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7 04:0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摘抄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是一本由西村克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90,页数:2016-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一):逻辑+思考=力

  如果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一定要多读几遍。

  这本书很短,很好读,有插画配图帮助记忆和理解。如果您还阅读了其他关于逻辑的书,可以在在这本书中找到总结的方法。

  最近在学六西格玛和丰田套路,发现日本学者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多都被总结到了这本书中。

  建议多读,多思考,最终才能成为一种“力”。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二):培养逻辑思考力的七大基本方法

  就是这本书哦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三):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短时间阅读的小书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何为逻辑思考力

  二、培养逻辑思考力的7大基本方法

  三、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四、如何进行逻辑写作

  其中第二个部分是全书精华。培养逻辑思考力的7个基本方法:

  1、使问题解决透明化(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

  2、三角逻辑,提高说服力(论据、数据和结论三角逻辑)

  3、归纳法,总结事实然后得出结论

  4、演绎法,找到事物的趋势从而确立假说

  5、MECE,使遗漏和重复率降到最低(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和重复的状态。大致意思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使之没有遗漏和重复)

  6、逻辑树,对信息进行整理

  7、5W2H,验证信息是否有遗漏(5W:why what when who where 2H:How & How much)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四):像一本字典

  搜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我看的是经典版,还有一个评价人数更多的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两本都看过的人,辛苦和我说下,两本有什么区别?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字典,或者说武功秘籍,只有招数,缺乏讲解。如果我来写的话,应该是先讲why,3个角度阐述这个道理的故事。再提炼what,我们要讲的概念是什么。接着讲how,我们怎么去用它。然后让大家思考,让大家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的重复要点,章节末尾再总结下,提纲挈领下。

  这本书的部分的图示画的很不错。里面讲的理论也挺有道理的,但是这需要一定的经历和阅历,以及知识储备,才能达到听懂,悟到。章节间的逻辑性也还可以,先讲概念,再讲方法,再讲三个应用。

  书的最后感觉很突然的戛然而止,应该有总结,有道别,有感谢的。这种书就要读很多遍,才能理解意思,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带入进去,思考,反思,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书中的一些东西,又和我之前看的书联系起来了。之前,书中教会我,人的记忆的特点。所有,有了这个知识储备,在这本书讲到“人做笔记的原因,人在思考的时候,要边想边写的原因,是为了弥补记忆的缺陷”,我就特别的有感触,以及认同。所以,很多书在讲一个道理的时候,必然不够面面俱到,在不断的学习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角度的描述,自己学习的就会越来越全面。

  第一遍略读了,主要用眼睛在看。第二遍带点思考,用脑再精度下,同时,也结合自身的经历阅历深入思考下。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五):思考的艺术

  《逻辑思考力》

  类型:逻辑思维、实用方法、个人提升、生活管理   保持怀疑,越轻易相信就越无法进行逻辑(理性)思考。   太相信他人或是太相信自己时,我知道这是需要我认真思考的时刻了,然而这个时候,我却往往下不了决心或是做好选择!   我时常会纠结于这样简单的问题:做?不做?/买?不买?/留?走?   我相信这并不只是我一个人会经常遇到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走进了问题的死胡同,只看见前面的道路被堵死,忘了其实还可以转身,所以才会难以做出选择。事实上如果我们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没有更好的办法吗?做这件事我会学到(得到)什么呢?我想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就是简单的进行逻辑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有逻辑?什么又叫做缺乏逻辑?   有逻辑首先就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进行理性思考,得出结论。遇见问题,找出原因,明确了造成问题的原因,便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计划。那么有如何找出原因呢?这时就要学会冷静,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是水平思考,把问题出现的范围确定下来,才不会让自己偏离大的方向;看清了整体范围,则可以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排除次要原因,再进行垂直思考,找出根源;做好了这两步也就基本上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方法。   缺乏逻辑则是不注重事实,不仔细观察,喜欢凭经验断定一件事。比如做一件事成功或失败了,将它归结运气好或坏,而不去思考影响结果的因素。缺乏逻辑时,对事情总是会太过较真,太感情用事,有时还会固执己见。有时我们会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这便是没有进行逻辑思考,太过专注于细节,从而看不到周围的事物。缺乏逻辑思考时,我们还会总是对任何事情都不加思考,将事实与判断混为一谈:看见落叶了,就说秋天到了,其实春天也有可能落叶。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思考,但如果有逻辑的进行思考,我们就能提高效率,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将事情具体化,也就是过程清晰化(量化过程、大目标化成小目标)。俗话说,一步一个脚印。将每一步都完成好,结果好与不好,在回头总结的时候都能够清晰的看见问题所在;相反对过程不加留意,很快就会忘了自己经过的路。   依据事实(数据)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再得出结论。看见事物不加分析就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偏差较大或错误的判断。那么根据什么分析?把握整体、留心细节,和一般依据作比照,那么得出的结论自然经得起推敲。   再是对比,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利害。同类事物相互比较,就能看见差距,差距便是问题,我们的目标往往都是尽量减少差距甚至消除差距,所以思考问题,只有找到一个测量的尺度,才能让问题可以凸显出来,这时才能找到有价值的方法。   最后,懂得了一些基本的逻辑思考的方法,就可以在生活之中应用了。收集信息、表达、思考、写作等等一系列方面,时常用有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我想会有不少收获的。   分享传递快乐,愿快乐可以传递下去!   注:此书的内容运作者运用了很多自己讲得逻辑方法(整体到具体到应用),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系统性不强,内容有点分散,可能是作者太过注重逻辑的步骤,反倒失了点与点之间的连续性,当然又或许是方法类书本身的弊端(具体的方法就像是一棵树上不同的叶子一样,摘下来或许看不出它们的联系,但放在一整棵树上就会知道它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六):关于此书的碎碎念

