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是一本由乔迦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一):这五味杂陈的人生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评价这本《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我更想说,这是一封给生活的真心实意的情书,包含着作者对这生活最真实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将生活与美食联系到一起,因为这两件事物有着最深刻的联系,生活的酸甜苦辣与食物的五味杂陈一样,都充满了无限的滋味,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味道~《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就是这样的存在,在文字当中让我们体会到,食物的醇香与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由很多不一样的小故事组合而成,一些童年里的记忆,一些生活当中的感受,一些对于美食的最初记忆与多年之后的回忆,像一锅香浓的浓汤,这里面有新鲜的蔬菜,有入味的肉,有各色的调料,所有的食材放在一起,烹制出随时喝一口,都能暖一夜的好汤。
如果说对于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那应该都是与食物有关吧,作者对于爷爷奶奶的记忆很大一部分也与此相关,我们也一样,童年时刻,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家里的长辈们,为我们做自己最喜欢的食物,那种欣喜不在于食物的多好吃,而在于每一次的心意。就同现在都市人,最渴望家的味道一样,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是那种感动与温情,是这顿饭最好的调料。
人的七情六欲在什么时刻最容易迸发出来,如果有选择,我会选择在尝到美食的时刻,因为我一直坚信味蕾的享受直接与大脑相同,是促进多巴胺的主要途径,而所有我记忆中的难忘的事情也都与食物有关,只是对于我来说,片段很难融合到一起去,但是,作者却细心的将这些故事记录了下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过这本书都会找到相同的感受
每个人对于烹饪都会注入自己独特的情感在里面,所以我们在吃到美食的时候,更多的体验,其实是一种情感,是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朋友对我们的爱,是情人对我们的爱,融汇了这些到食物中,即使是再平淡的饭菜,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这五味杂陈的人生也许是我们一生当中品尝过的最有滋味的美食~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二):去遇见生活的美好
读乔伽的《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可喜欢这句:“喜欢冬日傍晚的厨房,暮色四沉,等着一锅汤,站在窗前,看雪看月亮。”非常浪漫,文字上已经产生共鸣。可惜身为南方人,看不到雪,只能凭想象,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也因此喜欢上这个文字细腻又温柔的北方女子。
她的散文,在“吃”的文化中,饱含着对挚爱亲人的眷恋,对绝迹风俗的遗憾,对温馨生活的感恩。而更让读者喜悦的是她的文风,每每夹杂着活泼轻松的腔调,更有哀而不伤的美感。
她写“吃”,“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来说,什么重要呢?吃!因为吃里有生活,有四季,有人情,有一切柔软美好。”再同意不过了。中国人最喜过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而这一个个节日里,哪能少得了吃这一环节呢?家庭团聚,宴请客人,朋友叙旧,一桌佳肴,一壶好酒,一泡好茶,仿佛催化剂,能将感情升华。有人说:“抓住一个人的心,首先抓住他的胃”,不无道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诸多小问题,小隔阂,能将小事化了的,大抵只有请之吃一顿饭了。满足了他的胃,一切小事就都不是什么事了,大家和和气气,一笑泯恩仇。”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那就两顿。”虽是笑谈,实际却相当有效。这也大概是乔伽所说的”吃里面的人情”吧。
爱一个人,是会爱屋及乌的。即使不爱了,也难免会睹物思情,这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正如此书中的樱桃小姐,爱吃烧仙草,也仅仅是因为男朋友爱吃,这是爱屋及乌。而一旦分了手,便再也不敢看到烧仙草了,只是因为睹物思情,会流泪,会心痛。还好,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伤痕,它能让你学会遗忘,学会克制,这便是成长。而昨天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统统让之随风而去,还天还地还诸神明。因为日子总是向前的,那些或感动或辜负的好时光,就让它们在我们的心底前无声息的流淌吧。倒不如学学从结束了的感情中走出来的晴姑娘,从从容容,“我当然去环游世界啦!我要去看南极看企鹅!”。
