他们也是严肃和过于自律,导致只为追逐财富,而不像希腊人那样创造财富是为了更好生活,而迦太基人纯粹是为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而不思考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作者就在书中说到迦太基是几乎没有娱乐措施和场地的,这样的国家与希腊和罗马国家是天壤之别的。由此,作者也抛出一个强有力的论调,导致迦太基灭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只重经济而不顾及塑造迦太基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因此终究被其他国家灭掉。
而书中最为亮点的是,迦太基的祖先腓尼基人是海民,而希腊等国家人民是陆民,因此作者认为这是“怪鱼”和“怪兽”的对决,而在书中作者大量用了文献资料去说明了腓尼基人和后来的迦太基人都是海民这一观点。腓尼基人(包括后来的迦太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十分重视海上贸易的制海权,因此这个国家在各地建设起了海上贸易根据地,处于垄断的位置,这得益于他们跋山涉水只为了生意,创造财富,而不顾及国家的陆地发展,因此这样的迦太基自然只会落得成也财富,败也财富的田地。
虽然迦太基人历史是悲剧,但他们的智慧和所作所为,是会让人刮目相看的。毕竟我们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围绕侵占陆地而展开,而就只拿迦太基在公元前8世纪建国来说就好了,他们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海对于一个民族重要,而不是像其他民族那种对海产生恐惧,而迦太基人他们还是热爱海的,因此他们以海而生,而贸易创造财富,而成为“地中海女王”,成为了海洋帝国。窃以为,如果当时的迦太基不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注重文化,政治等建设,我们还真不知道他们的国和国海到底会遍布在世界哪个角落,但起码可以断言欧非大陆大海都是他们的帝国了。毕竟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财富是第一重要性。
君不见,在作者接下来讲到了世界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第一次是双方在西西里岛交战,最终迦太基战败,虽然战败,但迦太基是主导该战事商定,毕竟当时罗马还是新国,需要在意大利半岛扎根,无暇海事,另外迦太基人只为从商,而非占罗马意大利半岛的的地盘,因此此协商是迦太基还有很多底气的。
而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并带大象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当时的战状是汉尼拔控制了意大利北部,本来是可以复仇的好机会的,甚至统治罗马的好时机的,这就说明有了财富基础,兼顾其他建设,是可以让迦太基可以征服一切的,成为超级帝国的。但由于迦太基主帅汉尼拔,以及迦太基的贵族们的政治观是与众不同的,都认为迦太基打仗的目的不是抢地盘,而是经济,进行商业活动而追求财富,于是就没有乘胜追击苟延残喘的罗马,但结果正如你所见,罗马反击而迦太基有落败了,并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作者是日本的觉醒者,他在用大量的笔墨书写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败战的迦太基是如何经济复苏,以导致被罗马挑事端而直接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说是战争,事实上是屠城,毕竟迦太基当时的没有毫无还击之力。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迦太基真的是在世界上消失了。
作者以史为鉴,借迦太基的历史,反观日本的发展,提出了日本危机论: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并要想希腊罗马那样学会反省,要追求人生的真谛,和和谐感觉。于此就敬告日本不要一味求发展经济而导致步迦太基的后尘。当然这基于作为日本人的作者深爱日本才借古说今地引出一个为日本发展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事实上,对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当然除了迦太基的弊端,事实上,作者也客观肯定了迦太基的其他发展,如为了贸易,建设了海底石堤,为世界创造出了“在海中行驶的马车”奇观。而军事方面也不示弱,如汉尼拔就是出色统帅、行政官,军事家,他的火牛战术,带大象穿过阿尔卑斯山的事迹,让世人叹服,让罗马人将其视为最恐怖的敌人因此成为西方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被誉为战略家之父。而政治上,也是存在着完美制度,如平分君权和文官制度,达到制衡的效果,这是一种不错的折中主义。只是他们折中主义根本不是为国民谋福祉,而是因为经济至上主义决定的。另外在农业、船制造业和教育都是非常优秀的,但他们搞那些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是为国民着想,就导致了灭国。
迦太基繁荣了近700年,但终化为灰烬,这是难免让人惋惜,但可怜之国必有可恨之处,他们走的极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注定是灭亡的。因为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而应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就拿我们中国这个正面的例子来谈吧。
