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是一本由乔迦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一):会喜欢烧仙草
一个年轻的女作家,写关于吃食的书,难得。一些语言也很温暖。感觉可以静下来回味。成长是一下子爆发起来的东西。几乎都是从失去开始的,措手不及,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犹如天崩。因为谁喜欢上西兰花,因为谁喜欢上一首歌,因为谁喜欢上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然后失去谁,面对那些东西失声痛哭,对于烧仙草那一段,我感同身受。里面南北方的食物也讲得地道。不过对于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性格什么的不是非常喜欢,可能有偏见了。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二):所有吃食,关乎回忆
生日那天买了这本书,给自己做礼物。
今天读完了,最大的感觉就是与其说这本书是写吃的,不如说是写人和生活,正是我们都在经历的人和生活。他们在回忆里会慢慢消失,需要有人提醒,然后重塑回忆,是吧,乔迦。
不觉得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应该是一本有温度的书,这温度划过喉咙,划过胃,却还会留在心头。
我是94年生人,又恰巧体验过书中写到的大部分生活,不过,书中说的道理倒是现在都懂了些,而且也在做,一直在前行的话,偶尔有这么一本书提醒我那些美好我并没有错过,感到内心充实,再前行,便也有了力量。
谢谢你,乔迦。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三):一些具有浓浓人情味儿的文字
成长是一下子爆发起来的东西。
几乎是从失去开始的,措手不及,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犹如天崩,而成长就是教会你克制。
克制你的眼泪。
把眼泪咽下去,然后,再克制你的伤心。
慢慢的,对过往不再伤心。那些使我们付出强烈感情,极大期待的没有得到的事情,学着慢慢从心上拂下来,不再抱怨,不再愤愤不平。
也许是我也来越怀旧了。我常常跟着这些细枝末节的回忆走得太远,然后不可避免的开始感伤。没有办法不感伤,我们遗失的,确切来说,是一个柔软的时代,或者说是那个柔软的自己。
爱是极其简单的一种表达,就是愿意为你花心思。
他们是面目模糊的陌生人。可是,你会记得。因为,你知道,他总归是不同的。哪怕你记不住他的面孔,你也记住了他的手艺。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四):每一章节都是对儿时的怀念
《好好地吃一颗西兰花》才开始看简介以为是一本写感情的散文,看完以后留下的只会是淡淡的痕迹。
殊不知翻开第一张带给我的却是亲情的味道,我想起了外婆做的菜,就像书中有一段这样写的:一个人,做了一辈子的菜,喂大了一大家子的人,最后做菜却失了味道。儿孙都长大了,他们的手艺都超过了他,他们吃的、见的都比他多多了。那个当初做好味道的人,却老了。
我的外婆做的一手好菜,以前家里逢年过节一桌子的菜,鸡鸭鱼肉,丰盛美味都是外婆一个人从准备到最后上桌,我在旁边佩服至极,一桌子的菜抓住了每个人的味蕾,外婆知道我喜欢吃红烧鱼;知道哥哥喜欢炸丸子、两亩地;知道妈妈喜欢南方过年特有的长菜………她清楚每一个人的喜好,一桌子的菜吃完每个人都觉得外婆是很棒到大厨师。
如今,外婆的厨艺大不如从前,有时候菜的味道会极咸或者极淡,之前的我还小声抱怨过,被妈妈及时制止了,细想才明白外婆老了,已经拿捏不好做菜时候的味道。
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老。那么在以后的日子我们学着做红烧鱼、炸丸子给你吃可好?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五):唯有感情值得回味
这是我第一次看写吃的书,也是第一次看就已然被感动得泪流不止。从第一篇的《爷爷会做鱼》开始,每一个被作者描绘的画面,诉说的情感都很巧合揪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不在,于是眼泪止不住地流,因为里头的一句很平常普通的语句所描写的很平常普通的情景都无一例外地击中了我的软肋。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这篇《爷爷会做鱼》。记得我小时候,爷爷也喜欢做鱼,不算很出色但是于我而言却是一种很独特的味道。爷爷总会在蒸鱼的时候在鱼底下铺上一层油豆腐,每次吃鱼的时候我都会先把底下的油豆腐翻出来吃。底下的油豆腐完全吸收了鱼的鲜味,伴着轻微带甜的豉油入口着实让人胃口大开。但是爷爷不在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这样做的鱼了。
书里的每一段写吃的文字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有人说写吃不应该倾注太多的私人情感,否则会喧宾夺主。我却觉得一道菜其实跟一首歌一样,如果你带着一种情绪去听一首歌,即便有很长时间你没有听到这首歌的旋律了,但是当某一天你在街头再次听到的时候,那种以为被遗忘的情绪还是会突然涌上心头。就好像爷爷做的鱼,是关于童年的那段记忆,是难以遗忘以及难以被取代的那份记忆。
每一种味道其实都包裹着一份对每一个人来说独一无二的情感和回忆,每一种味道的背后其实也都是浓烈深厚的人情味。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六):用食物贯穿的人生百味