棉花糖放到现在,依旧天真。读乔伽的《糖》这篇散文,我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每一个大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小孩”。想起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喜欢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倒不是那些电影有多么吸引人,而是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去电影院,成群结伴去买零食,边吃边看的那种喜悦的氛围。”于是至今仍有这个习惯,多么可爱。常常想,人是该保持童心的,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浪漫,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成长或许会逼得我们没了棱角,变得圆滑,但请不要因此而丢了敢恨敢爱的勇气,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好好地享受当下,做个幸福的人。
读《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总能感受到作者的坦诚与率真,她写的每一篇与吃有关的文章,都离不开人。她惋惜:“那个当初做好味道的人,却老了。”;她感激:“每次都是爷爷奶奶说,我给你包饺子,我说不要”,心里却知道那是他们的心意;她怅然:“有一天,人们把他送走了,却再没迎回来。”;她知足:“低到柴米油盐茶花里,未尝不是美事”;她追念:“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就像此刻我来回忆外婆。”;她清醒:”生活始终不是在别处,而是在眼下。”
读乔伽,并且,去遇见生活的美好。
私以为,漂亮女人不见得美好,美好的是有情趣的女人。或是还算幼稚,某些时候总认为依据节气吃食且生活的女人极具情趣,乔伽或就是这样的了。人们总在念叨情趣,而情趣是什么呢?不过是凡事有分寸罢了。你想啊,一个女人懂得时节这样的细微,怎会不懂的分寸。
把分寸拿捏得恰好,这个恰好不需要多落落大方,多体谅他人。唯一的标准不过是自身愉悦,说再通俗易懂些,不过是简单。简单到怎样呢?简单到食物都能引起欢喜,引出回忆,引出各类遐思。
乔迦说啊:每种食物都是一种情绪。
那么,依此便知得每种食物的烹制者都对食物注入了情感。于是记起寂地漫画里那段对于食物的独白:“蔬菜和水果要花很多时间生长,才可以被用来做菜。我们只有短暂的一生。在恒久无尽的时间里,我们得到再多,也不过是沧海里的一滴水。人生这道菜,你要匆匆吞下它然后去追逐那些最终我们带不走的东西,还是要带着感激的心情细细品尝呢?”是啊,一种食材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成长,精心对于自己的修饰,才能够抵达你的面前。如若不去灵精心品尝,怎么能够对得起它们的成长。而从食者来说,一份食物摆上桌与你相对的那一刻,或许便是和烹饪者无关的事情了。这和文字许是一样的,作者一旦离笔,便是脱离,再无之无关。读出来的,评出来的,无非是附加了你自己个性的东西。或纯白、或灰暗,或真挚,或虚浮。本质上它只和你相关。
食物是记忆,食物也是你自己,某段时间不是那样流行那么一句话?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又或者是你就是你所吃的。
或许这是对的,很多时一个人对于食物的心思,往往也是他对于这人生和生活的心思。人们口中总在念叨着人生,生活,可这世间如此广袤,说起来人和人的不同也不过就是在对于大量细微不同。而这便也是生活的方式,是你这个人。
你看看啊,乔迦的文字,便是这样的。它给你引子,这些端上桌的熟悉家常菜,冒着热气,等你下筷,等你放入口,然后想起曾在某时某处与某人一起吃过的它。而这道菜呢?是乔迦做的,却也不是她做的。
你又看得到了,乔伽这个女人哪怕未见过未深接触,却也似乎在那些食物的香气里袅娜袅娜就立体了。轻声细语或大呼小叫着在你家厨房鲜活了。嗯哼,多有趣的事情。
而这便是这文字的高明、也是这女人的情趣了吧。
看的时候,正赖在床上,抬头是学校里湛蓝的天。突然就一骨碌拾起来想要去学校后门吃吃水煮鱼,一直是不会吃鱼的人,性子急躁、吃鱼必卡。然而看了这么多关于食物的文字之后,还是想要吃鱼,可能是乔伽的爷爷做的鱼勾起了人肚里的馋虫吧。
一直啊都觉得食物才这世界上最具安全感的存在,温温吞吞地下肚,它就安安稳稳在你的肚子里了,谁也抢不走,得不到,是你的那份就是你的那份。
这是和世上其他或虚或实的存在都是不一样的。多么具有安心感。
书名早先是《好吃是种人情味》觉得是好的,是呀,吃这个动作,食物这个存在内里蕴含了多少有趣啊,可再看到改后的这个《好好吃一朵西蓝花》,本来觉得,呀,还是原来的好。可在刚写完自己以上这一堆的时候,又觉得,是啊,所以啊,是真的应该好好吃每一份食物,每一个好吃的,每一个生活里的细微,以及好好对待所遇见的所有。
