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4 02:0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1000字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是一本由包慧怡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精选点评:

  ●不错,纵使诗人如此狂野明丽地炫示她珍藏的碎星狐舞,其「抑郁表征」的种种象形化指意仍不自觉地溢泄,而「抑郁」实在充当了诗的一个极为显要的向心,虽然「抑郁」是浪漫审美的,是温柔多思的,是戏谑任情的,但「抑郁」是抑郁已然是一个绝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因诗藏匿在少女情怀,求索于原生古典意志,动情于爱之内化于文本,就不再去「是」抑郁;诗人仿佛不忍心告诉读者,原来抑郁是如此高贵,贞洁且自由。

  ●2017.06.30

  ●有几首不错,淡然、诡妙,但大部分有词藻过于繁多之嫌,不过也许这正是其优点吧。

  ●神秘而繁复,能想到叶芝艾柯中世纪凯尔特等等,前面七辑都很好。印象比较深的有《去墓地》《消失》《关于抑郁症的治疗》《地球仪》等等。

  ●意象不应该被堆砌

  ●包师的诗充满神秘感 异域的情调。是对伊斯兰的理解?是对中世纪的解读?是对神秘学的爱好?才融合成包师的风格。分分秒秒从一个时空跳跃到另一个时空,那些相互不关联的场景,在包师笔下却能融合在一起却不显的尴尬,可见功力所在了

  ●有几段甚是震撼

  ●翻开书之后,即刻意象,色彩,引用,术语,暗喻扑面而来,几乎使人窒息。 沦落为谜语之后,诗歌便也就没有意思了。晦涩有时是无限深意,有时又只是故弄玄虚。 (又一本中途放弃的诗集)

  ●她一定是个热爱自然的人(从散文集简介里猜测着这点),诗歌都是同时性的,场景化的,是在空间上横向铺展开,地理、植物、生物的意象很多,且充满了富有想象力的变形——诗人用她的眼和心,导游着我们游览她的世界,和世界里奇妙的因果。她不爱引用,不爱总结,不爱类比,是真的热爱画面的诗人,她的诗里充满了体验(也有音节的体验)。一个需要被体验的世界,不可能是用贫乏的语言做成的。(有人说由奢入俭难,但其实是两种写法)

  ●非常知识精英的精致化诗歌,典故和象征遍地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迷失在语词融汇的海洋之中。同时,跳跃式的联想修辞也常常令人惊叹,但也可能胜于技法而失之恳切(虽然说一切劣诗才是诚挚的,但就读者主观而言,想对绝对个人化的诗歌写作进行共感与捕捉则是不可避免的常情)。包老师这部诗集让人重新找回了“纯诗”的美感,语言辨识度(甚至标题与意象,如掌纹等)极高,几乎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雷武铃对其的评价很到位:“修辞丰富,色彩斑斓”,且声音尤其迷人。但有些许地方我不同意,我认为比起开头,每首诗的结尾的部分反而更有张力,才是真正的“破空而来”,给人的感受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般是坐在集聚已久即将喷发的“火山的最边缘”。如《连》的结尾:你的夜晚从未连起过两个白天,而你并不犯愁。洞见与神思兼备,倒着读诗反而别有趣味与惊喜。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一):包慧怡的诗和周瓒的一个毛病,味同日记

  

现在可谓说‘新学院派’诗人出现了,可不是九十年代的诗歌里干巴巴写点外国人名了,都是在本科或研究生时出了国,拿了博士学位回来进了大学,也有没回直接留在国外的,‘新学院派’诗人以倪湛舸,包慧怡为代表,豆瓣备受文青读者的喜欢,,一个以‘胡话’为诗,一个以‘学问’为诗,包慧怡的诗歌和周瓒一个毛病,如同日记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二):一篇综述中涉及到慧怡的一段

