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一):生活中处处都是修行
对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认识,来源于《正见》。这本小书是仁波切特意写给中国的读者的,轻松愉快的口吻,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不了解佛法的人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佛法的深意。
在仁波切的眼中,一切都是在修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佛。细微到吃饭、睡觉、购物,生活中的处处是在修行。原来以为信佛就是要严格遵守各项清规戒律,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自己,殊不知,最高的修行状态是一种活得明白、轻轻松松的形式。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家庭、放弃工作、放弃娱乐,到大山里去,远离亲人。
读到后面,越发地喜欢仁波切,活得非常透彻,非常明白。他有众人拥戴的光环,但也从不掩饰自己的一些缺点。他谈到自己有女朋友,谈到佛法可以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谈到吃素时,谈到鱼虾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心里为之非常震撼。还有他谈到如何去教育孩子,也给我们现代的教育提供了一些方向。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忙忙碌碌,有些时候,真得需要停下来仔细想想,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么拼命到底是在为了什么。
感谢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二):不断认识“我”,直至舍弃“我”的路途
#批判物质主义# #批判性思维# #正视死亡# #佛教的意义#
没打开塑封之前,没有看豆瓣的评论,只是瞥了下评分,不低。
之前对密宗几乎没有认识,对整个佛教派系也没有深入研究,我觉得无论修行方式如何迥异,应该也不会影响了解佛教的普世观。
事实证明,除了【活佛】【上师】两章与密宗联系紧密外,其他篇章都很大众化,适合所有人阅读。通读整本书,可以大致归纳出蒋杨钦哲仁波切谈论的几个话题,也是这本书主要表达的价值观和方向。
【物质主义的失衡】
在前几章,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来举例当下物质主义给人类带来的迷惑。这种被物质奴役却深深窃喜的扭曲价值观,让人远离真理,远离内心的诉求,却饮鸩止渴期望用物质填补人生的虚无。
所有作为商品的物质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被制造出,而后被赋予各种标签,让人用以标榜自己的归属与阶层。物质的存在广义上是绝好的,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一环,迷失的是人心,对物质的趋之若鹜之势已大大盖过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批判性思维】
虽是佛教书籍,作者却在整本书反复强调,对任何事物都要抱着批判性思维,墨守成规和囿于规则都会禁锢思维的可能性。在教育上,更是如此,每个教授者,都应该去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且快乐的人。
【了解死亡】
最后一章写得很棒,对于从未接触佛教的读者来说,是一种真诚的引导。相当前面几章,关于死亡的问题与答案都相对比较完整。
不去正视或逃避死亡的人,都被永生的幻觉麻痹了。人类不休止的获取,想方设法的获取,就像自己会永生一样的活着。
而没人会永生,五蕴皆空,肉身迟早被舍弃,而死亡,是众生都要郑重其事去理解的课题。
【佛教的意义】
之所以最后提这点,是因为这个话题在书里并不完整,它被上面三个观念打散,融合在整个抽象观念里。很多问题问的很完整,很有层次,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没能清晰的被回答,这点非常遗憾。
佛教是无神论的教育,是一种不断认识“我”的过程。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三):八万四千问--摘录
认识佛教
佛教是获得自由和解脱之道
观照心识。
真理分为二谛:
世俗谛(Relative Truth):描述事物显现的相对性真理
胜义谛(Ultimate Truth):描述真实无缪的实相的绝对真理
法身(梵文Dharmakaya):字义为“实相之身”。成佛后,证悟的功德显示为佛的三身:法身(Dharmakaya)、报身(Sambhogakaya)、化身(Nirmanakaya)。
此三身不仅相关于我们心识本质的三个面向也想关于一切现象。我们感知的外在事物为化身,其体性为报身,自性为法身。
轮回(梵文Samsara):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投生的循环,其性质是痛苦、无常和无明的。轮回也指凡夫被无明、二元分别、业和烦恼遮蔽心性的状态。
皈依(英Taking Refuge):佛教修行的基础和入门。皈依是所有戒律的根基,是区分佛教徒与外教的标志。皈依的精髓是为了使自他从对轮回的恐惧中解脱而接受佛法僧三宝为皈依处,并对三宝生起不退的信解。
戒律(梵Vinaya):佛陀口传给他的出家众弟子的纪律准则,后来被编入“律藏”的经典。
没有人真的知道怎样才能自由,我们总是陷入想要抓住什么的圈套中。
关于因果和轮回
无明(英Ignorance):看待有情众生及外在器世界的错误方式,即认为器情世界为真实、独立、坚固和俱生的存在。
十二因缘(英Twelve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s):广义指轮回存在的过程。外在世界及有情众生被过去行为模式的习气以及习气与不协调的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推动,在痛苦中轮回,这个过程被依赖于十二个连续的支点,即十二缘起支