我们国家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说明经济固然是重要,但要知道前提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为国民生谋福祉,而两个基本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政治觉悟,也是哲学思想的高尚。另外,我们还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五大建设战略。我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但我们既有经济建设,也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如此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很好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希望列国可以多借鉴,或指教,切勿步迦太基的后尘。
《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九):军事支撑经济,文明延续民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阅历史,除能了解史料,一窥历史之面貌外,我们总喜欢思考那些发生于时间深处的事件和变动,能为今天带来哪些经验与教训。
2011年3月3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表明中国已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都说科技是把双刃剑,繁荣的经济何尝不是福祸相随呢?繁荣的经济在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享受和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慎重思考和应对它所带来的风险。那么,如何在充分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益处时,规避其风险呢?记不清是哪位前人说过,现实的问题都能在历史中寻得答案。
选取历史为参考,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远处,投向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地中海地区。彼时,希腊和罗马相继统治着那里,在两个大国的强权统治下,一个名为迦太基的城市国家的经济异军突起,短短几十年便超越了两个大国。一个地域狭小的城市国家的经济超越了两个世界著名的军事大国,放在今天都属匪夷所思的壮举,何况是两千多年前以农业为主的奴隶时期。在帝国的统治辐射下,迦太基是如何取得经济的繁荣,又是如何处理经济繁荣带来的风险和弊端的?它的历史又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哪些借鉴和警示呢?华章同人系列丛书新近出版的《迦太基启示录》就是一本解读迦太基兴亡为后世的我们带来的启示和警示的作品。作者是日本作家森本哲郎。
《迦太基启示录》对于了解地中海历史的读者来说,“迦太基”一词想必是不陌生的。迦太基是一个城市国家,更是一个曾铸造过众多传奇的国家。可对于对地中海历史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这个词则是陌生的,至少是不熟悉的。依史料记载推断,迦太基是一个公元前8世纪建立在地中海区域的名为迦太基的城市国家,是一个经济异常繁荣的城市国家,也是一个曾兵临罗马城下,差点灭亡罗马帝国的传奇存在。
公元前8世纪,地中海东岸的推罗国王帕拉斯去世,将国家推罗交于儿子皮格马利翁和女儿艾丽莎共同执政。为独揽大权,皮格马利翁杀害了艾丽莎的丈夫,艾丽莎携财物与随从逃亡至地中海西部南岸的城市迦太基。公元前814年,艾丽莎于迦太基建立城市国家。
为寻求生存与发展,定居迦太基的腓尼基人(艾丽莎带领的随从人员原属推罗,推罗人属腓尼基族人)发挥经济贸易优势,建立多个优良港口和多条海上贸易航线。经过不懈努力和勇敢探索,迦太基的经济贸易不断扩张,国家逐步发展壮大。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相邻大国希腊和罗马的注意,征服之战在所难免。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为争夺地中海区域的经济贸易,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虽然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领导的迦太基军队曾一度兵临罗马城下,差点灭亡罗马,但最终仍以罗马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更是惨遭灭国,成为罗马帝国治下的阿非利加行省。
由繁荣蓬勃的经济强国到被罗马帝国收编为行省,迦太基的兴亡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作者总结至少有两点:一,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政治军事的保驾护航;二,经济繁荣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发展。
