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是一本由[美]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一):道德定义还是精神病学定义
严格来说,我没读完这本书,仅仅是用了得到听书,听了别人的解读。但是,我对使用良知这类词汇,持质疑态度。并且,对于反社会人格等精神病的界定、诊断、处理,我认为现有(尤其国内)状态,都是很值得商榷的。这本书,会存在误导的可能性。比如它定义的七个特征,比如良知究竟是社会道德定义还是精神病学的定义。
个人很不喜欢。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二):如何识人
第六章 P131
在判断什么人值得信任的时候请牢记,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虽然行为上满足这两个特征的人不见得就是杀人狂,甚至一点儿都不费力,但你也不应该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请他们帮你照看孩子或跟他们结婚。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三):海因茨困境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一种持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花了200美元制造镭,但一小剂他竞索价2000美元。海因茨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可只借到1000美元,只够药费的—半。不得已,他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并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实在是别无它法,海因茨最后想到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挽救妻子的生命。 "
对这个道德困境案例的剖析,值得三层思考。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良知类似于第七感,在人类发展史上出现较晚,因此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良知。
权威或有头衔的人士更能获取人的信任,从而使人服从。服从权威能人人觉得自己无需负责从而使自己的良知不会受到谴责。
教育能够让人通过质疑权威而警惕无良行为,但是教育并不能使人直接获得良知。
教育儿童的时候,让他们从小就会质疑,而不是让他们从小就服从权威,长大后服从就会变成惯性,从而可能导致他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反社会型人格的特征:游戏,赢,操纵他人。 没有良知,没有共情,毫无悔意
如何辩识残酷无情的人:短暂的热情,不会做出承诺,也不会有后续发展,来得快去得也快。
如何辨别:各种作恶却不停装可怜,想让所有人都觉得对不起他。骗取同情,并利用他人的同情作恶。
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原因:遗传(35%-54%),抚养方式,文化影响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五):偏左,有些圣母
从进化心理学(基因)的角度讲,良知或者说利他行为or合作,最终还是为了利己行为,为了提高基因传递下去的成功率。
什么爱,站在基因的角度只有纯粹的利益,只有生存和繁衍才是最重要的。觉得这本书比较偏左
良知只是进化出来的一种利他行为。(对陌生人的良知是害怕自己落入困境时没人帮助,因此进化出了一种同理心,对落入困境,可怜的人的一种利他行为。对于亲人,则是基因上的原因。)
印象最深的有几点,一个是反社会人格,面对高级情绪的时候,大脑的反应竟然像是看到数学题一样,是需要去“理解”的,当时非常的震惊。
还有就是与弗洛伊德的超我那几段比较时,作者说良知不是超我,因为超我还是用的是“恐惧”的力量,而良知应该是“爱”
但熟知进化论的我,还是对爱很cynical的,比如同理心的本质是害怕自己落入困境时没人帮助,因此进化出了一种同理心,对落入困境,可怜的人的一种利他行为。对于亲人,则是基因上的原因。
世界的最究极本质还是利己的,并不存在真正的利他。偶尔的圣母只是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拟合,很明显会更容易被自然选择淘汰掉。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基因层面的利己。
两性之间的爱就更不用说了,本质更是合作与相互吸引的行为
或许反社会人格者,在进化的角度,或许只是进化的更完全一些? 因此失去了很多高级的共情能力。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六):书摘
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患无良症的人群被称为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他们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但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1.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诊断特征
①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② 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③ 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④ 易怒,具有攻击性
⑤ 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⑥ 一贯不负责任
⑦ 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以上特征占3条,就足以在临床上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2. 反社会人格者的常用招数与识别
① 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惊人
② 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且喜欢拉人下水一起冒险
③ 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④ 善使色诱
⑤ 演技高超,扮作正义的化身
⑥ 喜欢装可怜
自我保护的13条法则
① 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
② 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
③ 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④ 质疑权威。
⑤ 提防马屁。
⑥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⑦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
⑧ 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⑨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⑩ 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⑪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
⑫ 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