  两个小时五十分钟的飞行,在机场买了两本书。其中的一本《逻辑思考力》

  我是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才发现逻辑思维能力的魅力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从小就被老师说刻苦,而老师口中所说的刻苦,到自己认识到的,概括来说就是死读书。我可以在短时间内背下来很多东西,但从未尝试过理解和归类~面对考试,我会一遍遍的刷题硬背。第一次觉得这样的自己很蠢,是在研一《矩阵论》复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用大量的时间早起晚归去死记硬背,而身边的人却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将题型分类学习,只要将此类题型掌握,变可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那时候还是会固执懒惰,还是会觉得,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想动脑筋改掉了,宁愿多花点时间。后来因为对马东的喜爱,接触到了《奇葩说》还有娱乐类的《饭局的诱惑》,我发现对于辩论,对于益智型狼人杀游戏,很多有说服力的辩手和玩的好的游戏者,他们的特点在于自身强大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我深深受其感染,被他们强大的逻辑思维征服,也对逻辑思维开始关注~也就是说,开始动脑了。

  《逻辑思考力》这本书确实很适合初学者,由浅显的框图结构让人更容易理解吧,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在飞机上慢慢读来。嘻嘻,说到这里,想得意一下,也许是看的书多了,感受到自己从内而外的变化就是,可以慢慢的静心下来阅读,并不单单止于读到而已,我开始动脑思考,开始想读到的故事道理自己是否认同,又有哪些想法亦或想起了那些事情,并随时记录,这就是我现阶段阅读的状态吧~言归正传,记录一下对我来说很受用的东西吧。

  art 1 逻辑思考使人进步

  研究生的时候,是个非常情绪化的人,而且时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纠结小事情,多愁善感吧可以说,很少会想到如何从情绪中解脱出来。可是我在这方面确实认识了一个很棒的人,他可以尽量避免被情绪化左右,从中跳出来去想如何解决现状。现在也觉得,把时间浪费在情绪化的时候,真不如从烦恼中跳脱出来,试着把造成烦恼的原因找到。还有一个,也是很适用于我,当然情绪避免不了,可是如何让情绪所占用的时间减少呢?嗯,有时间情绪化,不如多吃点好吃的,再多睡一会儿。

  art 2 跳跃式思考

  对于这部分,其实一直是我一个难点。我其实自己觉得如果独处的时候,我会是一个逻辑性还蛮好的人,但如果让我表达给别人听,我经常不能通俗易懂并且简练的让人理解。常常说完都忘记自己要表达什么了,没有重点╮( ̄▽ ̄"")╭。但我又不觉得自己属于跳跃性思考,才导致言不达意的~不过自己在事实数据—论据—到结论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在脑海里建立过清晰的体系,这是值得注意的!