不是么?人啊,难道不正是由这大量的所见所识所触组成的么。也正是因为那些细微的不同,每一个个体才又相似又独特。
啊哈,这么看、女人啊,太善变。
不知道题目应该起什么,写得太零散。于是就又拿了这个曾做了多次标题的标题来,倒觉得正好。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四):生活中的好吃的
写吃的书很多,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有共鸣的一本。东北姑娘写的她从小到大天南海北的关于吃的故事,写亲人和朋友,写旧事和当下,写故乡和远方,写南国和北城,写元宵和冬至,写生活中的好吃的,写生活中的温暖和甜。
可能因为作者也是北方人,她写的小时候的记忆让我特别有同感,很多吃的东西小时候的事情都是相似的,她写各种节气,让我真想再回到故乡完整的过一次四季。她回忆爷爷给她做鱼的故事 – ‘每次我回去之前,我爷爷电话里都说:“我给你买鱼,早早给你收拾好,你回来就吃啊!”我说好。其实我哪里有那么能吃?哪里会次次都想吃鱼?只是,这成了我与我爷爷的一种必然联系——孙女爱吃鱼,爷爷会做鱼。’ 其实和亲人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孙女爱吃鱼,爷爷会做鱼’, 愿意花心思花时间不怕麻烦的来做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一年一年这么做下来,这就是亲人的爱。
也很认同作者对吃的看法,她爱吃,她说“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来说,什么重要呢? 吃!因为吃里有生活,有四季,有人情,有一切柔软美好,而不是早年那些爱恨情仇的支离破碎。张爱玲有一句话叫低到尘埃里,我借鉴来用,改成低到日子里,低到柴米油盐酒茶花里,未尝不是美事。” 她又不强求 “好好地吃一棵春笋。 好好地吃一只螃蟹。 好好地吃一个山核桃。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我只能让自己专心于此,而不是研究,其背后源远流长的饮食、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岂是我三吃两吃便能吃出来的?” 她希望留住身边的好吃的和爱的人 “你就哪里也不要去了,留在我身边,好好做鱼吧。” 她又能看开 “直到某一天,我们长成,开始安于烟火,安于暖,安于这混杂人世。但在这安然里,更清楚几分,清楚自己是谁,清楚生活是什么。”
最开始读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文笔并不是很出色,后来越读下去越喜欢作者活泼平实又真挚的文风。
“高山有野菜,海深有鱼虾,东市有驴肉,西市有甜瓜。吃素禁欲,吃荤壮胆,跟有意思的人喝酒,跟有情趣的人喝茶。”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五):蓬勃的人间烟火气
我喜欢看人写吃,谈吃。唐鲁孙的京味,汪曾祺的知味集,张宗子的“越中清馋,无过余者”,袁枚的随园食单,宋惠莲只用一根柴火便烧的“骨脱肉化”的红烧猪头和红楼里那几段经典的菜谱,甚至近年来网上一度流行的美食文,层出不穷的烘培教程、美食博客,都欢喜找来看,尤其吃饭的时候读——下饭!
《好好地吃一朵西兰花》,正是一本专门写吃食的集子。然而,可能因为是由一篇一篇随笔集结的,这本书并不是在一味地描写美食,而更多地夹杂了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气息。看她写外婆拿手的蒸花卷、鸡蛋羹、鞑子饭,母亲的汤圆水果羹,东北红枣红豆的甜粽子,爷爷的炸小鱼儿、烤地瓜片、土豆片,江南清甜绵软的定胜糕,成都人熊小姐的牛杂锅,冯叉叉领着去吃的广东鸭肠鹅肠……仿佛是看一个人的回忆录,那些看过的书,路过的城,经过的事,见过的人,带着点“我爷爷做菜最好吃了”的小骄傲,又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孩童的夸口,诚恳地、认真地徐徐道来。读到会心处,不禁一笑,转而想起自己痴痴不忘的那些美食。说到底,“好吃”本就是一种私人化的体验。所谓因寄所托,各萦怀抱,吃食之下的人情味才是共通的吧。
或许,可以从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里,影影绰绰地拼凑出作者的模样。东北人,长女,颇受长辈宠爱,有个小自己九岁的亲妹妹,走过南闯过北,嚣张霸气又惯会照顾人,每每以姐自称,重要的是,还做得一手好菜。或者说,还有做菜的热情,生活的热情。这是一种吸引人的温暖——是有点了不起的。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都被生活压得太久,太累,已经麻木了。一个人在城市读书或者工作,做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的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同一批人,吃的是同一个食堂或者外卖,没什么特别好的朋友,也懒得交新朋友,就这么爱咋咋地糊里糊涂地过下去,日子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可能每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会有过这种日子吧,不过,只有足够坚强,活得足够“硬扎”的人,才能一直保有可贵的生活的热情,折腾这个折腾那个,活的蓬蓬勃勃兴兴头头的吧。看一看这样的生活,也会让那些麻木的心,像洗脸的海绵泡到温水里一样,又慢慢地蓬松柔软起来。