⑬ 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七):小心身边的无良症患者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和狗的差异还要大。良知是个好东西,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乃至我们这个族群都是积极的,但很无奈,就是有4%的人不具备良知,以及良知所囊括的东西,比如爱、善良、同理心、羞耻心、责任心……甚至“人性”。 特征:下面七条如果占了三条那很遗憾,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如何辨别: 他们大都很有魅力,能够施展色诱,演技超群,看上去和一般正常人无二,喜欢刺激和冒险,并能怂恿别人和他一起,口才好,当然他们还非常善于识别好人,知道谁好骗好欺负,最可靠的特征是他们非常善于“装可怜”。 由于反社会人格者是“无药可医”的,而且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从不希望被“治疗”,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下面方式保护自己。 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 4.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拥有把尊敬与恐惧区分开来的决心和能力。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12.捍卫自己的心智。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书的最后讲的是良知的起源,为什么同时存在有良知和没有良知的人,以及为什么良知这么重要。她引用了一种假设(很可能是这样): “在基因层面和群体层面上,良知有着生存适应性,所以自然选择会把良知保留下来;但在个体层面上,良知的“缺失”有时候更适合生存。大自然会以这种方式,一方面持续在大多数人身上培育良知,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会让少量没有情感依附和良知的个体茁壮成长。”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八):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
作者是美国知名的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这本书有刷新我的一些认知和想法,案例不是很多,读起来可能比价无趣,但是书中有一个想法很有趣: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心理疾病,是由于良知的缺失造成的。我会在想,良知的缺失,是一种心理疾病吗?还是道德上的缺失而已?而良知是基于情感依附关系建立起来的责任感。良知源于恻隐之心,也是一种爱的能力。反社会人格的人是丧失了这种能力的人,对于他人,他们失去了建立情感关联的能力。 如何辨别反社会人格者,有十三条忠告: 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他们的外表跟我们没多大区别。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 4.质疑权威。再说一次,请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尤其是当有人宣称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是统治他人、施加暴力、发动战争或其他违背你良知的东西。尤其在你身边的人都不再质疑权威的时候,你更要质疑权威。好消息是社会的支持能够提升人们挑战权威的胆量,所以也请你鼓励身边的人,要去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我们常常误以为害怕就是尊敬,我们越是害怕某个人,就越觉得他值得尊敬。事实不是这样~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你得抵制自己与有魅力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争高低的诱惑,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那样做除了会降低你的水准,还会让你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保护你自己。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我们应该把尊重留给仁爱而又不乏道德勇气的人。同情是另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反应,它应该留给那些真正受苦、遭遇不幸的人。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学会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可能令人沮丧),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初衷有多好,我们都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更不用说他们的品性了。请牢记这个人性事实,避免产生控制他人的野心,否则我们自己便会沦为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12.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某个没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这样的人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绝大多数人都有良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爱的能力。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拥有良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我们拥有爱人的能力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九):永远不必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不知道你是因为什么原因翻开了这本书。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好像效率,利益都变成最被看重的东西,不择手段看起来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了。我现在至少可以断定我的爸爸,我至少两个的室友,我的一个前男友,都是反社会人格,这是真的,尽管我也觉得难以置信,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巧合而幽默。而我深受其苦,无法自拔。和书中那位心理治疗同事一样,我也很多时候痛苦于自己为什么要有良知,在我的这种生活中,更像是一种桎梏,而不是慰藉。暴力倾向的反社会人格,会消灭你的性命。而更多的反社会人格,会消灭你的人格,他们真实的以此为乐。我好像有天生吸引反社会人格的魔力一般,(如果反社会人格看到我的这条评论估计会心里暗爽或者通过我的头像来找到我纠缠我)促使我开始注意反社会人格这一群体,也是源于我的室友,在我受尽他们折磨,即使我也软硬兼施试图和他们搞好关系,我甚至把自己一切的优点都隐藏起来,也没能让他们有丝毫“恻隐”之心而“收手”,可能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判定我是比他们“优秀”的(尽管我不这么认为)且有机可乘。我从不羞愧或者后悔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而我就是这样。甚至他们让我觉得都是我的错,因为我也迫不得已的设计了他们,和他们的次数相比也不过是100分之1,如果这一点反击都没有的话,那我真的可以就达成他们的目的了。他们根本对于反击和打击没有任何的教训!