五蕴(英Five Aggregates):构成众生心理和生理的五个面向。按照佛教哲学的观点,这些都是我执的基础,它们包括色、想、行、识诸蕴。
因果循环的持续就是我们所说的轮回,而因果循环的终止则叫做涅槃。
涅槃(梵Nirvana):梵文字义为“寂灭”(Extinguished),指证悟。净化一切苦及苦因后的寂静状态。广义来讲,涅槃涵括了小乘和大乘中不同层次的证悟(如声闻、缘觉或佛)。当涅槃或证悟仅指轮回(即小乘的目标),这并不等于获得佛果。因此佛果也被称为“无住涅槃”(Non-Abidingnirvana),即不住于轮回也不住于涅槃的状态。
十二缘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图解,让我们从根本原因上来着手处理我们所经历的痛苦与问题。
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接近真理。
乘(梵Yana,英Vehicle):是指佛教中不同的模式、方法或精神修持的道路。通常分为三乘(声闻乘、大乘或菩萨乘、金刚乘),但也可以分为四乘(包括缘觉乘)或九乘(包括各个不同的密续乘)等。
自相续(英Mind Stream/Stream of being):个体众生心识的个体性延续
阿赖耶识(梵Alaya):八识中的其中一识。总基、基础、一切经验的结构基础和一切意识的根本藏识。八识是根据大乘瑜伽行派(Yogacara)传统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分类:公有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概念性或思维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染污识”(也称“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共业(英Colective Karma):共业分为共业和个业。共业指我们对于世界共同的感知。个业指我们个人的经验。
关于修心和修行
修心的目的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是不健康的。
大圆满(梵Mahasandhi,英the Great Perfection,藏Dzogchen):也称“阿底瑜伽”(AtiYoga,三内瑜伽的第三种),宁玛派的最高教法。强调通过对本初智慧(Primordial Windom)的洞察,离于取舍,希惧,而获得解脱。
二元分别(英Duality):迷惑众生的凡夫见,即以主体(意识)与客体(外在世界及感知形象)的分别心来看待现象,并相信现象真实存在。
中观(梵Madhyamika,英the Middle Way):又称“中道”,是佛教四大哲学流派(一切有部、颈部、唯识宗、中观)中的最高思想,指避免常见(认为现象为实有)和断见(认为一切皆不存在)两个极端见地。
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密续(梵Tantra):佛陀以报身相(Sambhogakaya)所开示的金刚乘教法。
元素(英Elements):“五大”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由其升起一切示现,包括物质宇宙与所有住于其中者。他们之所以称为“大”,是因为一切皆依于此,而且五大遍于各处。教法提及四大(地水火风),五大(地水火风空),六大(地水火风空识)
根(英Sense Organs):眼耳鼻舌身意
尘(Sense Objects) :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对应,是六根感受的外境。
本尊(英Deity,藏Yidam):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之一,作为保护者或禅修对象的佛的身相,是精神修持成就之根本。本尊通常依据其外表显现而分为寂静本尊和愤怒本尊。
心咒(梵Mantra):音节的特定组合,是本尊本质的象征和沟通,具有净化和达到证悟的功能,例如观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
四无量心:大乘中培养菩提行的方法(无量的慈、无量的悲、无量的喜、无量的舍)
菩提心:世俗谛层面是愿为一切众生而证得佛果的愿力,胜义谛是对究竟本性的直观。
发愿的真正要诀是自律的训练,是坚持不懈的做。
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
学修佛法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从我们误认为那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
修行佛法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生活和工作,而是能更好地对待生活和工作中那些不可预见的变化。
做一个有精神性的人意味着能够面对真理,并且屈服于真理,不论处境是好是坏。
你感到孤独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习性在爱情和关系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
轮回本质上是有缺陷的
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现是变得谦逊,修行好最好的表现是没有任何烦恼。
乘
外修声闻,内修大乘,密修金刚
上师和传承
活佛体制与转世
有时候我想我宁愿在某个城市重生为妓女,这样就可以避开精神物质主义的贪腐而利益众生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与社会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如果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在中国兴盛是因为中国人用思辨和理智选择了自己生命的答案,那么这真的很棒,并且值得称道。