这本书原名叫《好吃是种人情味》,后来被编辑改成了《好好吃一朵西兰花》,可能前者太过直抒胸臆,后者听上去更加小清新些?不过这的确是一本很有人情味的书,既可以吃饭的时候对着描写美食的段落佐书大啖,也可以夜里握着热饮慢悠悠地边翻边想爸妈做的家常菜。看的馋了,不妨将书一合,寻食去也。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六):好好走好人生每一步
好好走好人生每一步
看到这本书,笔者就有了想买的冲动,可是,最近买的书太多了,真的没太多时间去读那些还没有读的书。不过,这本《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的确挺有魅力的,是一本比较难得的好书,简直超过了笔者的想象。快递到家后,笔者觉得非常好,可是,家人都抢着读,我也成了第五个读书人了,都没他们抢去读了。
这本书的语言是那么朴实、那么让人阅读,真的让人流连忘返,有些很奇妙的吸引力在里面。柔美的语言,真的让人激动。好好地吃一棵春笋。好好地吃一只螃蟹。好好地吃一个枚山核桃。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情绪。我操控不了我的胃,它代表着一种情感渴望。曾见店里有位老人自己要了条松鼠鳜鱼要了碗白米饭,仔仔细细,吃个干干净净。这场景细想之下,真是动人。一家老店,老味儿,老手艺,陪了一个人半生。
能吃敢吃和能爱敢爱一样,都是年轻人擅长的事。等到有一天你想吃却耽于消化不了,想爱却碍于本钱太少,青春便也过去了。
一切皆是偶然,得之珍重,安享观望于当下。碰到好茶,碰到好人,碰到好事,皆是此理。过年,吃饭,团圆,说吉祥话,不可或缺的,还有打牌!我是我们家牌柱子,家里人多,好多人都能替补,唯有我,永远在桌上,不是我有牌瘾,这是爷爷奶奶的意思。其实老人喜欢谁,从牌桌上就能看出来,他们想让你跟着玩,又希望你多赢钱不要输,反之同理可推。像我这种逢赌必赢的高手,他们的担心完全多余,每年都能赢个几百块,最后给爷爷奶奶零花。
笔者觉得,《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与其说是一本好书,倒是不如说是一封跨山跨水而来的“陈年书信”!南甜北咸各有光阴,东辣西酸各有故事,吃素禁欲,吃荤壮胆,跟有意思的人喝酒,跟有情趣的人喝茶。人活得久了,也就不那么凛冽坚硬了,味道和筋骨都调在了吃食里。乔迦所写的《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是一本很好的书,当时,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好玩,也挺好笑的,这个名字,给我们很多遐想。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七):后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惜
(千呼万唤,发个原书内容后记,或许对于我为什么近年来甘之如饴地长胖是个很好的解释)
:新书初定5月初上市,感兴趣滴童鞋请多支持!!!!
除夕。天蓝。风大。
杯子里泡着百合花、红枣干、桂圆干,最出味道的是十一节后从家带回的姑姑自己晒的苹果干,也算是此刻对家中味道的略余回味。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从14年秋天写到15年年尾,整整写了一年多,跨过很多时日,跨过四季,也跨过很多人情和记忆。我是个靠身体直觉来记忆和做事的人,好比每年秋天都想吃糖炒栗子、河蟹、烤红薯,冬天想吃羊肉、冻柿子和甘蔗,关于这一点,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我猜这是人类身体记忆的惯性。
黄磊在黄小厨公众号里回忆小时候北京的冬天,家家户户屯白菜,很多家没有推车,便用床板临时拼一个。那时候的冬天好像总是热烈的,人人忙着冬藏,而现在,一进超市随时可以买到四季果蔬,“冬藏”这两个字便失去了意义,连形式也无。
小时候在乡下,自家都有菜园,不必拉着板车去街市上买白菜屯回来,自家白菜直接从菜园里起出便可。但东北太冷,天寒地冻,要储的菜赤裸裸放着可不行,爷爷家便有地窖,把每年冬天要储的菜齐齐整整码到地窖里,顺带还要把葡萄藤也藏进去,免得裸在外面冻死。
冬天的东北万物萧杀,腊梅自然没有,但室内养的菊花正是开得大好的时候,每年冬天爷爷家的屋子里都要养十几盆菊花,繁复硕大,开得特别有精神。酸菜也自然要满满积上一缸,要那种有年头儿的大缸才好,一颗颗大白菜干净整齐严严实实地码好,四周扩散,一层白菜一层盐,交替着一层层码起来,直至把缸码满,再找块重石洗净压上去,印象里家家户户积酸菜的缸和压酸菜的重石都是专用的,每到冬日便隆重登场。同时还有腌的咸菜和酱菜,这是那个年代冬储蔬菜的一种惯常做法,冬日里北方大地上几乎没有新鲜蔬菜可吃,家家户户最常见的便是这些腌菜,配着大锅炖的肉汤,调味又解腻。
这个除夕我和妹妹两个人在北京,我问妹妹在外面过年感觉怎么样?妹妹说挺好,说一过年人太多闹哄哄的。
我在去年过年时写的《年味儿》中写到年是老人和小孩儿的,因为年是一种人情味儿。大家都在感慨如今年味儿越来越寡淡,我倒是不担心,因为人情味儿这个东西,就像个轮回,怕是要到中年之后才开始重视,对于年轻气盛的人讲,暂且自是不屑一顾的。
