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是一部由Takeshi Asai执导,短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社会人格》精选点评:
●究竟是“反社会人格”,还是“反人类社会”呢?可惜是反转毁反思类型。
●你的善良毫无意义的反转就是我的冷漠毫无意义
●创意不错,但是前面的部分一直存在歧义,到后面才点明。
●非常有意思的短片,讽刺力量超级大!
●礼貌如此周全的日本拍摄反思冷漠的都市寓言,更觉差距了。
●3.0。
●反转有些强硬。讽刺的在于,机器人被预先设定帮助别人后要说一句不用客气,因为大家都认为接受帮助的人会说谢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Being kind is meaningless. 在国内这样的气氛更浓厚吧。在日本感受到的是社会秩序已经足够完善到不需要再为别人多做什么,所以我在东京感受到的是能够不被打扰的安心,和社会给我的温暖。对我们而言,强行要求个体付出更多温暖是太过分了。
●刷微博无意看到的,感觉像个考试作文
●在b站上偶然看到的,说实话拍的一般,反转做的太突兀,而且想表达的东西太过直白反而就没什么意思了。而且社会上帮了别人,不说谢谢其实反而是少数,表现社会冷漠的方式有很多,他选择了最没有代表性的一个
《反社会人格》影评(一):太真实了。。。。
#后生•打卡影记#第三十六天 • 前方预警,画面太过真实,患者勿入。 • 去年陪一个人去医院,急着排队做胃镜,收费的时候,只支持现金,却只有支付宝与微信。后面的人嘟囔着快点,我问医生哪里有兑换纸币的地方“不知道,先下一个吧。” • 出了医院门,着急忙慌的四处寻找换钱的地方,没人理,大家低头不理我,或者摇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商店,店主说“换一百多加2块钱。” • “那个,叔,我就是个破学生,通融一下吧,就多给你一块,给我换300,行吗?”店家说:“你可以去别家换去,不讲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情冷淡,硬着头皮换了300纸币。 • 慢慢我发现人情冷漠的事,还是很多的,前几年最火热的老人扶不扶问题,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城管暴力执法,每当我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就觉得世态炎凉,我们生活其中好像似个蝼蚁。 • 虽然我们也有很多温暖的事,但这些温暖在这个严寒的社会中,总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就像在《反社会人格》中,那个小女孩与那个帮助别人的男生,只是在那些机器人中的一份子,有些无耐与可悲。 • 最后我想说,这个社会略显病态,但希望良心一定要未泯,在选择要铜墙铁壁的对待这个世界之前,一定要留一扇善良之门,对待那些同样以善对你的人[太阳] • takeshi Asai导演要加油哦[心] 我是山西后生温温。祝大家活的精精干干,过的蒸蒸日上[抱抱][抱抱] #微电影推荐##电影#微电影分享 微电影分享 微电影联盟 电影 #电影##微电影#病态文 #温暖的弦# #冷巴action# 社会乱像 #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http://n.miaopai.com/media/v~5ZcRvYq4DyBS34JnCydeCDyRDhakxm.htm
《反社会人格》影评(二):机器,人。
机器,人。
—— 浅析《反社会人格》(9:00开始)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闹元宵,过春节,是中秋,或者是端午。每一个节日,国人都爱都热热闹闹的凑到一起,凑出一道道从土地里冒出来的烟火气息。《一步之遥》中,意大利来的贵族嘲笑军阀家是“new money” ,连什么是“锅气”都不知道。也许那些在塔尖站了太久的人,已经忘记了什么是“世俗”,什么是“人情”。而这部日本短片《反社会人格》,则把拥有“金融奇迹”的日本社会中那种人情淡漠和疏离,刻画的淋漓尽致。
景别的巧妙选取使短片增色不少。本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三个展现了社会全貌的远景。第一次出现时,机器人帮助一对情侣找到目的地却没有收到一声感谢。火车在桥下隆隆的通过,这大背景的衬托,把人显得那么渺小无力。当女孩决定告诉那个机器人他的对别人的帮助毫无意义后场景再次切换到了城市上空的全貌。灰蓝色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远处的高楼重重叠叠,这是个水泥城市,里面的人也是水泥做的,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羁绊。第三次全景在“人”被撞飞后出现。上帝视角很好的表现了小女孩和路人的惊诧,同时拉长了事故到来时女孩的心理时间。三个远景,便是三种心情。人的矮小低微,城市的压迫和庞大一览无余。导演用这样的朴素的镜头语言,那样轻易的戳中我们内心的痛点。《镰仓物语》中,当一色正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找不回他的妻子时,他也这样饱含着孤独的痛苦的走到桥上,然后跃下。远景中巨大的桥和看不到边际的天,就这样吞噬着所有的一切。人与这些相比,是蝼蚁。
象征是短片的重要组成元素。早熟却冷漠的小女孩和热心机器人是短片的主人公。两位主人公面对的数量庞大的社会民众,女孩得出了“帮助别人毫无意义”的结论,并沾沾自喜的要告诉机器人。她代表的是社会中自作聪明的普通人,只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坚定某种观念,但这种观念也很容易被推翻。他们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受舆论操控的民众,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或者媒体想让他们看到的。机器人在片中是“活雷锋”的形象,不管被怎么样对待,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他是毫无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的,代表了民众生活中所习惯的一切自认为理所应当的便利。当他被女孩子的话影响,脱离了“机器人”的形象,回归到一个“人”时,也就不被民众需要,于是就被“废弃”了。而当他死去,街上的每一个旁观者都变成了冰冷的机器,这样的转变,暗示着现代社会的人正在彻彻底底得抛弃着人性,每个人如冰冷的机器般运作,没有情感,也失去思想。
与中国的人情社会不同,日本人的客气,彼此之间的疏离已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卧轨自杀作为日本排名第一的自杀方式,被戏称为“日本人一生唯一一次麻烦他人的任性”。从小被灌输“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规规矩矩得像机器那样不自由的生活着。这令人想起美国创造着最高价值的那条华尔街,昼夜不停的灯火下是一张张扳起的精英的脸。似乎成功总是与冰冷相关,而质朴的村民总是温暖。人情淡漠的社会里,什么时候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呢。
《反社会人格》影评(三):人之初,性本善?