佛教的力量来源于对思辨与批判性思维的珍视。
佛法的主要目标是真正地了解真理,并从错觉中得到解脱。
关于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心识,使之习惯处于善良、慈悲、有创造性、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中。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四):仁波切用其无上的智慧和谦卑的态度解答各类存疑
阅读这本宗萨蒋杨钦仁波切的书使我从最近心烦意乱的困境中觅得些许平静。我这个十分不合格的佛教徒最近有着太多困惑、恐惧和迷茫,还有执念。一直喜爱这位充满智慧的上师,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直戳生活于都市高压下的我们的心灵,让它闪现出悟性的火花。修行佛法正是修心,寻求真理的过程,它同样会经历痛苦,有重重障碍,但求坚守其心。
宗萨蒋杨钦仁波切对各类问题的回答深刻而不失幽默,看后偶尔会心一笑,继而又转入思考,尤其大部分问题都对我国国情和国人具有针对性,适合每个追求精神世界或精神匮乏的中国人阅读。仁波切在回答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棒极了“善的根本是,不仅仅关心和爱惜我们自己,而是从全局出发,不仅考虑我们的子孙,而且也考虑到鱼儿必须在海洋里生活、蝴蝶必须在天空中飞翔、整个世界都必须运转。”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五):八万四千问,八万四千个选择
两天里读完宗萨仁波切的《八万四千问》,其实应该算是一口气读完,因为中途不是想停下,而是我的确还有其他事情不得不去做。躺在沙发上,与在做饭餐间隙阅读这本书,都同样带给我无与伦比的享受。
目录
正文的第一章是“认识佛教”,这让我既欢喜激动,又觉得情理之中。特别感谢仁波切能够单独列出这个问题,并把它放在全书的最开始的部分。因为我们对佛教有太多太多的误解,而我们又是这么急需去消除这些误解。不论是否对佛教有好感,是否愿意深入佛教的体系去一探究竟,我们至少应该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并不能简单地从影视小说中获取“灵感”,自信并固执的认为佛教仅此而已。
“因果与轮回”是佛教知识体系的基石,也是我们思想中十分缺少的理念。虽然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把因果和轮回挂在嘴边,但是绝少有人去探究这两个词的意义,更不会去真正的将因果和轮回的理念贯彻在日常的行为当中。
在目录中还可以看出,仁波切对藏传佛教体系中的活佛体制与转世进行了一些开示,当我真正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仁波切是从一个批判和建议改良的角度出发的。我认为藏传佛教是十分推崇传统的体系,而作为一位著名的活佛仁波切,他愿意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对活佛体制和转世系统的担忧,并提出改良建议,这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又恰恰在我写这篇评论的同时,facebook上,某位活佛仁波切公开了一篇以“I left my role on April 14th 2016... ”开始的信件,这也印证了宗萨仁波切对当下制度的担忧。
当然,死亡也是佛教永远不会绕过的话题。在很多传统里,提及死亡这个词都被认为会带来坏运气,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当我们拼命的去买包、买衣服的时候,那感觉又好像我们永远不会死一样。而佛教,以及佛教徒对死亡的正视是其他人所难以想象的。在佛教传统里,直视无常,讨论死亡是入门修行的第一步。你一定要时刻把无常、死亡的概念强行的灌输到你的头脑里,印光大师也曾将一个大大的“死”悬挂在自己的寮房内,来时刻提醒自己。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唯一决定会发生的事,而糟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会何时,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到来。这在佛教里有专门的名次,叫“必死无疑”,和“死期不定”。
认识佛教
宗萨仁波切在这一章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赞叹。作为一位藏传佛教的活佛仁波切,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思想是外道而进行排斥,而是明确的表达了“儒家思想可以是很好的”,并认为“在台湾看到的热忱、人道、善良和责任心应该归功于儒家”。
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方面所作出的,能做出的贡献非常大,这一点我丝毫不会怀疑。最简单的,如果您有时间,可以翻开一本儒家启蒙读物《弟子规》来看一下,你会惊奇的发现,里面对幼童宣讲的行为规范是那么的简单、明显而又有必要。但我们往往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所接受过的训练并没有包括这一部分。
藏地的麦彭仁波切在二百年前曾写过一部论典叫《二规教言论》,这部论典并没有提及佛教里面无常、空性、无我的高深观点,而只是对社会人的基本道德作出规范,因为对于修行人来讲,成就佛道须要以成就人道为基础,诚如论中说“世法即是佛法根”。又如六祖慧能大师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佛教大德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弟子规》等等,因为,的确我们现在急需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
有一个问题是“仁波切,您可否告诉我们,为什么发愿这么重要?我们该怎样修行发愿呢?”