(这也是反社会人格的特点之一)这也让我这样一个几乎从来没被欺负成功过的人感到挫败和费解的地方,我给了警告,给了攻击,但是他们依旧如同上了发条的玩具一般被绊了一跤然后继续跳动,而我发起攻击不过是一种自卫和拒绝“迫害”,并不是存心的恶意和伤害。结果是,我的室友们反咬一口,把我对他们那可数的伤害,当成令箭,到处散布,把我说成了一个恶毒的人,而他们对我的诸多伤害却显得更加隐蔽,让我的名声扫地,经历了一次不小的风波,让我在群体中更加孤独。一些如此作恶成性的人跳出来指责我这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唯一一次亮出爪牙的自卫行为的绵羊,甚至很多同类人对于我对于反社会人格的揭露也来讽刺和打压我,怎么想都觉得滑稽而讽刺,他们在排除异己的时候把哈姆雷特精神运用的特别优秀(美貌在求爱的时候被说成是诱惑和美艳,在失恋的时候被说成勾引和骚气不检点;如果不坚定的人也许会怀疑自己的美貌。)。我有时候在想,这些人,如果不是智商有特别明显的缺陷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就如此的不善良和危险,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相信他们和拥护他们呢?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也希望所有身边存在反社会人格的人要勇敢的站出来,要知道,如果你有良知尚存,那么你就不是一个人。相信你的重量,雪崩之中,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你只有勇敢的站出来,才能尽早的离开痛苦,而找回属于你本身的那份幸福和安宁。 另外如果你实在感到痛苦,可以寻求心理帮助,切记不要变得绝望,更不要“学坏了”。不要因为你真的无法打的倒这些人而想要通过变得比他还坏的方式来取胜。更不要让心里充满仇恨,而开始变得愤世嫉俗,见不得美好的东西,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以上。祝所有遇上魔鬼的人都能全身而退。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十):《当良知沉睡》笔记
听书: 一、什么是良知?良知的起源? ①什么是良知?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会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合理的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例:一个人要出差三天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出门后发现忘记给家里的狗喂粮,如果回去喂狗就赶不上会议,会出现重大损失,不回去喂狗,狗会饿死。 那么如果他出于对狗的情感,一想到狗在他出差期间会又渴又饿就受不了,心理就会受不了,这就是良知。(受不了看到狗饿死的场景和害怕别人说他是一个残忍的人而放弃会议,回去喂狗都不是良知) ②良知的起源。 良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7-10岁,道德成规前期,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对赏罚有了预期的判断, ·10-13岁,道德成规期,对权威有了抽象概念,有了顺从意识, ·13岁以上,道德成规后期,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并按其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片面追求他人认可, 二、什么叫良知沉睡?导致良知沉睡的原因?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什么是良知沉睡(无良症)? 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无良症患者,就算做了坏事被抓到,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内心层面丝毫感受不到伤害别人带来的煎熬。 无良症患者的人数大概占世界人口的4%(精神病患者为1%,所以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②什么原因造成良知沉睡? 1、基因。最多可能有50%的可能来自基因,但不是单一的基因,而是多种基因共同所致。 2、早起情感依附被破坏。婴儿时经常自己独处,长大后无法与别人建立情感依附。 3、社会文化。强调集体文化的国家相对较少(中国、日本),前调“个人”“独立”的西方文化,导致了更多的反社会人格者。 ③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和影响。 一个高智商的无良症患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原因是: 1、米尔拉姆电击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人足够的权威,那么不管他的要求是什么,人们都不会受到良知的束缚。 2、“煤油灯下”的典故。当人们都不相信你时,你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再为某个不合理的事件找出各种合理的借口(解释)。 三、如果识别良知沉睡的人(无良症患者)? ①特征: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习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容易冲动,无法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无顾忌自身及他人额额安危。 6.一贯的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者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注意:七个特征符合三个特征可以基本确定为无良症患者。 ②常用招数识别: 1. 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惊人 2. 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且喜欢拉人下水一起冒险 3. 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4. 善使色诱 5. 演技高超,扮作正义的化身 6.喜欢装可怜 四、遇到良知沉睡的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① 必须承认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 ② 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 ③ 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④ 质疑权威。 ⑤ 提防马屁。 ⑥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⑦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 ⑧ 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⑨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⑩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⑪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 ⑫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 ⑬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 感受:我们总会遇到有些人做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比如我虐待我儿子,关你们什么事),也许他们就是无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