妹妹与我相差九岁,我像她这么大时,好像也巴不得逢年过节自己跑出去玩儿,新鲜又自在,不觉得回家过年有什么必要,直到今日,于我个人来讲,也不觉得全家人一起过年有什么必要,只是明白对于老人来说年节的重要性,看到子孙齐全一家人热热闹闹团团圆圆才好。
想起小时候每到年前连讨饭的人也活了脑筋,开始挨家送财神,就是一张塑料纸的财神画,主人家看着给赏钱,换做平日,有讨饭的人来,大多是直接给米给面,但年下送财神画总是要给钱的,讨个吉利,谁家也不好拒绝。同样还有踩高跷的表演,靠身手吃饭,逢年总是要到当地做生意的人家扭一扭,街坊四邻便都出来围着看热闹,生意人更要讨彩头,出手都很大方。带队的人便高高兴兴领了赏钱,再说一番吉祥话沿街去觅下一家。
记得有一年初一有趣得很,我奶奶一直跟一帮老太太跳广场舞、扭秧歌,有人带队组织说过年带这帮老太太去各个院儿表演,我奶奶积极得很,大初一早上连饭都没吃,穿着她的红裙,戴着红花,拿着粉扇子就出门了,我们劝她在家好好过年她不肯,说大年初一有赏钱,每人三十呢。
快到中午的时候,就听院子里喧闹,带队的人把队伍领到了我爷爷家,扭了一会儿我大姑给了赏钱,不肯走,继续扭,我大姑又给了赏钱,仍然不走。我奶奶急了,从队伍中跑到前面来拉领队,说快走吧快走吧。晚上回来我奶奶肠子都悔青了,说这趟工可太不值了,还不如不去,全家人笑她。
如今一家人聚齐,大多都是在外面餐馆吃饭,省时省力,唯有除夕的团圆饭还会一家人热热闹闹各显身手自己做着吃。但对于许多年轻化的家庭来说,怕是连这一顿团圆饭也免了自己动手,要么订餐馆,或者干脆叫外卖。我跟妹妹原本打算在哥们儿的小馆定年夜饭,结果年夜饭订单太多,最后客服打电话说单点的单子都取消了,只能订全家套餐,我跟妹妹两个人根本吃不完,只好作罢。
小馆儿的老板老贾我之前见过一次,说是老贾,其实是小贾,年纪并不大,北京孩子,地道吃货。我跟老贾说,我说你家菜有点意思,不知道你放了什么料,竟然吃不出餐馆味儿。老贾说那就是什么料都没放!日常家里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放鸡精,大锅熬鸡汤,菜不焯水直接炒,慢工出细活。老贾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你永远不要相信餐馆里的厨师,因为厨师会的是程序化的手艺,很多厨师自己都分辨不出来什么叫好吃,什么叫不好吃!我说,所以呢?所以要相信吃货啊!真正的吃货开餐馆才是造福一方,可惜,年夜饭还是没福到我,打电话订日料店的位置,说除夕不营业,索性荤素提前一天都备齐,在家涮锅子。
早上早起,我跟妹妹收拾了房间,擦了门窗,贴了窗花和福字,十点多出门奔地坛庙会,到了才知道从初一到年初五,进不去,只得在附近吃了饭继续转悠,转到了国子监。游客比平时少很多,多是组团来的南方人,父母带着孩子,说话轻声细语的。门口的姑娘喊检票的大爷来检票,大爷老小孩儿似的,说别急啊,大过年的让我吃块糖儿,慢悠悠地把糖剥到嘴里才作罢。
我跟妹妹仔仔细细看了石碑文刻和画展,看着那些缥缈幽深的山水画里,藏着安静的农舍院落。想必他们也在忙着披红挂绿杀鸡祭祖。
傍晚的时候窗外渐次响起爆竹声,一层重过一层,我跟妹妹分工开始动手下火锅,妹妹洗菜准备碗筷,我配菜,调料,配锅底,因为锅底放了香叶和冬笋味道格外清新。手机开始响个不停,各路春节问候的信息,给爷爷家打电话,家里人正在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在东北,年夜饭除了要吃饺子,还要吃猪蹄,尤其要选前蹄,因为前蹄是抓钱的意思,后蹄则是散钱的意思。这种吃食彩头,各处都有,蒸糕、发糕、粽子、全鱼、丸子……大多都是一个意思,一则团员喜庆人丁兴旺二则富贵有余蒸蒸日上。
饭食八分饱时,两人商量吃完下楼去散散步消消食看烟花,结果吃到十二分饱,便只能赖在阳台上看了。窗外爆竹声越来越浓,妹妹在旁边一件一件地包礼物,是给家中其他几个妹妹的,我则调白天拍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妹妹站在马路边上抱着一大瓶可乐,我发给妹妹,妹妹发到朋友圈骗红包收钱去了。
还是要写这个尾声,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时刻,房间里加湿器吞水一样地响着,里面加了橙花的精油,微甜,而有热情,在这样的夜晚最合适不过。
如同《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这本书,归根到底是记录生活中那些微甜的记忆。人和事。故乡和远方。南城和北国。春花和冬雪。更主角的是那些可爱温暖的人们,家人、朋友、恋人甚至饱含暖意的陌生人,是他们的出场让我觉得细碎的生活如此美好可亲。
如果我们成了面目冰冷的人,一定是我们所照过的这面现实的镜子太过坚硬。反之,如果我们成了面目温软的人,一定是我们所照过的这面现实的镜子充满善意,我想,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感谢这些人情的暖,如食物般供养安抚我们的生命。
谨以此书,送给我的爷爷,也感谢所有美好相逢,秋深露雪,春和景明。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惜。
二零一五年 除夕夜 完稿于京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八):心安即是归处 食物就是处方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不开心?我做饭给你吃!