这个问题真棒!
在我的认识和学修里面,愿是一个十分关键,甚至可以说核心的话题。我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我在寺庙许愿,又或者说,我要去寺庙还愿。但我却从未听过哪一位出家师父,或者任何一本佛教典籍里面有讲到“许愿”。其实,佛教从来不会提倡讲“许愿”,而一位真正具有正知正见的佛教徒每天挂在心头的是“发愿”。
发愿,是佛教的基本修行。大乘佛教徒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基于一点,那就是发愿要“上求下化”,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甚至说,“上求佛道”的目的,也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什么是下化众生呢?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非人、旁生等等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最后证悟一个圆满无碍的佛的境界。而佛教徒所有的力量来源,也都是来自于这个愿的力量,这个愿也还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菩提心。就像宗萨仁波切在回答中讲到“这样的宏的动机和愿景保护我们不受幻灭和失望的伤害。如果你做的生意能够赚到一百万,那么几百元则不会动摇你。”
发愿需要坚持不懈的训练,是一生的修行。
乘
提问者抛出一个问题“初学者该如何理解不同的乘之间的异同?为什么佛陀要教授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应怎样选择适合我们的方法?藏传佛教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又是一个很棒的问题!
北传、南传、藏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是所有刚接触佛教的人的心头一大疑问。尤其是当看到三个传承在形象上的差异,可能更是让人望而止步。我曾经在一个问答社区看到有人留言说“还是选个慈眉善目的去信吧”。他这话的意思是,不要接触藏传佛教,你看那里面的佛像,各个呲牙裂嘴,面目狰狞,一看就不够慈悲,一定有问题!有这种想法的人不算少数,但其实,你只要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汉传里的四大金刚、十八罗汉、日本的不动明王、包括南传佛教里面也有一些所谓的“呲牙裂嘴、面目狰狞”的造像。其实,那不叫“呲牙裂嘴,面目狰狞”,那叫忿怒相。至于什么是忿怒相,我想,用丹津巴默在阿姆斯特丹开示中讲的一个例子就能说明。当一位母亲教育自己的小孩的时候,孩子屡教不改,频频犯错,这个时候母亲那个生气、甚至对孩子拍打的状态就可以叫做忿怒相。懂了吗?
