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一):“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
宗萨仁波切是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仁波切,他会染发,有女朋友,甚至生气时会在车上小便作为报复。这不能代表他不能成为佛教的仁波切,社会对佛教的误解太深,不一定是正襟危坐,一下就看破红尘的才是佛教。正如仁波切说的“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正面自己的欲望,正面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在“仁波切”这光环下,众多佛教徒的注视下,付诸行动,我觉得这点宗萨仁波切是很值得敬佩的。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二):妙语
一本问答形式的书,用佛教的哲学思想,回答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位仁波切用浅显的语言、现代的思想,举例回答了很多我看到都会觉得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
细细品味每个答案,多读几遍都不会觉得乏味。几乎每个回答里都有金句,就不一一抄录了。于是乎又入手了他的《正见》,也是写得极好。
值得读之又读的好书!
#2019.09.02-09.03#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三):发现佛陀之哲学思想对我很有启发
清理豆瓣上“在读”清单,太无趣读不下去的就直接放弃删除,其余读完前先别开始新的。读过几本宗萨仁波切的书,看过他拍的电影,当年如此这般开始接触佛法被某个和尚朋友鄙视,但我发现佛陀之哲学思想对我很有启发,有助于健康平和的人生观世界观。求神拜佛的形式主义很傻,但安静寺庙里的气氛很美好,就此告诉自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发愿有智慧得证悟,还要练就少被种种荒谬和愚蠢烦扰的本事。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四):入门
经文取“无色相”,而修法讲“有色相”,并以“特别有”来证明“无”。这大概可为本书注脚。
你佛的“证悟”也好,“断药”也好,尽取此义。我大可以说,“你”在此不取其讽刺,佛不分你我,乃是以分别心的示现来证其无。
这其实也没什么。入门总是要找框的,就如盛饭要找碗;这当然不是说洞就不能进,手就不能扒饭。事实上,你愿意称呼奥卡姆剃刀为奥卡姆锉刀,或是马桶盖,也同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五):我注六经
佛教有众多法门,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法门,各种不同的法门可能存在相反的地方。不过好像里面也有的矛盾地方,既往所谓的佛陀是大智慧者,是证悟者,那还是离全知全能还差很多,既往强调这是佛教不同于基督教等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同,为何还要强调佛陀是全知全能的?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佛教可作为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智慧,对佛教的态度,可采用类似“”“我注六经”的方法,而非“”“六经注我”。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六):宗教的信仰
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本以为会枯燥,但作者用口语化问答的方式写下来,静下心来能够很好的读进去,读过对佛教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关于死亡、关于转世、关于三宝等等。书中有些观点很让人赞同,比如对妓女职业的认知,同为职业,何分贵贱;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大树下上课,体验寂静,观看凌晨三点的天空。
万事万物,皆因缘而起;不仅为自己,也是为一切众生而出离世俗轮回、追求怔悟之道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忆念三宝、持戒布施、精进闻思修已生起智慧,所有这些都将增长你的福德。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七):常读常新
前段时间又买了一本送朋友,所以自己也拿出来重读一下。看到很多地方都会感觉“这样的话已经不能公开说了啊”,可见如今简中社交网络生态已经deteriorating到什么地步了~
但还是会有很多illuminating的句子:
“作为佛教徒,我们根本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了知真理,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接近真理。”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终极的目标是不再造任何一种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而是从所有业中得到自由解脱。”
“没有人是无辜的,如果你是一个轮回中的众生,那么你就不是无辜的,并且你是轮回众生的这个事实就意味着你曾经做过某些事情,导致你现在在这里。”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八):仁波切用其无上的智慧和谦卑的态度解答各类存疑
阅读这本宗萨蒋杨钦仁波切的书使我从最近心烦意乱的困境中觅得些许平静。我这个十分不合格的佛教徒最近有着太多困惑、恐惧和迷茫,还有执念。一直喜爱这位充满智慧的上师,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直戳生活于都市高压下的我们的心灵,让它闪现出悟性的火花。修行佛法正是修心,寻求真理的过程,它同样会经历痛苦,有重重障碍,但求坚守其心。
宗萨蒋杨钦仁波切对各类问题的回答深刻而不失幽默,看后偶尔会心一笑,继而又转入思考,尤其大部分问题都对我国国情和国人具有针对性,适合每个追求精神世界或精神匮乏的中国人阅读。仁波切在回答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棒极了“善的根本是,不仅仅关心和爱惜我们自己,而是从全局出发,不仅考虑我们的子孙,而且也考虑到鱼儿必须在海洋里生活、蝴蝶必须在天空中飞翔、整个世界都必须运转。”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九):彼岸在此
悲觀的人,沒有噩耗一一苦厄化成碎片,在平素生起抑鬱的陰影;
歡樂的人,終臨巨痛一一惡夢收起翅膀,只等人們樂極之時張開;
證悟的人呢....他趟過時間和詞語的河流一一
上岸了。
關鍵是,體悟空性和解構自我的生活,太抽象,而諸漏具足的生活,已上癮一一前進?还是反動?
在世俗生活中很難建立起修行的信心,身而為人很不容易在解構人性的過程中得到鼓勵,有時正好相反。某種意義上,體悟空性類似無限接近死亡,但一個生理上健康活著的人,如何能從色空不二的真理中獲得利益呢?人們既想解脫,又想幸福,不到一定境界,一切都看似矛盾且無任何操作性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至少没有哄大家。《正见》、《八万四千问》还是强过大部分鸡汤...因此,我把书推荐给一个老哥们儿,他是资深的脑外科代夫,不信神佛、鄙视中医,但仍觉该书有益有趣。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十):终于等到你,解答我关于佛教最基本的疑问。
…应该播下并培养精神价值的种子。因为如果精神价值缺失,他们就会成为能够用金钱买到的、肤浅而廉价的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一个腐败而低劣的社会。 有这样一种观点,宗教就像一张桌子,由四条腿支撑:历史、文学、哲学、神学。我觉得佛教还是非常符合这个设定,所谓的“经书”多是基于历史,平铺直叙的记录一段对话,甚至利用夸张的修辞方式描述一个场景,从而阐述一个哲学观点,而后继续探讨研究。
这本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侧重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佛教更像是一个教育体系,其目的不是让更多的人成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培养属于自己的精神价值,成为一个“...善良、有远见…有创造性、优雅而勇敢的人。...” 这本书解答了我对佛教一些最基础的疑问,是一本值得读完后再次翻阅的书。
注:“八万四千”出于《法华经》:“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