断断续续花了几天的时间,把书一点一点看完啦。有一种盲读的感觉,边读就边在想到底是想用哪个好呢?因为真心不知道是美味的好(第一调)吃呢,还是就是喜欢吃吃吃之吃货的好(第四调)吃。当然其实并不重要,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的书名叫做《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重点是吃在这个当下的味道以及与谁一起吃的这个当下的情绪。
读着读着,感觉隔着大江大海,却在字里行间偷看着乔迦的,还有她与家人,她与朋友的故事。每每读到我也曾闪过的想法,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之时,说共鸣嘛,有不同;应该是触发了过往的记忆更为贴切。虽我也认同,一餐饭吃得开不开心,尽不尽兴,重要的是这一餐饭是和谁一起吃,边吃边聊了什么。很多时候记得的是说过的话,却回忆不起来食物的味道。而自己越来越多的经验却是过去了很多年,依然还记得北辰Crown Plaza buffet的香草牛肉烤串,香草酱充斥着鼻腔,juicy又松软的牛肉外层是被火炙烤后油脂香气;还有一次鹅肝粒蒸蛋里的鹅肝粒,外脆里嫩的口感,那种食物之间的反差又绝配的是冲突与和谐是我的最爱。自己要么是只记住了食物的味道,要么就只记得一起吃饭的人儿。
而乔迦笔下的食物与人物融合到一起,是我未曾好好体会的感觉。或者说一直都不是很有勇气去把自己内心的感觉呈现出来,总感觉那些小心情和小情绪是私人的,是真实的,更是袒露自身脆弱的。读起来有些有点文儿欢快,有些菜谱还真可以一试,有些读起来心有戚戚焉。
《秋日吃茶》里开篇的第一句话,一年四季,我最爱秋天。作为一个南方的孩子,上大学是我第一次去到北方,第一次去到了北京。而在那生活了八年之后返乡的我,也逐渐习惯了秋高气爽的帝都之秋,更多的是想念和怀念。看到光秃秃的树丫从拓展三观到习以为常,人生的轨迹也有了未曾想过的变化。
文中的话能够让偶尔意难平的自己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解读那些变化吧。
“我想,所谓的一茶一坐一期一会里,大概有这一层意思。一切皆是偶然,得之珍重,安享观望于当下。
碰到好茶,碰到好人,碰到好事,皆是此理。
我们生命中的那些好,都是因缘际遇中的一环,可遇不可求。”
《北京城最好吃的糖炒栗子》:“当之后吃过的再不能媲美时,你方明白,他们不单单是有手艺,他们还有心思。
那些暖暖的心思,把东西做好吃的心思,让顾客都喜欢的心思,把小生意做红火的心思,赚更多的钱寄回给老家父小的心思。”很多时候,自己的感觉是最诚实的,包括味道。由奢入俭难或者食髓知味更多的,我愿意理解为吃过了更好的味道,一是一对比,不好的就能分辨出来;二是不见得贵和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推荐的就是适合自己的口味;三是赋予了意义,倾注了心意之后,食物也可以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载体。柠檬一直都抱有少女心的想法就是要给心爱的人做饼干,还有幻想通过做菜做甜点的方式去做心理咨询,让客户为自己纠结的对象做一道自己认为对方会喜欢的菜或甜点的方式和过程去释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爷爷会做鱼》关于吃鱼的事情,柠檬想更多是在帝都这些年很少自己主动买鱼回来做,吃饭也很少主动点鱼。一来自己附近没有活鱼可买,二来就喜欢清蒸鱼的味道,而没有新鲜的鱼儿,都是冰鲜,店里哪里敢做清蒸。更多的时候是浓浓的酱汁红烧,虽然盖住了鱼腥,却也无法改变不够新鲜的鱼儿肉质软绵不得劲的口感。每每朋友都打趣说你不去做和吃有关的事情,简直浪费。也许也是从小跟着母亲在厨房里打转,和母亲去买菜。到自己在北京工作的四年里,每每买菜做菜,脑海中跳出来的都是妈妈教我的事情。如何选菜,如何清洗,要备足葱姜蒜,吃味精不好,原味才是真味,热锅冷油。一个人独自在异乡,每每做饭也觉得自己不孤独。尤其是每次大包小包带着家乡的食物回到帝都,大伙儿纷纷惊叹没见过没吃过的时候,就觉得超级满足和开心。
《花吃了那女孩儿》:“但说到吃花,我不知道有多少女生吃过。