而佛法为什么又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呢?2014年,我在香港参加了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香港理工大的甘耀权先生给出过一个很形象的解释,他说,本来佛法是无色的甘露,但是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就好像是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容器,当我们把无色的甘露倒进不同的容器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也自然不同。
宗萨仁波切在回答中讲到,“佛法就像是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每一种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事实上,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述,真正的方法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得多,因为众生有如此之多的烦恼、情绪、疾病以及内在的痛苦,这些都需要不同的疗法。因此,针对有着不同病症、不同弱点、不同文化的众生,佛陀有着不同的教授。藏传佛教并不比其他的教派更加殊胜... ...但老师们为了鼓励学生,不让他们份心散乱,倾向于说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但那只是一种训练方式,不应该理解成一种方法比另一种好”。
所以,我们可以广泛涉猎,然后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一门深入就好。
更有趣的一点是,仁波切在提到寻找精神之道的过程时提到,有八万四千种路径与方法,你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觉相应的。和这种精神之道相遇可能有很多种方式--可能是通过读书,也可能是通过和一位戴着佛教护身符的女孩子约会。
亲身验证,的确有效。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仁波切讲,“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很多方面是让人遗憾的”。我想这一点可以引起广大的共鸣。包括我自己在内,一方面,觉得在国内受到的教育中的确是训练了一些技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国内的教育的确也剥夺走了很多东西。国内的教育最应该改进的地方应该是给予每一个人充足的尊重,并培养学生们的善心,也就是人性。这颗善心所涵盖的范围应该是很大的,就像仁波切讲到的,“它不只是关心和珍惜我们自己,而是从宏观出发,不仅考虑我们的子孙,而且也考虑到鱼儿必须在海洋里生活、蝴蝶必须在天空中飞翔、整个世界都必须运转”。
而“我们应该将佛法中的什么内容提供给孩子们呢?”
我想,我们要给孩子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而你自己必须学会面对折磨和困境。我们讲了太多生活的美好、未来的快乐,但谁都知道这不是真的。所有人都不可能一生幸福圆满,一切顺利,那为什么不让孩子们早一点面对,心里有所准备呢?
仁波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爱与慈悲”。他说,“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其他人和我们一样有感情,其他人和我们一样会生嫉妒心;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无论你做什么都有后果需要承担:我们用的卫生纸会导致树木的砍伐,你开的车可能让你的孙子患上肺癌。然后,我们可以教他们缘起,教他们爱与慈悲,然后教他们道德莫大的重要性,但是最终要告诉他们,我们不应该被道德束缚。”
“那我们该让我们的孩子也成为佛教徒吗?”
“当然不要去强迫自己的孩子成为佛教徒”,正如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强行把佛教的理念灌输给你一样。“开放性的精神以及不把自己的见地强加给他人,是佛教徒引以自豪的事,也是佛教的方便之一。”
除此之外,我对佛教还引以自豪的一点是,佛陀没有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种行为准则。相反的是,他知道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传统、性格、习惯,因此他为我们提供了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选择。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六):烦恼即菩提种
众生烦恼多多,究其八万四千之多。佛陀慈悲,亦开示八万四千条对治之法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自己的修学见解,契及当前众生的根基,以问答形式的方便语言,解答众生的迷惑,为众生种下菩提种,利益有缘众生。
从如何认识佛教、因果与轮回、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关系、婚姻、我执、上师、活佛、传承、佛教与现代教育、佛教与艺术、佛教与社会,宗萨仁波切以超凡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帮助大家在这个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认清自己。
佛教:佛教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
轮回: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因果:因果实无欺,苦乐还自受。
修心: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修行:学修佛法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从我们误认为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
死亡: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乘: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上师和传承: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活佛体制与转世:有时候我想我宁愿在城市的某个地方重生为妓女,这样可以避开精神物质主义的贪腐而利益众生。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可以是你了解佛陀智慧入门,也可以是你生活中的心理药方。倘心结不解,信手拈来适合自己的一篇来读,定会获益良多。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七):八万四千问
我们的心识,是最大的一个因。 如果你太过屈从于物质的诱惑,意味着你的信心是建立在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变化的事物之上。 我们最后总是会陷入到想要抓住些什么的圈套中,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捕获、被束缚了。 因缘是自由意志也是命运,这个命运是我们以前创造的因缘的结果。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教育在许多方面是个让人遗憾的现象,因为教育是某种形式上的洗脑,而每当洗脑时,我们总有些预谋。在我们的预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最好的。
教育的目标是改善我们自己,以便我们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便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并通过帮助别人是我们自己幸福和满足。因此我们所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自我完善,让我们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都更加优雅。
不仅是艺术,甚至政治、经济以及其他一切——当我们怀着正确的动机去开始努力的那一刻,我认为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成功不能以完成的工作来衡量,而应该用是否姨正确的动机开始来衡量。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八):正见与正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书我一直在看,比如《不是为了快乐》、《正见》、《人间是剧场》等等。他的书语言平实,思辨性较强,读起来好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把他平生所学向你娓娓道来,但同时他也告诉你不要盲信,要怀疑。我觉得他就算不是一位圣人,也算得上一位智者吧!