一直很喜欢乔迦的文字,透着洞察世事的澄明和从容温婉,她即使嬉笑怒骂都带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想,这样的女子,什么样的男子能配得上,估计得是纳兰容若那种,温润、通透,一身正气又百转千回的人才,才配得起。
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从久远的过去回忆中的食物写到空心菜的甜蜜和遗憾,再到江南的甜软、京都的香醇,但是那味道在脑海中的残留是不同的,越久远的,残留的越深刻,浓郁。她还写到自己的下厨尝试,我个人觉得,下厨是一种创造艺术,是把想象力最简单的实施,它不需要太多金钱的投入,它不需要承担多大的后果,但是这简单的过程中对想象力的实践和收获,却是用金钱和荣誉无法衡量的,我也爱这样的过程,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尤其是作品是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美味的时候。
她从简单的菜式,讲到我们的生活,好吃这个词,第一个字应该是第四音,它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精神状态,一直在路上,温柔,容易亲近,但是又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再讲回到轻松的友情,友情往往是我们在迷茫时候的航灯,是绝望时候的后盾。我们该很庆幸,时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那些人,都是我们中意的那些,当然,也有些遗憾,有些人,终究是消散在了时光里,无从找寻,面目模糊。正因为如此,更要善待,身边的人。她看得很通透。
今年的端午,我到北京去考普通话,跟她约好了见面,一起吃鱼,后来又来了穿着空心菜色衣服的冯叉叉••••••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七):这五味杂陈的人生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评价这本《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我更想说,这是一封给生活的真心实意的情书,包含着作者对这生活最真实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将生活与美食联系到一起,因为这两件事物有着最深刻的联系,生活的酸甜苦辣与食物的五味杂陈一样,都充满了无限的滋味,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味道~《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就是这样的存在,在文字当中让我们体会到,食物的醇香与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由很多不一样的小故事组合而成,一些童年里的记忆,一些生活当中的感受,一些对于美食的最初记忆与多年之后的回忆,像一锅香浓的浓汤,这里面有新鲜的蔬菜,有入味的肉,有各色的调料,所有的食材放在一起,烹制出随时喝一口,都能暖一夜的好汤。
如果说对于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那应该都是与食物有关吧,作者对于爷爷奶奶的记忆很大一部分也与此相关,我们也一样,童年时刻,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家里的长辈们,为我们做自己最喜欢的食物,那种欣喜不在于食物的多好吃,而在于每一次的心意。就同现在都市人,最渴望家的味道一样,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是那种感动与温情,是这顿饭最好的调料。
人的七情六欲在什么时刻最容易迸发出来,如果有选择,我会选择在尝到美食的时刻,因为我一直坚信味蕾的享受直接与大脑相同,是促进多巴胺的主要途径,而所有我记忆中的难忘的事情也都与食物有关,只是对于我来说,片段很难融合到一起去,但是,作者却细心的将这些故事记录了下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过这本书都会找到相同的感受
每个人对于烹饪都会注入自己独特的情感在里面,所以我们在吃到美食的时候,更多的体验,其实是一种情感,是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朋友对我们的爱,是情人对我们的爱,融汇了这些到食物中,即使是再平淡的饭菜,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这五味杂陈的人生也许是我们一生当中品尝过的最有滋味的美食~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八):好好走好人生每一步
好好走好人生每一步
看到这本书,笔者就有了想买的冲动,可是,最近买的书太多了,真的没太多时间去读那些还没有读的书。不过,这本《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的确挺有魅力的,是一本比较难得的好书,简直超过了笔者的想象。快递到家后,笔者觉得非常好,可是,家人都抢着读,我也成了第五个读书人了,都没他们抢去读了。
这本书的语言是那么朴实、那么让人阅读,真的让人流连忘返,有些很奇妙的吸引力在里面。柔美的语言,真的让人激动。好好地吃一棵春笋。好好地吃一只螃蟹。好好地吃一个枚山核桃。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情绪。我操控不了我的胃,它代表着一种情感渴望。曾见店里有位老人自己要了条松鼠鳜鱼要了碗白米饭,仔仔细细,吃个干干净净。这场景细想之下,真是动人。一家老店,老味儿,老手艺,陪了一个人半生。
能吃敢吃和能爱敢爱一样,都是年轻人擅长的事。等到有一天你想吃却耽于消化不了,想爱却碍于本钱太少,青春便也过去了。
