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是一本由上田正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一):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那么这就是做事的方法
我发现身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一件事情,也包括我,基本都是凭直觉或者是凭师傅的经验,这显然是比较初级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直觉不一定靠谱;师傅的经验很大程度取决于师傅的钻研程度,毕竟名师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二):如何准备一场7分钟的TED演讲?丨思维
拆书活动中,有一位伙伴问:我是拆书学院梦想赋能班的,这周末要做TED演讲,有很多搞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到底要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呢?还是要注重和大家的链接呢?还是……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
还有一位伙伴表示:每次和我老公出去旅游,在收拾行李时,我是想起来什么放什么。一会儿是衣服,一会儿是宝宝的奶粉,一会儿是药。来来回回,费劲,还经常容易遗漏。可我老公,每次列出清单,然后按清单整理,特别快速高效。
旁边的一个伙伴插话道:印象笔记中,有个出游物品清单模板,你可以使用那个模板。
一时半会儿没有解决办法的难题,是由诸多复杂的要素构成的。若是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根本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将复杂的问题按照要素进行分解,就有能将可解决的要素逐个击破。接下来,我们要找到最后剩下的要素,即问题的核心,然后全力以赴,一举攻破。接下来,我会将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图的形式为大家进行解说。比如,我们将备战A大学的入学考试作为任务,将完成这项任务的步骤做成下图。我们仅仅将这个图作为将问题类型化、探讨解决可能性的一个模型。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流程要比该图复杂得多。《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三):【笔记】等待灵感,有所不为
0p 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实现力)已经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了,要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独立发现新问题,并想出创造性的新点子。
7p 创造(个人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产生于长期、深刻、持续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永不言弃的精神。而思考力也是以实现力(快速掌握知识和传统解题思路)为基础。
25p 与其说思考关乎时间的长短。不如说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才是提高思考力的诀窍。
27p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what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 锤炼思考力的关键词是【丢弃】,要紧的不是我们学到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而积累的智慧。因此,思考的要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不言弃;而思考的实践则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一旦理解要点之后就将所有搜集到的信息全部丢掉。
33p 那些别人说什么都照做的人,无论本身多么优秀,解决问题的手腕多么出色,最终都只是“待命一族”。因此,要珍视我们在平日里产生的疑问,并养成提出疑问的宝贵习惯,其奥秘在于:反复与他人和自己进行对话,将含糊不清的想法具体化,形成问题意识,从而更容易发掘出新点子。
41p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思考着,于是我们需要养成在无意识中打捞问题的种子【即时记录】,并对该问题进行明确的、有意识的思考的习惯。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人们往往回想不起来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为了将“以后再想”变为择机解决,我们就需要记笔记,以便在有机会重新审视问题的时候及时想起问题的内容来。
48p ”搞不明白”有三种情况: ①不了解事实,可通过查询解决; ②不知道答案,这需要独立思考; ③茫然:感觉怪怪的,但不明白自己哪里不明白。 而所谓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从“茫然”过渡到“理解问题所在,只是还没找到答案”的能力。
54p 将已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全部删除可以帮助你在余下的问题上更加集中精力,因此要【反复阅读笔记】。那些在你笔记本上一直以来都未被撕去的问题,才是真正具有思考、研究和解决价值的问题。
55p 信息搜集方法①:【搜集目的不在于寻找答案】,而在于确认问题已经被发现或被人证实,了解它们不再具有独创性,从而舍弃这些问题,找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被人接触到的新的可能性。为了思考而进行的信息搜集,是确认某个问题是否已经被某人提出或解决的手段。有价值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人思考过的新问题”的勇气中产生的。重新解决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难题,或者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对于提高实现力来讲,或许是非常有效的训练,然而,它绝对不会带领你发现任何新东西。
61p 信息搜集方法②:【分清事实与方法】,特别是辨别客观事实和不能明辨真伪的攻略秘籍,自己琢磨出来的解决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通过彻底调查事实将风险最小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新的可能性。
67p 信息搜集方法③:【将已经消化的信息丢掉】,一方面清空大脑,从而更加集中意识地思考等待处理的每一条信息;另一方面让不理解的部分相应地变得更加明确。信息不是用来积攒的,而是用来活用的,比起再一次搜索同样的信息,大量的信息持续堆积造成我们无法集中精力要麻烦得多。
74p 信息搜集方法④:【在完全理解信息之前一定要集中精力研读】,否则,搜集信息而不读的话,和你在书桌上堆砌大量资料而置之不理一样。只保留还想再次研读的信息,其余的丢掉。