——评《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臧克家曾说过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里,人与人的关系渐渐变得疏远,作为人所独有的那份善良情感也日益淡去,相反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所诞生的——机器人。用那冰冷的四肢替代人的劳动,但却越来越有了人的善良与热情,这样的反差中,使得人不像人,人就如同冰冷的机器一样存活在世上。短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正反映了这种反社会的人格,讲述了一个以小女孩为视角看清社会的冷漠本质——人情的淡漠和死去。 该短片仅有短短五分钟,而其中的讽刺性却很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象征,在短片中,小女孩象征着社会中冷漠的人,机器人象征着冷漠人群众保持热情善良的少数人。机器人是冰冷的,人是饱含热情的,而在该片中却截然相反,这种反差无疑增强了讽刺意味。开头时,机器人总是很热情的帮助周边的人,在楼梯上扶起小女孩在,地铁上给妇女让座,在天桥上帮路人指路等等,每次他给予善良之后,非但没有收获到一句“谢谢”,他自己却说出“不用客气”,这样的安排既显得机器人在人群中异类,又让观众不禁感慨,机器人一文不值的付出,增加短篇的压抑感。结尾时,机器人依然坚持帮助别人当她帮小女孩捡起钥匙扣时小女孩说出了谢谢,而此时机器人在小女孩眼中成了人的模样,而周边的人却成为了机器人的模样,这种身份的转变,既指小女孩认识到机器人并不是异类,它是社会中真真正正的“活人”,同时也指小女孩明白了何为善良并看清了社会的淡漠。这样的转变,暗示着现代社会正彻彻底底抛弃着人性,每个人如冰冷的机器搬运作,没有情感,也失去了思想。 除了象征手法时使短片耐人寻味之外,景别的运用也增添了人物的可悲性,使短片深刻精悍。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在导演刻画机器人的“善”时,重点拍出了不同场景中机器人的所作所为。在地铁楼梯,机器人帮助小女孩时,导演用了特写镜头,一出场拍摄了机器人的脸以及人类的穿着,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地铁上时,导演用近景、中景,拍了机器人给妇女让座时的全过程,增加了观众对这种行为多次出现的印象,同时也刻画了机器人的形象特点;在天桥上,机器人问路人指路导演用全景和大远景再次交代了机器人的所作所为,同时也为每次机器人帮助别人后,却没有人热情善待,而是冷漠忽视的真实反映。 用天桥大全景机器人孤独的行走着,更能使观众感受到机器人的渺小无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人的冷漠,这种一步一步往远拉的景别使用,更能使观众有一种代入感,既增加了机器人的卑微,又戳中了观众的内心痛点。 语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增加该短片的姨重要元素就是语言了,该片中机器人在不停的给予帮助,每次都没有谢谢,但机器人每次都说不用客气,这样的冷漠与热情的对比,增添了短篇的压抑感,真正还原了在这样社会中一文不值的善良,同时,在短片开头小女孩买了一瓶饮料,机器都说了一句“谢谢惠顾”,全片除了小女孩说了一句谢谢后,就仅是机器说的“谢谢”,这不是人感叹连机器人都会感激,人为何如此冷漠,这样的语言风格,体现的短片讽刺。最后,当“机器人”被车撞死后,导演使用了声画分离和画外音,既突显了人的冰冷,同时更反映了人性——看热闹,事不关己的丑陋的脸庞,用小女孩的话结尾,“你的善良一文不值”这句话既是小女孩的真实认知又引人深思……… 卢梭说过,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而在这样的社会,使得我们的善良显得如此廉价,使得行善的人显得如此卑微……“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这部短片中,导演呈现给我们的电影世界里,这既是一种警醒,同时也是一种疑问………