我小时候是吃过的,吃过最多的是一种民间叫“一串红”的花,我猜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在我看来,这花的食用价值要远远大于观赏价值。小时候爷爷家院子里沿路沿墙根种了太多一串红,我始终觉得这花不算美,甚至一点都不美,但还是很喜欢,因为可以吃。直接摘下来,嘬一口,里面有很甜的水。这个很多人都嘬过,至少我小时候身边朋友都嘬过。”对此超级有共鸣,小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学会的,经常把花一拔就吸拿甜甜的水儿。虽然至今不知道花儿的名字,原来自己已经长大这么久了,久到都想不起童年来。
《有一种热情叫做包饺子》:“只有我爷爷奶奶在场的话,那么尝咸淡便是我奶奶的事,这个说来也有趣,往往做菜的是一个人,尝菜却要另一个人,做菜的人要战战兢兢给对方尝了去,等着对方品评,对方点头了,做菜的人才松一口气,这也是掌勺人的乐趣,说来也好像是折磨。”这点也和我家超级无敌像,不过我家是我妈妈还有我哥哥做饭,都会叫我尝菜。这种时候觉得自己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满足感爆棚呢!
《全世界最幸福的去处》:“我对生活的态度,便是生活始终不是在别处,而是在眼下。
不在你的抱怨和哀叹中,也不在你的等待和期盼中,而是在眼下。”
《一把空心菜的好时光》里边
晴姑娘说,”也正是因为这个,我知道再没可能了,我不喜欢给自己留那么多退路的人。他们的不勇敢,会让你在一段关系里随时处于被衡量以及被放弃。”
好吧,柠檬是那个不勇敢的人,想来伤害过别人,也被别人所伤害。而过程之中,我们找到了自己,也会找到那个人。
乔迦:“假设,你的生命还剩半年,你要回头去找他谈恋爱还是找个新人?”
还有半年的人生,柠檬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然后告诉至亲挚友,我爱他们,感谢他们与我人生的交织与陪伴。大口大口地呼吸,晒太阳,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之所以轻松快乐,是找到与命运和解的平衡点。
《熊小姐的家宴》:“用熊小姐的话说,如果你不是时刻准备最佳最美,你怎么好意思去见你喜欢的人。”
《教我吃鹅肠的光头男生冯叉叉》:“他说你要慢慢习惯慢慢适应啊,他说适应饮食和适应生活是一个道理,他说你不能拿衡量北方菜的标准来衡量广东菜,你要以新鲜的心态尝试新鲜的东西!”我也在重新适应这个陌生的“家乡”,八年之后,更熟悉的是帝都的交通;更喜欢有暖气的北方。当然,我也知道我始终会重新热爱这个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到处都是我从小吃惯的食材的小小的南方城市。
读完,你也会想起你的故事。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九):你会不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叶倾城
(注:谢谢叶老师的书评,以及当时原定书名是《好吃是种人情味儿》,愿你在这些味道里也找到熟悉的自己)
忘了是几时,乔迦告诉我:她将写一本关于吃的书。我没太当回事儿。现代人浮燥,什么东西都急急忙忙,快餐遍布在一切角落与关系中,而安安静静,吃一碗最朴素的饭,写一篇最简单的文,反而不可遇。
而直到此刻,看到《好吃是种人情味儿》素美的封面,我才意识到:呀,她写完了。正如饭要一口一口吃,书也是一个字一个写的。她写了一年多,写老了岁月,写近了世界,像微火煮的五更粥在小声咕嘟,像肘子沉默不语只越来越脱骨离肉。终于她揭锅开盖,端上来一碗惊艳,轻翻几页,如喝了《陌巷深处的一碗绿豆沙》,又甜蜜又伤感,全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意。
吃,可以很随便,当吃只是吃,只是淀粉、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组合,只是万恶的卡路里,欲拒还迎的高热量。吃也可以很隆重,当吃不仅是吃,更是童年、青春、游历以及爱情。