91p 人生有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同等重要。因此不要追随流行,追随心中常思考的、通过自身努力发现的问题。不要研究热点,除非你有相当的实力和自信,有突破所有研究成果的灵感,接受废寝忘食和残酷竞争。
110p 创造力建立在思考力基础上,而思考力建立在实现力基础上。这三个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努力而掌握的。
111p 解决看不出答案问题的关键:广角度分析、多角度处理。
121p 好奇心导向型(相对于目标导向型)行为并不是偶然性的产物,而是一种面对问题积极应对的战略。宽广的视野和灵魂的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你练就一双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火眼金睛,同时也是一项催生创造性想法的大脑训练。思维自由,视野才能得到拓展,你才能用迄今为止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127p “早就知道了”和“已经了解了”是解决道路上的陷阱,让我们忽略了质疑,忽视了被隐藏的真相。
137p 发明创造并非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长时间的思考而诞生。思考这一行为本身会刺激大脑,能够给大脑带来丰富和深刻的满足感。它注定属于一个新的领域、一个陌生的世界,你没有地图、没有导游,唯有坚持不懈思考。
147p 在面对自身发现的问题时,会被一种不可置信的力量推动着,使我们的精力持续集中,并且进行长时间的思考。而通过永不放弃的持续思考,我们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不断的刺激,同时,我们的兴趣也永远不会衰亡。
149p 不要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半途而废,要勇敢地、果断地回到起点;当我们的思考钻进了死胡同,请重新自问:事物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156p 虽然还有未明白的事情,成果也未出现,但付出不是徒劳无功的。执着于短期成果,有时候反而是绕了远路。
172p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不仅会明确阐述已经弄清楚的研究成果,同样也会明确指出还未弄清楚的该研究未涉及的部分。
175p 个别知识点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将所有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思考力。通过阅读和理解搜集的信息并将要点记在笔记本上,我们会逐渐发现,笔记本上记录的各种信息并非是孤立的。而这里的关键,就是扔掉除笔记本上信息以外的任何信息,从而形成Intelligence。
179p 我们应该丢弃的不止是消化了的信息和过去的笔记本,还有成功的体验—这是妨碍我们创造性思考的代表性障碍。
182p 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信息转化为核心信息的思考路径一旦在我们脑中形成,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发散,思考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184p 长跑型思考:实现力的基础上锻炼思考力、自主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永不言弃,不断地重复、踏实的实践。坚持思考就是等待灵感,当你为找不到答案苦恼是,Enlightenment就离你不远了。
186p 孩子们在问“为什么”的时候,正是家长培养孩子思考力的最好机会。不要立刻回答,而是引导他:站在他的角度,与他一起思考,尽量配合他的思路,让他体验思考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192p 面对疑问,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查找答案,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并提出质疑,享受求知的过程。在与他人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要与对方一起思考其话里的疑问,使成年人的对话充满创造的乐趣。
193p 常识就是被用来改写的:独立思考与心酸失败是一体的,因此如果打击太大,就不要勉强,休息一下。记录教训以避免错误,使其变为财富,作为成功的跳板,继续再战。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四):《思考力》读后感
看到这本书是东京大学物理学者写的,联想到《得到》上万维钢也是物理学家。我想这本书肯定逻辑会不错,打开书本大致翻阅一下,重点内容都字体加粗。我决定借回家一阅。
书中提到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都不会进行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就没有创造力。整本书对如何进行信息收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思考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这几方面作者写得非常棒。
看了不少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书籍,我发现很多牛人都是每日列清单、手边有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面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有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五):随记
1.作者提出三个概念,实现力,思考力,创造力。实现力:我们在一般中小学中培养出的根据既定问题寻找既定答案的能力;思考力:我们发现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答案的能力。创造力则是思考力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思考力以实现力为基础。
2.培养思考力的方法。一,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二,尝试解决发现的问题;三,持之不懈的努力。
3.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学会与别人(老师,同学,业内人士,长辈)交流,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尝试思考别人的观点和角度;二,重视自己无意识的思考和疑问。
对于发现的问题的分类:一,不了解的事实(即这件事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二,未解决的的问题(这个问题尚未被人解决);三,不知道自己哪里存在问题(感觉有问但是说不上来)。
作者说发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把你不知道哪里有问题的地方,明确到底哪里有问题!