  当然还有看事物的方向,局部—整体;水平思考&垂直思考。

  art 3 个人感情阻碍逻辑思考

  唉~是诶~说的就是我。这部分有一句话让我很喜欢“不要把别人说的话一下子“吞”下去,要用自己的大脑进行逻辑思考。我觉得自己其实真的很懒惰,我时常将所得到所感知到所看到听到的,直接输入到大脑,而不加以思考亦或处理。几乎很少想问自己why?或者即使思考问题的方向也是非常单一。啧啧啧…比如五子棋游戏…比如找工作时的自我推销力…

  看得很慢~两个小时看了两章。目前对我来说,可能这本书跟像是我的反思,如果说有什么方法提供给我,到并不是。我也从未期望通过一本书,一个故事亦或是一个电影,就让我有收获解疑惑,面对选择不纠结。这些都是走过的路,见过的事物,犯过的错,流过的泪慢慢积累的吧。

  最后即使在逻辑思维建立的路上努力着,也难改掉本性的碎碎念。走在克制理性的路上,怀念情绪化感性的自己…我也说不上这样的自己那样的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更适合哪一个?只是对于要工作的自己,要自己努力闯的自己,要让遗憾不那么遗憾的自己,理性是我的主动选择。可是,可不可以做到,把握好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维度呢…别丢了,美好的部分。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七):经典内容摘录

  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我是来凑字数的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八):他说:这是逻辑思考的圣经

  古人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如何摘掉这片叶,丢开这两粒豆呢?看看《逻辑思考力》怎么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去吃霄夜,丈夫表示夜食习惯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且很容易肥胖。不想妻子的一句话让丈夫很无语。妻子说:你看,这条街上吃霄夜的有几个是胖女人呢?丈夫伸长脖子一看,咦?还真是。一个个狼吞虎咽掂一下估计也就逼近一百斤。妻子很得意,谁知丈夫说了一句话让她的计划成了泡影。丈夫说:胖子都在家减肥呢。这个故事虽说是玩笑话,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总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呢?比如上面的事例。妻子为什么会得出晚上吃饭不会胖的结论呢?她所看到的现象是:这条街上的吃霄夜的女人都是瘦子,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证据,于是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正确吗?显然是不正确的,哪里不正确呢?丈夫给出了补充。在瘦子之外还有一个胖子群体,胖子为什么不出来吃饭呢?因为胖子足够胖了,再吃夜霄会胖上加胖。丈夫得出了一个跟妻子完全相反的结论:吃霄夜会胖上加胖。为什么看到同一个现象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呢?妻子之所以得出吃霄夜不会胖这个结论,是因为缺乏数据。没有从整体上去看待这个现象,这条街虽然没有胖子,但她的存在也是事实,这个也是佐证“吃霄夜不瘦”的有力数据。丈夫加入了这个数据就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他所用的就是三角逻辑推理。也是《逻辑思考力》里的思考方法之一。

  《逻辑思考力》的作者西村克己,是日本逻辑思考大师,芝浦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经营顾问,专攻经营战略、技术经营、战略思维、逻辑思考、项目管理等。他还有在富士胶片公司从职的经历。并于1990年进入日本综合研究所,主要担任企业经营顾问,负责员工培训与演讲。他的主要著作有《用“图”说话:高效员工这样做》《一分钟读懂德鲁克》《孙子兵法的经营智慧图解》《终极图解力》等。《逻辑思考力》这本书,作者对它有充分的自信和期望,他说:希望你们把它当作逻辑思考的圣经来读。事实也是如此。这本书非常有创见性,不仅仅是方法,也体现在排版编辑上。它的右页是文字内容,左页是图形图解,是对右页文字的图形化;非常有助于学习和思考。它不仅介绍了方法,同时也提供的操作上的示范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古人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如何摘掉这片叶,丢开这两粒豆呢?看看《逻辑思考力》怎么说?

  一,怎样才算得上逻辑思考?

鸟瞰式从整体看问题,从整体到局部分析 把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结合起来

  莫畏浮云遮望眼,为什么?就是从整体上看这件事或现象,更能真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小鸟飞得高,就比行走于途更容易看清山山水水,更容易使证明结论的场景明确化,而不是拘泥于眼前的细节而停步不前,才会不惧那片叶。比如关于吃霄夜的夫妻的对话,妻子的分析就没有广度,她的数据不足以得出“吃霄夜不胖”这个结论,但是丈夫的分析就一定正确吗?当然还不够,他只是推理上得出了“吃霄夜不胖”的不严密性,但并未有更多的数据来说明“吃霄夜一定会胖”这个结论。比如,今天可能是个偶然,整条街直得没有一个胖子。但并不能说胖子不会在家吃。

  二、如何进行逻辑表达?