所以,乔迦书名中的“好吃”有两个意思。第四声的“好吃”,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愿意《专心吃蟹》,是忘不了江南的甜软,是念念不忘北京的糖炒栗子,是就好这一口儿。第三声的“好吃”,则是衷心地赞美与感激,是做饭的人,为了让你喜欢,费钱费力费心费时间,不惜世间的一切,而吃饭的人,吃到了,懂得了,不能不说一句“真好吃”。
最让我怦然心动的篇章是《爷爷会做鱼》。乔迦是北方人,北方人在我们的观念里,是不会做鱼的,爷爷为什么会做呢?因为“我孙女爱吃鱼”,没有二话。她爱吃鲫鱼壳儿,春节回家,爷爷就带她去买,一问:都是五块钱一条。这是当金鱼卖吗?原来是买来上供的。没吃着,可不就算了。可是爷爷自此上了心:“每次我回去之前,我爷爷电话里都说:‘我给你买鱼,早早给你收拾好,你回来就吃啊!’我说好。其实我哪里有那么能吃?哪里会次次都想吃鱼?只是,这成了我与我爷爷的一种必然联系——孙女爱吃鱼,爷爷会做鱼。”她好吃鱼,他就给她做好吃的鱼。好吃二字,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只是,所有盛放过的花朵都会调谢,这么好的爷爷,做出来的鱼却渐渐不好吃了,因为……“一个人,做了一辈子的菜,喂大了一大家子的人,最后做菜却失了好味道,儿孙都长大了,他们手艺都超过了他,他们吃的见的都比他多多了。那个当初做好味道的人,却老了。”淡淡几笔,几乎令人下泪。
我认识乔迦已经很多年了。我们阴错阳差在一家公司共事过,她给我打电话,向我自报家门,问我在哪里。我说你回个头,就能看到我在向你招手。这是俗世的萍水相逢,并不稀奇,没多久,我便离开那家公司,她也离开。我人到中年,心仍热如火,眼却冷似灰,跟很多人都淡了,跟乔迦,联系方式从MSN、QQ一直换到微信,始终没断掉。
为何如此?我想不是一个“缘”字能解释,本质上,她与我一样,都是文艺青年。若干年前我在笔记本上乱涂,就是今时今世她在豆瓣上写专栏;我对人生抱持的浓厚兴趣,就是她爱画画、爱四处走来走去、爱吃吃吃;我收藏我的记忆,把折皱的心事一一摊平,以泪濡湿过,再让时间拂平它,就是她写下《好吃是种人情味儿》——我如何能不读出,书中那些晾干过的心情?像风干咸鱼,是要用在漫长岁月里,伴清粥的。
你呢?你的记忆里有没有一杯噎到喉咙口的咖啡,有一个承诺过的饭局始终未赴约,你会不会在乔迦的故事里努力隐忍,为了不哭竟然笑起来,你会不会,在《好吃是种人情味儿》里面,找到自己?
我想,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读后感(十):唯有感情值得回味
这是我第一次看写吃的书,也是第一次看就已然被感动得泪流不止。从第一篇的《爷爷会做鱼》开始,每一个被作者描绘的画面,诉说的情感都很巧合揪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不在,于是眼泪止不住地流,因为里头的一句很平常普通的语句所描写的很平常普通的情景都无一例外地击中了我的软肋。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这篇《爷爷会做鱼》。记得我小时候,爷爷也喜欢做鱼,不算很出色但是于我而言却是一种很独特的味道。爷爷总会在蒸鱼的时候在鱼底下铺上一层油豆腐,每次吃鱼的时候我都会先把底下的油豆腐翻出来吃。底下的油豆腐完全吸收了鱼的鲜味,伴着轻微带甜的豉油入口着实让人胃口大开。但是爷爷不在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这样做的鱼了。
书里的每一段写吃的文字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有人说写吃不应该倾注太多的私人情感,否则会喧宾夺主。我却觉得一道菜其实跟一首歌一样,如果你带着一种情绪去听一首歌,即便有很长时间你没有听到这首歌的旋律了,但是当某一天你在街头再次听到的时候,那种以为被遗忘的情绪还是会突然涌上心头。就好像爷爷做的鱼,是关于童年的那段记忆,是难以遗忘以及难以被取代的那份记忆。
每一种味道其实都包裹着一份对每一个人来说独一无二的情感和回忆,每一种味道的背后其实也都是浓烈深厚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