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是一本由保罗.科贺 / Paulo Coelho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16.80,页数:199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精选点评:
●没有想过,故事的结局原来不那么悲伤
●《谁坐在琵卓河畔?》
●爱情与信仰并不冲突。
●我一直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譬如:心无恐怖,不要逃避,慎独,去热爱不要怕,fear nothing不要在乎他们的评价……在这本书里我全看到了
●爱情宗教信仰,一个眼前的平凡生活,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再读,再读。什么就变了。
●这是本神奇的书,有些段落会让你觉得它懂你到不行,它就是在写你,有些段落你却读不懂,值得静心去看的书。这本书是看似水年华时知道的,黄磊一直在看这本书,正如似水年华所讲的故事,“这个小镇会改变某个人的一生”。
●不是差,是我不喜欢而已
●以后。。。永远将你束之高阁!
●想看好多年,还好结局和我想的一样。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读后感(一):很让我感动的一本书
记得08年的时候,买过这本书,记得是在淘宝网上的一个台湾网店买的,,繁体的 感觉非常的后 后来给朋友借去看了 再到后来 我都不知道是谁借的 感觉很可惜。。。。如果能找到的话 就再买一本。。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读后感(二):最初的悸动
知道这本书是在《似水年华》里,英送给文的那本书,跑去书店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最后在卓越上买了。无法描述那样的心境,只是记得最后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和一个男孩相爱的故事,看完之后,哭了。多像生活的我们,有时候深爱,却失去了爱的能力。这么多年一直随身携带着它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读后感(三):一切都会毁灭……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奇妙的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情
但是人们都说这是一本恋爱中的人都应看的书,书中的人物就像在写我们自己。
很是诧异, 因为这是一本能让人联想到圣经的书啊!? 怎么会是如此
还记得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传说,所有掉进这条河的东西,不管是落叶,虫尸或鸟羽,都化成了石头,累积成河床。假如我能将我的心撕成碎片,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那么,我的痛苦和渴望就能了结,而我,终能将一切遗忘......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冬天的空气让颊上的泪变得冷冽……”
也许只是一次矫情的哭泣…… 也许会让人明白这个世界 在变 却无人理解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读后感(四):找回失落的爱与自我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十分简单,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关于初恋的故事。也一定有很多人想过或尝试过找回自己最初的爱。而《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个故事。
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个故事关乎所有人类。因为最初的爱,不仅仅与那些最初的岁月相关,还关乎我们最初的灵魂、呐喊、以及纯性与神性的呼唤。记得严歌苓曾经在《扶桑》里说,假如人类把十四岁的爱当真,假如人类容忍十四岁的人去爱和实现爱,那么人类便永远不会世故起来。
然而,写这样的故事却并不是容易的。它需要冒险,因为若是一个不小心,便变成了一个俗套的爱情小说,一个让人厌倦的故事,或是矫情造作地失去了深层的意义。
这本小说是成功的。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爱的历程,也是一本关于走向神性的启示录。看惯了许多记载如何通往更高的自我,如何走向神性的守则,可是写这些书的人常常忘记,我们常常没法成为神或是圣人,而比起成为圣人来,做一个更加完整与真实的人来得更加重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以细腻而真实的视角,记录了自己遇见爱,并在这爱里找回自我的过程。
“『你已拥有了我的心,』我告诉他:『明天或许你就会离我而去,不过,我们总是会记得这几夭所经历的一切。我认为,上帝正以他女性的智慧,将地狱藏在通往天堂的途中,这样,我们才会一直保持警醒,在经历温情的喜悦时,不致忘记痛苦的存在。』 ”
这样的文字常常出现在小说中。这种视角,是现实的,因为它有一种现实的觉知,然而,它又是超越现实的,因为在这份体验中,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或者说神,在照看着这份体验。
愿我们都能找回自我,即使曾经走失过,不必害怕,因为丢掉自己有时候是找回自己的一部分。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读后感(五):直面内心,重拾
一部像food,pray&love一样关于迷失和重拾描述。
一直以来,为了莫名的目的而活着,再高的学位也填补不了心中的恐慌,不是为了未来生活而发愁失落,而总是害怕自己没有看到上帝赐予的光辉一面,没有把它挖掘出来就稀里糊涂了结一生。并且将这样的恐慌郁结于胸,看不到出路,找不到办法。
一周的放逐之旅也是一周的重拾之路。派拉写了7天的日记,是7个印在这段路途上的深深的脚印。其实正因为在她心里面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才让“他”(写到这里我才发现他的名字没出现过)借由宗教之手让派拉重拾信仰,找到自己。
迷失之后的重拾就像新生一样清新,并且清醒和勇敢——可以用理智抵御过去那个“另一个自己”的不断骚扰,然后抛开无谓的顾虑敞开胸怀真正大胆去爱。没错,“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因为他们真正去爱,而愚蠢的人之所以愚蠢因为他们自以为了解爱是什么”。
忽然就想到A Beautiful Mind 和Black Swan里面关于精神分裂那部分的刻画,好像每个人在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都免不了和内心对话,显示出一些精神分裂的现象。这样说来,短暂的精分实在是有益无害的。
宗教是旅途的绝对主角,god is a girl的认知再一次被抛出,尽管在今时今日看来它在信徒中早已获得广泛认同,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被用来标榜主的女性面,圣母一直都是人们寄托美好理想的炮灰啊,像在the secret life of bees里面,黑人妇女在做礼拜的时候,祷告的对象就是黑圣母啊。但是神学院的学生是不能有此认同的,这才导致了“他”变成想要进入神学院却始终坚信上帝女性特质并视女神为至上的一个矛盾体。
关于宗教仪式、祷告方式的描写贯穿全书,看上去那么荒诞却又被作者写得十分正经底气十足,尤其是在派拉和前辈一同到山里看到他赤裸着上身在雪地中于圣母交谈的时候,甚至有教条之嫌。在后面派拉听闻“他”已然放弃展示神迹的能力要同她回到萨拉戈萨,which让她以为自己会再度迷失,之后的遭遇,包括灵魂出窍一般地游走以及被彼得拉河畔修道院的女人所照料和安慰,让人顿生感慨:失去信仰的人,真的就会这样走着走着就死掉么。
据说这本书有个标签是爱情,是没看出来有讲到多少爱情中的问题的处理方式,却是很宏观地给出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直面内心。嗯这是一个关爱的故事,而“所有爱的故事都是一样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