《迦太基启示录》迦太基人对经济贸易的发展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热情,而对军事和疆域却不甚关注,致使经济实力不如自己,而疆域和军事实力几倍于己的罗马帝国打败。这个结果可悲可叹,令人惋惜,但却又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军事与政治保驾护航的经济贸易,终归是沙地上的房屋,根基不稳,他国来犯,便地动山摇。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满,它们对我们横加阻拦,四处设限,以期限制我们的发展。由迦太基兴亡的警示可知,若要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军事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迦太基启示录》书脊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只要一个民族的文明不消亡,这个民族的国家就不会消失。迦太基就是这一结论的极好的负面案例。在谈到迦太基与希腊之间的差别时,作者说“迦太基人每天只知道做生意。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在追求物质和财富上。”而在精神文化方面,迦太基人“根本没有孕育出精神财富”,“他们终其一生只是纯粹的经济动物罢了。”知名历史学家也清楚地表明,“迦太基兴亡的历史,清楚地反映了其文明的浅薄和脆弱。”罗马同样也没有孕育出卓著的精神文化,虽有强大的军事和辽阔的疆域而盛极一时,但终究归于历史的尘埃中。而希腊人是怎样的呢?“希腊人无论走到哪里,从来没有忘记过希腊精神。”“希腊人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非常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正因如此,才有了“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而希腊人在文化上征服了罗马”的结果。而且时至今日,希腊文明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其生命力。对两者的比较后,作者联系到了他的国家日本。二战后,日本仅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就由一个战败国变身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富裕国家,作者称这是迦太基精神的延续,可在富裕了之后,“我们”却“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放眼当下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国民的经济物质条件已取得极大成效,可新的精神文化非但没有诞生,流传下来的传统的精神文化也在一点一点地流失,这实在是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希腊相比,迦太基只留下一样东西,那就是迦太基人用鲜血写下的遗书。在这份可以说是启示录的遗书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教训是:'人类不能只为金钱而活着。'”迦太基的兴亡还留下很多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迦太基启示录》内封面《迦太基启示录》内书脊《迦太基启示录》读后感(十):《迦太基启示录》——解读海洋帝国迦太基崛起与覆亡的历史
喜欢历史的人一定很熟悉迦太基和罗马这对冤家对头。这两个国家互相仇视,互相征战一百多年,经历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罗马将迦太基灭国。整个过程在西方战争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市面上有很多写迦太基的书籍,重庆出版社新出版的这本《迦太基启示录》别具一格。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评论家森本哲郎,他实地考察并重塑了迦太基崛起与覆亡的真实历史,也阐述了迦太基和罗马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区别之处。作者从自己的分析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迦太基之所以被罗马灭国是由于它特殊的民族特性和意识形态所导致的。
下面笔者从三次布匿战争两国的意识形态出发,分析《迦太基启示录》这本书的看点和独特之处。
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败给自己的骄傲和轻敌,罗马军新式武器“乌鸦钳”立大功
迦太基帝国的崛起主要归功于他们的商业头脑和发展海上贸易的积极性。他们善于以港口为据点,从各地运来珍贵的货物,再四处转运,卖给需要这些货物的人。他们虽然只是中介,但是却赚取了超额的利润,这使得他们的国家富可流油。逐渐强大起来的罗马对迦太基的财富和国力十分忌惮,一直想找机会牵制迦太基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布匿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64—241年。迦太基和罗马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两国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霸权,尤其是西西里岛的拥有权。
当时,骄傲的迦太基既富有,又拥有精良的造船技术,因此他们根本没把不擅长海战的罗马军队放在自己眼里。
相对的,性格稳健又务实的罗马人在和迦太基的作战中延续了他们稳扎稳打的战争风格,不仅在陆地战场上屡屡获胜,也在海洋战场上使出奇招。他们研制了一种专门用来对付迦太基海军的新式武器——被称作“乌鸦钳”的“接舷吊桥”。这种吊桥安装在己方战船前方,桥的前段挂着钩子,前进是直立收起,等到与敌船靠近时,把桥推向敌船,钩子便如乌鸦的尖嘴啄食物般勾在敌船上,如此这般桥便架在敌我船只之间了。桥一架稳之后,海战便奇迹般地转化成了陆战。