  一篇综述中涉及到慧怡的一段文字

  或许可以挪来作为本诗集的短评

  完整的文章,等熬过年底忙碌期再写吧

  茱萸

  包慧怡的写作,几乎不受大多数同代人所浸淫过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之写作潮流的沾染,而得益于一种奇异的混合体验。这种混合体验,来自女性天然富有的感性气质,来自对周遭的敏锐而细腻的观察,来自她的所学与所思中美妙的采撷与洞察。包慧怡的诗亦旧亦新,一方面回荡着来自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呢喃,另一方面则充斥着当代生活的洛可可式轻盈——虽然这种轻盈常常是表象,而人之存在于世最根本性的哀戚与伤痛才是内核,一如她在《去墓地》一诗中说的那样,“只有死亡值得我们结队成群”。这些诗篇,有的如中世纪手抄本般色彩斑斓绚丽,有的则在音调上繁复多变,却都不仅仅止步于静止/精致的修辞游戏,而常常呈现为富有戏剧性和表达张力的心智导览图。在这幅充满异趣风情的导览图中,既遍布着“所有不在场的潋滟之物”(《午时经》),又有在“海的酽烈”中祈祷“陆地的曼妙”(《慢》)而无人知晓的、孤独的时辰。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三):驾驭失当的意象主义写作

  1 包慧怡首先是作为毕肖普的中译者广为人所熟知的。她对语词的敏感,节奏的把控,考虑到她的年龄(1985年出生),从事过翻译的人应该都会不由得暗自惊叹:这小妮子真了不起!

  可不幸的是她还是名诗人。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可归结为两个字:目眩。是的,她的诗歌哲学是建立在华丽辞藻的扭结上的。

  2 在笔者看来,诗歌之所以称之为诗歌,其抒情性是占关键地位的。可包慧怡给人的感觉,像一个走偏了的埃兹拉·庞德,她的结构、框架全是围绕意象——真正意义上的意象——组装起来的。然而词语的重力不断消解、打乱、压缩着文本的抒情张力。甚至可以说她的华丽辞藻有一种破坏感,变成了打碎一地的,向四周散射的水晶的光,而不是一股流淌的溪水。后者才是诗歌应该有的模样。

  更进一步说,她为数不多的朴素的句子,才散发出一种可贵而真挚的情感。然而她的发力点依然是华丽的辞藻,这就使得读者的感情走向了浮光掠影,浅薄的感情滑行在辞藻的身躯之上。而这种感情是极为空洞的。

  在包慧怡这里,是真正做到了有词无句。确切说,她的诗歌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阅读的深入,万花筒开始旋转,你不会知道你终究被带往了何处,因为诗人本身也不知道——她的使命只是带你走马观花,唯有席卷而过的意象风暴残渣。

  3 严肃地说,这是一种抒情诗的精神分裂症。作者就像一个莫名其妙的,兴高采烈的意象罗列者,她所造成的效果就是空洞,她所信赖的就是文本主体的伪存在。她似乎离开了华丽的意象就不知道如何说话了,这对于观念先导的诗人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2020.3.20 李因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四):春天 我的眼睛化成一只鱼

  - 知道包慧怡是因为她是毕肖普《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的译者 很喜欢她的翻译 于是想读读她其他的译作 结果发现了这本小诗集。 从书名开始 每首诗都挺吸引我 但是感觉意象太繁复幽深 读起来有点累 最后读到布妈妈童谣集时感觉松了一口气。最爱沙漠巨人! 比较喜欢的片段: /冬 我知道 冬天是最好的 纯色的树木纤细 硬朗 不再多说 人们变得聪明 晴和 警觉 像一块玉 深深的刻痕 慢下来的眼睛 /小心火烛 作为一个黄昏起床的人 烛火是她的太阳 … 火焰跳着麻风病人之舞 从傍晚到凌晨 火焰在玻璃内部烧出亘古的地貌: 漂移的冰山 梦游的海岸 晶莹的岩浆 内坍的环形山 /沙漠巨人 亲爱的,亲爱的姑娘 请别责怪我的粗鲁 别怪我 不经同意 就把你吞进了胸腔 … 拐过这个弯 你就能看到我的心 那里干燥又宽敞 白蜡烛释放着芳香

  我为你

  去法国吞下了甜面包

  好好地放在桌上

  我为你

  去东方吞下了瓷茶具

  盛着百合的琼浆

  当然

  我还吞下了很多

  不太好咽的东西

  软缎的舞鞋

  象牙的竖琴

  一座白桦林

  还有一片

  生满菖蒲的池塘

  我还会吞一只小船

  让你可以轻盈地荡桨

  我还会吞一群蝴蝶

  让它们在你发际飞翔

  亲爱的,亲爱的姑娘

  如果还有什么

  是我没有想到的

  请原谅我的健忘

  请长长地

  久久地 住在我的心房

  我会小心注意

  让那里

  永远温暖又安详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五):包慧怡的诗歌怎么样?她被臧棣,王敖,雷武铃夸上天了吗?