搜集信息:一,客观事实是最好的信息源;二,搜集信息目的不在于寻找答案,而在于筛选出第一类问题;三,消化搜集的信息,对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并扔掉搜集的信息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连续看了三本日本人写得研究和推广理性思维的书,分别是《京都大学最受欢迎的决策课》、《思考的技术》及本书。豆瓣上搜索,发现这类书籍以日本人著述为多,第一可能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长期受集体主义影响,较少考虑为什么吧;第二是这三本书或多或少都和麦肯锡有关系,所以推荐的思维模式就是标准的西方理性思维方式。
本书作者把思考力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发现问题能力
因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大特征是频繁考试,考试的特征就是请学生“就给定题目在给定时间内给出标准答案”,因此人们逐渐丧失了好奇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遇到让自己困惑和痛苦的现象茫然不知下手处。
因此在自己是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在教育学生和别人则是让别人多发问,自己少给答案。现象千头万绪怎样着手呢?笔记本可以帮忙,将信息用自己的话简化后浓缩成关键词或关键句,再将关键词和关键句记在本子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确定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
2. 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文,考试的特征就是请学生“就给定题目在给定时间内给出标准答案”,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在许多路径中挑选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最优的。类型化、简单化和要素化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入手方法。
3. 永不言弃的精神
前两部分属于“智”的部分,这部分则属于“仁”,仁更难为之,人为之则成圣贤。
本书和《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创新在意想不到之处”可参看,值得我养成的习惯是多做笔记和多回顾笔记,笔记记录要点和分析。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七):纯粹是笔记
这本书花了4个小时的时间看完。读完此书掩卷而思,认为以下几点相对重要:
1. 何为思考力?思考力是分析,整合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是发明创造不可或缺的能力
2. 一个是否具备思考力与其自身的智力和天资无关,因此思考力不是一种天赋能力,而是可以通过后天锤炼培养的一种能力。
3.通过应试教育培养的不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而是迅速掌握知识和解题的实现力,
但这种实现力并不是无可取之处。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拥有较强的实现力的人可以较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工作和任务,但是缺乏自我创新的可能性。实现力同时又是思考力的基础。
4.人是具有无限潜在的可能性的(但马斯洛则认为人是具有有限的可能性的个体),绝不要束缚自身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被常识束缚,常识就是被用来改写的。
5.锤炼思考力就是要培养 a.发现问题的能力 b.解决问题的能力 c.永不言弃的精神
6.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必须学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理解。
信息的INPUT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搜集信息—研读信息—分析信息—存入大脑
在研读信息的过程,要眼到,手到,心到。集中精力认真研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记笔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且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可以加深对所研读的信息的理解,从而加强记忆。
任何观点都要经过辩证性思考,尽信无思损害极大!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八):读这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三天读完了这本书,自我感觉有一些帮助。这本书主要是讲实现力到思考力到创造力的转换,对应的就是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转变。确实,对于我这么一个大四的学生来说,停留的阶段可能大部分还是实现力加少部分的思考力,所以思考力正是我这阶段需要加强的地方。本书不想有些书纯是一些泛泛的理论知识,而是确实道明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供我们学习。
其实,我思考的最多的还是我们中国高中的应试教育对我们人生确实有些不好的影响,感觉高中真的只是教会了我们怎么考试(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实现力)。然而当我们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却不知道我们应该填什么专业,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专业。眼界太小,毫无思考能力。
之所以只给四颗星,是因为我觉得第四讲基本上都是在重复前面的内容,没什么实用性。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九):《思考力》笔记
该书分为五部分:①什么是思考力②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③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永不言弃的精神⑤思考即创造。。。我们往往认为成绩好的同学思考能力就好,其实不然,学业成绩和思考力,这两件事看来是相关的,却完全是两回事!学业成绩好说明实现力好,实现力是创造的基础,实现力即是知识和技能,通过思考力的升华才会生成智慧,才会产生创造力。实现力在社会施展的空间很小,实现力在解决一定有答案的问题的以及一定有正确的步骤可循的问题时发挥相当大的威力,然而在社会现实中,这种问题少之又少。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墨守成规,按照一定的步骤处理问题的实习力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思考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创造力就是用个人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说思考是关乎思考长短的问题,不如说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才是提高思考力的诀窍。锤炼思考力的关键是丢弃,要紧的不是我们学到的知识,而且通过学习积累的智慧。