一切皆是偶然,得之珍重,安享观望于当下。碰到好茶,碰到好人,碰到好事,皆是此理。过年,吃饭,团圆,说吉祥话,不可或缺的,还有打牌!我是我们家牌柱子,家里人多,好多人都能替补,唯有我,永远在桌上,不是我有牌瘾,这是爷爷奶奶的意思。其实老人喜欢谁,从牌桌上就能看出来,他们想让你跟着玩,又希望你多赢钱不要输,反之同理可推。像我这种逢赌必赢的高手,他们的担心完全多余,每年都能赢个几百块,最后给爷爷奶奶零花。
笔者觉得,《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与其说是一本好书,倒是不如说是一封跨山跨水而来的“陈年书信”!南甜北咸各有光阴,东辣西酸各有故事,吃素禁欲,吃荤壮胆,跟有意思的人喝酒,跟有情趣的人喝茶。人活得久了,也就不那么凛冽坚硬了,味道和筋骨都调在了吃食里。乔迦所写的《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是一本很好的书,当时,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好玩,也挺好笑的,这个名字,给我们很多遐想。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九):春日春盘细生菜
从前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看书这事,有一天会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以,读完这本书,究竟利用了多少碎片时光,我也回想不起来了。
白天里琐碎的忙碌令我很浮躁,我只能在夜里两个孩子都睡着以后才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喜欢吃的我,其实很少看美食书籍。
但这本书里关于食物的记录非常鲜活,感动之余还会有一丝怨忿。
那是因为临近深夜那些对书里那些食物的向往,到底是因为馋还是因为饿,我傻傻分不清楚。
喜欢乔姑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澄澈之心,烟火气息让人闻得到生活绝佳美好。
我回想起童年奶奶做过的立夏粥,端午节的丰糕粽子,鼻酸之间是浓浓的乡愁和挂念。
我喜欢下厨房,却因亲疏有别,在心里划分对象。
所以能让我愿意为其做饭的亲戚朋友并不多。
我相信,食物是具有灵魂的。
火候和调味都凝聚着我的每一寸用心。
让丈夫和孩子在吃的过程中荡漾着满足的喜悦,这种看似平凡的成就感却让我相当享用。
是爱,是家庭拯救了我的“餐馆胃”,让我愿意静下心挑选,择菜,洗净,翻炒熬煮。
说句实话,其实最想煮给父母排排坐一起吃,但是这种画面却已成毕生憾事。
一开始关注这本书纯粹出于对乔姑娘的人品和文采欣赏。
读完之后,由衷感到确实值得入手,反复翻阅。
我看过的书,不算少。却是第一次写书评。
总觉得才疏学浅的自己道不出内心的喜爱和欣赏。
这样说,并非要求乔姑娘对这个第一次负责。嘻嘻……
原来,去肯定一本打动自己的文字,是在向作者传递自己的真诚的祝福和支持,这种感觉也是一场缘分的小酌。
在黑暗里用手机打完这段字,鼓起勇气发表。
祝新书大卖,
贺乔迁之喜,
祝福率真爽朗的北方大妞舒心,快乐。
晚安。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十):生活中的好吃的
写吃的书很多,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有共鸣的一本。东北姑娘写的她从小到大天南海北的关于吃的故事,写亲人和朋友,写旧事和当下,写故乡和远方,写南国和北城,写元宵和冬至,写生活中的好吃的,写生活中的温暖和甜。
可能因为作者也是北方人,她写的小时候的记忆让我特别有同感,很多吃的东西小时候的事情都是相似的,她写各种节气,让我真想再回到故乡完整的过一次四季。她回忆爷爷给她做鱼的故事 – ‘每次我回去之前,我爷爷电话里都说:“我给你买鱼,早早给你收拾好,你回来就吃啊!”我说好。其实我哪里有那么能吃?哪里会次次都想吃鱼?只是,这成了我与我爷爷的一种必然联系——孙女爱吃鱼,爷爷会做鱼。’ 其实和亲人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孙女爱吃鱼,爷爷会做鱼’, 愿意花心思花时间不怕麻烦的来做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一年一年这么做下来,这就是亲人的爱。
也很认同作者对吃的看法,她爱吃,她说“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来说,什么重要呢? 吃!因为吃里有生活,有四季,有人情,有一切柔软美好,而不是早年那些爱恨情仇的支离破碎。张爱玲有一句话叫低到尘埃里,我借鉴来用,改成低到日子里,低到柴米油盐酒茶花里,未尝不是美事。” 她又不强求 “好好地吃一棵春笋。 好好地吃一只螃蟹。 好好地吃一个山核桃。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我只能让自己专心于此,而不是研究,其背后源远流长的饮食、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岂是我三吃两吃便能吃出来的?” 她希望留住身边的好吃的和爱的人 “你就哪里也不要去了,留在我身边,好好做鱼吧。” 她又能看开 “直到某一天,我们长成,开始安于烟火,安于暖,安于这混杂人世。但在这安然里,更清楚几分,清楚自己是谁,清楚生活是什么。”
最开始读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文笔并不是很出色,后来越读下去越喜欢作者活泼平实又真挚的文风。
“高山有野菜,海深有鱼虾,东市有驴肉,西市有甜瓜。吃素禁欲,吃荤壮胆,跟有意思的人喝酒,跟有情趣的人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