  

原创 叶美叶帅 叶美公号 1周前

在豆瓣刷到包慧怡的主页时,你会被她出书的数量吓到的,有著者、译者,编选者多重身份,23本书中散文出三本——《缮写室》《青年翻译家的肖像》《翡翠岛编年》,和同是留学才女的倪湛舸一样,她很是受国内出版界的喜爱,以海龟的学历身价写什么都是香,都够得上出版的水准。倪湛舸到目前为止是出了四本散文集,三部诗集,一本小说。两才女的共同特点是,在国外留学时期写的心情文字都是有价值的,在任教前后写的书影的心得文字都可打包给读者,当然学历就是优势

但书出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就不知道这两位全才的才女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最高才气呢,得说自古以来并没有什么全才型文人,小说,散文,诗歌,哪一种文体都要作者具备各自专门的技艺的,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一通百通的写作捷径,否则戏剧家也可叫做诗人,诗人也可叫做小说家了,但似乎中国人骨子里的穷酸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敬文东这种在民大都坐上的博导位置的人,也会去给jdmj写诗歌批评混名利,这是不仅要远远甩开当初他点灯熬油备考时的吃住的辛酸吗

当年他估计吃不上饭倒也不至于的,吃穿住行的拮据是肯定的,未多么‘体面’和精致是一定的,和包慧怡,倪湛舸这种家境的人比起来,没有出得起国读书之人就算十年二十年前也是穷人,即便如此,包和倪也不会把被免费出书的好事和自己写得够不够高要求,联系在一起吧?以包慧怡为例,1985年出生到2016年的第一本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出版,简介里说是收录了2005—2015年间的代表诗,从1985到2005年间的十年之功亮相给读者,但算一下其从二十岁开始的诗歌生涯好早熟啊,纵使包慧怡为复旦本科等等好条件也是过于自信了,把大学期间写的少作一并都塞进诗集了吧

雾月,霜墙开出花钟拂晓的中指在海面兜兜转转……纸质的犹豫 我将前往约蓝,约蓝。白虎梳妆已毕,樱桃儿忽闪径上的影子卖是不卖? 人们将终年佩戴绿松石,竞相把左眼抛入森林的青花瓷盘 还有人相信萤火虫吗?它们漫天扬起……难辞其咎 这世界注定变绿。我醒来仍见你呼吸匀称,睫毛委婉 包慧怡《Yoland》

这首写于2008年的诗作,也不知包慧怡在表达什么,白话现代诗歌史上倒是一贯有这种才女/学者型女诗人,冰心和林徽因虽各自看不上对方,但两人写的诗歌都是自顾自地自说自话型,冰心称自己学泰戈尔的诗歌乃是有传统的,林徽因也不乏自己沙龙里的男性读者的追捧,更不乏当代已故女诗人马雁的认同和赞美,“《莲灯》算得上中国现代文学里最好的诗之一......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别说是毫不逊色,简直是高出一筹”,而高在哪里呢,马雁认为“最可贵的是没有苦难,都是很优雅的。 ”有多少人认同马雁的说法呢

虽然过去了一百年,但女诗人对女诗人的偏见还是原封未动,有学问的,高学历的女诗人就有‘不闻窗外事’的理由了吗,文学不会给任何人什么特赦的优先权利,马雁说林徽因的诗歌高贵,轻盈,我要吐了,自卡夫卡以来的文学精神,如果不再权利/权力间进行有态度的表达,都二流,三流,四流。百年以来,学者型女诗人要么把青春期的情绪当做诗意,说得严苛一点写的都是闺阁诗而已,马雁欣赏对镜贴花黄般的自怜型女诗人,且称为高贵,结合马雁自身的诗歌局限也能得出精神格局的局限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