把信息点归纳为三个左右 用金字塔模式对结论和内容进行整理

  人在轻松状态下能够接收的信息也就三个左右。三是古老而神的数字。但并不是说明明十几个要点你舍三去四,而是三个三个的归纳起来更容易让人接受。西术克己告诉我们一个办法:将信息整理成四项目(2X2)、六项目(2X3)、九项目(3X3)的表格上,这样就能把握多个信息点了。多妙的方法。这些信息点如何应用呢?那就要用金字塔模式对其进行整理。何谓金字塔模式,就是将三角逻辑的结论、论据、数据(事实和信息数据)做更为体系化的整理方法。把这些信息各归其位,一个有理有据的模式就成立了。

  按照这个思路表达,明白易懂还具有说服力。如此这般,想吃霄夜那还不是明正言顺的事吗?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九):读《逻辑思考力》

  这是一本逻辑学的入门书。作者西村克己,是日本著名的企业管理咨询师,芝浦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日本的学科入门书有个特点,一面一个概念。就是翻开任何一面,左右两页讲的都是一个概念,每个概念也只用这两页讲完。就像是把一天的课程分成了一节节5分钟的短课,大大减轻了初学者的压力。

  这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也许日本真的是个全民漫画的国家,谁都能提笔画几个卡通插图。

  逻辑学极其重要,曾有知名人士称,如果我国把逻辑学列入中小学的启蒙教育,GDP起码能上升1个点。逻辑学有不少方法论,书中提到了一些。归纳、演绎、三段论、MECE原则、5W2H法等,但也只是提到而已,并没有深入下去。作者的意图,是想让完全没有接触过逻辑学的人,对逻辑学有个初步概念。就算只有一个初步概念,也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起到很大帮助。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继续找更专业的书籍研读。我找的是华东师范教研组出的《形式逻辑》第五版。

  书中还专门用了2个章节,讲了写作和演讲。写作和演讲都是信息传达的极好方式。写作可以跨越时间,让个人的思想流传;演讲是一对多的思想传达,是一种现场的情绪控制器。西方国家对写作和演讲非常看重。相比之下,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欠缺不少。

  全书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何谓“逻辑思考力”。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学逻辑学。缺乏逻辑会在与人沟通上出现问题,会让我们认识事物时很片面,讲的话没有条例,没有说服力,也就解决不了问题。理工科人士在思考深度上没有问题,却常常陷入视野狭窄的误区。所以要先采用广泛浅显的思考方式,再进行垂直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称为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相结合。

  【相关定义】

  逻辑思考力,就是建立逻辑思维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有逻辑,就是要建立逻辑结构,从而得出结论,使结论的正当性有理可循。

  第二章,培养逻辑思考力的7大基本方法。分别是过程法、三角逻辑、归纳法、演绎法、MECE、逻辑树和5W2H。

  三角逻辑就是由数据加论据推出结论。MECE是英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意思是完全穷尽,没有重叠,是很多逻辑方法和企业管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5W2H,就是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时间)、Who(人物)、Where(地点)、How(怎么)、How much(多少),是提建议、写方案、做计划书的方法论。

  【相关定义】

  改善(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 —— 确定主题 —— 分析现状 —— 探究原因 —— 确立方案 —— 实施方案 —— 确认效果 —— 解决问题。

  数据,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主张而举的事例、统计数据等事实。

  论据,是原理、法则、公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等,相当于理由。

  归纳法,是将一个个数据积累起来,分析其发展趋势。是由特殊推导到一般。

  演绎法,是讲一般的趋势用一个个数据整合起来从而得出结论。是由一般推导到特殊。

  三段论,是大前提(原则和公理等) ——> 小前提(一个个事实) ——> 结论(假说、推论),是演绎法的一种。

  第三章,如何进行逻辑思考。除了运用第二章的7大方法外,还要把握几个要点。最重要的是要分清事实和判断(观点)。其他还有思考完备再说、善用排除法、做“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对比、用纸笔帮助思考,平时多问为什么。

  【相关定义】

  事实,是客观的、能看见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判断(观点),是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掺杂了自己的主观判断,由此所得出的主张。

  问题,就是自己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这个差距使人感到一场,就被认为产生了问题。

  第四章,如何进行逻辑写作。逻辑写作就是用逻辑方法,让文章言之有物,且条例清楚、论证严密。步骤如下:

  1、明确文章的离场、主题、意愿和读者是谁;

  2、整理素材;

  3、想清楚为什么要写;

  4、列提纲;

  5、分段落,每500字一个段落,每个段落给一个小标题;

  6、尽量写断句,少用专业术语;

  7、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给读者分层,找出读者要提的“为什么”;

  8、如果读者是时间很紧的人群,则结论先行;

  9、论据后举例说明,用例子控制文章篇幅;

  10、善用图解法,有三种基本图形(框、箭头、关键词)和六种常用图形(关系图、过程图、树形图、矩阵图、表格和插图)。

  第五章,如何进行逻辑表达。逻辑表达的要点是:学会倾听和根据场合用不同的语言;想想对方希望听什么,少表扬自己,少批评别人,不要讲不是事实和没有根据的话;做实质性的讨论,批判就要提出解决方案。演讲(正式场合讲话)的要点是:分三个层次,如果内容太多,就用金字塔模式,三个三个地归纳起来,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结论、论据、数据或事例的关系。

  【相关定义】

  金字塔模式,就是讲三角逻辑的结论、论据、数据(事实和信息数据)做更为体系化的整理的方法。

  readiness,在交流用语中,有一种叫readiness(用意、防备、准备),就是指听者一方的心理准备(准备状态)。根绝性别、年龄和知识等不同,存在一种基本上不发生变化的基本的readiness。还有一种是根据心情和疲劳度、兴趣和愿望等不同很容易变化的readiness。readiness不同,想听和不想听的内容就会不同。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十):有逻辑以后,做什么都会更顺利

  《逻辑思考力》这本书共分5个章节,分别给读者介绍了:什么是逻辑思考力?培养逻辑思考力的7大基本方法;如何进行逻辑思考?如何进行逻辑写作?如何进行逻辑表达。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有过很多憋屈的经历,明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被人相信,甚至被人当成骗子。原因就是我们的表达没有逻辑,没有办法让人信服。

  有的时候,我们碰到一些问题,怎么都想不通,只能干着急,生闷气,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不懂逻辑思考。那么通过阅读《逻辑思考力》这本书,并把书中介绍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可以说,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认真地读一读。

  《逻辑思考力》这本书的作者西村克己,是日本的逻辑思考大师,专注于经营战略、技术经营、战略思维、逻辑思考和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一、用正确的逻辑解决问题,你的烦恼就少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不要给我讲那么多,我只看结果。

  我不在乎过程,我只在乎结果。

  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土财主看到人家盖了一座房子,特别漂亮,尤其是三楼的空中花园,他特别喜欢,他也很想盖一个那样的空中花园。于是,就花钱请来了当地最有名的工匠。工匠接了他这个活后,开始召集人马打地基,土财主看后,很不高兴,对工匠说:师傅啊,你不要浪费时间打地基,一楼二楼也不用盖,直接给我盖三楼,我就喜欢那个空中花园呢!

  工匠听后,对土财主说道:老爷,可是没有一楼和二楼,哪来的三楼呢?

  土财主一听,很生气,把工匠赶跑了,还骂人家,说人家是个图有虚名的草包。

  这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呢?比如,你喜欢一个人,就恨不得人家立即也喜欢你,可是你都没有创造机会,让彼此相互了解和熟悉,人家凭什么对你一见钟情呢?

  因为这种急于得到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错误心态,导致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烦恼。而懂得运用逻辑去思考的人,都会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碰到问题时,正确逻辑是什么呢?其实,解决问题,就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确定改善的主题。在这一步,重点是把目标明确化。比如,你决定每天写一篇文章,并坚持21天。那么,你要明确每篇文章多少字,写什么领域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写完这些文章,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第二步:分析现状,探明问题原因。比如,你明确了写文章的目标,第二步就要分析自己当前的能力,比如你的写作能力,你的知识储备,你的时间,等等这些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有不足,就要查找原因。

  第三步:找到达成目的的方法。根据在第二步中查找出来的原因,对存在问题逐个进行分析,并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第四步:整理归纳查找出来的原因和总结的方法,确立改善方案。对第二步查找出的原因,和第三步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然后形成一个系统的,条理清晰的,可行的改善方案。

  第五步:实施改善方案,确认改善效果。把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并注意每天总结,是否达到方案中规定的目标,确定方案中明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