这本书算是一个问答合辑,而且特意指明是针对中国读者的,也就是说书中的问题,都是选自中国的信众、读者,这些问题涉及核心义理的程度虽然深浅不一,甚至还有八卦的成份在里面,但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作者的回答都很中肯,没有故弄玄虚,这在普遍浮躁的社会里真是难能可贵的。
在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除了深入浅出的回答问题之外,也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告诉了读者一些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比如:女朋友,也许他明知如此会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但是他依旧选择了诚实。我觉得对于一个修行佛教的人来说,能否在细微处保持诚实的心,这本身就很有启迪意义。何谓正见?何谓正行?我觉得对自己诚实就是正见,对他人诚实就是正行。
这本书和作者其他书一样,都或多或少的介绍金刚乘的修行法门,可总是点到为止,无甚新意也无深度,感觉不足。这些问题也仅仅能够满足一些初学者吧!
最后,对于作者文中两次指出《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觉得可能是错误,有可能将《与神对话》与《当下的力量》混淆了。第一次点名这本书时,大意是说此书内容为神通过作者写出了一系列启示,这与《当下的力量》内容不符,更像是《与神对话》这本不着调风格。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九):聊一聊宗萨的八卦
第一次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结缘,是几年前阅读《正见》。 彼时我才从《正见》第一次认真思考什么是佛教,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从文字与思维上,我感受到宗萨是位“西化”的仁波切,说法方式相对东亚的佛教法师别具一格,但是同样沁人心脾。
八万四千在佛教是个抽象的数字,如同阿僧祇,那由他... 众生对于世间,对于出世间的见惑也是无穷的。 佛陀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为众生脱离六道轮回究竟成佛,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问》是宗萨四年来第一部作品,特意给中国读者的福利,里面讨论了很多国人当下关心的问题。 对于神秘的密宗金刚乘、活佛转世、教育子女,甚至个人的八卦,宗萨都一一回答,话术技巧高明。 我“不务正业”,对宗萨的八卦非常感兴趣。
我一直都被宗萨“欺骗”,以为他是离经叛道的出家人。 因为活佛、国师的“头衔”,还有他平时穿上僧袍颜色的衣服。 这都是我学佛以来不加思考的结果,对于那些“头衔”的盲目崇拜,使我们放弃思考。 完成坐床仪式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活佛,路边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布衣也可能会是一位果地菩萨。
自小被认定是蒋扬钦哲确吉洛珠的转世。 对于已经钦定的前世身份,是真是假,也许他有宿命通,内心非常清楚。 也许隔阴之谜,对自己的前世一无所知。 如果直接承认,显得傲慢而且有企图目的。 如果直接否认,自己的学生可能信心退转。
即使的确是蒋扬钦哲确吉洛珠的转世,宗萨认为前世的“他”至今已经功德耗尽,烦恼和恶业都呈现了,前世的自己没有转世为更好的人。 两为其难,那么还是不确定吧,承认自己这辈子是普通人。 他很想撤销自己的活佛认证,但是无法摆脱,即使撤销了,那些连串头衔还是如形随形跟着他。 出生后自带加V,没有带给他自由,反而是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对于“活佛”制度,光鲜的表面,宗萨有更多的看法: “活佛体系变得越来越腐败。现在它几乎不能发货什么正面作用。如果一个人有点儿理智的话,他甚至不会声称自己是活佛。”
制度、系统是由人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腐败,所有系统到最后都可能产生腐败。“法既积久.弊必丛生。”,任何有为法都经历生成住灭,即使“活佛”,“活佛制度”也事梦幻世界的泡影。 如何改革活佛制度,宗萨跟其他仁波切、上师、活佛讨论过,他说大家都好像不愿意面对问题,吃力不讨好地进行改革。
如果明白到宗萨只是个普通在家人,那么对他包括很多居士的道德期望都是一厢情愿的,都是我们严于律人的习惯。 他有凡夫一切七情六欲,凡人的优缺点。 他曾经在公车上,内急的不能再忍受,情绪失控直接在车上撒尿。 如果我们多加留意宗萨的“自黑”,会他很喜欢揭发自己的短处、过失、错误。 其他人对的他神化对他造成心理顾虑,不如自己粉碎这些神话。 宗萨用另一种方式倡导着“人间佛教”。