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一旦理解要点之后将所有搜集的信息全部丢弃。
思考分为三种情况:①不了解事实…→_→解决的方法是去查询②不知道答案→_→通过不断思考来接近问题的本质,将疑难问题的各种要素拆分开,从而逐个击破,③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明白→_→明白自己哪里不明白。
搜集信息的方法:①搜集信息的目的不是在于寻找答案,而且为了思考而进行的信息搜索,是确认某个问题是否已经被某人提出或解决的一种手段,搜集信息的目的在于确实这些问题已经被人发现或证实,了解他们不再有独创性,从而舍弃这些问题,找到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接触到的新的可能性,真正的创意在于全面彻底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②分清事实与方法:客观事实是最好的信息源,网络作为搜索事实的一种手段,正在成为非常宝贵的信息源③将已经消化的信息丢掉,比起再一次搜索信息,大量的信息持续堆积造成我们无法集中精力要麻烦得多④在完全理解信息之前一定要集中精力研读。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用自己的话记录…添加自己的分析和注释…短小精悍,简单易懂,分条书写…将信息源全部丢弃。
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类型化简单化…活用现实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个角度归类处理问题…勇于绕弯路…早就知道和已经了解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障碍………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读后感(十):在图书馆翻完的两三个小时
我们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饱尝了失败的辛酸,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
让孩子发现“为什么”并自己寻找答案,是家长培养孩子的思考力的最重要的一步。
妨碍创造性思考的代表性障碍来源于成功的体验。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不仅会明确阐述已经弄清楚的研究成果,同样也会明确指出还未弄清楚的该研究未涉及的部分。
【创造时代】(应对意料之外的变化[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事故])
------>
【循规蹈矩时代】(依照经验解决意料之内的问题[建立安全/安心的社会])
------>
【破坏后再创造时代】(面对新变化,既有的经验和知识都显得无力,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erendipity
将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现象同重大发现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关键在于,努力打造从容的心态,并珍视一切小小的疑问。
重回原点
当我们的思考钻进了死胡同,请重新自问:事物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面对自身发现的问题时,会被一种不可置信的力量推动着,使我们的精力持续集中,并进行长时间的思考。
“早就知道了”和“已经了解了”让我们忽略了质疑,而真相往往就隐藏于被忽略的部分。
Goal-oriented(目的导向型)
目的导向型指的是一种在完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一心寻求距离最短的直线距离,并沿着该路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Curiosity-Driven(好奇心导向型)
好奇心导向 型指的是,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似乎并没有关联,只是单纯地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前进。
通过仔细搜集和分析信息,我们确实能够提高用来评估当前状况的直觉。
解决问题的流程模型
1.问题设定
2.归类
3.分析要素
4.各个击破
人生有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同等重要。
灵活应用信息分析法
1.搜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
3.重复步骤一二
4.制作信息图(已经理解部分/尚未理解部分)
5.提取问题本质
6.问题的选择和分类
7.解决问题
记笔记的诀窍
1.用自己的话记录
2.添加自己的分析和注释
3.短小精悍/简单易懂/分条书写
4.将信息源全部丢弃
将“理解信息之后马上丢弃”作为原则,不理解的部分就相应的变得非常明确。
通过丢弃已经被消化的信息,我们便可以清空大脑,从而更加集中意识地思考等待处理的每一条信息。
信息处理的精粹
1.收集信息
2.理解信息
3.丢弃信息
通过彻底调查事实将风险最小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新的可能性。
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大脑中研究出专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真正的创意,来源于全面而彻底的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
“搞不明白”的三种情况
1.不了解事实
2.不知道答案
3.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明白
问题的种子源
1.在意的事情
2.看起来似乎很有趣的事情
3.不明所以的事情
这些想法最初都来源于当事人对在意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有趣的事情和不明所以的事情的一种感觉。
打造出重视对话交流的氛围,能够使与会人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更容易发掘出新点子。
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奥秘就在于,反复与他人和自己进行对话,从而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核心。
对话交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一个含糊不清的想法具体化。
(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