最终,陆地上的怪兽罗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服了海上怪兽迦太基,获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迦太基败给了自己的骄傲和轻敌。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将军远征罗马横扫意大利,却因为不愿统治外邦而反胜为败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时间是公元前218年-前201年。这次战争是三次布匿战争中最长也最有名的一场战争。
汉尼拔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且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也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受到部下的爱戴,还能收到来自敌人罗马将军大西庇阿的敬意,着实不简单。他之所以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主要因为他完成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丰功伟业:汉尼拔成功地带领几万军队和三十几只大象队,从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军意大利。
这段路程不仅路途遥远,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汉尼拔的军队还经常遭到所经之地居民们和罗马伏军的袭击。但是汉尼拔巧妙地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成功地将军队甚至大象队带到了意大利,令我们现代人大吃一惊,连连称奇。
汉尼拔靠着自己巧妙的战术和勇猛的骑兵在意大利境内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但就在罗马被打的奄奄一息之时,他没有一举攻破罗马城,而是决定先收服意大利南部再做打算。汉尼拔的军队因为远征的疲劳、作战的消耗以及供不应求的补给,实力一直在减弱,罗马趁机开始慢慢恢复自身的实力。后来罗马决定远征迦太基,迦太基本国不敌,汉尼拔立刻回国救援,却为时已晚。罗马取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最终的胜利。
汉尼拔虽然谋略过人,但是并没有将罗马灭国的意图,因为他根本不愿意统治外邦。他认为给罗马看看迦太基的厉害之后它就会乖乖认输,从而和迦太基握手言和,不再禁止迦太基的商业活动,然而事实却证明,罗马还是比汉尼拔想象的生命力更加顽强,求胜意志更加坚定,卷土重来的速度更加迅猛。
第三次布匿战争:商业大国迦太基和农业大国罗马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
第三次布匿战争的时间是公元前149年-前146年。这个时候迦太基已经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战败的落魄中逐渐恢复了元气,再一次变成了掌握地中海经济命脉的海上霸主。虽然当时它对罗马俯首称臣,但罗马人还是对日渐富裕的迦太基又妒又恨。罗马的检察官加图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迦太基必须毁灭!”
这次战争已经超越了武力,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互不理解,互不相让。罗马人始终对四处敛财、善于经商的迦太基人存在一种恐惧和不理解的感情。罗马作为农业大国,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迦太基能在不占领任何土地的情况下积攒出如此之多的财富。在罗马的眼中,似乎只要有迦太基人存在,自己的财产和地位就危机四伏,所有财产最终都全会落入迦太基人的手中。
而迦太基人一直以来对扩张领土没有过强的欲望,对他们来说,海洋就像是自己的家,从事商业活动就是他们活着唯一的意义。占领别国并统治其中的居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内耗行为,他们不愿做,也不屑于做。所以他们并不能理解罗马为什么想要把自己斩尽杀绝,在他们的观念之中,只要自己能给罗马带来财富,罗马就会允许迦太基继续存在。
最终,当然还是罗马人占了上风。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迦太基和罗马谈判破裂的过程,迦太基最后三年的顽强抵抗,以及罗马最后血腥的屠城,男女老少格杀勿论,最后一把大火将迦太基本城烧成了废墟,还要铲开土壤撒上盐巴,把迦太基的遗址封为诅咒之城,让人看的心惊肉跳。仔细阅读作者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迦太基命运的惋惜之情。
日本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而迦太基本城坐落于北非沿岸一个由砂岩山丘构成的半岛上,三面环海,一面是天然要寨,两个国家又都是战争中的战败国。鉴于两国的相似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作者在心理上对迦太基的悲惨命运更能同情和共情了。
结语
作者从迦太基和罗马的百年战争史中得出的结论是:人啊,还是不能只为了钱而活着。
罗马虽然打败了希腊,但是希腊文化却反过来侵蚀了罗马,也变成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而罗马灭亡了迦太基,却几乎没有留下一草一木证明迦太基这个国家曾经存在过。
这说明物质财富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只有人类的精神财富才能穿越时空,写就永恒的史诗。
作者文字画面感强,字里行间融入了日本文学中独有的纤细、季节感和物哀情绪,读了之后除了了解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之外,也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