  第六步:跟踪效果,效果不佳就改善方案,再实施。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复盘,检验方案,修正方案,然后再实施。就像我们开车一样,必须得根据不同的路况来调整我们的驾驶策略,才能安全地达到目的地。

  第七步:直到改善成功,解决问题。当我们达成了最初确定的目标,就说明成功了。这时候,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经验。同时,也必须庆祝一下你又实现了一个新目标。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表达?提升你的说服力。

  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说话,却还是被人误会。

  我们总是在开口说话前想了又想,但还是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总是一片好心被人当成驴肝肺。冤不冤呢?冤,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害人之心,全都是利他之心。也不冤,因为我们的表达没有逻辑。

  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是表达不清楚,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因为急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结果导致表达混乱,忘了摆事实,讲道理。结果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讲的话,可信度不高,有点像是信口开河。

  所以,要想表达清楚,提升说服力,在开口说话前,要做好3项准备工作。

  第一,不要急于表达结论和主张,以免表达情绪化。很多人讲话时,很容易情绪化,好像只要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别人就得相信。否则就是不相信他的人品。

  比如,他想告诉别人某个牌子的手机特别好用,他总是急于对人家说:你就买这个吧,这个好!如果人家问他:到底哪里好!他就觉得人家不相信他,就会带着情绪说道:就是好,我说好就是好,信不信由你。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数据和案例告诉别人,那个牌子的手机很好。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向人表达一个观点时,不是别人相不相信的问题,而是别人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而急于表达结论并让别人接受,就容易使表达情绪化,甚至搞得大家都很难堪。

  第二,说话时颠三倒四,云里雾里,别人无法理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时候,我们和人交流时,发现自己讲了半天,但别人似乎无动于衷,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分解。怎么分解呢?我们可以把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分类,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

  通常来讲,有条理而且容易说服别人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告诉对方,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对方,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什么优势,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最后,再和对方讲,为了把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解决那些问题,顺利实现目标,我们的方案是什么样子的。

  第三,不要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摆清事实,用案例和数据说话。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观点是基于判断,而不是基于事实。而且,我们也确实会把主观判断和事实混为一谈。比如,看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大家都说这个苹果好,一定很甜。一是因为苹果又大又红,二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就算连苹果都没有看到过的人,也会说谁谁谁有一个很甜很甜的苹果。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所以我们会被虚假广告欺骗,甚至被欺骗了还要免费为骗子打广告、树口碑。比如,那些所谓的神医,还有包治百病的保健品,经过一些人的包装、炒作,就有很多人真的信了,一传十,十传百,假的也传成了真的。

  同理,很多真相也会被传成假像,很多好事也会被传成坏事。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最起码讲话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凭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发表观点。

  三、为什么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不爱问为什么

  俗话说: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

  但事实是,几乎所有人都时不时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这难道说,我们都是笨蛋吗?当然不是,我们的智商都是正常的。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犯错误时,总是急于祈求得到原谅,或者急于降低错误带来的损失,而很少问问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

  说白了,不管是祈求原谅,还是急于降低因错误带来的损失,都是在逃避错误。错误已然发生,请求原谅无可厚非,总不能一辈子纠结于这个错误,要是这样,那我们都没办法活了。想办法减少损失,也是理所当然,傻子才会在错误面前听之任之,让损失随意扩大,正常人都会想办法亡羊补牢,将功补过。但是,反省犯错的原因,同样重要。不反省,我们就不会长记性,就会在下次碰到同样的问题时,还是会抱侥幸心理,认为上次的错误是运气不好。

  比如,某某兄弟是一名司机,他出车从来不喜欢检查车,经常车开半路不是保险烧了,就是轮胎没气,或者水温高了,或者机油不够了,有时候甚至还会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熄火了,什么原因?没油了,你说可气不可气?

  为什么他开个车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因为每次车子出了问题,他都没有反省过,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问题归结于运气不好,或者轻描淡写地归结于自己疏忽大意了。没有深刻的反省,所以他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我们碰到事情,一定要多问问为什么,然后停下来思考一下。思考时,最好是用“有”和“没有”来对比一下。比如,你要去旅游,到底要不要带充电宝。“有”带和“没有”带,分别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刚才,我们讲到了:为什么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不爱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是愚蠢的,但我们却经常做这样的事。要想减少犯同一个错误的次数,就必须得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学会反思、反省。反省时,最好从正、反两方面去进行对比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逻辑思考力:经典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