那么宗萨有女朋友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附会宗萨,只不过是浪漫的幻想。 为了弘扬佛法经常环游世界周游列国,在不丹他也按照“晨钟暮鼓”作息,天刚亮就从床上起来,念经打坐,回向祈祷,接着欢迎来不丹求法学习的佛教徒,为他们作精神指导。午后,还要为僧众授课。 一天一天的日程表都是排的满满,但是他坦然自己未曾六根清净,自己也会感到孤独。 业风吹起,纵使大家相隔三千大千世界,都会投胎在比邻或者咫尺相遇。 不安全感、孤独感也会促使他向女孩子示爱。 作为一个被业力驱使的人,宗萨唯一能做的就是发愿无论遇到什么人,都能利益自他。
如果是我,我能怎么做呢?面对大如须弥山的业力,很多时候我更无能为力。 我只能发愿:所有异性不会因为我的妄动风月而受到伤害,过去世的孽缘早日偿清。
我听过很多老一辈的法师讲法,他们较喜欢用儒家伦理切入佛法,然后在高尚的道德品质上,再以信愿行,念佛求往生净土。 为了照顾各类的根器,这种“易行道”很适合大众。 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好像忘记了佛陀是倡导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 佛教从诞生开始就不是因信得救的宗教,是闻思修缺一不可的。 思维的和机锋辩论对于传承佛教的核心精华部分至关重要,这一点西方人与藏人实践更多。 宗萨更希望出现正规学术课程,提供思维学习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的辉煌还留待大家着力恢复。
“如果你是一个轮回中的众生,那么你就不是无辜的,并且你是轮回众生的这个事实就意味着你曾经做过某些事情,导致你现在在这里。” 投成为人,是过去世的善业。 在六道轮回,是过去无明烦恼。
生而为人已经是中了彩票,可是为了养命维持色身,我们毕生营营役役。 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当我们不再依赖于任何因缘,我们就不再是业障的牺牲品。”
+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十):活个明白
怎样才算?
首先,我们不会活很久。 渴望长生,但那终究不会发生,起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个人永远幸福生活着的记录。”我们不断认为永恒的幸福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终极的幻觉。
想明白了这点,接受了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一定会生病死去,并把所有财富留在身后,“我们就不会因为想要储蓄和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变得这么紧张”。
既然积攒钱财准备永远活着没有意义,如果有多余的钱,作者建议去非洲或者澳大利亚看日落之类,很多我们能去做而不去做的事。我们不去做,只因为我们认为真正的生活几年后才会开始,因为我们准备活很久。
接受我们随时会离开,接受无常,“每次品茶就像是品人生的最后一杯茶那样倍加珍惜”。
也接受我们是绝对孤独的。
这是面对现实,而非逃避。
其次,“这可能不会发生”,要做好准备去接受和希望相反的事情。不要盲目地毫无理由地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不要在得不到时感到失望和压力。
我自己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对沅沅的教育。总觉得父母明明不笨,也很重视教育,为什么沅沅没有一样牛娃特征呢?作者说,这说明我“忘掉了隐性的因和缘”——仅仅片面地、不是完整地理解因缘,因而“陷入各种各样的希望与恐惧之中,并最终引向痛苦与悲伤。”
喜欢某人,就会希望TA也喜欢我,凡事皆有回应,然而事实并不总是这样。认识的确是缘分,是否有下文,自有其他因缘。
如果我离开这个世界,有谁会怀念我超过三个月?恐怕寥寥。说明我对TA们没那么重要,反之亦然。
工作或者学业,做自己能够影响的那部分因,如果还是不能得偿所愿,要坦然接受,不要自责。世上还有运气、助缘和业力的存在。
“当一个人不太注意诸如赞扬、批评、得或失这类事情,当一个人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感到太多困扰,也不会因为受到关注而过于激动,当一个人不再有遗憾,那就表明这个人在死亡的时候会有一点儿把握。”
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已真正活得明白。
小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2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